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吃降压药血压还是高 降压药物服用不当

吃降压药血压还是高 降压药物服用不当

不少高血压患者习惯根据自我感觉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决定是否用药。觉得头痛、头晕时就多服一片,感觉良好时就少服一片,甚至不服了,这是错误的。要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必须遵照医嘱,在正确的时间,服用正确的剂量。

降压药应该怎么选

说到降压药,估计高血压患者能如数家珍:有人说吃这个药降压效果好,有人说吃那个药血压平稳。既然都能降压,又何必制造出那么多种降压药呢?这就好比在日常生活中,肥胖者最好多吃蔬菜和粗粮,老年人最好多吃高钙食品一样,各种降压药也是各有适合。该吃哪种降压药,应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高压过高选钙离子拮抗剂

大家都清楚,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高压)和/或舒张压(低压)增高,大于等于140/90毫米汞柱,也就是说,有人高压高,有人低压高,有人可能高压、低压都超标。

高压高,而低压接近正常的情况,称为“收缩期高血压”,一般多出现在中老年患者身上。如果高压低于150毫米汞柱,可以尝试从调节生活方式开始,比如限盐、增加运动、保证休息、学会排解压力等,有些病人甚至无需服药,血压也可以恢复正常。

如果高压在150—160毫米汞柱之间,可以使用小剂量的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这是老年人常用的两种降压药。利尿剂是使用最早、最常用的降压药,降压作用显著,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和肥胖的高血压病人尤为适用。钙离子拮抗剂的特点是在降压的同时,不降低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对血脂、血糖的代谢没有影响,适用于老年性高血压和已有心脑肾损害的高血压病人。如果高压大于180毫米汞柱,可以在利尿剂和钙离子拮抗剂中选择一种,使用合理剂量,把血压降下来。

高血压用药误区介绍

误区一:病轻者不用吃药

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对于血压在150/90mmHg左右轻度的血压偏高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如果观察3~6个月血压控制不好,就必须用药物控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药物治疗。

误区二:血压高吃药 血压不高不用吃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只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时才服降压药,还有的患者测量血压不高就不吃药,等到血压升高后再服药,其实,这些作法都是很不科学的。降压药吃吃停停,会引起血压忽高忽低,上下波动。有研究证实,血压经常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甚至比轻、中度高血压的危害还要大。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没有任何办法和任何一种药物能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需要终生用药物控制。

目标血压达到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切忌自觉症状良好后便突然停药。

误区三:超量服用见效快

老年人降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较高的血压已经适应,突然降得过低反而会引起不适,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老年人用药一般主张用长效药,单一用药。如果单一用药血压控制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配伍,联合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剂量降压药物,使之优势互补,增加降压效果。但切忌自作主张过量用药或把几种降压药一起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过快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

走出四大降压误区

误区一:不难受不服药。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也是极不科学的做法。

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情况。而且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之前使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正常,是药力在控制血压,并非高血压症状本身已经得到控制,中断用药,血压会再次上升,会“反跳”至用药前甚至更高水平,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可以增减药物品种或服药剂量,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二:凭感觉服药。头痛头晕就吃药,没感觉就不吃药,也不测血压,完全跟着感觉走。其实,高血压病人感觉的症状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一致,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一样。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测量血压,依据血压来调整降压药。

误区三:不愿意服药。一些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少吃为好,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宁少勿多,吃一点点就可以了,或者吃中药,因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确诊了高血压病,如果是轻型、低危者,一般可先行非药物疗法;如果血压不降,或降压不明显,就应该用药。中型、中危以上者,应及时选用降压药物。因为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有效地控制血压,能尽量减少器官的损害。虽然降压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与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并保护生命相比,后者的意义要大得多。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

误区四:跟风吃药。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不求医,自行购药治疗,听说别人吃什么药降压效果好,便自作主张服用同样的药,或者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保健品,降压表、降压帽、降压带、降压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降压需要个体化,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达几十种,各有适应症和一定的副作用,病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发疾病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更是伪科学的治疗方法,因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盲目追风、道听途说。

走出降压治疗的误区

降压不可期望保健品

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和心梗的比例明显高于欧美人群,这与我们的血压不达标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才算达标呢?吴焕林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而在一些冠心病、既往心肌梗死、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或等价的冠心病风险(颈动脉疾病、PAD、腹主动脉瘤)患者需要把血压降得更低,<130/80mmHg才是合适的。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过程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服药,也无法坚持服药,常常出现一些降压的误区:

不愿意服药:宁用保健品、降压帽、降压鞋、降压手表、用食疗或理疗仪器,而不服用降压药。

不难受不服药: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头不晕就停药。

不按医嘱服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不愿意长期用降压药,或者跟着广告走,频繁更换降压药。

吴焕林指出,高血压病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夸大其词,对于想用保健品来降压的话,首先要弄清其来路,是正规的产品,而不是假冒伪劣的产品。其次,保健品降压的作用充其量也只能是辅助作用,但是药还是不能停,因此不要把降压的完全希望寄托在这些保健品上。

不吃药降压很难

降压从心静开始

很多高血压患者觉得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吃降压药。所以,他们寻求各种不吃药而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吴焕林指出,不吃药就能降压,这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是要达到什么状态下才能不吃降压药呢?唯一的做法就是完全能掌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其波动。因为血管的收缩变化与情绪状态密切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起床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养家糊口,劳累了大半辈子,不能升职加薪,你不可以不开心;儿女婚姻不幸福,你不能焦虑;中了500万元,你也不能高兴。所谓“宠辱不惊、岁月静好”。如果你能修炼到这个境界,那么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吃药血压也是可以降下来的,可是你做得到吗?

显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活在真空中,均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因此,得了高血压,除了听医生话,规规矩矩服用药物外,更是要避免情绪的激动。古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若情志条畅,气机疏达,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病安从来?所以,当你的精神安静下来,真的心静下来之后,你的血压自然也会回归到正常。

高血压的预防保健

成年人有病无病都应每年测量血压一次. 高血压患者都要长期与医务人员合作,找出自身的发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家族史、肥胖、体力活动少等),作出预防保健对策,坚持执行。

高血压的预防保健也是一种基础治疗,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的同时也要坚持预防保健。 降压药多数高血压患者均需要常服降压药。首选简便价廉的有效降压药。降压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可以调整剂量,但要保持血压稳定。不可血压一下降就停降压药,血压上升又服药,血压波动对健康更为不利。

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找有关医生复查指导,不可自作主张,要把自己的感觉体会和想法如实告诉医生。 高血压是可防可治可控制的病,关键在本人重视,加强自我保健,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必成为精神负担。药物治疗要坚持

冬天血压为什么高 清晨醒后立即服药

应在血压高峰到来之前吃降压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较高,建议每天早晨醒来吃降压药。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较大,血压在夜间会有所下降,忌晚间临睡前服用降压药。若是睡前大量服用降压药,凌晨很可能会出现血压偏低、血流缓慢,严重可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高血压的治疗存在哪些误区

高血压的治疗存在以下误区:

1:血压高吃药、血压不高不吃药: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经测量血压升高时才服用降压药,如果测量血压正常则停用降压药。更有部分患者根据有无头晕、头痛、眼胀、乏力等不适确定是否服药。不规则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较大的波动,会加重血管和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需终生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当血压达标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

2:初次诊断或症状不明显者不用药:部分患者虽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因为是初次诊断或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年龄相对较轻,所以多数采取不服药的对策。究竟要不要服药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有无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及血管、靶器官损害情况。因此即使初次诊断的患者,或症状不明显,或年龄较轻,但只要血压水平较高、或者合并有血糖血脂异常、或有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均应尽早接受药物治疗。

3:不结合自己的病情用药:有些高血压患者初始服用降压药并不是由专科医生指导下的医嘱,而是看张三李四或隔壁邻居、亲戚朋友吃什么药就直接去药店购药服用。这种做法显然极不科学。高血压发病原因及其机制极为复杂,临床类型不同,个体差异较大,不同患者可能合并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不同程度的靶器官损害。而降压药物作用机制也有多种。所以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随意选择药物服用。

4:频繁换药:有不少病人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有的是降压心切,希望能立竿见影,吃药3天效果不明显就换药;有的是吃药后有不良反应,害怕副作用;也有因为价格较高,不愿长期服用。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尽量不要频繁换药。有时候血压控制不理想不一定是药不对,也有可能是单一药物效力不够。应对降压效果不好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千万不可自作主张频繁换药。

5:要从便宜药吃起:一些患者误认为,降压药开始时不能吃最“好”的,否则以后降压药就不管用了,所以吃药应该从便宜药开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高血压患者,尤其中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有靶器官损害,应尽可能选择长效降压药物。长效降压药能够全天24小时把血压平稳地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了短效降压药物所带来的血压较大波动,从而更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减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长效降压药大多价格相对贵一些,而大多数短效药物价格低廉。

吃降压药血压还是高 饮食不当

高血压患者高盐饮食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对降压不利;吸烟、嗜酒均会感染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影响心血管的舒缩和内分泌的调节,影响药物的正常代谢等。大量吸烟可以引起血压进一步的增高;嗜酒会使血压骤然增高,同时这些也是诱发脑卒中的诱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戒除。

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的原则

吃药不跟感觉走

许多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凭自我感觉用药,感觉舒适的时候不测血压,就减量服用或停用降压药物。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加重,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中风危及生命。

联合用药效果好

大约有2/3的高血压患者用一种降压药就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1/5的患者需两种降压药合用,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而另有1/1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则需三种降压药合用。如果属于后两种情况,而只服一种降压药,血压自然很难降至正常水平,只有联合用药才能奏效。

加大剂量要慎重

对高血压的用药原则是,首先从小剂量开始,并认真观察用药后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如用一种降压药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联合用药。但大剂量用药不可取,虽然大剂量用药能使血压降的多一点,但如血压降的太快,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肌缺血,发生意外。另外,药物的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

间断服药有危险

有些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有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结果没有多久血压再度上升。如此这般,不仅使病情加重,还容易使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造成难治性高血压,甚至诱发中风。

没有症状也用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高,却无任何自觉症状,便以为不用服药治疗。其实,即使是无症状高血压,如果长期不服药治疗,也会使病情加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相关推荐

血压高为何会突然血压低呢

1、体位变动,如从座位上站起来或起床下地时。有的患者可能因为晚上起夜的时候突然感到头晕而摔倒。研究发现,平卧时的基础收缩压越高,其站立时收缩压下降幅度越大,出现低血压的概率越大。 2、服用某些降压物,如具有中枢降压作用的药,扩张外周血管的药,减少静脉回流的利尿药等,都可引起低血压。当然,在使用任何一种降压物时,剂量过大或用法不当都可能导致血压过低。例如,有些患者服用一种药物降压不理想时,为了尽快控制血压,经常自行增加药物剂量,或者还没等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就过早加用其他降压物,导致血压过度降低。有的患

长期服用降压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压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很多老年人都有降压降低血压的习惯。但近日,一位六旬老人却因为降压没有复诊,身体出了岔子。 张大爷有高血压,从8年前就开始降压,每天一颗,血压控制得还可以,平时身体也没有其他的问题。不过,前些天张大爷开始觉得头晕、恶心,以为是人上了年纪稍微多干点活身体不消,休息下就没事了。可是,张大爷的双手竟然颤抖得厉害,上肢还麻木。家人担心是中风,带老人去附近医院就诊用了一些药后没有好转,几天内症状逐渐加重,双手形似鹰爪一直颤抖,而且双腿无法站立,后送至急诊治疗。 为了明

血压药能柚子吗

不能。 一般在使用降压物的时候是不能柚子的,因为柚子含有生物活性成分,能够促使药物迅速地进入血液,其次就是柚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抑制降压的代谢、消除,从而提高药物的浓度,与降压一起使用的时可能会使药效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引起血压骤降,对人体的生命造成威胁,所以降压的时候,是不能柚子的。

脑血栓高血压怎么办

一防首剂反应、即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这又叫首剂综合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压力反射不敏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更易出现首剂反应,容易引起上述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哌唑嗪。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此种降压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为常用量的1/3,以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二防看价药、有人在选用降压物时,片面地认为药的价格越贵降压效果越好。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并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

血压八大误区

一、第一次服药出现不适后停药。有些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又叫首剂综合征。 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降压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是常用量的1/3,之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二、药价越贵效果不一定越好。有人在选用降压物时,片面认为药价越贵降压效果越好,看价药。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键。 三、服药出见效即停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即使血

血压预防保健

成年人有病无病都应每年测量血压一次. 高血压患者都要长期与医务人员合作,找出自身的发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家族史、肥胖、体力活动少等),作出预防保健对策,坚持执行。 高血压预防保健 高血压的预防保健也是一种基础治疗,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的同时也要坚持预防保健。 降压多数高血压患者均需要常服降压。首选简便价廉的有效降压降压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可以调整剂量,但要保持血压稳定。不可血压一下降就停降压血压上升又服药,血压波动对健康更为不利。 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找有关医生复查指导,不可自作主张,要把

血压能不能不

血压是指在未服用降压物之前,收缩压≥140 mmHg 和/或 舒张压≥90 mmHg。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升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化,40-50岁的中年人将成为高血压的主力军。很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血压明明已经升高,可是他们往往不愿面对现实,不承认自己血压高,就算承认了,也不肯药,害怕对药物有依赖性,害怕有肝肾的副作用。 一、不需要药的情况: 1、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在医院诊所测量血压高,家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正常,这种情况的危害性比较低

打新冠疫苗可以服用抗生素吗 打新冠疫苗可以降压

可以。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意见,打完新冠疫苗之后保持正常饮食生活习惯即可,如果是平时就降压的人,也可以降压,来控制血压,不会影响到疫苗的效果,而且降压物控制好了血压,可以预防血压急性升高的情况,对于疫苗产生抗体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苏打泡脚降压当心会致病

香蕉皮、小苏打泡脚能降压? 专家:从医30年未听说过 市民刘先生今年50岁,发现有高血压已经四五年了,过两种降压血压还是不太稳定,他就在网上搜集了一些颇有好评的偏方。诸如:“黑豆”;“香蕉皮煮水泡脚”;“精选山里红三斤、生地一两、白糖适量,山里红洗净去核放不锈钢锅内煮烂,放入白糖,煮熟晾凉后放冰箱储藏。每天不计时食用,就像零食”……有的偏方甚至号称永远断根,屡试不爽。 日前,刘先生将搜集到的六七种不同偏方拿到中日友好医院,请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黄力教授甄别。 “我从事高血压治疗已经30年了,像香

关于高血压的这些误区

1.血压高一点没关系: 有些高血压患者误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正常现象,认为“稍微高一点没关系”,造成有些高血压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2.凭感觉用药: 只要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高血压就无需治疗?错误。血压高低与症状轻重不一定有关系。高血压是用血压计测量出来的,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更不能感觉血压不高就不服药。 3.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不愿服药,担心要一辈子服降压降压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抗药性”,这是错误的。降压不会产生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