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人如何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
1、饮食预防合理膳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钙参与骨的代谢,是形成骨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钙的补充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众多研究证实,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进行补钙能够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摄取食物中的钙比补充钙剂更有效。含钙量高的食物有牛奶、奶制品、豆类、芝麻等。
(2)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参与骨重建的调节。动物肝脏、奶油、蛋黄、鱼子、海鱼及鱼肝油等含量较多。
(3)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钙的吸收,过高过低均不利。大豆蛋白的摄入有利于钙的吸收,特别是大豆中含有异黄酮,有较好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2、运动预防运动锻炼是通过肌肉张力的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可以维持或增加骨量,而且增加骨的弹性。中年时期运动可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益处。
老年时期运动不仅可减缓骨量的丢失,还可以改善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跌倒的风险。
(1)运动方式:走路、慢跑、体操、跳舞、骑车、球类运动等。
(2)运动强度:以心率+年龄=170次。
(3)运动时间:20~30分钟,每周3~5次。
(4)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益。吸烟、酗酒、喝浓咖啡均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啤酒比其他酒类对髋关节骨折的影响更为显著。
(1)一级预防:强化全民健康教育,增强防治意识。从青少年起就要合理膳食,多吃富含钙、磷的食物;适当运动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少喝浓咖啡、浓茶和碳酸饮料;适量地摄入蛋白质。
(2)二级预防: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开展骨密度检测,对确有明显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性防治。加强防跌、防碰等措施,积极预防骨折。
(3)三级预防: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已骨折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并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老人怎样预防骨质疏松
一、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就是单纯缺钙,认为补钙就可以。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述,骨质疏松并不是简单的缺钙,而是机体衰老、疾病及药物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结果。
因此,建议老年人除了多吃含钙食物、多晒太阳、适量运动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肝肾疾病,需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的患者,还可以去看骨代谢门诊,请专家评估骨质疏松状况,给予适当的药物和物理疗法干预。另外,老年人出行和日常起居都要格外当心,防止摔伤、绊倒和碰擦,从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二、骨质疏松性大多发生于老年人
随着身体衰老,骨代谢功能减退,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钙吸收能力逐渐降低,老年人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另外,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嗜烟、嗜酒,缺少运动、少晒太阳,长期患肝肾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都会导致人体钙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骨折,称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部位常见于股骨近端、脊椎和桡骨远端。
老人单吃钙片好吗
专家认为,单纯吃钙片对中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效果并不明显。
研究发现,如不吃促进钙吸收的药物,中老年人吃的钙片基本上都会从大便中排出,等于没吃。
专家建议,对停经和老年性骨质疏松人士,可采用性激素治疗。补钙最重要的是食补,药物只能作为辅助。中老年人应多吃牛奶、海产品等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多晒太阳可使皮肤中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吸收。
中老年人应慎用影响骨质代谢的药物,还要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如吃钙片,须用其他药物或营养素促进钙吸收。
骨质疏松症可能会导致死亡
医师指出,人的骨质是在无声无息中流失的,人在30-35岁的时候骨量开始流失;到了36-49岁的时候,骨量缓慢减少;到50-69岁的时候,骨量则迅速减少;70岁以上的人骨量持续减少。随着骨量的减少,骨质就容易疏松,进而出现骨质疏松症,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据统计,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达1,500,000次,其中发生椎体骨折有700,000多次;发生髋部骨折有300,000多次;发生腕部骨折有200,000多次;发生其他骨折的也有300,000多次。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致残+致死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明显增加老年人死亡率和致残率;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1年内男性死亡率为31%,女性死亡率为17%,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59%的男性患者丧失行走能力。
医师提醒网友,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骨质疏松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饮食疗法
在饮食方面,预防骨质疏松症要注意直接增加富含钙质的食品,包括乳品类(牛奶、奶酪)、豆制品类、海产类、蔬菜类、坚果类,以及其他添加钙食品;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如VitD、K、B6及B12;还要注意减少富磷食物,如可口可乐等。
2、体育锻炼
通过运动,骨的生长可能得到特别的调节。可以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丢失以及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及其不良后果。
3、防跌倒
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的相关因素,所以要防止跌倒或降低跌倒出现的概率。提倡改善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减少意外发生,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合并使用一些增加跌倒倾向的药物。
4、减少饮酒
酒精会引起器官损害;抑制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还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直接对抗成骨细胞的作用
5、戒烟
吸烟会加速骨质的吸收,还会加速雌激素灭活和分解。
三种老年人骨折治疗方法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等。
老年人意外跌倒时,手撑地受力,从而引起桡骨远端骨折;如摔倒时,髋部着地,下肢撞击力量会引发髋部骨折;如是负重时弯腰跌倒,则很可能造成胸腰椎椎体骨折;另外老年人骨钙流失严重,极易出现腰椎压缩性骨折等骨质疏松性骨折。
一、桡骨远端骨折
普通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加上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及不稳定的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
老年人三种骨折的治疗方法
二、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的区域不同,分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非手术方法有骨牵引或皮牵引,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全髋置换、半髋置换、空心钉、pen-a、dhs、锁定钢板等手术治疗已被广泛采用。无手术禁忌的老年髋部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从而缩短卧床时间、尽早恢复患肢活动、降低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三、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因该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所以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家属配合做适当功能锻炼、使用消炎镇痛药减轻患者痛苦,同时还需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无手术禁忌的老人可选择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手术进行治疗。
老年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人
随着身体衰老,骨代谢功能减退,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钙吸收能力逐渐降低,老年人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另外,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嗜烟、嗜酒,缺少运动、少晒太阳,长期患肝肾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都会导致人体钙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骨折,称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部位常见于股骨近端、脊椎和桡骨远端。
大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以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大多年龄较大,老花眼吃什么食物好?受身体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害怕麻醉风险,80岁以上的患者大多选择保守治疗。这样很多患者就只能长期卧床,不仅生活质量大受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寿命。因为患者年龄较大,再加上骨折,一般需要卧床两个星期以上,此时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就会随之发生,而这些并发症对老年人来说都是致命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许多医院开展了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效果良好。以创伤较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例,只需开一个3~4厘米的切口,采用髓腔内固定,无需牵引。大多数患者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半坐、半躺和翻身,少部分患者手术后第二天还可以拄拐行走。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就是单纯缺钙,认为补钙就可以。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述,骨质疏松并不是简单的缺钙,而是机体衰老、疾病及药物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结果。
因此,建议老年人除了多吃含钙食物、多晒太阳、适量运动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肝肾疾病,需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的患者,还可以去看骨代谢门诊,请专家评估骨质疏松状况,给予适当的药物和物理疗法干预。另外,老年人出行和日常起居都要格外当心,防止摔伤、绊倒和碰擦,从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什么
1、发病率高: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 %。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
2、疼痛:骨质疏松的危害感到腰酸背痛者最多,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酸痛,同时可感到全身无力。疼痛部位广泛,可有变化,与坐、卧、站立或翻身等体位无关,症状时轻时重。
3、骨折:因骨骼强度和刚度下降,轻微暴力、跌跤,甚至坐车颠簸、咳嗽,都可以引起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椎骨、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脊柱和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褥疮、尿路结石、脑血栓、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
4、骨骼变形:由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骼易发生断裂。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骨小梁断裂时,整体外观并无裂缝,X线照片或CT图片也难以发现。但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一些椎骨慢慢塌陷,引起身材变矮,弓腰曲背。可继发腰背疼痛,影响行走、呼吸等多种功能活动。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什么
骨质疏松的危害概括起来有:
1、发病率高: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 %。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
2、疼痛:骨质疏松的危害感到腰酸背痛者最多,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酸痛,同时可感到全身无力。疼痛部位广泛,可有变化,与坐、卧、站立或翻身等体位无关,症状时轻时重。
3、骨折:因骨骼强度和刚度下降,轻微暴力、跌跤,甚至坐车颠簸、咳嗽,都可以引起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椎骨、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脊柱和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褥疮、尿路结石、脑血栓、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
4、骨骼变形:由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骼易发生断裂。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骨小梁断裂时,整体外观并无裂缝,X线照片或CT图片也难以发现。但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一些椎骨慢慢塌陷,引起身材变矮,弓腰曲背。可继发腰背疼痛,影响行走、呼吸等多种功能活动。
老年人如何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人
随着身体衰老,骨代谢功能减退,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钙吸收能力逐渐降低,老年人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另外,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嗜烟、嗜酒,缺少运动、少晒太阳,长期患肝肾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都会导致人体钙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骨折,称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部位常见于股骨近端、脊椎和桡骨远端。
大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以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大多年龄较大,受身体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80岁以上的患者大多选择保守治疗。这样很多患者就只能长期卧床,不仅生活质量大受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寿命。因为患者年龄较大,再加上骨折,一般需要卧床两个星期以上,此时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就会随之发生,而这些并发症对老年人来说都是致命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许多医院开展了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效果良好。以创伤较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例,只需开一个3~4厘米的切口,采用髓腔内固定,无需牵引。大多数患者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半坐、半躺和翻身,少部分患者手术后第二天还可以拄拐行走。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就是单纯缺钙,认为补钙就可以。实际上,骨质疏松并不是简单的缺钙,而是机体衰老、疾病及药物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结果。
因此,建议老年人除了多吃含钙食物、多晒太阳、适量运动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肝肾疾病,需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的患者,还可以去看骨代谢门诊,请专家评估骨质疏松状况,给予适当的药物和物理疗法干预。另外,老年人出行和日常起居都要格外当心,防止摔伤、绊倒和碰擦,从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老年人单纯吃钙片防治骨质疏松无效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受广告影响,采用吃钙片的办法来防治骨质疏松。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认为,单纯吃钙片对老年防治骨质疏松无效。
老人对钙吸收能力弱
邱贵兴说,一家老小吃的食物基本相同,为何年轻人没有骨质疏松问题?
最主要是中老年人对钙的吸收能力减弱了,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研究发现,如不吃促进钙吸收的药物,中老年吃的钙片基本上都从大便中排出,等于没吃。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患者骨密度下降,引致骨骼变弱和变脆,增加骨折机会。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老年人骨质疏松和绝经期后骨质疏松。
妇女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老年妇女骨中的钙等矿物质含量变少而发病。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其临床症状有躯干缩短、驼背、压缩性骨折,腰肌痉挛、腰背疼痛,四肢易骨折等。
补钙最重要的是食补
对停经和老年性骨质疏松,可采用性激素治疗。补钙最重要的是食补,药物只能作为辅助。多吃牛奶、海产品等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多晒太阳可使皮肤中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吸收。适量运动可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老年人应慎用影响骨质代谢的药物,还要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如吃钙片,须用其他药物或营养素促进钙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