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腓骨肌萎缩症吃什么好

腓骨肌萎缩症吃什么好

山药排骨汤

原料:

山药、排骨、葱、姜、盐、黄酒

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断,蒸2分钟

2、排骨洗净,砂锅加满水,煮开,撇去浮沫

3、放姜片葱结,加黄酒,转小火

4、煨一小时,捡去葱结,放山药,开中火沸腾后再转小火

5、半小时后加适量盐,继续煨半小时至山药排骨酥烂即可。

子参田鸡粥

主料:粳米100克,田鸡200克

辅料:猪肉(瘦)50克,太子参30克,百合(干)20克,青豆10克

调料:大葱5克,盐2克,香油3克,淀粉(蚕豆)6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做法:

1、 粳米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 田鸡去皮、内脏,洗净后斩件。

3、 猪瘦肉洗净,切片,加入淀粉、料酒、味精腌渍15分钟。

4、 百合洗净,撕成瓣状;太子参洗净切段;青豆洗净。

5、 将粳米放入沸水锅内,烧沸放入太子参、百合、青豆,再以旺火烧沸,放入猪瘦肉、田鸡,以小火熬煮至粥成,撒上葱末、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盛起食用。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

2、日常生活中鸡鸭鱼都可以吃的。

3、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2、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

3、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

4、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腓骨肌萎缩症有哪些症状

I型(脱髓鞘型)

是典型的腓骨肌萎缩症双下肢呈倒立酒瓶状或称鹤立腿同时出现足弓高耸爪形趾马蹄内翻畸形等行走时表现特殊的跨越步态表现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首发于手部肌前臂肌萎缩而后下肢远端肌萎缩者仅见于少数病例四肢末梢可出现手套状袜状深浅感觉障碍和一系列植物神经与营养代谢障碍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皮肤温度低溃疡形成等。

II型(轴突型)

发病晚成年开始有肌萎缩部位和症状与I型相似但程度较I型为轻临床上按症状组合有多种变异型如肩胛腓骨肌萎缩型视神经萎缩型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若伴有腓骨肌萎缩则称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即Roussy-Levy综合征。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应该如何预防

一、预防

产前检查,先确定父母的基因型,然后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血分析胎儿基因型,做出产前诊断,以便及时终止妊娠。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小儿腓骨肌萎缩症的护理方法,小儿腓骨肌萎缩症的常见护理措施。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2、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3、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腓骨肌萎缩症有什么症状

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型。

1、 I型(脱髓鞘型):是典型的腓骨肌萎缩症。双下肢呈倒立酒瓶状,或称鹤立腿,同时出现足弓高耸、爪形趾、马蹄内翻畸形等,行走时表现特殊的跨越步态。表现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首发于手部肌、前臂肌萎缩,而后下肢远端肌萎缩者仅见于少数病例。四肢末梢可出现手套状、袜状深浅感觉障碍和一系列植物神经与营养代谢障碍。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皮肤温度低、溃疡形成等。

2、II型(轴突型):发病晚,成年开始有肌萎缩,部位和症状与I型相似,但程度较I型为轻。临床上按症状组合。有多种变异型,如肩胛腓骨肌萎缩型、视神经萎缩型。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若伴有腓骨肌萎缩。则称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即Roussy-Levy综合征。

腓骨肌萎缩症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多数正常少数可有蛋白含量增高。肌电图检查可见萎缩肌肉呈失神经性改变,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甚至消失下肢较上肢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在家族性病例中ncv改变在同一家系中有相似性,在不同家系中多有差异部分病人有视、听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中枢神经通路受累。

2.血清的蛋白电泳 对原因未明的特发性周围神经病应常规进行。

3.可有血清植烷酸水平明显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减少

4.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检测基因的点突变。

其它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 可见萎缩肌肉呈失神经性改变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甚至消失下肢较上肢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在家族性病例中,ncv改变在同一家系中有相似性在不同家系中多有差异。部分病人有视、听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中枢神经通路受累

2.神经活检病理符合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改变

腓骨肌萎缩症有哪些症状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形等,但肌力相对仍较好,与肌萎缩不成比例。上肢肌萎缩多从手部小肌肉开始,但通常不超过前臂下1/3部位。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多见。可有四肢套式感觉障碍,同时伴有皮肤粗糙、肢端发凉、少汗或发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偶见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和眼球震颤等改变。以上临床表现常为典型CMTⅠ型病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可伴有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等改变。

电生理检查1/3的患者可见纤颤波和正锐波及动作电位时限延长,运动传导速度显著减慢,可低至10~20m/s,感觉传导速度也减慢,以腓肠神经受累尤为突出。

Roussy-Lévy综合征是1926年由Roussy和Lévy首先报道,其临床特点与Friedreich共济失调和CMT相似,婴儿期或出生后发病,首先累及下肢,表现为轻度远端无力,以后逐渐影响上肢。感觉障碍以位置觉和震动觉损害较重,常伴明显的感觉性共济失调,而无小脑体征。四肢远端肌萎缩,高足弓,脊柱后侧凸畸形,腱反射消失。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病理符合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改变。本病呈良性发展,70岁仍可行走。

长期以来多将Roussy-Lévy综合征归类于脊髓小脑变性疾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本病与CMTⅠ型的基因缺陷完全相同,均位于17p11.2。结合电生理改变和周围神经活检病理特点,现已明确,Roussy-Lévy综合征应归类于脱髓鞘型CMT,即CMTⅠ型。

CMTⅡ型与CMTⅠ型的遗传特征和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2型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为25岁。与CMTⅠ型相比较,CMT2型的发病率低(约为CMTⅠ型的1/3),感觉症状相对较轻,上肢很少受累,无周围神经粗大,弓形足少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可有平台期。电生理检查示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仅有轻度减慢,多不低于38~40m/s。

腓骨肌萎缩症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腓骨肌萎缩症中医治疗

1、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主肌肉、四肢。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导致运失调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从而造成了肌肉失养,形成肌肉萎缩。该病的症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枯萎消瘦,患者的神疲倦怠。所以中医治疗主张健脾生血,益气生肌。

2、肝肾亏虚

肝脏藏血、主筋,而肾脏藏精,主骨,如果患者的肝肾亏虚,就会导致精血不足,使筋骨经脉失去滋养,而造成肌肉萎缩。此时的症状表象为下肢无力,不能久立,伴有腰脊酸软,伴有感觉障碍,头昏目眩,耳鸣等症。此时的治疗宜采用益肝补肾,滋阴清肺。

3、血虚血瘀

人体的血虚则会导致四肢失养,而且如果血瘀,则可能会阻碍脉络而形成肌肉萎缩。有此类病因而导致的肌肉萎缩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四肢青筋暴露、手足麻木、舌下瘀斑、脉涩驰无力。对于此种情况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髓养血,祛瘀通络,这也是常见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饮食宜忌

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鸡鸭鱼都可以吃的。

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

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

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戒烟酒。

肌肉萎缩症早期症状

1、青年一侧性上肢肌萎缩症发病于十四到二十四岁,男性常见,起病隐袭,表现为前臂中点以下变细,大、小鱼际和骨问肌萎缩明显,常为单侧,萎缩界限鲜明,无感觉障碍,但植物神经障碍比较明显。肌肉萎缩进行至1-3年内自行停止。

2、早期肌肉萎缩症状可以不明显,肌力和肌张力变化不大,上肢肌肉萎缩往往先在大鱼际肌的挠侧缘出现。

3、活动不灵,双足无力,麻木这些也都是肌肉萎缩患者发病初期的症状,腓骨肌开始萎缩,后逐渐扩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最后形成了“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

4、肌肉萎缩的初期症状还表现为缓慢进行性面肌萎缩伴闭眼不紧、鼓腮或吹口哨不能,肱部肌肉萎缩、上肢举手时肩胛骨呈翼样突起,无感觉异常,表现为局限性一侧颞肌、嚼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病侧,可同时伴有面部感觉及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

5、肌肉萎缩的初期症状是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合并斜方肌肉萎缩,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伴有全身性肌肉萎缩、行动起步困难、早秃、性腺萎缩。一侧背阔肌萎缩,不伴有同侧肱三头肌萎缩,但有局部皮肤感觉减退。一侧胸大肌萎缩,不伴有其他肌肉和神经系统症状。一侧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外展不能或力弱,不伴有其他肌肉萎缩而腋下有压痛双侧肩胛带肌萎缩,有急性病史,无感觉异常及局部压痛。双侧肩胛带肌萎缩,伴两侧上肢及(或)胸壁感觉分离。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其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腓骨肌肉萎缩的症状有哪些

腓骨肌萎缩发病初期双足无力,活动不灵,麻木,腓骨肌开始萎缩,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肢体远端呈套式感觉减退,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

腓骨肌萎缩症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正中神经传导速度<38m/s),CMT2型(轴突型),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正中神经传导速度>38m/s)。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虽发病率低但较其他两种遗传方式表型严重,且发病年龄较早。我们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各型主要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进展作一综述。

以上就是腓骨肌肉萎缩的有关症状,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腓骨肌肉萎缩这一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重大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因为适量的运动对于缓解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医疗技术能够快速的进步,给腓骨肌肉萎缩患者带来福音。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方式

1CMT 1(脱髓鞘)型①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CX出现内翻马蹄足和爪形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伴游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病程缓慢病程长时期稳定;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无临床症状;②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设可波及前臂肌受累肢体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约50%的病例可触及神经变粗脑神经通常不受累;③运动NCV减慢为38m/s以下(正常50m/s);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

2CMT 2(轴索)型①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 1型相似程度较轻;②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突变性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方法

本病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唯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进行产前的基因诊断。通过基因诊断确定先证者基因型,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血分析胎儿基因型,确定产前诊断并终止妊娠。

腓骨肌萎缩症西医治疗方法

1、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2、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腓骨肌萎缩症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CMT1型、CMT2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可有散发病例。

①CMT1A致病基因定位于17p11.2-12,核基因编码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MP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过度表达,使PMP22蛋白增加;小部分病人因PMP22基因突变,产生异常PMP22蛋白而致病;

②CMT2型:CMT2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35-36,CMT2B定位于3q13-22,CMT2C定位于5q,CMT2D定位于7p14,CMT2E定位于8p21。CMT也有X-连锁显性(CMTX)染色体隐性(CMT4)方式。

二、发病机制

1.遗传方式

(1)CMTⅠ型: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性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两种方式。近年研究表明,CMTⅠ型又分为ⅠA型、ⅠB型及ⅠC型。CMTⅠA型最常见(56%~60%),由常染色体17P11.2-12上PMP-22基因突变所致。CMTⅠB型少见(30%),病理基因在Ⅰq21-23,与髓鞘蛋白P0(MPZ)基因突变有关。ⅠC型的病理基因至今不明。X连锁的病理基因在Xq13-1。

(2)CMTⅡ型:遗传方式有3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X性连锁遗传。本病常染色显性病理基因在Ⅰp35-36。常隐及X连锁病理基因不明。

2.病理改变

(1)CMTⅠ型:CMTⅠ型腓肠神经活检结果是主要大、中等直径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束内胶原增生。随年龄增长,有髓鞘纤维密度进行性减少,脱髓鞘加重。由于返复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再生过程增强,施万细胞增生与神经内膜成分围绕轴索形成同心圆样“洋葱球”状结构。脊髓后索变性,其中薄束较楔束明显。

(2)CMTⅡ型:CMTⅡ型腓肠神经病理以轴索变性为主,脱髓鞘不显著者,施万细胞增生呈“洋葱球”改变且很少见。

腓骨肌萎缩症吃什么好

一、腓骨肌萎缩症的食疗

1、山药排骨汤

原料:山药、排骨、葱、姜、盐、黄酒。

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断,蒸2分钟。

(2)排骨洗净,砂锅加满水,煮开,撇去浮沫。

(3)放姜片葱结,加黄酒,转小火。

(4)煨一小时,捡去葱结,放山药,开中火沸腾后再转小火。

(5)半小时后加适量盐,继续煨半小时至山药排骨酥烂即可。

2、子参田鸡粥

主料:粳米100克,田鸡200克。

辅料:猪肉(瘦)50克,太子参30克,百合(干)20克,青豆10克。

调料:大葱5克,盐2克,香油3克,淀粉(蚕豆)6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做法:

(1)粳米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田鸡去皮、内脏,洗净后斩件。

(3)猪瘦肉洗净,切片,加入淀粉、料酒、味精腌渍15分钟。

(4)百合洗净,撕成瓣状;太子参洗净切段;青豆洗净。

(5)将粳米放入沸水锅内,烧沸放入太子参、百合、青豆,再以旺火烧沸,放入猪瘦肉、田鸡,以小火熬煮至粥成,撒上葱末、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盛起食用。

二、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

2、日常生活中鸡鸭鱼都可以吃的。

3、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三、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2、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

3、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

4、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5、戒烟酒。

相关推荐

脊肌萎缩症

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在胎儿中已存在或在出生后2~4个月出现症状.大多数患病婴儿在出生时就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在6个月龄期前,所有患病婴儿都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发育的延缓.95%的病孩在1岁前后死亡,没有病例能存活超过4岁的,通常都是死于呼吸衰竭. 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患儿大多数是在6~12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在2岁以前所有病例都已有明显症状.不到25%的病例能学会坐,但没有能走或能爬的.所有患儿都显出肌张力过低,伴松弛性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与肌肉束颤,后者在幼儿中不容易

共济失调有哪些典型的症状表现

1、共济失调有锥体外系症状:部分共济失调患者,特别是ADCAI型、复杂型HSP等,可伴有肌强直、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也可伴有面、舌肌搐颤(SCA-3/MJD型)、肌阵挛、肌痉挛、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等。这些临床表现的存在说明部分共济失调患者有基底节病损。 2、共济失调有肌无力和(或)肌萎缩:肢体肌无力可以是共济失调患者首先提出的主诉,尽管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的肌无力。伴有周围神经损害时,常表现四肢肌无力、肌萎缩(远端为甚),可见于FRDA、Refsum综合征、腓骨肌萎缩共济失调等

末梢神经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由于病因不同上述三组症状表现可有差异。如由呋喃西林类中毒、砷中毒等引起者,疼痛常较剧烈;糖尿病引起者有时肌萎缩较显。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不一致,轻者可仅有肢端疼痛、麻木而无感觉缺失或运动障碍,重者也可有肢体瘫痪。预后一般较好。恢复多从肢体远端开始。 常见有以下几种病因: 一、中毒: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二、营养代谢障碍: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三、感染: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

末梢神经炎的引起因素

1.中毒: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2.营养代谢障碍: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3.感染: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 4.过敏变态反应:如血清治疗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等 5.其它:如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炎遗传性感觉性神经根神经病等此外躯体各种癌症也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且可在原发病灶出现临床症

末梢神经炎引起因素

常见有以下几种: 一、中毒: 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二、营养代谢障碍: 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三、感染: 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 四、过敏、变态反应: 如血清治疗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等。 五、其它: 如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炎(R

末梢神经炎术后恢复症状

一,中毒: 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二,营养代谢障碍: 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三,感染: 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 四,过敏,变态反应: 如血清治疗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等. 五,其它: 如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炎(Refsum病),遗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据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痿症治疗中心专家介绍:先天性肌萎缩症一出生就有的疾病,在患者幼小的时候不容易发现,而当症状明显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耽误了治疗。所以大家必须要了解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对此是怎样讲解的吧。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1、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症: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肌萎缩症状,常常出现肌束颤动,常常是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

末梢神经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中毒: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二、营养代谢障碍: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三、感染: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 四、过敏、变态反应:如血清治疗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等。 五、其它:如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炎、遗传性感觉性神经根神经病等。此

运动神经元有哪些症状是说明发病了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

先天性肌肉萎缩有哪些症状体现

1.肌源性肌肉萎缩症:这种先天性肌萎缩症状,常常表现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由于肌无力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所以常常出现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等现象。缺血性肌先天性肌萎缩:这种先天性肌萎缩多因各种动脉炎、血栓形成等肌肉缺血和无菌性坏死而致。 2.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症: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肌萎缩症状,常常出现肌束颤动,常常是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如果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肌肉萎缩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