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浴的注意事项 药浴温度要适宜
药浴的注意事项 药浴温度要适宜
进行药浴的时候水温不宜过了我,以免发生烫伤。特别是老年人或因为某些疾病致使对温热刺激感觉迟钝的人更应该特别注意。药浴的温度也不可太低,以免影响药浴的功效。特别是要药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浴液的温度。
中药泡这6点禁忌不能忘
1、中药泡澡要对症下药
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
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泡澡的位置有讲究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泡澡的时间要选好
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5、这些人谨慎泡澡
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6、泡澡后要适当饮水
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中药泡澡因病选药因人而异
中药配方因病而异
药浴法属于外治法,患者用药液洗浴全身或局部,药物主要通过皮肤吸收,依靠经络血脉的运行,可直达腑脏,从而发挥相应的治疗效果。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
此外,药浴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洗全身的称“药水澡”;局部洗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以烫洗最常用。
常见夏秋季药浴配方
中药泡澡以活血通络为指导原则,辅助治疗不通之痛,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振奋精神等作用。在此为大家介绍几种适宜夏秋药浴的配方:
1、疲劳:可选用桃仁、红花、川芎、黄柏、芩九各30克。该方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疲劳。
2、老人:手麻、头晕、颈痛、腰肌劳损,可选用桃仁、红花、川芎、续断、姜黄、牛膝、桂枝、威灵仙、赤芍各30克。该方可以养血补气、活血通络。
3、小孩:湿疹或痱子,可选用生地、银花藤、金银花、大黄、薄荷各15克。
4、妇女:阴道炎、阴道瘙痒,可选用生地、熟地、薄荷、桂枝、威灵仙、蒲公英、野菊花、地丁、金银花、大黄各30克 。
药浴操作有讲究
药浴说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还真有不少学问和讲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药浴水的煎制:先用纱布将药物包好,最好先在锅内浸泡15—30分钟,然后再煎煮至水开,水开后继续煎煮1小时即可。煮好后将药水倒入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药包不要丢弃,药浴时还可以用它擦洗身体,尤其是病变患处,可以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
应注意的是,药浴时水温不宜太高或太低。水温太高会损伤人体皮肤细胞膜;而水温太低则药物很难刺激或渗入皮肤,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普通人可两三周药浴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而慢性病患者,可以每天药浴1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一般情况下每周不宜少于两三次。
药浴治中风后遗症
持久、有效的康复治疗是降低中风后遗症患者致残率的关键。采用中药药浴法治疗该病,既可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又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组方: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天为一疗程。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药浴治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水疗的双重作用,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本方所选中草药多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功,体表毛孔在温热药液的作用下会充分舒张,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渗入、吸收,可促进患肢康复。在药浴之后若能配合进行针灸、按摩,治疗效果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进出浴具动作宜轻缓;洗浴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时间不宜太长,每次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洗浴过程中须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受凉;患者皮肤有伤、临睡前、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内均不宜洗浴。
药浴的好处和坏处 药浴的好处
药浴对人体的好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药浴能够帮助美容护肤。药浴时药物在一定的温度下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皮肤渗入皮肤内,被皮肤有效吸收利用,使皮肤看上去更加细腻光滑。对于有皱纹的人药浴时不妨配合进行按摩,能有效帮助抚平皱纹,抗衰老。
药浴能够帮助强身健体。人体的皮肤参与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活动。药浴的时候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入血液,发挥作用,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一般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泡澡就能实现健体目的。
药浴能够帮助辅助治疗疾病。药浴使用的药材能够发挥药效。一般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全身药浴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瘙痒、皮肤疥癣等等,局部药浴主要作用在消肿定痛上。
药浴能够帮助改善心境,消除疲劳。药浴能够解除大脑、身体的疲劳感,帮助松懈神经,通过药浴能够使人精神抖擞,神清气爽。特别是平时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承担的事情较多的人,不妨进行药浴放松身心。
药浴能够帮助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药浴的过程中,身体血管扩张,毛孔扩张,皮肤、身体组织的血液循环都会加快,不仅能够放松身心还能够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身体排毒。
儿童狐臭怎么治疗
儿童狐臭怎么治?狐臭虽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是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心理负担,尤其是儿童狐臭,他们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心理比较敏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狐臭,家长朋友一定要积极进行治疗,那么,儿童狐臭怎么治呢?
1、一般治疗:要注意清洁,经常淋浴,勤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腋窝、乳房等部位的清洁。每天用肥皂水清洗几次,不让细菌有藏身之处,这是简单的祛除腋臭异味一个有效方法。
2、体针法:极泉、肩髃、肩井、太冲、支沟。湿热盛者加内庭、阴陵泉。针刺用泻法,极泉用重度刺激,注意勿伤腋动脉,其余穴采用中度刺激。腋臭患者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3、药浴:在中医里,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由表及里,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调整阴阳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4、如果孩子的狐臭症状比较严重,则不可多待要及时治疗。手术切除腋窝汗腺对小孩身体伤害大,如果能用药物治疗小孩的狐臭,一般都不主张用手术治疗。选择药物要注意选择对皮肤刺激性不大,没有伤害性的。
日常要注意饮食,从养生学角度而言,任何时期的大补都是有害多于益的。对狐臭发病概率来说,过多的油腻、刺激性物质会极大程度上诱发、加重狐臭。要多补充水分,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和洗澡习惯。干燥气候极易引发大汗腺和皮脂腺的过量分泌,药皂洗澡不但可以防止皮肤干燥,还可以杀灭体表细菌,一定程度上减轻异味。
中药泡澡的6个注意事项
1、中药泡澡要对症下药
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
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中药泡澡好吗 中药泡澡要注意什么 如何使用中药泡澡
3、泡澡的位置有讲究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泡澡的时间要选好
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中风可以治疗好吗
组方一: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天为一疗程。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组方二:木瓜、桑枝、当归、黄芪、赤芍、川芎各50克,红花15克。将上药煎汤取汁,擦洗瘫痪侧肢体。每次30分钟,每日3次。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者。
药浴治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水疗的双重作用,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本方所选中草药多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功,体表毛孔在温热药液的作用下会充分舒张,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渗入、吸收,可促进患肢康复。在药浴之后若能配合进行针灸、按摩,治疗效果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进出浴具动作宜轻缓,洗浴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时间不宜太长,每次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洗浴过程中须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受凉,患者皮肤有伤、临睡前、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内均不宜洗浴。
过敏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中华药浴,古已有之。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药浴又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两种,局部药浴多选用足部、小腿为浸泡部位,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内脏及全身反射区,有 52块骨头,60余条肌肉,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而小腿的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神经、肌肉丰富,更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全身药浴是浸泡和熏蒸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更高,适合用病变部位广泛的全身性疾患。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其功能,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中药泡澡养生四大要点
药浴如今越来越流行,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煮沸中药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以防治疾病。药浴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也有洗、沐、浴、浸、渍、浇等法。
需遵循处方
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
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液亦可),加适量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宜即可洗浴。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局部疗效更明显
药浴包括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全身沐浴是借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局部洗浴是借助热力和药物的综合作用,直透局部皮肤腠理,而发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祛风杀虫,止痒,活血行气,软化角质,祛腐生肌等功效。
药浴包括头面浴、目浴、手足浴、坐浴等形式。其利用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的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其药理效应。也可对病灶局部发挥治疗和保健作用。局部疗效更为明显。
简单药浴在家洗
常用的简单有效药浴有以下几种,可在家自行操作。风油精浴:在浴水中加入十几滴风油精,会浑身凉爽,防生痱子;十滴水浴:将十滴水3~5支加入浴水,洗浴后,双目清明,体表凉爽舒适。
尤其适用于小儿初生痱子;仁丹浴:成人在水中加入一包仁丹,小儿加半包,搅拌后使其溶解,浴后神志舒畅,有助消暑祛热提神;翠衣浴:取翠衣(西瓜皮)若干,去皮后捣汁,涂抹身上5~6分钟后用温水洗净,或直接用瓜皮搓擦十来分钟,再用水冲净。
此法不仅可防痱子,常洗还可使皮肤细嫩;菊花浴:取菊花适量,煎汁去渣,加入浴水中,洗泡20分钟左右,再用水冲净。此浴有解暑、明目、清火、醒脑之功,最宜脑力劳动者洗浴;香醋浴:在浴水中加入少许醋,浴后浑身舒适,且头发柔软光泽,易梳理。
器具、时间有讲究
全身浸浴用具要求清洁无油腻,内表面光滑无尖、刺、大小合适,质地以木质者最佳,其次为陶、搪瓷等。局部浸浴用具最好用铜质器具,可先煎药,再洗浴,十分方便。铝质次之,最好不用铁质器具,也可先用砂锅、陶器煎煮成浴液,倒入搪瓷、木盆中使用。连续应用浴液时,应使用有盖的容器。用前和用后一定要清洗干净。
同时,也要注意,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全身药浴。饭前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会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全身药浴后应慢慢从浴盆中起身,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眩晕、摔跤。洗浴时间不可太长,以半小时为宜。
临睡前不宜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影响睡眠。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外用的药浴药液不可内服。可重复使用,用时加温,一剂药可使用数次,冬季一剂药可使用5~7日,夏季可用2~3日。
最后,还应注意几类人不宜用药浴。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低下者,热水药浴会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心血管负担;另如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重症高血压患者等。但可行局部药浴,治疗范围小,对全身影响不大。(卜一)
泡完脚后为什么脚会很痒 足浴药物过敏
另外如果你用的是药浴泡脚,那么也可能是自身皮肤对足浴药物中的某种成分过敏引起的瘙痒症状。如果你平常用清水泡脚没有这种现象,那就说明是药物过敏引起。
停止用药物足浴,一些商家售卖的药物足浴配方,其中成分不明的,不要购买,日常泡脚,建议添加盐止痒除菌、姜驱寒暖身、艾叶杀菌止痒。
中药泡澡6大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着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
中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痛苦,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药、按正确的方法使用,相对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给药途径所引起的毒副反应,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
中药泡澡的步骤
1、用5000CC的水,浸泡这些中药材20分钟。
2、泡完后再开火,将药材与5000CC的水一起煮滚30分钟。
3、再把中药材的渣渣整个沥掉,剩下这个热滚滚的药汤,就是我们要拿来泡澡的好东西了。
4、将珍贵的药汤倒进浴缸后,还要放两件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拍打过的姜母,以及一瓶米酒。因为这两样东西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你吸收这些中药材。
5、最后,就是你在浴缸里享受泡澡瘦身的时刻,记得至少要泡30分钟。
中药泡澡的10大好处
1、出汗、排毒。
2、促进产妇恢复,预防妇科病。
3、润肤止痒,防治皮肤病。
4、改善心脏的输出量,改善了心脏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环。
6、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
7、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强神经调节能力。
中药泡澡6大注意事项
1、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