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概述
肿瘤的概述
肿瘤组织由癌细胞及间质构成,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化来的异常增生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组织。根据肿瘤对人体危害的大小及其生长特性而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表面常有完整包膜,除局部症状外较少全身症状,不向周围组织浸润也不向全身转移,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对机体危害较小,如脂肪瘤、血管瘤、腺瘤、囊肿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生长时常向周围组织浸润,表面几无包膜,常有全身转移,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核分裂,除局部症状外,全身症状明显,晚期病人多出现恶病质,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对机体危害大,如骨癌、食管癌、肝癌、肺癌、白血病、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发草螽斯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各种疾病的死亡原因中也占前几位,因而是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
良性肿瘤有时也可转变为恶性,称为良性肿瘤恶性变,如纤维瘤可转变成纤维肉瘤。有些疾病容易转变为恶性肿瘤,如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交界痣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这些疾病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早期发现与及时治愈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临床上常见的癌前病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①粘膜白斑(leukoplakia)伴上皮非典型增生;②子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伴上皮非典型增生;③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proliferative fibrocystic change)伴导管上皮异型增生;④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gastric ulcer)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⑦皮肤慢性溃疡(chronic skin ulcer)伴上皮非典型增生;⑧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
脑瘤的概述
脑瘤(Cerebroma)又称颅内肿瘤,是指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脑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于颅内的脑膜、脑、神经、血管、颅骨及脑的附件,如脉络丛、脑垂体、松果体等,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它也可以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扩散而来,这称为继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的80%~90%,椎管内起源的肿瘤约占10%~20%。
脑瘤的发病率,国外约为4~5/10万,在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男性肿瘤的第8位,女性肿瘤中的第10位。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女性多于男性外,其它均以男性多见,尤其是各种神经胶质瘤更明显。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约85%见于成年人,但在儿童中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居第二位,形成第一个年龄发病高峰(15岁以下)。20~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脑瘤发病率增加,至60~80岁发病率达高峰,形成第二个高峰。成人与儿童在好发部位和类型上有所不同,1~12岁儿童以小脑幕下的肿瘤多见,最常见为髓母细胞瘤,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成人及1岁以下婴儿以小脑幕上的肿瘤多见,其中50%以上为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脑瘤,生存期短,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统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死亡约30/1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
脑瘤与中医学中“头痛”、“癫痫”、“中风”、“眩晕”、“虚劳”、“头风”、“真头痛”、“呕吐”等病症的描述有所相似,或曰与此类疾病相类似。相关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厥病篇》就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灵枢?大惑论》指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又如《素问?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病名曰厥逆。”此外,《中藏经》也指出:“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以上这些论断都与现代医学中的脑部肿瘤临床特点极为相似。
膀胱肿瘤分类和概述
膀胱肿瘤中约95%来源于膀胱上皮,少数来源于间叶组织,如纤维组织和肌组织等。膀胱的上皮性肿瘤中绝大多数为恶性,只有少数为良性,包括乳头状瘤、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常见。
一、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transitional cell papilloma)可发生于膀胱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膀胱侧壁和三角区最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膀胱乳头状瘤切除后易复发,与低度恶性的乳头状癌难以区别。真正良性的乳头状瘤很少见,在膀胱乳头状肿瘤中仅约占1%~2%。
病理变化
乳头状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一般体积较小,约0.5~2.0cm,在膀胱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有时乳头细长呈绒毛状或分支状,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细长的乳头漂浮于尿液内,易折断脱落,引起血尿。
镜下可见膀胱粘膜移行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乳头表面被覆上皮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非常相似(图12-31)。细胞大小、排列都很整齐,似正常分化。乳头轴心的间质纤细,由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少数薄壁毛细血管,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膀胱乳头状瘤虽然分化程度高,但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并且随着复发次数增加,分化程度降低,容易发生癌变。因此有人主张把膀胱乳头状瘤看作低度恶性乳头状癌,而称之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ⅰ级。
二、膀胱癌
膀胱癌是泌尿道肿瘤中最多见的。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男性比女性多3倍。
病理变化
膀胱癌因多发生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故易阻塞输尿管口引起肾盂积水和肾盂肾炎。肿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大小不等,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外观呈乳头状或扁平。乳头状癌在膀胱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有时呈息肉状或菜花状。分化不好,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无蒂,基底宽,突出于粘膜表面,并向壁内作不同程度的浸润。有些肿瘤不形成突起,表现为膀胱粘膜局部增厚呈扁平斑块状。这种类型早期可局限于粘膜内,但多数浸润至粘膜下,其恶性程度往往比乳头状癌高,表现可有溃疡形成、出血和伴发感染。
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将膀胱癌分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有些为混合性。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最常见,腺癌很少见。
1.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约占膀胱癌的90%,分化程度不同,包括从分化良好的乳头状非浸润性癌到高度未分化的浸润性癌。其中约70%为分化良好的乳头状癌,25%~30%为分化程度不同的浸润性癌。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将移行细胞癌分为三级。
(1)移行细胞癌ⅰ级:癌组织呈乳头状,乳头表面被覆的移行上皮较厚,细胞层次较多,缺乏从底层到表层由柱状细胞到扁平细胞逐渐分化的现象。细胞核大小不甚一致,有些较大染色较深。核分裂像可见,有的局部区域稍多,且不限于基底层(图12-32)。有些癌细胞可浸润固有膜。
(2)移行细胞癌ⅱ级:肿瘤呈乳头状、菜花状或扁平无蒂,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镜下,部分癌组织仍保持乳头状结构,但多不规则,并有许多实体癌巢。癌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极性消失,常有癌巨细胞形成。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核分裂像较多。癌组织常浸润至上皮下组织,甚至可达肌层。
(3)移行细胞癌ⅲ级:部分为菜花状,底宽无蒂,或为扁平的斑块,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癌细胞高度未化化;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排列紊乱(图12-34)。很少或无乳头状结构,有的形成不规则的癌巢,有的分散。常有多数瘤巨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深,核分裂像很多,并有多数不典型的病理性核分裂像。癌组织常浸润到膀胱壁肌层深部,并可穿过膀胱壁浸润到邻近器官,如前列腺、精囊、子宫和腹膜后组织等。
各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乳头状瘤都有复发倾向,并且复发的肿瘤分化往往更不成熟。有些分化不好的移行细胞癌部分可有鳞状化生,生长较快,预后较差。
2.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较少见,约占膀胱癌的5%,常在膀胱移行上皮鳞状化生的基础上发生。许多病人有慢性炎症合并粘膜白斑。鳞状细胞癌有时可形成肿块突出表面,多数为浸润性,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镜下结构与一般鳞状细胞癌相同。分化程度不一,有些分化好的,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并可有多数癌珠形成;有些分化差,表现为未分化癌。这种单纯的鳞状细胞癌应与上述移行细胞癌伴有灶性鳞状化生相区别,因为单纯的鳞状细胞癌预后较好。
3.腺癌(adenocarcinoma) 很少见,占膀胱癌的1~2%。膀胱腺癌可来自脐尿管残余、尿道周围和前列腺周围的腺体、囊性和腺性膀胱炎或移行上皮的化生。有些腺癌可产生粘液。这种肿瘤可向粘膜表面突出,发生坏死和溃疡,并可向深部浸润膀胱壁,有些肿瘤表面可有大量粘液覆盖。
转移
膀胱癌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并常侵犯子宫旁、髂动脉旁和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可发生血路转移,多发生于高度未分化癌,有些可发生广泛转移,常见于肝、肺、骨髓、肾、肾上腺等处。
临床病理联系
各种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血尿。乳头状癌的乳头断裂、肿瘤表面坏死、溃疡形成以及并发膀胱炎等皆可引起血尿。肿瘤侵犯膀胱壁,刺激膀胱粘膜及并发感染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和疼痛,多见于ⅱ级和ⅲ级膀胱癌。肿瘤如阻塞输尿管开口可引起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甚肾盂积脓。
膀胱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范围有密切关系,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乳头状瘤预后很好,单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ⅱ级和ⅲ级的膀胱癌预后不好。膀胱顶部和前壁肿瘤预后比膀胱底部肿瘤预后差。晚期病人往往死于广泛转移和输尿管阻塞引起的感染。
泌尿系统的癌肿位于腹腔及盆腔,只有用特殊检查方法才能查见,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做尿液或膀胱冲洗液的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其优越性,但由于肾内的癌细胞必须脱落到肾盂才能排出,而有些分化好的移行细胞癌的脱落细胞无法与正常移行上皮细胞鉴别,故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和正确率不很高,主要对诊断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分化不成熟的移行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有所帮助。近来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细胞dna含量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尤其是预后有很大帮助。很多恶性肿瘤细胞为dna非整倍体性,并且非整倍体肿瘤的侵袭性或恶性程度往往比形态相似的二倍体肿瘤更高。因此尿液或膀胱冲洗液的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na含量和脱落细胞形态学观察两者结合应用,对膀胱肿瘤的预后、预测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都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宫颈囊肿的概述
宫颈囊肿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宫颈囊肿又称纳氏腺囊肿,是宫颈糜烂在愈合的过程中,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新生鳞状上皮过度增生阻塞宫颈腺管,一般小而分散,突出在宫颈表面,呈蓝白色而潴留在腺体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患有宫颈囊肿的女性主要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粘液脓性,阴道分泌物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夫妻生活后出血等症状。
它的形成原因与脸上的“青春痘”相似,是在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甚至阻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滞留形成的囊肿叫宫颈纳氏囊肿。
囊肿大小不等,一般较小而分散。可单独出现,亦可多个出现。可发生于宫颈的任何部位。由于在妇科检查中,用窥器只能发现位于宫颈外口处的囊肿,而应用B超可以显示宫颈各个部位的囊肿。
肾性水肿的概述
肾脏是身体排出水分的主要器官,当肾脏患病时,致使水分不能排出体外,潴留在体内时,称为肾性浮肿。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轻者眼睑和面部水肿,重者全身水肿或并有胸水、腹水。水肿的程度可轻可重,轻者无可见的浮肿,仅有体重增加或在清晨眼睑稍许肿胀。重者可全身明显水肿,甚至有胸、腹腔积液,致体重增加数十公斤(重度浮肿)。最常见的应该是指凹性水肿,即用手指按下去你会看到出现凹陷。
肾性水肿原因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肾小球滤过下降,而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尚好,从而导致水钠潴溜,此时常伴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组织间隙中水份潴溜,此种情况多见于肾炎。另一种原因是,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过低所致。
因肾脏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水肿,称为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既是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又是诊断肾炎的重要线索,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肾炎水肿和肾病性水肿。
黄色瘤概述
黄色瘤简称黄瘤,为良性肿瘤。
黄色瘤可以分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黄色瘤和伴有高脂血症的黄色瘤两类。前者以眼睑黄色瘤最为多见,后者多见于糖尿病黄色瘤、多发结节性黄色瘤等。
眼睑黄色瘤多见于中年后妇女,好发于近内眦部皮肤,为表面平滑或稍隆起的深黄色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对称分布。除影响外观外别无其他症状。多数病人不存在显著的周身性代谢障碍,但也有部分病人可能伴有高脂蛋白血症,这时应该注意检查有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广泛的黄色瘤,可见于胆汁性肝硬化,组织细胞病如皮肤网状组织细胞瘤病人。糖尿病黄色瘤见于糖尿病患者,多成群分布在手掌、足跖部的皮肤部位。因黄色瘤可能涉及脂质代谢障碍,所以应该进行系统检查,以防治全身性疾病。
黄色瘤的治疗:面积不大者可行切除缝合治疗,如面积较大,创面应用全厚或中厚皮植皮修复。在眼部应防止发生眼睑外翻,眼睑黄色瘤术后易复发。除手术治疗外,还可用激光、高频电或化学药物烧灼治疗。全身性疾病所致黄色瘤者,在药物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一般不能使黄色瘤消退。
因为眼睑黄色瘤病变无自愈性,并呈渐进性生长,影响患者外观,故在此医生提醒各位患者早期治疗。
鼻腔肿瘤的概述
患侧头痛也比较常见。同侧不明原因的上列牙齿疼痛和面颊部麻木感是上颌窦癌早期的重要症状之一,当第一双尖牙,第一、二磨牙发生疼痛,而在牙齿本身找不出明显病变、拔牙后疼痛又未能解除时,须做进一步检查。
由于癌肿不断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发展,按它所生长的不同部位,可引起一系列不同症状,如眼球移位、张口困难等。晚期癌肿可以破坏骨质,穿破软组织向面部或口腔顶部穿出。癌肿发生转移时,可以在颌下、预测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一般固定而没有压病。X 线拍片对
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有帮助。局部肿块的病理切片检查对于明确肿瘤性质、决定治疗方案是必要的。
卵巢肿瘤的概述
卵巢癌的发病率居妇科肿瘤的第三位,但病死率却为首位。造成其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由于卵巢癌生长部位隐蔽,无法直接看到,对早期患者仍缺乏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大多数(约70%以上)初诊患者已有盆腹腔转移。目前所采取的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与中药治疗等综合疗法对中、晚期患者的疗效仍然较差,而且难以避免复发。
卵巢肿瘤是威胁妇女生命最严重的肿瘤之一,而且不容易早期发现。早期多无症状,随肿瘤增大可有下坠、腹胀等轻微不适。某些产生雌激素的肿瘤可引起月经紊乱。不少人是自己摸到下腹包块才就医,但此时肿瘤已较大,多属晚期。晚期卵巢癌多伴有腹水,腹部增大很快,患者感气憋、腹胀、食欲减退,消瘦,发热等。卵巢肿瘤的合并症有瘤蒂扭转、破裂及感染,这些均可引起急性腹痛、发热甚至休克等急症表现。突然的体位改变、妊娠期及分娩期的子宫变化均可诱发肿瘤扭转。
小的卵巢肿瘤主要由妇科检查发现,诊断的第一步是区分良性、恶性,还是生理性的。表面光滑活动的单侧囊肿多为良性;生理性囊肿一般不超过5厘米直径大小;双侧的生长快而形状不规则的实性或囊实混合的肿瘤常是恶性的,还须与其他盆腔肿块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炎症及生殖器官以外的肿瘤鉴别。可借助于X射线、B超、腹腔镜等协助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需加以化疗或放疗。晚期癌也应尽量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而后化疗,部分患者仍有治愈希望。定期做妇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已确定为新生物者应及早手术切除。
阴囊肿大的概述
按照引起阴囊肿大的病变可分为三大类
(一)阴囊壁病变
如明囊壁水肿阴囊壁血肿、丝虫病后阴囊壁象皮肿、丹毒皮肤坏疽、蜂窝组织炎、尿外渗阴囊壁良性肿瘤、皮脂瘤、血管瘤X阴囊壁恶性肿瘤。
(二)阴囊内含物的病变
1.鞘膜鞘膜积液鞘膜积血、鞘膜积脓。鞘膜积乳糜。
2.急性和慢性附睾炎,附睾瘀消毒后,附睾丝虫病附睾结核,精液囊肿。
3.睾丸睾丸炎症睾丸结核、睾丸梅毒。睾丸肿瘤。
4.精索精索炎精索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精索扭转精索鞘膜囊肿、精索血丝虫结节、精索血肿绝育术后输精管痛性结节、绝育术后精子肉芽肿。
(三)腹腔内容物进入阴囊
如腹水或腹股沟疝(小肠、膀胱内容网膜)到阴囊。
阴囊肿大的机理
阴囊是腹壁的延续其结构层次与前壁各层相符,各层组织极为疏松而富有弹性,组织间隙可以容纳较多的液体因此阴囊在炎症水肿等情况下可明显增大。
阴囊壁与内容物之间有两层鞘膜,贴在阴囊壁上的称鞘膜壁层贴在睾丸、附睾上的称鞘膜脏层,二层之间为鞘膜腔时含有少量浆液。当鞘膜发生病变而分泌大量液体或出血时,因壁层鞘膜有很大的弹性可使鞘膜腔内容纳大量液体,而表现为阴囊极度肿大。
睾丸鞘膜起源于胚胎时的腹膜鞘状突当睾丸下降到阴囊后,突与腹膜腔相通的部分闭合而成鞘状韧带。如果出生后腹膜鞘状突不闭合或闭合不完全仍与腹腔相通,则当腹腔积液时,腹水可流入阴囊腹内含物如小肠、膀胱、大网膜也可受腹内压的作用疝入阴囊使阴囊肿大。
由阴囊肉膜形成的阴囊纵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个囊腔如果阴囊内容物伯睾丸一附睾等)病变不侵及阴囊壁,则病变可局限在一侧,表现为阴囊单侧肿大;而当阴囊内发生病变或有全身性水肿时常使整个阴囊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