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1、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大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很少转移。类癌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及小肠憩室、阑尾、回肠、直肠等处。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2、大肠类癌临床表现
2.1、胃肠道类癌中发现最多的是阑尾类癌,超过阑尾肿瘤的80%,常位于阑尾尖部,瘤体小,很少引起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易发生机械性阻塞,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2.2、直肠类癌可发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前壁多于后壁,瘤体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直肠出血、疼痛等。
2.3、结肠类癌常位于盲肠、升结肠。瘤体比其他部位大,常发生转移,与结肠腔体较大、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有关。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3、大肠类癌如何鉴别
3.1、结肠类癌
内镜下可见类癌呈微黄色或灰白色,呈半球形隆起无蒂息肉状,表面光滑,中央部常可见畸形凹陷。若类癌较大表面可能有溃疡形成,此时与结肠癌不易区别。
3.2、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术前诊断是困难的,多数患者都是以阑尾炎手术时偶尔被证实。但也有极少数类癌在阑尾根部浸润及盲肠粘膜时结肠镜可窥见阑尾开口部周围变化或单个细小的隆起性改变。深取活检组织可获病是理确诊。
3.3、直肠类癌
肛门指检可扪及粘膜下肿物,质硬,边缘清楚光滑。结肠镜检查可在直肠窥见宽基隆起性肿物,质硬、光滑,类似增生性息肉。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故诊断率与活检取材技术有直接关系,对较小的瘤体应尽量深取,必要时电凝摘除作全瘤活检。
诱发大肠类癌的原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纤维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果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对肠壁作用时间延长,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高纤维素饮食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故可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质的浓度下降,在肠道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作用时间,并可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从而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2、慢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有人报道称慢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6.9倍,约有10%~20%发生癌变。
3、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升高。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的反复溃疡、修复及慢性炎症病变,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大肠癌。
4、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多发性家族性腺瘤是由于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而出现的癌前病变,为显性遗传疾病。其后代40%~50%可发病。一般8~10岁开始患腺瘤,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发生癌变。
5、出血性溃疡性结癌变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大肠类癌。
大肠类癌饮食保健
1、绿豆海带粥取绿豆100克,海带60克,大米120克,陈皮3克,白糖适量。将海带浸透,洗净,切丝。绿豆、大米、陈皮分别洗净。把全部用料放入开水锅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成粥,加白糖,再煮沸即可。每日早晚分食。具有清热消暑、软坚化痰、降脂降压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等。
2、荸荠粥取鲜荸荠150克,大米15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大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成稀粥即可。每日早餐趁温食用。具有消食健胃、清热止渴、防癌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
大肠癌有哪些症状 大肠癌扩散到肝严重吗
大肠癌转移到肝,这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分期来说是属于四期,是最晚的分期了。它的治疗如果是单个的肝转移,而且外科评估可以做手术,那大肠癌也可以做根治性手术,那么像这类患者他的预后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多发的肝转移,那就是以化疗为主了,根据每个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不同,那么他的预后就不同,但是治疗手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多的。肝转移病灶,他还有一些射频消融,包括化疗很多的治疗手段。
大肠类癌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类癌中发现最多的是阑尾类癌,超过阑尾肿瘤的80%,常位于阑尾尖部,瘤体小,很少引起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易发生机械性阻塞,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2.直肠类癌可发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前壁多于后壁,瘤体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直肠出血、疼痛等。
3.结肠类癌常位于盲肠、升结肠。瘤体比其他部位大,常发生转移,与结肠腔体较大、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有关。
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类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阑尾类癌 应与阑尾炎或克隆病作鉴别,消化道钡餐造影和5-HT、5-HIAA测定有助鉴别。
2.小肠类癌 应与小肠其他肿瘤作鉴别,小肠钡餐造影、小肠镜检查和5-HT、5-HIAA测定等,可作出鉴别。
3.直肠类癌 应与直肠腺瘤或腺癌作鉴别,依靠直肠镜检查并取活检,有确诊价值。
4.类癌综合征 应与系统性组织嗜碱细胞增多症作鉴别,后者皮肤潮红历时20~30分钟或更长,常伴有瘙痒和色素荨麻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骨髓涂片检查可查到组织嗜碱细胞异常增生。
类癌是什么疾病
类癌是一古老的而较少见的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类癌系起源于胚胎原始肠道部分的肿瘤,肿瘤细胞内含有亲银性分泌颗粒,故又称亲银细胞癌或嗜银细胞癌。
类癌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银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此种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血清素)、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
又由于类癌细胞可分泌小分子多肽物质,故又有小分子多肽或肽类结构瘤命名时认为类癌是一种腺瘤,但不少学者认为类癌是良性小肠肿瘤,是一种局限性生长、较少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
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
①血清素对周围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支气管也有强烈收缩作用,对胃肠道节前迷走神经和神经节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增强,分泌增多。
②缓激肽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有些类癌瘤尤其是胃类癌可产生大量的缓激肽、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皮肤潮红。循环中血清素增高还可引起心内膜纤维化。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类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肠道,但又涉及全身多数器官、生长较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
类癌瘤发生于胃肠道,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少数发生于结肠、胃、十二指肠、Mckel憩室以及胆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气管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类癌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别。在日本的病例中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类癌较欧美病例为多,小肠类癌则较少,据推测由于各脏器中嗜铬细胞分布不同有关。
大肠类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结肠类癌若有较大表面溃疡形成,此时不易与结肠癌区别。
结肠癌病人在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或有腹部间歇性隐痛和不适,常常不被注意。大便习惯也多无改变,有时可有轻度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腹部胀满不适,可有持续性钝痛,大便习惯明显改变,次数增多,稀便或浓血便及血便。晚期病人常表现为贫血状,消瘦,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重,大便多呈粘液血便或血便,当出现肠梗阻时,可表现为高度的腹胀、腹部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肛管疾病
肛管类疾病也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例如:痔疮、肛裂、肛瘘、直肠的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结核性直肠炎、直肠肿瘤、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肛管组织的损伤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类癌病理如何改变
90%以上的类癌瘤发生于胃肠道,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少数发生于结肠、胃、十二指肠、mckel憩室以及胆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气管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类癌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别。在日本的病例中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类癌较欧美病例为多,小肠类癌则较少,推测此可能与日本人和欧美人各脏器中嗜铬细胞分布不同有关。
godwin综合2837例类癌,85.5%分布于胃肠道内。胃肠道外的发病部位有支气管、肺、头、肝、胰、子宫颈、腮腺、尿道、甚至睾丸或卵巢等。orloff综合文献3000例胃肠道类癌的分布,依次为阑尾47.0%、回肠27.5%、直肠17.0%、胃2.5%、结肠2.0%、空肠1.5%、十二指肠1.3%、meckel憩室1.0%、胆囊0.2%。以阑尾最多见,阑尾、回肠和直肠三者占全部胃肠道类癌的90%以上。
典型的胃肠道类癌,瘤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色粘膜下结节样肿块,单发或多发,粘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态不一,有结节状,息肉样或环状等表现。少数瘤体表面可形成溃疡,外观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层和浆膜层。一部分病人可有多源性类癌瘤存在。回肠类癌常为多发,瘤体较小,直径为3.5cm以下,多在1.5cm左右。国内一组统计78例,直肠类癌部位均在直肠10cm以下范围,瘤体大小约0.2~2.5cm,多小于1.0cm,形似息肉,但无蒂。切面观呈灰白或灰黄色,质硬,边界清楚。
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方形,柱状,多边形或圆形。细胞核均匀一致,很少有核分裂相,细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胃肠道各部分类癌的胞浆内颗粒形态与组织化学各呈不同表现。小肠类癌细胞内含有较大而多形的颗粒,银染色反应阳性故为亲银性。胃类癌细胞的颗粒呈圆形,银染色反应时,必须加入外源性还原剂才呈阳性反应,故为嗜银性。直肠类癌细胞的颗粒较大,圆形,均匀一致,亲银和嗜银的染色反应均阴性,故为无反应性。
类癌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为瘤细胞的排列呈多样化,soga等根据排列方式分成5型。
a型类癌细胞聚成结节性之实性巢团,细胞大致圆形,排列不规则,呈索状侵入周围。多见于起源中肠系统的类癌,是最典型的一型。
b型瘤细胞呈小状结构,排列成一层,如壳状,细胞核在周边部分,排列整齐如栅状或条带状,多见于起源于前肠系统的类癌。
c型方型细胞排列成腺体状,但其中无空腔,或成玫瑰花型。
d型瘤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规则,成大片髓样结构。c型及d型多见于起源于后肠系统的类癌。
e型为上述四型的各种混合型。
类癌的不典型增生和核分裂相均不明显,一般很难从细胞形态来判断其恶性程度。可以参考:①类癌的大小,综合843例手术资料,最大直径在1cm以下者,90%~100%表现为良性病程。1~2cm之间者,30%~50%有转移。直径>2cm者,80%~100%有转移。②浸润程度,据统计已侵犯胃肠道肌层的类癌,90%发生转移。③生长部位,阑尾类癌几乎都呈良性病程,即使已浸润至浆膜,发生转移仍较少见(<2%)。
小肠类癌的转移率为30%,结肠为38%。十二指肠和胃的恶性类癌比小肠少见。
类癌的转移途径可以直接浸润生长,穿透浆膜至周围组织内,亦可发生淋巴转移或血行转移。并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血行转移亦偶见有报道。血行转移以肝最多见,亦可转移至骨、肺及脑,其他少见之转移部位见诸报道的有:卵巢、附睾、皮肤、骨髓、后腹膜、眼眶、肾上腺、脾、胰、肾、甲状腺、膀胱、前列腺、子宫颈。亦有转移入乳腺的报道,其临床体征与原发乳腺癌极为相似。
类癌细胞起源于apud细胞系统中的肠嗜铬细胞(又名kulchitsky细胞),此种细胞来源于胚胎神经嵴,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具有嗜铬亲银的颗粒,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进展,已使多种激素在组织切片上得到证实。类癌综合征系由于血清素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经肝脏形成代谢产物,经血进入肺和心脏,使肺动脉和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约半数病例伴有右心瓣膜病变,包括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增厚、缩短、僵硬、粘连。心内膜和腱索可发生纤维增厚,引起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闭锁不全等。左心内膜下弹性纤维内层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心脏病变,尤以支气管类癌发生左心、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瓣纤维化更为多见。
治疗肠癌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1、手术治疗
肠癌以手术为主,如能早期切除原发病灶,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手术切除功能性类癌组织是解除类癌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即使疑有转移,也应抓住手术机会,积极进行手术治疗。肠癌患者应该怎样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切除范围为空回肠类癌作包括病变小肠、区域淋巴结和病变肠段系膜的根治性切除术;十二指肠球部<1cm者,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水平部<1cm者,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十二指肠空肠Roux-Y形吻合术;但体积较大的类癌或降部类癌应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化学治疗
肠癌患者应该怎样治疗还可以进行化学治疗,类癌对化学yao物一般不敏感。对有肝脏等器官转移者可试用化学疗法,常用yao物有氟尿嘧啶(5- Fu)、多柔比星(阿霉素)、链佐星(链脲霉素)联合应用,可望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持久。有报道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空肠类癌术后复发病灶,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待定。
乳癌严重吗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疼痛是非常严重的,止痛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控制、手术、神经阻滞、针灸、放松技术、皮肤刺激等。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乳癌严重吗
高脂肪饮食,肥胖。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引起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1~1.5倍,乳腺癌扩散的风险高两倍。更年期后的女性如果超重或肥胖,患乳腺癌的几率则会增加30%。
长期压力大,心情抑郁。都市年轻女性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平和,再加上经常熬夜加班,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对乳房也会造成一定伤害,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或其他激素替代疗法等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乳腺增生。良性的乳腺增生一般不会恶变,但乳腺增生中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肿块较大、肿块与月经关系不明显者,则有可能发生恶变,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