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门针刺方法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0.5-1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大迎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大迎穴常用配伍
1.配太阳,翳风,地仓,四白,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口眼㖞斜。
2.配地仓,颊车,下关,承浆,合谷,针刺泻法,熄风止痉,治疗风邪入络之牙关紧闭,唇瞤动。
3.配颊车,翳风,内庭,商阳,针刺泻法,疏风散热,通络止痛,治疗风热面肿痛,颊肿等症。
4.配曲池,臂臑,支沟,肘尖,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瘰疬。
5.配下关,耳门,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荣筋,治疗经筋松弛之牙关脱臼。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侠溪,悬颅,头维,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少阳风热头痛。
2.配丘墟,太阳,风池,针刺泻法,宣通少阳,通络止痛,治疗邪热循经上扰之偏头痛。
3.配耳门,丘墟,听会,翳风,会宗,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宣少阳,开通耳窍,治疗三焦邪上扰之耳鸣,耳聋。
4.配睛明,风池,太阳,太冲,侠溪,针刺泻法,清热明目,治疗三焦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5.配丘墟,翳风,曲泽,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疗邪热腹结,壅遏少阳之痄腮。
6.配列缺,大椎,风门,针刺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7.配风池,百会,曲池,大椎,针刺泻法,平肝熄风,治疗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高血压。
8.配合谷,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咳喘。
9.配内关,行间,中庭,肝俞,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肝俞胸胁胀满,疼痛。
10.配丘墟,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疟疾,伤寒少阳证。
11.配大陵,原络相配,针刺平补平泻法,调气行血,治疗气血瘀滞之腹痛,肠痈等。
12.配曲池,针刺泻法,祛风散热,治疗风热外袭肌肤之扁平疣,寻常疣等。
13.配阳池,偏历,养老,针刺补法,健壮经筋,补益虚损,治疗经筋弛缓之手足痿弱无力。
14.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阳谷,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治疗经脉痹阻之上肢不遂,肩臂肘痛,屈伸不利,腕下垂,手指疼痛等。
针刺命门 针刺命门的作用主治
命门为督脉经穴,乃本经脉气所发,系五脏六腑之本,穴在第十四椎(第二腰椎)下凹陷处,正当两肾俞之中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该穴有培元补肾,止带止泻,舒筋活血,强健腰膝,疏调经气作用,多用太于治疗脊强,腰痛,带下,遗精,泄泻,子宫内膜炎等症。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
耳门在哪个位置图片 耳门治疗用法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耳门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耳门穴,艾条灸5—10分钟,耳门穴艾炷灸3壮。
针刺神门针尖方向 神门针刺的作用主治
神门乃心经原穴,针之可补益心气,调整心神,疏通经脉,通络止痛的作用,以调气为主,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妇人脏躁,小儿抽疯,目黄,胁痛,掌中热诸症。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听会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祛风清热,利耳通络,如配下关,外关,合谷,曲池,列缺,治疗外感风热,上扰窍络之耳鸣,耳聋,下颌疼痛;配太阳,风池,外关,合谷,治疗风热头痛;配下关,地仓,翳风,合谷,太冲,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风火齿痛,腮肿。
2.配大椎,翳风,风池,足临泣,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蕴结之聤耳流脓。
3.配翳风,中渚,太冲,行间,丘墟,侠溪,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旺之耳鸣,耳聋,聤耳,耳痛,下颌肿痛等。
4.配翳风,中渚,劳宫,内庭,丰隆,哑门,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热郁结之耳鸣,齿痛,聋哑等。
5.配下关,水沟,内关,间使,针刺泻法,理气启闭,治疗气厥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
6.配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针刺补法,补益气血,培元聪耳,治疗气血亏虚之不能上奉之耳鸣,耳聋。
7.配下关,颊车,耳门,翳风,合谷,足三里,针刺补法,补虚壮筋,健固关节,治疗经筋弛缓之下颌关节脱臼。
针刺命门 针刺命门 危害
针刺命门过深时,针尖阻力突然消失,下肢有强烈触电感,即刺入蛛网膜下腔,再进针可先后穿过硬脊膜,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若刺及蛛网膜下腔的马尾后,可出现下肢的强烈触电感,针刺过深的话,容易损伤脊髓,发生蜷曲不能伸的佝偻之证。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