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低密度灶是什么问题
肝内低密度灶是什么问题
CT检查发现肝内的低密度灶,可见于肝囊肿、肝血管瘤、肝棘球蚴病、肝细胞腺瘤、肝局灶结节性增生、肝细胞癌等多种疾病,单纯CT平扫诊断价值有限,建议通过CT增强扫描,明确病灶的强化形式,或做磁共振检查,或必要时穿刺活检,以判断病变性质,才能针对性治疗。
脑梗塞的检查
1.CT检查
脑CT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当脑梗死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颅凹梗死不易为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出血性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有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与脑血肿的不同点为低密度区较宽广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状。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胸片应作为常规以排除癌栓,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依据。
4.特殊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B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了解小儿腺样体肥大
增殖体肥大为增殖体的病理性增生,增殖体又称腺样体或咽扁桃体,是鼻咽顶部的淋巴组织,生后逐增大,约在6岁时达最大限度,10岁开始逐渐退化。由于反复感染,可使增殖体异常增生,肿大的增殖体可引起鼻塞及鼻腔引流障碍,导致鼻炎和鼻窦炎;当阻塞咽鼓管时,易引起中耳炎;由于张口呼吸,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部骨笛发育,影响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等。
分清是否属于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鼻咽癌:发病年龄较大,多有涕带血丝史,CT检查见咽后壁增厚的软组织影,左右两侧多不对称,咽隐窝不对称性消失,咽旁间隙模糊、变窄甚至闭塞,可有颅底骨质破坏。
(2)咽后壁脓肿:多有咽部异物刺伤史,局部增厚的软组织影较广泛,可见于鼻咽、口咽、喉咽部椎前方,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的脓腔影,脓腔内可见气影,增强检查可见脓肿壁较均匀的明显强化。
(3)咽囊囊肿:位于左右两侧头长肌间,圆形气样或液性低密度灶,边缘清楚。
脑血栓形成如何诊断
1、可能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2、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清晨睡醒时发病。
3、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逐渐加重,呈进展性卒中型。
4、意识常保持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
5、发病年龄较高,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
6、常有脑动脉硬化和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常伴高血压、糖尿病等。
7、脑脊液清晰,压力正常。CT扫描 发病在24h以内的脑血栓,CT扫描可正常,24h以后在受累脑区可见楔形、方块形或不规律形 低密度灶。但脑干与小脑梗死可因骨质伪影辨认不清。
8、根据上述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方式
1.脑电图 血管性痴呆病人脑电图基本表现为弥漫性低波幅慢波,即以广泛的θ或δ波为背景,呈现明显局灶性或不对称性慢波。少数病例有周期性尖慢波融合。脑电图改变不能区分血管性痴呆的类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大小与脑电图的异常率有关,如病灶为1.5~3mm者45%有异常,如小于1.5mm则65%脑电图正常。
2.脑血流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血流图改变主要是血管壁弹性及血流量下降,异常率很高。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测定血管狭窄的程度,而且可以动态探察血栓的大小、多少及流动状态。
3.头颅CT扫描(CT) 临床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CT见有腔隙性梗死灶者占66%~76%。CT对幕上>5mm的腔隙病灶易于发现,而对<5mm或位于脑干的病灶常难以检出。据报道单纯运动性轻偏瘫综合征者,病后36h检查阳性率高达97%。一般病后10天左右更易出现阳性改变。
(1)非增强扫描: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内囊、脑干或放射冠、侧脑室旁,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2~20mm,占位效应轻,一般仅为相邻脑室受压,多无中线结构移位。梗死区密度约于4周后接近脑脊液密度,并呈现萎缩性改变,即同侧侧脑室和(或)邻近脑池、脑沟局限性扩大,中线结构可有轻度的同侧移位。
(2)增强扫描:梗死后3天~1个月,病灶可呈均匀或斑片状强化,以2~3周时此效应最为明显。待病灶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相等时则不再强化。
(3)多发性梗死痴呆的CT扫描征象:①脑皮质或皮质下多发的大小不一的低密度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区及额、颞、枕叶皮质区。②大部分病例可呈脑萎缩改变,即脑室或脑沟扩大,脑皮质、髓质萎缩。③可伴有Binswanger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AE)CT影像特征: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内的大致对称性低密度影,呈月晕状或伞状,边缘模糊,多位于侧脑室前方或后方。灰/白质密度比值增加。
CT能查出脑血栓吗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脑CT扫描表现与脑梗死相似,即发病24小时后CT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清,并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脑CT对于明确梗死部位、大小、及周围脑水肿情况有较大价值。若为出血性梗死,可见在低密度灶内可见高密度出血影。对于患病早期和怀疑病变部位在颅后窝或病变部位较小者应选择脑 MRI检查。因此,CT能查出脑血栓,此外还有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检查方法。
脊椎空洞症的症状有哪些
1.发病缓慢。病程数月至数年。
2.早期表现为上肢及躯f部多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深感觉、触觉存在。
3.后期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力和肌张力低下。肌肉、皮肤营养障碍等。
4.锥体束征阳性。表现为肢体痉挛性瘫痪及不对称性感觉障碍。
1.枕颈部及脊柱x线片 lr解是否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脊椎侧凸及椎管扩大。
2.ct扫描 脊髓横切面显示脊髓灰质内有不规则低密度灶排除占位性病变。
3.mri t2wi脊髓空洞高信号影。可同时判断空洞的形态和类型。
脑梗塞的CT表现有哪些
1.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 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整形,边缘不清。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 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 周则变为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病侧脑室扩大。脑梗塞3天至6周时于低密 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多在皮质,也见于髓质。增强同脑梗塞后修复反应 性新生血管长入有关,而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血管外渗则是次要的。
2.出血性脑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 血管,易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 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塞:
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所致,位于基底节与脑干,直径小于1.0cm.为边缘清楚的低密 度灶。
出现脑梗塞的患者通过CT的检查可以及时的找出病因和症状,接着应该进行相应的治疗,确保脑梗塞的症状得到控制,大脑部位的疾病是非常复杂的,患者一旦发现了相应的症状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和进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脑干肿瘤患者要做哪些检查
临床上,脑干肿瘤的诊断检查有如下项目: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及细胞计数多属正常,对脑干肿瘤的诊断帮助不大。
2.颅骨X线平片
多无改变,因此类患者早期多无颅内压增高。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合其他听觉功能检查,对准确地诊断肿瘤部位多有所帮助。
4.CT扫描
通常脑干胶质细胞瘤以低密度灶和脑干肿胀多见,少数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囊变甚少;向上可侵及视丘,向后外可发展至脑桥臂及小脑半球,强化扫描可有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为均匀的高密度;在亚急性及慢性期为低密度,室管膜瘤为高密度,能增强,血管网状细胞瘤为高密度,显著增强,结核球呈环形高密度,中央为低密度,能显著加强,为区别脑干肿瘤和脑干外肿瘤,必要时可进行脑池造影CT扫描,CT扫描可将脑干肿瘤分为3型:Ⅰ型为无强化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病变;Ⅱ型弥漫性强化;Ⅲ型为环形强化,其中Ⅰ型多见,Ⅱ、Ⅲ型较少见。
5.MRI检查
脑干胶质细胞瘤常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多无囊变或出血,边界一般不清,形态不规则。多数肿瘤有Gd-DTPA增强,与CT扫描相比,由于其多视角成像及无颅底骨伪影干扰,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T1Wl及T2Wl上皆为均匀的高密度,轮廓清晰,常呈圆形,在亚急性及慢性期T1Wl及T2W1上也皆为高密度,室管膜瘤为长T1、长T2,向脑干外发展至第四脑室或小脑脑桥角,血管网状细胞瘤为长T1及长T2,球形位于延髓后方,结核球为环形高密度,加强后更显著,中间为低密度。
肝母细胞瘤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crfeto- protein)的检测对肝癌的诊断极为重要。 90%〜100%为阳性,比成人病例高(成人为 70%〜80%阳性)。许多生物化学物质如蛋白质、脂质、酶等皆肝制造或在肝中进行代谢,故血胆固醇、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胆红素等检查均能反映肝功能,均属必要。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常增高,这对肝癌的诊断亦颇有帮助。(2) B超:显示不均质回声增强的孤立性肿块,偶有囊性区以及点状或不规则形瘤内钙化。(3) CT扫描:平扫示肝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见肿瘤和正常肝组织密度增高,也可发现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肿瘤浸润及肝内转移表现。(4) 其他:静脉泌尿系造影术、核素肝扫描对本病均有诊断帮助。MRI(磁共振影像诊断)对诊断均有参考价值。胸部X线透视及照片时应注意横膈及肺的状况。
脑瘫胎儿的胎动厉害么 脑瘫患儿的CT异常表现
脑瘫患儿的头部CT主要表现为:皮质萎缩,全脑萎缩,低密度灶,小脑异常,透明隔缺损,脑室扩大,胼胝体缺损,脑穿通畸形,脑室周围局限性萎缩,全脑广泛性低密度影,脑裂脑回畸形等改变。
怎样判断股骨头坏死病情发展
1、股骨头全坏死,指股骨头从关节边缘全坏死。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可引起股骨头全坏死,头逐渐缩小,但关节面仍保持完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头关节软骨下可形成壳状骨折片。
2、股骨头中心锥形坏死,为持重区骨坏死,正位片仅见股骨头中心相对骨密度增高,周围有死骨吸收带和外围新生骨带,晚期头顶塌陷。
3、股骨头顶半月状坏死,该类坏死常发生于股骨头前上方,死骨呈半月状,随着肉芽组织对死骨吸收。
4、股骨头多发小灶性骨坏死,该类型病例是偶然见到。股骨头增大,股骨头内均匀骨化,无骨小梁结构,绝对骨密度增高,可以看见多个小的低密度灶,为小灶性骨坏死吸收区。
5、股骨头核心坏死,指股骨头的核心大块骨坏死,死骨吸收后,全部为结缔组织充填,形成一个大的“囊腔”但其中充满纤维结缔组织,头塌陷并不严重。
肝低密度影是什么情况呢
既然有症状了,建议强化CT检查,这样可以有效判断是不是肝癌,同样表现为低密度的还有肝血管瘤,肝囊肿等,如果像你说的那种肝癌,根据病情程度,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切除病灶就可以了,术后结合化疗巩固手术效果。
凡是肝脏的病灶密度低于肝组织者,均称为低密度影,其性质可能是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或者肝癌等,需要做CT增强扫描,这样有利于确诊。
小脑性共济失调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多数脑脊液无明显异常。少数病儿在急性期出现脑脊液的轻微异常,如蛋白和细胞轻度增高(白细胞20~60)或免疫球蛋白增高。
2、病原检查
病原直接感染脑组织的病例脑脊液可能有明显的炎性反应,可找到病原或相应的抗体。PCR技术可帮助发现特异病原。脑脊液寡克隆IgG常为阴性。近年发现在水痘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例有小脑的脱髓鞘病变。
二、辅助检查
1、脑电图检查 多为正常,只部分病人小脑半球可见低密度灶,脑电图急性期可能出现慢波增多等非特异性改变。
2、脑MRI检查:小脑半球可有脱髓鞘改变。
肝硬化结节有什么表现
1、从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及大小上,可以看到肝部是否有什么样的异常,而且肝叶是否有缩小等等,特别是肝表面形成的症状,可以真实的表现出此患者是否为肝硬化结节,检查的主要表现为看左叶缩小比例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与肝脏形态有一定的关联性。
2、CT增强扫描是对于肝部实体组织进行检测的,且会反映出肝部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一般的平扫会看到肝部密度是怎样的,有的密度会比正常值低一些的,所以对于检查的方法上,平扫是较为直接反映出病灶方面的问题的,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扫描方式。
3、增强性的扫描方式,是针对低密度影像上来进行的,并通过动脉区域的强化来进行的,一般正常实质的肝部会有均匀的影像组织图片,而强化后会形成密度较低的强化组织,通常正常的肝部与实质形组织是相符合的,只有出现病灶时才会有异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