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健康的3要素
促进心理健康的3要素
1.经常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与亲朋好友联络的人更长寿。在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帮助,有益长寿。如果你朋友不多,建议多参加社会组织或者志愿工作。
2.爱操心不是坏事
如果你是个爱操心的人,那或许是件好事。很多实例证明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尤其是对于男性而言。当你为某件事担忧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制订相应的预案。这时候,操心就是有益无害的。
3.别把宠物当成最好的朋友
养宠物的确有益健康,但是宠物毕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群更长寿。相反以宠物取代人际交往的人,寿命更短。
心肌梗死健康要素教育
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如果想要护理和治疗的话,我们得知道心肌梗死的患者都会出现什么样的临床症状,再者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如果严重发作的话,患者心前区也会出现疼痛的现状,为此我们专家总结了心肌梗死的相关的知识点。
一、 告知患者心肌梗死是可治愈的,应积极配合医疗护理,解除焦虑。
二、 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1、 发病初期,应少量多餐,心流质为主,每日6—7次,每次100—150ML 。
2、 心功能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稀米粥等。
3、 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治疗,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三、 目前主张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早期康复。
1、 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负荷。
A、 急性心肌梗死1—3天内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协助患者完成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减少探视。
B、 第4—6天,卧床休息时可在床上坐位、上、下肢的主动与被动运动。
C、 一周后,可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
2、 由于卧床活动量减少,患者易发生便秘。因此,要进食水果、蔬菜等,必要时给予泻剂或开塞露。
心肌梗死的患者到底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护理和治疗,虽然以上我们专家给出了相关的疾病总结和阐述,但是心肌梗死的患者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应该休息,因为任何心脏病的患者如果没有休息好的话,也许会诱发疾病的发作。
婴儿期心理健康成长的要素
婴儿期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的心理和智力发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只有认真注意婴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的心智才会健康、顺利地发育。
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融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不要等孩子哭闹了,情绪变坏了才去哄他、安慰他。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爱抚和热情的关怀,孩子才会勇于探索周围的环境,并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客观事物是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后感知的,所以说五官是接受有关外界事物、知识的渠道。要给予婴儿智力性的刺激,首先就必须尽量多地给他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机会。孩子的感觉器官越发达,认识世界的能力就越强。
婴儿刚一出生,马上就会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并在自己内部急速地培养起适应能力,这些感官的灵敏也使它对运动系统的控制(如肢体运动、语言和手工技巧等)能力大大增强。大人如能及时地将各种良性刺激赋予婴儿,在丰富的信息刺激下,婴儿的智力和能力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其良性情绪也会得到很大地满足和促进。
因此,要尽可能给婴儿提供声音、形象、颜色、气味等各种刺激。系统地给予婴儿逐渐增强的刺激,便可培育出接受能力极强且相当敏锐的感觉来。视、听、触觉和模仿是小婴儿的主要行为能力。在家中小宝宝和父母等交往也是通过这些能力来表现和发展的,这些特点又是他出生后各种能力继续发育的基础。
抑郁症运动会好吗 散步
抑郁症患者在空气清新,安静的环境下散步,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摄氧效果,尤其是每天清晨散步,能更快的唤起新陈代谢功能,进而有效缓解抑郁症症状。要想更大限度的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在公园或林荫小道中散步,人置于有植物的环境中,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刚开始散步时,建议每次行走1500米,在15分钟内完成,之后可以逐渐加大距离,直到45分钟走完4500米,坚持每天行走,能长期坚持的话,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病情。
小脑共济失调日常注意事项
1、维持患者的心理平衡,首先应在家庭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气氛,解除患者各种顾虑和精神负担,避免情感刺激。
2、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保证营养和入量适当,因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常表现出失语,不能正确表达意愿,或有呛咳、咽下困难,不能保证进食,入量常有不足或过多,家属应予足够重视。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供给,必要时经鼻管饲给。
老人心理健康要素
1、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2、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
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3、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4、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
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吃核桃促进心脏健康
核桃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具有多种功效,有着久远的食用历史,可远溯至公元前7000年前,并曾在古代波斯王室中盛行。现在,核桃的主产区主要在美国加州。坚果类食物中,核桃中欧米伽3-脂肪酸的含量最高。核桃中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维生素B、镁以及抗氧化剂维生素E。另外,核桃是最好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
核桃的健康功效
近十余年来的科学研究已表明,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并食用适量的核桃有助于改善血管壁弹性,抑制血小板异常凝聚,从而降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核桃还有助于降低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水平,而C反应蛋白近期被认为是心脏疾病的一个独立标志物和预测因子。
改善糖尿病病情
2010年刊登于《糖尿病护理》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进食2盎司(约60g)核桃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流状况。早前的一项研究亦发现,在日常饮食中加入核桃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10%。
核桃的营养成分
1盎司(≈28克,大约7个)去壳核桃包含:
热量:185千卡
脂肪:18.5g
碳水化合物:3.9g
蛋白质:4.3g
食物纤维:1.9g
升糖指数:低(低于55)
官方认证的健康食品
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7种已确定对预防心脏疾病有效的坚果,分别为杏仁、榛子、花生、胡桃、松仁(部分品种)、开心果以及核桃。这7种坚果每50g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均低于4g。2004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补充公布了核桃的健康功效:虽未最终确定,但相关支持研究提示,保持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每天食用1.5盎司(约43g)核桃,不会增加摄入的热量,并可能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核桃该怎么吃
坚果大都是高热量食物,所以食用适量是关键。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即能使健康受益又不至于摄入过多的热量。所以,吃核桃并不仅仅是买点核桃来吃那么简单。用核桃来代替原有饮食中的高脂肪食物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另外,要注意量的问题,每天吃核桃最好不要超过43g,大约为10个去壳核桃。
怎么预防抑郁症
1、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心理负荷较重,自己不易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抑郁症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意志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
3、抑郁症的预防还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提高自己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努力保持心理健康,从而能很好的预防抑郁症。
4、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抑郁症的预防还要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倾诉、运动、转移等。
癌症病人运动的好处
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的活动,使机体细胞运动加速,生长速度加快从而增强了机体细胞的各项癌症抗病能力。
能使人性格开朗,消除烦恼和忧郁,增进心理健康
锻炼也是一种机体排泄的方式,能够达到消除烦恼、疲劳、增进心急的活力,从而让人心情开朗,更有助于癌症病人的治疗。
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
机体的活力增强加速了机体的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周期增长了机体的寿命,减少细胞病变的机会。
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锻炼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同时消耗一定热量,改善消化功能,增进癌症病人的食欲。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要有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