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刚出生就会行走是真的吗
婴儿刚出生就会行走是真的吗
婴儿刚出生就能行走吗?
近日,一则新生儿走路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里一名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在护士的帮助下,自己站立起来并行走。众多网友评价“此娃长大了不得了”“这才叫赢在了起跑线上”,并大呼神奇。在常人的认知中,行走是1岁及以上的宝宝才具备的能力,视频中的宝宝难道具有“超能力”?
专家介绍,视频中宝宝的“行走”实际上是自然的生理反应,是新生儿足底在接触桌面或地面后,身体受到刺激后由神经系统引发的一个反射性的活动,属于踏步发射,并非思维控制的主动性活动,更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行走,而人类的行走是大脑皮层发育完善后,由运动区域来控制的主动运动模式。
专家指出,视频中的这种操作一般是专科医生检查孩子脑部发育是否成熟,是否受到损伤时才会进行。家长切勿随意模仿,因为新生儿脊柱发育不完善,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长若操作不当容易损伤宝宝脊柱,一旦宝宝从手中脱落还会造成摔伤等意外。
婴儿刚出生注意事项
刚出世的宝宝,除了吃,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随着时日增长,这种长睡眠会得到调整,这是正常现象。
刚出生的宝宝睁开一只眼或是两只眼,只是由于刚出生宝宝神经控制系统尚在完善中,宝宝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睛开或闭,就如同控制她自己小手一样,需要一段时间练习,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宝宝由于不会言语,只能用哭来闹来代不安,饥饿,不舒服......新妈妈们要随时观察宝宝神态,慢慢学习宝宝的各种神态代表意思,是饥饿,还是尿了等等。
刚出生宝宝拉屎尿是没有规律的,为防止宝宝起尿疹,应注意清洁卫生。
刚出世宝宝无法自主翻身,为防止宝宝把脑袋睡变形,要时常帮宝宝翻身两侧轮流睡。
为防止宝宝溢奶,喂养时应把婴儿头部稍稍托起一点。
由于刚出生宝宝骨柔软无力,禁止竖抱,抱时应一手托宝宝腰和臀,一手托住宝宝颈处。
给宝宝喂完奶后不要马上放在床上,要把宝宝竖直抱起让宝宝的头靠在母亲肩上,手弯曲拱起,在宝宝背部轻拍,使吞入胃里的空气吐出,以防止溢奶。
宝宝几个月可以坐
走的训练
走是难度很高的动作,对宝宝来说,首先要让宝宝消除对于走路的恐惧,最好两位家长,一个在前面做引导,最好手中拿着吃的或者是玩具,这样能引起宝宝的注意力,另一个家伙在那个在后面扶着宝宝。防止宝宝被摔倒弄上。
9个月开始训练迈步。可将双手扶婴儿腋下,婴儿会提起左右脚,交替迈步向前。10个月可以训练扶着成人的手或床边、栏杆迈步。11个月可以训练推着童车或小家具行走或成人牵着孩子双手迈步,然后牵着一只手迈步,先紧后松,慢慢训练放手迈步。
12个月一般能独立行走儿步,开始只能走一、二步,而且摇摇晃晃,全身紧张,最后扑到成人怀中。因为走是一种全身运动,需要费很大力气。在训练中成功迈出第一步时,家长要鼓励。并且天天坚持练习,还要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家长们要细心观察,正确示范,或通过休育活动、游戏、学习、舞蹈等来训练孩子挺胸、松肩、手臂自然下垂的优美姿势
双手动作的训练
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绝大多数婴儿一出生就能吸吮小手,并将整个小手都放进口里吸吮,当小手可以握物时,也总是先将物体送进口中。
为让婴儿有多活动手的机会,在新生儿时期成人可把手指放在孩子的手心上多抚4让孩子练习抓握,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孩子手里练习抓。让孩子摸妈妈的脸,摸不同的物品,训练触觉。4个月可以开始用玩具引导孩子,把玩具放在孩子的手旁或面前,诱导孩子去抓握和爬。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宝宝几个月可以坐的情况以及一些训练宝宝动作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这样宝宝也能够感受到爱,一定不要对孩子进行大声的训斥,这样容易给宝宝留下阴影。
婴儿游泳好吗 婴儿游泳好处多多
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行走,水中游泳是宝宝最喜欢、最自然的一种运动。婴儿游泳有利于刺激宝宝的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有利于促进宝宝骨骼发育、增强宝宝智力。
宝宝在游泳的同时,其肺活量、免疫功能等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常进行婴儿游泳锻炼的宝宝的消化功能较好,发育也较快,
新出生婴儿护理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脐部
婴儿出生后,医生就会剪断脐带并用消毒纱布包扎好,一星期左右就会自然脱落。家长如果给孩子洗澡,就不要把孩子在水中浸泡过久。另外,垫尿布时,如果尿布比较长,最好要在腰部处反折下来,以免尿液蔓延至脐部。
眼睛
眼睛的护理需要非常小心,孩子出生时容易携带致病菌,尤其是眼部容易发生结膜炎,另外孩子还喜欢小手乱抓异物等,都较容易伤及眼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温开水清洗眼部,如果结膜比较红,可以用眼药水点眼,每天3次。如果是抓伤,最好把指甲剪短并戴上薄手套,以防抓伤。眼部异物可以轻轻地用水冲洗或用消毒棉签擦拭掉,如果比较困难,最好找医生处理,以免伤及眼角膜。
为什么婴儿天生就会游泳
在国外,为了减轻孕妇分娩时的痛苦,有的医生会建议准妈妈在水中分娩,宝宝娩出母体后是直接泡在水里的,而水中的婴儿不但不害怕还享受自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新生儿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惊人本领,其中有一项叫“游泳反射”。把新生儿俯卧在水里,他就会用四肢做出协调很好的类似游泳的动作。6个月后,此反射逐渐消失。满6个月以后,如果再这样把婴儿放在水里,他就会挣扎活动;直到8个月以后,婴儿才拥有有意识的游泳动作。游泳反射可以帮助那些意外地掉进水里的新生儿免于立即被淹死,而增加被抢救的机会等。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此给身体一定浮力);游泳反射将使婴儿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从而有利于开展抢救。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
半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喉部有一个特殊的瓣膜存在,当被丢到水里时,瓣膜会自动关闭气道,孩子不会呛水,而可以在水里悬漂一会儿,但这个时间并不会太长,也就不到一分钟。他们在水里时,也不会呼吸,不会吐出气泡,当然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主动憋气,更像一种本能的求生反应。半岁以后,这个瓣膜渐渐退化,一岁以后基本就没有了。这个瓣膜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孩子在吃奶时,奶水吸进气管引起呛奶。有一些婴儿的水下摄影作品,就是利用半岁内婴儿的特质完成的。
给刚出生的孩子更多的拥抱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出生之后被抱的次数少的话,有变为聋哑儿童的危险。孩子在出生后3个月到6个月里,要经常被父母抱,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最初的3个月是决定胜负的时期。
然而,对于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却相反,即便他们哭了也不能马上去抱,要让他们学会忍耐,这很重要。
出生后马上就被母亲抱,在关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比较稳重,很少会无缘由地焦躁,比较容易抚育。若是与母亲肌肤相亲不够充分的话,孩子就会经常哭。
在日本国立冈山医院,刚一出生就马上让母亲抱婴儿,并且会在出生第一天之内让婴儿吸7次以上的乳头。而且还在婴儿出生后30分钟内,把让婴儿吸乳头作为重点,指导母亲不能喂水、牛奶等。于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据说是100%。这样一来,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联系纽带变得很结实。心中充满爱的婴儿在仅仅2个月时,与其他婴儿相比,其眼睛所绽放出的光芒和身体的机能是不一样的。
相反,在出生后马上就被带离母亲身边,不让其吸乳头,用牛奶喂养,没有被母亲爱抚或是没有听到过母亲呢喃声的婴儿,有发展为自闭症的危险。
出生时母子的肌肤相亲是育儿的基本。从母亲那里获得这种爱而成长起来的婴儿,会成为具有存在感的孩子。
人类的脑部是将过去的记忆作为影像不断进行累积叠加的结构,结合过去的记忆来判断现在的状况,并作为行动的标准。这便叫做行为模式结构。
出生之后被给予了丰富的爱而成长起来的婴儿,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平稳地度过,这是因为在出生之初得到的和母亲之间的记忆是稳定的模式。
先天性血管瘤是如何引起的
1、遗传原因
毛细血管瘤多是先天性的,一般一出生就会有,据研究发现,可能与其遗传因素有关。基因可能会造成血管畸形,导致血管的细胞及组织结构的分布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营养因素
胎儿在母体内或者出生后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血管的发育出现残缺或者畸形,导致血管肥大或者堵塞堆积,后形成毛细血管瘤。
3、意外损伤
母亲在妊娠期间或者分娩期间,胎儿或婴儿受到了惊吓或者机械性损伤也是造成毛细血管瘤的病因之一。由于意外的损伤可能会导致母亲正常的组织受影响,而婴儿受损伤的血管会逐渐发生变形,或者形成阻塞,终形成血管瘤。
4、孕期保养不当
母亲在妊娠期间受到化学物质、药品以及辐射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也有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生后出现毛细血管瘤。
母亲妊娠期间饮食习惯影响婴儿味觉
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婴儿的味觉是在其母亲孕育他期间养成的,孕妇妊娠期间所吃食物的味道对胎儿味觉的形成和喜好有很大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新科学家》周刊上。研究小组比较了24名新生儿的味觉反应后发现,他们对香味的喜好与其母亲对香味的爱好有密切关系。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一组孕妇在妊娠期间常吃带茴香味道的食物,她们所生婴儿一出生就被茴香味道所吸引,4天后,更有喜好茴香味道的表现。而一组在妊娠期间不吃带茴香味道食物的孕妇所生婴儿,一出生就对茴香气味表现出反感或无反应,表现反感的婴儿在4天后反应更加强烈。
这个研究小组的专家认为,上述比较研究说明,孕妇妊娠期间对一些味道的好恶对胎儿味觉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他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将对胎儿出生前养成对某些健康食品的喜好,从而利于其未来发育成长有积极意义。
婴儿神经发育的自测方法
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对出生仅半个小时并醒着的新生儿,当你用手指或乳头抚弄其脸颊时,他会转头、张嘴,并有吮吸、吞咽动作。
定向反射:婴儿出生12~24小时后,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强的响声还可使其停止吮吸动作。
抓握反射:触摸出生两三天新生儿的手掌时,他会握紧拳头。
巴布金反射:新生儿躺着时,按住其手掌,头就会转来转去,嘴巴张开,就像打呵欠一样。
巴彬斯基反射:用手指轻划婴儿脚底外侧,由脚跟至脚尖,脚趾会像扇形样的张开。
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或疼痛刺激产生泛化性反应,也就是说刺激其某一部位,会引起全身性的反应,如呕吐、喷嚏、眨眼、打哈欠、瞳孔反射等。
惊跳反射:当新生儿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响声等,就会伸开双臂、双腿,手指张开,背部伸展或弯曲,以及头朝后仰又迅速收回。
游泳反射:将新生儿托起面朝下,其四肢就会做游泳动作。
行走反射:托着新生儿的腋下让其光脚板接触平面,他会做迈步动作,看上去非常像动作协调的行走。
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缩起脚背碰到手面边缘时,他会做出如小猫动作相似的蜷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