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警惕:三类人群尤其需要补钙

警惕:三类人群尤其需要补钙

肝病和糖尿病患者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生化代谢工厂,体内的维生素D首先在肝细胞内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从而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当肝脏出现疾患时,便会影响到维生素D的活化。加上肝脏病人进食少,受日光照耀少,更会使得体内钙的吸收大打折扣。

另外,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胰岛素的参与,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使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同时,因为机体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大量的钙磷容易随着含糖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钙。

产后新妈妈

很多产后的新妈妈时不时会抱怨带孩子太辛苦,容易感到腰酸背痛、精神不振,殊不知这很有可能是身体因缺钙而发出的“不满”信号。

有数据显示,产妇如果每日泌乳1000—1500毫升,就要丢失500毫升左右的钙。因为宝宝所接受的钙质直接来源于母乳,所以当母亲乳汁分泌量越大,钙流失越严重时,将很可能造成宝宝的先天性缺钙,影响宝宝的牙齿萌出和体格生长。

过胖或过瘦的人群

很多美眉为了减肥,拒绝一切肉类和乳制品,取而代之是蔬菜瓜果。但有时却会出现“越减越胖”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钙其实有抑制“贮存脂肪激素”的作用,它能够决定你体内的能量是燃烧释放还是以脂肪的形式被贮存。很多美眉在拒绝乳制品的同时,也将“钙”拒之门外。就会导致“越减越胖”。钙也可以激活体内的淀粉酶和脂肪酶,一些过瘦的女生很有可能是因为缺乏这些消化酶,故而容易食欲不振、面黄肌瘦。

​老人最忌讳的10个动作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1.用力排便

“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2.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3.起床太猛

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4.狼吞虎咽

“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5.嗓门过大

“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6.站着穿裤子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运动:上楼、弯腰该留神

7.上楼梯过快

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表示,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陆一帆建议,老人走楼梯,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8.强行弯腰

美国梅奥诊所提醒,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陆一帆说,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

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9.提重过重

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10.忽然回头

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陆一帆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白玉龙说。

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警惕这些宝宝补钙误区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给孩子选择保健品补钙更安全

市场上的儿童补钙产品众多,既有维生素,也有矿物质类;既有药品也有保健品,选择药物补钙还是保健品补钙?这是不少父母的疑问。药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之前必须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才能投放市场。

作为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的药品,它一定要标明适应症,明确治疗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如此高标准的生产要求,补钙药品值得信赖。建议选择针对儿童相应年龄段的钙剂,遵医嘱比较安全。

相对药品而言,保健品只能起到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同时,保健品一般没有标明不良反应的症状,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误区二:液体钙更利于孩子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如果孩子肠胃功能良好,胃酸分泌、胃蠕动正常,钙剂吸收速度快。

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误区三:孩子补钙就会引起便秘,这是通病,无法避免

碳酸钙类钙剂经过胃酸作用时,生成氯化钙后到达肠道。其中15%被肠道吸收,85%跟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不溶性钙化合物,如碳酸钙、磷酸钙等,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

柠檬酸钙水溶性较好,柠檬酸钙离子能够将人体难以吸收的草酸钙、磷酸钙中的钙离子分离出来,形成水溶性较好的柠檬酸钙排出体外,有效防止便秘。给孩子补钙的同时可以给孩子多喝水。补钙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此时,食物对它的影响较小。再让孩子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也能有效减少便秘。

误区四:给孩子补钙同时多进食蔬菜,有助于钙质吸收

孩子的饮食的确需要均衡,但需要注意的是,钙与纤维素容易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过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会抑制钙的吸收。另外,牛奶、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两者都是补钙妙品。但是如果两者同时进食,也会妨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还会诱发乳碱综合征。

误区五:夏季应该给孩子多补钙

夏季的高温,让孩子的汗液大量的流失,而随汗液流失的不仅是水分,还有许多钙元素,但是专家表示如果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暴露足够的皮肤(四肢、脸),阳光照射后由皮肤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就可满足儿童钙的需要量,但晒太阳时注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宝宝眼睛。因此,只要有一定的奶量和户外活动时间,就完全不用额外再补钙。从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夏季带来的影响。反而夏天阳光充足,紫外线照射后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更能促进钙的吸收。

老人这些动作做得太快小心要命

1、避免用力排便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危害: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发病,其主要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 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

△方法对策: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2、看报打牌不宜久坐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危害:久坐不动会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方法对策: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3、起床不要太猛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危害: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

△方法对策: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4、不要狼吞虎咽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危害:不少老人在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吃饭过快,一来不利于消化,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来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5、嗓门不能太高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危害:老人说话的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与他人发生争执,血压波动则会更大。

△方法对策:老人说话要平心静气,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6、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危害: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

△方法对策: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动作”,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四类人群要警惕缺钙

1、年轻女性、上班族

为了美白拚命躲阳光,结果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质吸收。

【补钙策略】一天至少晒30分钟的太阳。

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照射阳光,人体的皮肤在照射阳光后会合成维生素D,进一步协助钙的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肌力、减少骨流失,并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约20%。

除了爱美白的年轻女性以外,平常坐办公室、活动量不够的上班族也容易因为维生素D不足而影响钙质吸收。

专家建议:一天至少要晒30分钟的太阳,且如果使用防晒乳液或防晒服装,都会减少皮肤的维生素D合成量。不妨趁早晨或下午的时候到室外晒一下太阳,倒不必刻意在烈日下曝晒,以免晒伤。

2、乳糖不耐

不吃小鱼干、奶制品,钙质从哪来?

【补钙策略】黑芝麻、深绿色蔬菜、豆腐含钙量也很高。

在一般人印象中,含高钙的食物无非是牛奶与小鱼干等。的确,平均每100cc牛奶含有111毫克的钙质,每100克小鱼干的含钙量更高达2,113毫克,但对吃素或不喝牛奶的人来说,补充钙质可能得另寻途径。

乳糖不耐的人只要喝牛奶就会拉肚子,这时不妨改吃优格补钙。

优格中的乳酸菌已先行把乳糖分解掉,即使是乳糖不耐的人,吃优格也不会腹泻;优格中的乳酸还会促进肠道蠕动,且让肠道形成偏酸的环境,有利于钙质的吸收。从营养的角度来看,优格比牛奶更好。

3、素食者

吃全素、不碰奶制品,如何补钙?

【补钙策略】其他的补钙选择,如传统豆腐、黑芝麻、深绿色蔬菜也都含有钙质,素食者可以多吃。

每100克黑芝麻含有1,456毫克的钙,市售芝麻糊即饮包里面添加许多淀粉,真正的芝麻含量不多,如果要摄取足够钙质,最好把芝麻炒焙过后直接吃。每天细嚼慢咽吃两汤匙的黑芝麻。

由于制作豆腐、豆干的过程中会添加石膏(含硫酸钙),因此大多数豆制品都是良好的钙质来源。豆腐有盐卤与添加石膏两种做法,大部份盒装豆腐都是用盐卤法制造,然而唯有添加石膏的传统豆腐才含高钙,消费者购买时要看仔细。

至于豆皮是豆浆上层的浮膜制成,并未添加石膏,所以不含钙质。

豆浆虽然富含蛋白质,但也不含钙质。加钙豆浆的钙质吸收率大约为30%,和牛奶差不多。不过市售的加钙豆浆只有“减糖”,没有无糖,想要控制体重的人还是要酌量。

另外,像苋菜、红苋菜、芥兰、红凤菜、绿豆芽、秋葵等常见蔬菜也富含钙质。

4、停经后、老年人

运动量不足,会让骨质不断流失。

【补钙策略】跳绳、原地踏步、爬楼梯都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无论年纪大小,只要经常活动,就能增加骨骼与肌肉的强度。由于有负重需求,因此举重选手的骨头都很硬,而太空人长期处于失重环境,钙质就很难存进骨头里。

身体有需求,钙才会补进骨骼里,反之骨头里的钙则会逐渐流失。例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就算补充高钙饮食,骨质还是会照样流失。

因此,适度做些荷重运动,有助于增加骨质密度。荷重运动并不是叫你去练举重,其实我们本身的体重对骨骼来说,就已经是重量负担了,即使只是原地踏步(脚要离地8公分以上)、轻快步行、爬楼梯,都可以算是荷重运动,中老年人也做得到。

如果体力负担得了,举重、慢跑、跳绳也都能增加骨密度。然而,游泳、骑脚踏车属于“非荷重有氧运动”,不会改善骨密度。

老人须警惕起床如厕等10个动作

狼吞虎咽地吃饭,兴致高时嗓门提高八度,这些对年轻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老人却是“危险因子”。随着年龄增加,骨骼变“松”、关节变“硬”、肌肉变“少”、心脑血管变“脆”,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动作可能会变成老人的安全陷阱。为此,我们采访了老年病学、康复及运动方面的专家,总结出10个老人最忌讳的动作。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用力排便要避免。“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看报打牌不宜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起床太猛伤血管。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狼吞虎咽伤心伤胃。“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运动:上楼、弯腰最该留神

上楼梯宁慢勿快。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表示,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陆一帆建议,老人走楼梯,最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弯腰不能逞能。美国梅奥诊所提醒,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陆一帆说,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提重物量力而行。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忽然回头警惕晕倒。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陆一帆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白玉龙说。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缺钙时警惕补钙的误区

误区1:补钙越多越好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误区2:吃钙片是补钙的最佳途径在我们每日摄入的天然食物中,有很多可以达到增加钙质的目的,像奶制品、豆制品等。比起钙片,这些食品存在着价格便宜、食用方便等特点,应为补钙首选。除了日常的食物调整以外,如果还不能达到身体需要,采用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也是解决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手段之一。

误区3:轻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某些厂商为了增加产品销量、扩大知名度,在广告中加入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言语和数据。专家称:正常情况下,钙剂对于人体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这显然与某些商业广告中所宣传的吸收率高达90%有很大出入。还有一些厂家把在动物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待这些,需要消费者有正确、客观的判断力,对待产品不能跟风、盲从,平时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医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误区4:保健品与药品概念混淆从国家法规要求来看:保健食品是食品,安全性比较高,而药品是允许有毒副作用的。药品是在疾病状态下吃的,食品是可以让国民日常食用的。就时间而言,药品是偶尔吃的,食品可以经常吃。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营养素产品在批成药品时,它的剂量允许大一些。长期大剂量摄入某些营养素对健康可能造成危害。

警惕常见的补钙误区

误区一:只要多晒太阳就不会缺钙。

晒太阳是为了促进体内合成活性维生素D,而活性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单纯多晒太阳,不注重从食物中补钙,孩子还是会出现缺钙。

误区二:每天吃钙片就不会缺钙或者补钙就是吃钙片。

吃钙片对补钙起一定作用,但是如果只吃钙片而晒太阳时间少,不重视从食物中补钙,同样会造成孩子缺钙。另外如果孩子肠道吸收不好,也会造成缺钙。

误区三:轻微缺钙没关系,以后就好了。

钙在孩子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即使是轻微缺钙,如果家长不重视,有可能会使孩子缺钙越来越严重。

误区四:补钙有益无害。

补钙也需要遵从医嘱,盲目补钙会使钙超量。短期内孩子有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胀、便秘等肠道症状,长期则可出现高钙血症、铁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相关推荐

给宝宝吃过多鱼肝油可能导致缺钙

佝偻病是我们常说的婴幼儿“缺钙”,发病率很高,时下秋冬季节正是小儿佝偻病的高发时节。 猛吃鱼肝油 孩子一样会缺钙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主任医师谭美珍告诉记者,该中心儿保门诊一个月6000左右门诊量中,有2000~3000患儿或多或少存在缺钙现象。 “门诊中发现,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给孩子吃很多鱼肝油就能补钙。实际上,小孩如果真正缺钙,一味吃鱼肝油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拖延小孩缺钙的病情。”谭美珍说,市面上销售的鱼肝油属于保健品而不是药品,能促进钙吸收的量是相对较少的,只适合一般人群补充

孕期应该警惕科学补钙误区

一、很多准妈妈认为,孕期是钙补的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 二、孕妇补钙产品众多,轻易相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 现今市场中,孕妇补钙的产品名目繁多,品牌纷杂

警惕胰腺癌的六类人群

1、从年龄来看,是年龄超过40岁的中老年男性 2、排除了肝、胆、胃肠等疾病,伴有非特异性腹痛、腹胀的患者 3、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下降者,该症状是癌症的典型表现 4、有癌症家族史、吸烟酗酒史者,很多癌症都受遗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5、急、慢性胰腺炎者,长期的炎症刺激,是癌症的促发因素 6、无肥胖并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胰腺分泌异常,胰腺可能有病变

八类高危人群警惕肠癌

有大肠癌家族史:如果亲人患过胃癌或肠癌,你必须定期做肠镜检查,因为你的胃肠癌发病率是其他无家族史人的4~5倍。 40岁以上人群:肠癌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食、酗酒、食物过于精细有明显关系。 大肠癌 手术 后人群:以前患过大肠癌,那么,终身要定期做肠道检查。大肠癌手术后3~5年的复发率为30%~40%。 大肠息肉 经肠镜下电灼术后:大肠癌多由 息肉 变化而来,且大肠息肉复发率很高,若不及时复查,容易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有大肠癌家族史:如果亲人患过 胃癌 或肠癌,你必须定期做肠镜检查,因为你的胃肠癌发病率是其他

警惕宝宝补钙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看到症状再补 等到孩子已经出现缺钙症状的时候再去补,那就有点亡羊补牢了。其实如果孩子的营养有问题,在生病之前就会有一些信号,妈妈们只要稍微注意下便能知道。如果孩子容易惊醒,易烦躁、手脚抽动、出牙迟、有枕秃圈,那就说明可能已经缺钙了,需要补充。这时候就开始补,时机也才比较好。 误区二:给宝宝补的钙太甜 一般人都普遍认为甜味的液体更容易被宝宝接受,因此更适合宝宝,其实并非如此。给0-3岁宝宝的钙不能太甜,太甜会引起口味偏好,影响宝宝正常喝奶和喝水。奶味是最适合她们的味道,宝宝的味蕾的正处在快速发育期,

中老年人群补钙吃什么好

1.芝麻酱 在日常食物中含钙量最丰富的是芝麻酱,每100克芝麻酱中的钙含量为1057毫克。芝麻酱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含钙量比蔬菜和豆类都高得多,经常食用对骨骼、牙齿的发育大有益处。另外,芝麻酱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防止头发过早变白或脱落。 2.乳酪 奶制品是食物补钙的最佳选择,奶酪正是含钙较多的奶制品,而且这些钙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每100克奶酪中的钙含量约为659毫克,钙含量丰富。奶酪能增进人体低抗疾病的能力,促进代谢,增强活力。奶酪中的脂肪和热能都比较多,但是其胆固醇含量却比较低,对

四类人群警惕腰椎病

1、久坐一族 久坐族如白领、设计、编辑、会计、电脑操作员、教师等,是腰颈椎病间盘突出的高发人群,由于此部分人员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又缺乏活动锻炼,长期的熬夜、甚至生活规律混乱,故此导致肌肉无力,如果再加上夏天冷热交替过于频繁,极易加速椎体的退行性病变。 2、司机一族 开车带给我们的是便利,但长期久坐,加上开车对自身的颠簸,已使颈腰椎疾病缠上开车族,有一些司机经常把车内温度开的很低,这对经常劳累的脊柱伤害很大的。数据显示,整个夏天患颈椎病的司机甚至已占到整个颈椎病患者的20%以上,因此建议司机多开车窗换气,尽

警惕肺癌人群是哪些

一、重度吸烟者 如果患者每天坚持吸烟超过20支,或者是烟龄大于20年,每年吸烟大于400支的烟民,那么这些人患肺癌的几率就会比平常人大,所以要时刻警惕,坚持每天都去拍胸片,检查肺部情况。 二、有陈旧性肺结核的病人 在检查胸片时,要与以往的胸片进行比较,如果形状、性质有变化,应注意肺部疤痕癌的可能。不要一味强调以往的结核,疏忽了其性质变化。对反复发作的肺炎同样应密切复查胸片,排除疾病变化的可能,必要时复查CT。 三、长期咳嗽、咯痰的人 特别是痰中带血,哪怕只发生一次,也不要忽略这个重要的信号。如果是反复多次

哪些人群补钙

补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认为只有小孩和佝偻病患者才需要。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临床上有很多病患者,他们都需要补钙。 糖尿病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渗透性利尿作用,使体内钙排出增多,由此导致糖尿病性骨病的发生,出现骨质变薄,骨质疏松乃至骨盆畸形或病理性骨折。 老年性骨质疏松人过中年,由于内分泌功能减退,活动过少,钙摄入不足等因素,骨代谢发生障碍,成骨减少,钙丢失过多,出现骨质疏松,骨退行性变,表现腰腿疼痛,弯腰驼背乃至发生病理性骨折现象。 孕妇有的孕妇腰腿疼

不同人群补钙方法大不同

婴儿如何补钙? 婴儿是养生人群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一般而言,不足6个月的婴儿每日需要300毫克的钙,6个月以后每日则需要400毫克。配方奶粉能满足一个正常婴儿的钙需求量,吃母乳的孩子也不需要补钙,可以适当补充鱼肝油,其中的维生素A及维生素D可以帮助婴儿吸收钙,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量。 儿童如何补钙? 3~10岁的儿童每日需要钙600~800毫克。这一阶段的孩子可以每天通过摄入250~500克奶类、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平时多吃其他钙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虾皮、鸡蛋、芝麻、海产品及豆类)等获取钙。幼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