视网膜病变的五大表现
视网膜病变的五大表现
1、视网膜病变的最大特点是视力显著减退、视物变形。
2、视网膜病变还会使患者的视野有中心暗点。
3、眼底表现:病变局限于黄斑部、1/4-1DD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圆形(或椭圆)渗出病源,边缘不清,稍隆起,病源周围多有环形或孤形出血,可合并盘状视网膜浅脱离及硬性渗出。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病变活动期在造影早期可见新生血管及斑点状、网状或条纹状荧光渗漏,恢复期及瘢痕期可见造影早期高荧光及病源周围的透风荧光及色素性荧光遮蔽等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当有眼部自觉症状时,视网膜病变已比较严重,往往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及时发发现情况及时治疗。一般认为,病人半年到一年应检查一次,平时若有变化,则应及时检查处理。
5、病变将会产生多种视网膜血管疾病例如:视网膜血管出血,视网膜血管阻塞。
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饮食对眼病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眼病患者适当注意饮食宜忌,但不主张绝对忌口。凡眼病患者忌烟、酒、辛、辣、炸、烤等食物,宜食熟软易消化之食品。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过严
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限。
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按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型,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这种病人常由于某种因素如高度近视,高龄而存在视网膜变性、萎缩、变薄,或有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脱离、浓缩及与视网膜粘连等。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比较明确,是眼部其他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渗出性视网膜炎、急性弥漫性脉络膜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大量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造成视网膜脱离。某些眼外伤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以后,机化增殖的玻璃体条索牵引,把视网膜拉下来。还有一些脉络膜肿瘤或视网膜下寄生虫可把视网膜顶起来,形成视网膜脱离。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由于玻璃体增殖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如何防治糖尿病眼病
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是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患病开始就要坚持定期做眼科检查:
1.一般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应立即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建立相关病例档案;
2.对于没有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建议6~12个月散瞳检查眼底1次;
3.对于已出现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3~6个月检查1次,并及时进行治疗;
4.妊娠糖尿病妇女每3个月检查眼底1次。
目前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一般来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HbA1c<7.0%,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率会减少50%~70%。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重要诱因。高血压也可直接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因此,要求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药物治疗虽然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4.激光治疗对于单纯型和早期增殖型病变,激光光凝可以减少视网膜氧耗、破坏新生血管和封闭渗漏的血管,改善正常视网膜血流的供给。
5.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主要用于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引起的玻璃体出血一个月仍不能吸收者;而对视网膜玻璃体增殖条带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则应尽快手术。对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的病例,可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饮食对眼病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眼病患者适当注意饮食宜忌,但不主张绝对忌口。凡眼病患者忌烟、酒、辛、辣、炸、烤等食物,宜食熟软易消化之食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依据
一期:正常和轻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视网膜正常或仅有个别血管瘤。
二期: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有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一年内有16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转化为增生期。
三期:无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有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袢状或串珠状静脉, 23 %的患者在 4 年内将发展为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四期: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C SME )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黄斑区及其附近有视网膜增厚,并有微血管瘤,软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可用激光光凝疗法,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配合利尿剂、 ACE 抑制剂等医疗措施。
五期:增生前期视网膜病有一个区以上的视网膜内异常血管形成,余同四期,可作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有 10 %一 50 %的患者将在一年内发展为增殖型视网膜病。
六期:非高危险期的增生性视网膜病,视乳头外区有新生血管形成,其他区域内视网膜微血管形成的增殖型改变,当双眼同时患病者,则难以进行正常治疗,宜先对一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
七期:有 CSME 的非高危险期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其表现同第四、第六期。 CSME 可行局部激光光凝治疗。
八期:高危险期的增生性视网膜病,视乳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可用整个视网膜区散点式的泛视网膜光凝疗法,可降低严重视力下降的危险。
如何防治糖尿病眼病
定期做眼科检查
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是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患病开始就要坚持定期做眼科检查:
1.一般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应立即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建立相关病例档案;
2.对于没有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建议6~12个月散瞳检查眼底1次;
3.对于已出现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3~6个月检查1次,并及时进行治疗;
4.妊娠糖尿病妇女每3个月检查眼底1次。
五措施治疗眼部病变
目前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一般来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HbA1c<7.0%,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率会减少50%~70%。
2.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重要诱因。高血压也可直接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因此,要求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药物治疗虽然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4.激光治疗对于单纯型和早期增殖型病变,激光光凝可以减少视网膜氧耗、破坏新生血管和封闭渗漏的血管,改善正常视网膜血流的供给。
5.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主要用于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引起的玻璃体出血一个月仍不能吸收者;而对视网膜玻璃体增殖条带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则应尽快手术。对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的病例,可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病变的偏方
偏方一
丹参、怀牛膝30克,茯苓、猪苓、白术各15克,桂枝、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停用其他药。
疗效:本方治疗眼睛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61例共64眼,痊愈 36眼,好转23眼,无效5眼。
偏方二
丹参30克,葛根6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30克,黄芪60克,车前子15克,枸杞子20克,草决明15克。冷水浸泡30分钟,水煎30分钟,煎汁400毫升,再煎1次,两次煎汁混均,分两次口服,早晚各服1次。
偏方三
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去葛根;视网膜或黄斑部水肿、渗出明显者加泽泻30克,猪苓15克;肝肾阴虚加龟板15克,女贞子15克、茺蔚子15克;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克,首乌藤15克;肝阳上亢者加鳖甲15克、石决明30克;后期视网膜见机化斑者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
视网膜病得症状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
视网膜病变怎么检查出来呢
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做一些基础检查和专科检查,基础检查包括:
1、血糖检查:定期测定血糖水平监控糖尿病病情发展。
2、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并发症。
3、胆固醇血脂检查:保持胆固醇、血脂正常水平。
眼科检查包括: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仅可以了解视网膜微循环的早期改变,而且在糖尿病性视网膜性病变的进展中也有各种特殊表现,其阳性体征发现率较眼底镜检查发现率高,是早期诊断,选择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的可靠依据。如在眼底镜下尚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就可出现异常荧光形态。
2、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视网膜电图(ERG)的亚成分,它能客观而敏感地反映视网膜内层血循环状态。在眼底未见病变的眼中,它能反映出OPs的振幅异常,在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它能进一步显示病程的进展和好转。
视网膜病变怎么检查出来呢?看到这里你应该有所了解了吧,所以大家在去医院做检查的时候,一定要跟医护人员说清楚自己的情况,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检查。若是发现视网膜有病变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否则对眼睛的伤害是很大的。
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视力障碍、眼感觉异常、眼痛
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大小约为1/4~3/2视盘直径(PD)。
以1PD以下为多见。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点状出血。
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乱带。病变大多以中央凹为中心,半径为1PD的范围内。病程末期,黄斑区形成黄白色瘢痕。
糖尿病眼病如何避免
1.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在糖尿病发病后的3-5年去找医生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看看是不是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积极的进行预防。
2.糖尿病的2型病人需要立即到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存在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从而做到及时的预防。
3.1型和2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一次到相关的机构进行检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检查,在视网膜病变发展的时候更加需要随时的检查治疗。
4.已经换上糖尿病的女人在打算怀孕或者是妊娠期内需要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妊娠期内更是要随时的随访,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5.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病变的病人都需要在具有丰富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贻误了治疗时机。
6.应鼓励糖尿病视力丧失的病人接受在弱视治疗方面训练有素的或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或验光师的治疗,以努力恢复视力。
视网膜病变的护理
1、节制饮食:慢性糖尿病节制的要害是饮食,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如肥胖者减少热量摄取,降低身体的重量,增加有机体对胰岛素的敏锐性,使血糖降落;消瘦者及幼童,适当提高热量摄取。每日进餐总量和三餐分配相对固定,应含糖量低、低脂肪、高卵白、高纤维素饮食,多吃粗粮,少食精大米、精白面和含糖高的生果,禁食富含单糖或者双糖的饮食,如皮糖、糕点、冰淇淋、甜饮料等。
2、自我血糖监测:通过餐前尿糖的测定来调解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的用量。遵医嘱用药,不克不及自行用药。
3 、合并高血压者踊跃降血压:血压一般节制在140/ 90mmHg以下。
4、严防低血糖反应:向病人解说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采取的措施,特别是餐前和睡前和用药后。
5 、注重用眼卫生:避免熬夜及永劫间的近间隔用眼。
6 、踊跃戒烟;抽烟会导致体内CO增加造成体内相对缺氧及血小板凝固,提速慢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
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是什么
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里的感光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当我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通过屈光系统,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层透明薄膜,因脉络膜和色素上皮细胞的关系,使眼底呈均匀的橘红色。后界位于视乳头周围,前界位于锯齿缘,其外面紧邻脉络膜,内面紧贴玻璃体。视信息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神经冲动,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形成视觉,这样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起图像。
又称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本病为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的弧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为单眼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黄斑部视网膜下有新生血管长入所致它来源于脉络膜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炎症。
视网膜脱落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球壁最里面的一层组织,而上面的黄斑点最是活跃。它虽然只占十分之一的面积,但却是控制中心视力最敏锐部分的幕后功臣,至于其余十分之九则是负责侧视力。
当视网膜脱落,最先受影响者是旁视网膜,然后逐渐蔓延至中心的黄斑点,如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失明。
随着年纪老迈,玻璃体会逐渐凝固而收缩、分离。如分离是突然而猛烈,玻璃体与视网膜产生扯力,促使变薄的视网膜形成破口,形成水泡,这就是视网膜脱落。如患有高度近视,曾进行眼部手术,或是眼内出血者,玻璃体收缩就会较平常人提早,增快破口,形成脱落。
视网膜脱落最常见的症状是视力突然受到影响,但患者的眼睛不红不痛。开始时有闪光的感觉,而且突然有很多飞蚊出现,眼前仿如有云雾遮挡,并有黑影由某一方逐渐向中央移动,视力因此逐渐减弱。
一些年轻人也会出现视网膜病变,主要是与平时的用眼卫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眼睛是我们交流的基础,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为了促进身体的康复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眼睛。注意平时的用眼卫生,不要用脏了的手、毛巾等等去碰我们的眼球。以免造成感染。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什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对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如果对早产儿及时的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就算是病变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如果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往往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妈妈们应及早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一、喂养
1、主张早喂养,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如曾发生紫绀、呼吸困难或手术产者,可适当推迟喂养,静脉补液。
作用:使其生理体重下降时间缩短,或程度减轻,低血糖率发生减少,血胆红素浓度相对减少。
一般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乳。
2、哺喂方法:
对出生体重较重的、吮吸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反之用滴管或胃管喂养。
3、最大摄入量:
出生10天内:每日哺乳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体重(克/100)
出生10天后:每日哺乳量(ml)=1/5-1/4体重(克)
早产儿不能吃完,可将剩余部分由静脉补充。
4、喂奶间隔时间:
体重1000克以下者:每小时喂一次。
体重1001~1500克者:每1.5小时喂一次。
体重1501~2000克:每2小时喂一次。
体重2001~2500克,每3小时一次。
二、营养需要量
1、热量:每日每公斤体重需热卡110~150千卡。供给以稍低开始为宜,视情况逐步加多。
2、氨基酸:早产儿缺乏有关的转化酶,不能将蛋氨酸转化成胱氨酸,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因此胱氨酸、酪氨酸成为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3、蛋白质:早产儿摄入的蛋白质高于正常儿。
4、维生素:
早产儿缺维生素e,易出现溶血性贫血。
早产儿对脂肪的吸收率不如成熟儿,并可能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及其它营养素。
5、无机盐:比成熟儿需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