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病毒性肝炎 管理传染源
怎样预防病毒性肝炎 管理传染源
对于急性甲型肝炎进行有效隔离直至传染源消失,慢性肝炎以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禁止献血及从事餐饮工作、幼托等工作,HBV阳性者,依据其症状、实验室结果,进行治疗和管理。
5类人易感病毒性肝炎需提高警惕
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恶心、肝区疼痛、乏力作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发热及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我国人数较多,预防该病是我国卫生健康的主题。病毒性肝炎的分型较多,不同分型易感群体是不同的,但是有5大类人群是最容易感染肝炎的群体,这五类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免疫力低下人群
各个年龄阶段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都是患有病毒性肝炎的高发人群,由于病毒入侵机体,免疫力低下者不能够及时进行识别,消除肝炎病毒,导致机体感染并且携带了肝炎的病毒。
2、医护工作者
由于医护工作人员每天都可能直接接触到患有病毒性肝炎的群体的血液或是分泌物,因此,医护工作者是最直接接触到感染源的群体。
3、儿童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不成熟,当病毒性肝炎侵袭小儿机体时,不能够及时做出判断识别及清除病毒性肝炎,又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导致机体长期携带病毒感染源。
4、孕妇
由于妊娠期间,母体必须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孕妇的肝脏负担会加重,抗病毒的能力会逐步减低,这给了病毒性肝炎可乘之机,病毒性肝炎很容易入侵人体,又不能够被及时消除,因此,孕妇成为了易感人群。
5、老年人群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老化,身体的各项机能也逐步退化,免疫能力也随之下降。身体的内脏,尤其是肝脏功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肝脏的血流量逐步减少,肝脏具备的吸收、代谢、解毒的功效也随之减弱。必须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清除,因此,老年人也变成了容易患病毒性肝炎的人群了。
补充阅读:预防病毒性肝炎措施
1、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染,因此,必须阻断该传播途径,增强对水源的保护以及监控食品、个人卫生,加强对粪便的管理。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液体传播,因此,必须阻断该传播途径。对于献血者进行严密筛查,必须掌控输血以及血制品的应用,若是发现有针刺感染或是伤口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时,可以采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的发生。
2、管理传染源
对于急性甲型肝炎进行有效隔离直至传染源消失,慢性肝炎以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禁止献血及从事餐饮工作、幼托等工作,HBV阳性者,依据其症状、实验室结果,进行治疗和管理。
3、保护易感染人群
人工免疫中的主动免疫成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性措施,某些病毒性肝炎由于基因异质性,至今仍未发现可以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和乙肝疫苗已投入使用,效果显著,对于感染甲肝及乙肝的孕妇而言,胎儿在出生后24h内进行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再加上接种一支乙肝疫苗,出生一个月以后再次注射HBIG和疫苗。
病毒性肝炎,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的原则,避免发生流行。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1.管理传染源
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 HCV)因基因异质性,迄今尚无可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如何预防和治疗病毒性肝炎
和其他一些病毒性传染疾病一样,病毒性肝炎也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因此,预防病毒性肝炎,及时接种疫苗很重要。另外,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及适当的运动,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少饮酒,最好戒酒。治疗病毒性肝炎,宜早不宜迟,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才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上策。当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时,应及时去正规肝病医院排查并治疗。
这6种人群更容易患上甲肝
这6种人群更容易患上甲肝
1、儿童,主要病毒宿主,是以成人传染给儿童的传播方式为传染源。
2、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因为他们体内没有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因而对甲型肝炎病毒没免疫力。
3、医务工作者。
4、患慢性肝病的人,他们对HAV十分敏感。
5、静脉吸毒者。
6、爱喝生水、吃生贝类的人。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甲肝
在甲肝流行地区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管理传染源为辅,必要时也可进行被动免疫(如注射丙种球蛋白)和主动免疫(如注射甲肝疫苗)。在非流行地区和发病率低的地区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常用的预防甲型肝炎的措施为:
隔离病人:注意对甲肝病人的粪便进行消毒,对病人的隔离期限不少于30天,对幼儿机构的病人应隔离40天。在流行地区,对病人及有密切接触的人一般要观察4—6周。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东西要认真的进行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品消毒、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保护易感人群: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婴、幼儿、儿童和血清抗-HAV IgG阴性者)均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与甲型肝炎患者接触过的人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以防止发病。
甲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一、甲肝的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二、甲肝的传染途径:
甲肝是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
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在起病前1~2周,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然向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人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假如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污染四周环境、食品、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品、饮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品,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急性黄疸肝炎的症状严重吗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由于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具有极强潜伏性,通常外表上看不出症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也感觉不到有什么不舒服。因此,这是潜在的可怕传染源,健康人和其接触就会有被传染的可能,这样周而复始,造成乙肝广泛的流行和迁延不断。
病毒性肝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第九大引起死亡的疾病。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长期以来,病毒性肝炎犹如高悬在人们头顶的死亡之剑。
1、病毒性肝炎会使患者的消化系统出现胆管炎、胆囊炎、肝炎后脂肪肝等疾病。
2、病毒性肝炎会影响到患者的神经系统,会出现颅神经受累、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等症状。
3、病毒性肝炎会影响到患者的血液系统,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
4、病毒性肝炎会影响到患者心脏,使心脏受到损害,出现心律、心肌炎、心包炎等症状。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其要找到一家专业的医院,积极的去治疗。
在生活当中人们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就是乙肝还有丙肝,血液是能传染病毒性肝炎的,所以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不能去献血,而且就算是注射和手术已经皮肤上面的湿疹,这样的途径都是能传染他人的,吃饭的时候如果是共用碗筷也会传染所以一定要好好的预防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炎如何预防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了,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肝脏了,不过现在有一种疾病对于人体的肝脏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那就是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甚至可能导致人体的死亡,那么对于肝炎这个疾病,有哪些预防方法呢?
1、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献血员 及HBsAg携带者进行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制品的HBsAg检测工作。
3、合理的饮食习惯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译】: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重点应应在提高全社会卫生水平上,着重抓好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来要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其次,要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从而阻断医源性传播。
4、遵医嘱静脉补充能量、维生素
每周测体重1次。定期抽血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卧床期间保证病人日常生活所需。
5、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使得机体产生抗体
在接触乙肝病人后及时注射一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4周后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时再注射第2-3针乙肝疫苗,接触甲方肝病人,在2周内,肌内注射含抗甲肝抗体的丙种球蛋白。
其实想要不避免一个疾病的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我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怎么样去预防急性肝炎这个疾病的发生了吧,每一个的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都不想去患上肝炎,所以一定要去多多学习关于肝炎的知识。
我的儿子有柯萨奇病毒感染,要吃什么中药呢
预防 编辑本段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即使病情较严重的脑膜炎、脑炎,大多数病例也于数日内迅速康复,仅少数患者的病程迁延数周之久。肌力减退虽较多见,但也迅速恢复。只有约5%的脑膜炎病例可有肌紧张和智力低下的后遗症婴幼儿的全身性感染心肌炎、肺炎等火罐网的预后较差病死率也较高。新生儿严重感染的病死率可达80%~90%。年长儿及青壮年发生心肌炎时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后痊愈;小部分转为慢性?,病情有起伏或有反复发作,其中个别病例出现进行性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并易有栓塞并发症。 预防: 由于肠道病毒血清型过多(有近70个型)因此未能制成有效可行的疫苗,预防措施火罐网的效果远逊于脊髓灰质炎。 1.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予隔离2周,管理传染源的重点应放在托幼机构和产房;怀孕妇女患有肠道病毒性疾病者,对新生儿有很大威胁,应注意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管理和个人卫生,不吃脏水污染过或苍蝇爬过的食物避免在污水中游泳。自来水宜煮沸后饮用。因患者口咽部可能排出病毒,接触这些患者时应戴口罩流行期间减少集体...
总胆红素偏高传染吗 应该如何预防被传染
1.不要接触传染源,如不要亲密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要与其共用生活用品,特别是餐具之类。
2.保持周围环境的干洁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消毒。
3.不要参与不良的性生活。
4.注射疫苗,目前某些病毒性肝炎已有疫苗可破坏其病毒的致病性,能较好的预防其对应的病毒性肝炎。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预防丙肝的发生
1.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是目前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2.管理传染源:按肝炎型别隔患者,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宣传丙型肝炎防治知识,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3.保护易感人群:有报告用免疫球蛋白预防丙型肝炎有效,用法为0.06ml/kg,肌肉注射,最终控制本病要依靠疫苗预防,HCV分子克隆成功,为本病的疫苗预防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