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胃痛是哪里最好 脾胃虚寒型胃疼针灸
针灸治胃痛是哪里最好 脾胃虚寒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食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中散寒,和络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名门段,中脘八阵,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法。
针灸方义:本证应以温补中阳为主,取筋缩八阵,脊中八阵,可以补中祛中焦虚寒,中脘(八阵)为胃之募穴,与胃俞(脊中八阵)相配为俞募配穴法,可益脏气,调理胃腑;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善于调理脾胃,内关为阴维脉与心包经交会穴,善治胃痛;至阳八阵疏理气机,河车路调理肝,脾胃脏腑功能,从而中阳得补,脏腑功能调和,胃络通畅而胃脘痛可止。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肝气犯胃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胀痛,攻撑作胀,痛连胁肋,嗳气频繁,或兼呕吐酸苦,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期门,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平补平泻法。
针灸方义:本病以肝气郁结为本,故以俞募配穴法,取肝俞(筋缩八阵),期门相配,并配以至阳八阵,脊中八阵以疏肝解郁,理气痛经,条达气机;足三里,内关配以河车路和调胃气,疏通胃络,全方共具舒肝和胃定痛的功效。
脾胃虚寒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食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中散寒,和络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名门段,中脘八阵,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法。
针灸方义:本证应以温补中阳为主,取筋缩八阵,脊中八阵,可以补中祛中焦虚寒,中脘(八阵)为胃之募穴,与胃俞(脊中八阵)相配为俞募配穴法,可益脏气,调理胃腑;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善于调理脾胃,内关为阴维脉与心包经交会穴,善治胃痛;至阳八阵疏理气机,河车路调理肝,脾胃脏腑功能,从而中阳得补,脏腑功能调和,胃络通畅而胃脘痛可止。
伤湿食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臭秽,舌苔厚逆,脉滑,一般有伤食病史。
治法:行气导滞,和胃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名门段,中脘八阵,璇玑,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因食滞所伤,治疗首当行气导滞,气行滞消则胃和,胃和则络畅而痛止,故选璇玑配胃的募穴中脘(八阵),至阳八阵,功专调理胃腑气机,导除积滞,足三里,内关,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善于调理肝,脾,胃之气机,和络止痛。生冷而致积滞者,加公孙,关元八阵,杵针加灸,以温中散寒,消积止痛。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三焦俞配伍疗法
1、配脾俞,水分,气海,阴陵泉,足三里,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水,治疗脾虚水肿,腹水等。
2、配肾俞,脾俞,石门,气海,委阳,针刺补泻兼施,宜灸,补益脾胃,通利水道,治疗脾肾阳虚之小便不利,水肿等。
3、配膀胱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小便不利。
4、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益胃,治疗脾胃虚弱之水谷不化,腹胀肠鸣,泄泻等。
5、配合谷,天枢,气海,上巨虚,阴陵泉,针刺泻法,灸气海,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痢疾。
6、配腰阳关,肾俞,委中,三阴交,针刺泻法,舒筋通络,散寒除湿,治疗寒湿腰痛。
7、配身柱,肾俞,命门,委中,太溪,针刺补法,温补肾阳,强健腰脊,治疗肾虚腰脊强痛。
中医针灸减肥要分人
中医针灸减肥分人
其实,并不是所有肥胖都适合用针灸治疗。一般来说,针灸主要适用于单纯性肥胖,对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肥胖,应从治疗原发病入手。
每人的虚实寒热不同,体现出的肥胖状态也各有特点,针灸对胃肠积热、脾胃虚寒等类型效果较好。每周最少应间隔治疗3次,治疗期间不要求节食。女性计划怀孕、月经期间不宜针灸。由于人体对体重的变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减肥不能过快、过猛。
节食能快速减肥,但长期单纯节食不但难以坚持,还将导致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是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不建议使用。有些患者在针灸减肥期间,减少进餐次数,或以水果、蔬菜替代正餐,往往体重下降很快,停止治疗、恢复正常饮食后,必然会出现反弹。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通过针灸治疗后出现晕针、过敏等问题,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
针刺太白透涌泉作用 太白常用配伍疗法
1.配公孙,足三里,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脾胃不和,食少腹胀。
2.配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调和脾胃,行气止痛,治疗饮食停滞之胃痛,饮食不化。
3.配厉兑,中脘,胃俞,丰隆,足三里,针刺泻法,清泻胃热,调理脾胃,治疗胃火炽盛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脘腹胀痛。
4.配中脘,天枢,脾俞,章门,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加灸,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泄泻等。
5.配脾俞,中脘,气海,中脘针刺先泻后补,以补为主,气海穴以雀啄灸法,余穴针刺补法,健运中州,养血止血,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便血。
6.配合谷,曲池,上巨虚,腹结,针刺泻法,清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7.配大肠俞,陷谷,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活血除痈,治疗大肠实热之肠痈。
8.配肺俞,列缺,合谷,尺泽,脾俞,丰隆,针刺泻法,宣肺化痰,健脾化湿,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喘,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9.配阳陵泉,足三里,承山,阴陵泉,太溪,针刺泻法,或加灸,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膝股内,足跗疼痛,小腿沉重疼痛,足大趾运动障碍。
10.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八风,针刺泻法,治疗脾虚湿阻之湿脚气。
悬枢疼痛为什么 悬枢穴常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灸肾俞,关元,温补脾肾,和胃理肠,如配肾俞,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泄泻,完谷不化;配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腹痛,腹胀。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针刺泻法,灸中脘,温中和胃,治疗寒邪客胃之胃痛,呃逆,呕吐等。
3.配天枢,梁门,中脘,上巨虚,针刺泻法,化积通腑,治疗食积腹胀,泄泻等。
4.配肾俞,命门,委中,阳陵泉,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壮阳,温经通络,治疗肾虚腰痛,寒湿腰脊强痛等。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公孙常用配伍疗法
1.配内关,行间,中脘,足三里,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脾胃,理气止痛,治疗脾胃气滞之胃脘疼痛,脘腹胀满。
2.配期门,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嗳气。
3.配下脘,梁门,足三里,天枢,内庭,针刺泻法,健脾化湿,和中消积,治疗食滞腹痛之饮食不下,腹胀,胃痛,吐酸。
4.配中脘,足三里,梁丘,胃俞,合谷,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治疗寒积胃疼,腹痛。
5.配大都,脾俞,章门,太白,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并加灸,温阳健脾化湿,治疗脾胃虚寒之脘闷纳呆,腹胀便溏甚或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
6.配商丘,脾俞,章门,中脘,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治疗湿邪中阻之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二便不利。
7.配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或用泻法,为八脉交汇八穴配穴法,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治疗心,胸,胃部疾患,如心脉痹阻之胸闷,心痛等。
8.配膈俞,内关,公孙针刺补法,余穴针刺泻法,泻肝清胃宁血,治疗肝胃郁热之呕血,便血。
9.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泄泻,痢疾,霍乱吐泻。
10.配长强,次髎,承山,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止血,治疗大肠湿热便血。
11.配丰隆,中魁,膻中,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化痰,治疗痰湿壅盛之呕吐痰涎,眩晕。
12.配灵道,郄门,水沟,劳宫,丰隆,大陵,厉兑,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扰心之失眠,心烦,发狂妄言。
针灸太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太白针灸方法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趾跖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伸足,在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原穴,五腧穴之一,配属五行属土。针刺太白透涌泉,具有健脾和胃,活络止痛,降低血糖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痛,腹胀,腹痛,呕吐,肠鸣,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等症。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公孙,足三里,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脾胃不和,食少腹胀。
2.配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调和脾胃,行气止痛,治疗饮食停滞之胃痛,饮食不化。
3.配厉兑,中脘,胃俞,丰隆,足三里,针刺泻法,清泻胃热,调理脾胃,治疗胃火炽盛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脘腹胀痛。
4.配中脘,天枢,脾俞,章门,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加灸,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泄泻等。
5.配脾俞,中脘,气海,中脘针刺先泻后补,以补为主,气海穴以雀啄灸法,余穴针刺补法,健运中州,养血止血,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便血。
6.配合谷,曲池,上巨虚,腹结,针刺泻法,清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7.配大肠俞,陷谷,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活血除痈,治疗大肠实热之肠痈。
8.配肺俞,列缺,合谷,尺泽,脾俞,丰隆,针刺泻法,宣肺化痰,健脾化湿,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喘,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9.配阳陵泉,足三里,承山,阴陵泉,太溪,针刺泻法,或加灸,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膝股内,足跗疼痛,小腿沉重疼痛,足大趾运动障碍。
10.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八风,针刺泻法,治疗脾虚湿阻之湿脚气。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伤湿食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臭秽,舌苔厚逆,脉滑,一般有伤食病史。
治法:行气导滞,和胃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名门段,中脘八阵,璇玑,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因食滞所伤,治疗首当行气导滞,气行滞消则胃和,胃和则络畅而痛止,故选璇玑配胃的募穴中脘(八阵),至阳八阵,功专调理胃腑气机,导除积滞,足三里,内关,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善于调理肝,脾,胃之气机,和络止痛。生冷而致积滞者,加公孙,关元八阵,杵针加灸,以温中散寒,消积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