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宝宝4错误要避免
喂养宝宝4错误要避免
喂养宝宝没那么容易,需要妈妈们不断的摸索、学习。有的妈妈喂养宝宝很注意,但宝宝的健康、发育还是出现状况,这有可能是因为喂养方法出现了问题。
宝宝6-12个月时味觉、嗅觉是最灵敏的时刻,家长可以适当给宝宝喂养离乳食品。宝宝在吃各种食物的同时也促进了味觉、嗅觉及口感的形成与发育。让孩子从最初的流食转变到半流食,最后到固体食物。1岁大的宝宝可以吃各种口味的食物以维持身体生长发育,顺利断奶。在给宝宝添加离乳食品期间,妈妈发现宝宝不喜欢吃或是不适应就会立即停止,不让他再吃,这样宝宝可能错过味觉、嗅觉、口感形成发育机会,不仅造成断奶困难,还可能造成宝宝日后厌食。
错误方法1:对宝宝最开始“偏食”采取强硬态度
幼儿8个月时,对食物已经有了喜欢与厌恶,这是最开始的“偏食”。但是这种偏食是不能与妈妈认为的偏食相等同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现在不喜欢但是过段时间就喜欢了,这种现象很常见。妈妈不了解,害怕宝宝缺乏营养,可能对宝宝采取强硬态度,反而给宝宝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也许不会在接受这种食物,引发宝宝真正偏食。
错误方法2:妈妈太过关注宝宝营养摄入
妈妈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宝宝安排膳食,从不让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认为只有这样宝宝摄入营养才均衡。宝宝的味觉、嗅觉及对食物的口感发育正常,那么正常宝宝是可以从妈妈搭配的食物中选择出有益健康的饮食组合。宝宝食欲可能发生变化,这是很自然的情况但是自然的,只要妈妈不太多干预,宝宝摄入的营养通常可以达到平衡。
妈妈应该让宝宝凭自己的想法喜厌某种食物,过度干涉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有些妈妈对食物的营养价值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能为宝宝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营养。
错误方法3:饮食上惯着宝宝
有些宝宝在碰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时会吃个不停,妈妈也不制止,任由宝宝吃。宝宝消化器官不像大人那么强大,如果长时间吃很容易伤害宝宝脾胃致使伤食,以后看到就会感到厌恶,造成营养不能吸收均衡。
错误方法4:自己饮食习惯不良
宝宝偏食挑食有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影响,有的妈妈因为不喜欢吃某种蔬菜所以就不会去做或者是不好好做,表现出对事物的偏见。这样会让宝宝先入为主,认为这种蔬菜不好吃,所以不愿吃。有的妈妈认为某种饭菜有营养,让宝宝每顿都吃,让宝宝没有再吃的食欲。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婴儿湿疹
1、婴儿湿疹是婴儿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因此用药应注意选择。急性期可在局部用药。
2、避免宝宝抓搔患处,防止继发感染。
3、生活护理中应避免过热,过热往往会引起湿疹加重。
4、内衣应选纯棉制品,减少化纤和羊毛织物的刺激。
5、用温清水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个别人认为宝宝有湿疹,应减少洗脸、洗澡的观点是错误的。
6、最好的办法就是纯母乳喂养,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宝宝,出生后在未形成母乳喂养之前,千万不要给婴儿喂牛奶,以免产生抗体导致日后发生过敏,而且,添加蛋黄、鱼虾类食物宜在7个月后。
7、避免用碱性强的肥皂,或喂过高的营养,以防诱发湿疹。
8、怀疑牛奶过敏时可改喂豆奶,或将牛奶加热多煮几开,这样可使蛋白变性而减少过敏。
9、需要用药时最好找医生咨询,过敏体质的宝宝在加蛋黄、鱼虾类食物时要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冬季喂养宝宝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喂宝宝咀嚼过的食物分析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的肠胃功能还不成熟,因此以为给宝宝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
指正:人体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婴幼儿喂养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婴幼儿。
建议:给宝宝喂食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避免病菌传染。
误区二:过早停止母乳喂养分析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代乳品品种繁多。家长应该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达不到母乳中所含营养的比例标准。
建议: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误区三:新鲜牛奶比奶粉好分析
新鲜牛奶因为含酪蛋白太高,挥发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肠道过敏、消化不良。其实有些奶粉易引起大便干燥的主要原因是:奶粉中添加的棕榈油容易与肠道内钙质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不溶性钙质,影响钙质吸收,造成排便困难。
建议:避免直接用鲜奶喂养。若担心宝宝喝奶粉上火可选用精制植物油的配方奶。
误区四:吃得越多越健康分析
一次或多次超量喂食,造成婴儿胃肠道负担过重,以致食物在胃肠内消化吸收障碍,很容易引起过食性腹泻。
建议:婴儿喂养要注意总量摄入,更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
宝宝安心睡觉避免4个错误
错误1
一有动静就哄
宝宝晚上一有动静,轻轻抽泣或活动,有些妈妈就会紧张,急着去拍他、抱他或者给他喂奶。其实,宝宝的睡眠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两种状态。小婴儿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深睡眠和浅睡眠基本各占50%,而且是不断交替的。深睡眠时,宝宝处于完全休息状态,除了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活动;浅睡眠时,宝宝的手臂、腿和整个身体经常会有些活动,脸上还可能会做怪相、皱眉、微笑等等,这些都是正常表现。
这样做才对:
宝宝睡觉时有动静,妈妈先不要着急哄,可以先在床边观察一下:
①宝宝是不是饿了
②冷了或热了
③小屁屁是不是湿了
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再继续按照程序慢慢哄。
错误2
奶睡
新生儿因为体力较弱、大脑模式的影响,他们在出生后几周内经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长期奶睡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口腔、牙齿等发育,还会令妈妈们疲惫不堪。
这样做才对:
?随着宝宝的体力迅速发展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父母应引导宝宝吃睡分开,在吃和睡之间增加活动时间。
错误3
抱睡
很多妈妈常常抱到孩子睡熟后才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的哄睡方式有很大隐患,后续会出现宝宝一放就醒、一直要抱着等情况。
这样做才对:
?父母应尽快帮助他们放松身体或改善触觉敏感,而不是整天抱着他们睡觉。
错误4
摇睡
当宝宝哭闹或睡不安时,有些妈妈会将宝宝放入摇篮中不停地摇晃,直到宝宝入睡为止。这样做会使宝宝未成熟的大脑与坚硬的颅骨相撞,造成小血管破裂,颅内出血,造成摇晃婴儿综合征,宝宝表现为癫病、智力受损、肢体瘫痪、弱视或失明,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脑疝而死亡。这种情况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宝宝。
宝宝喂药时注意三大点
一、小儿喂药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实际上是一种方便、经济及较安全的给药途径。也是小儿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来讲,用什么药,什么时间用药一定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
1、对于抗生素一类的药物,由于其药物的性质决定,一定要按时间服用,根据药物的性质6小时一次或8小时一次
2、退热药是在小儿发热时服用,但用量不可过大,重复用药时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一般间隔4-6小时,服用后要多饮水。
3、对呼吸道粘膜起安抚作用的止咳糖浆及口内溶化的药片,服后不宜立即饮水。
4、对促进食欲的健胃药应在饭前服,因此类药物刺激舌的味觉感受器,可促胃液分泌增加。
5、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
6、对牙齿又腐蚀作用或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类或铁剂,服用时可用饮水吸管服,以避免药物与牙齿接触,服药后及时漱。
二、不同年龄、不同剂型的药物,应采取的喂药方法
对年龄在4-7岁较大的小儿,好鼓励其自行服药。如年龄偏小不能直接吞服的药片或胶囊,可将药片掰成小片状或粉状,用水溶解后服用。对0-3岁的婴幼儿喂药时,应先把片状、粉状或液体的药用少许的水溶解,放在小勺里,然后把宝宝抱) 在怀里,和宝宝说话,用小勺轻轻地碰她的脸颊或口唇,引出生理反射,使之出现张嘴及吞咽动作,然后在宝宝张嘴或有吸吮动作时,轻轻将药均匀的送入宝宝口中,使药液顺着宝宝的口角,通过宝宝的吞咽动作自然的将药液咽下。如果药液过苦,可适量添加白糖,以增加口感,若药液过浓可加少许温水稀释。
三、家长在喂药时存在误区及危害
有时小婴儿喂药比较困难,为了能够及时给宝宝喂药,不影响治疗,有些家长焦急万分,常常采取一些粗暴的做法,例如,捏住宝宝的鼻子,当宝宝因憋气张口呼吸时灌药,在宝宝哭闹、大笑张嘴时喂药。把药液加入乳汁中;中西药同服;用奶瓶喂药;不听医生的用药指导,随意减药或增加药量,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比较危险的做法。为避免家长给婴幼儿喂药时的错误做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1、切勿捏住宝宝的鼻子灌药,切勿在宝宝哭闹时、大笑时喂药,因在此时喂药往往可使药液误吸入气管而发生呛咳甚至窒息,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2、乳汁中的蛋白质可使许多的药物的药效降低,应避免与乳汁搅拌后喂服。
3、为防止宝宝喂药后呕吐,喂药后可将宝宝立起,轻轻拍后背部或服药后让其侧卧,观察10-15分钟,以防止宝宝呕吐后误吸,一旦呕吐后,应及时处理呕吐物,并根据吐出的药量,及时补喂。
4、中、西药需同服时,要分开喂药,间隔半小时以上为宜。
5、好不用奶瓶喂药,以免使宝宝形成错觉,而因惧怕吃药,错将吃奶当作吃药而拒绝吃奶。
6、一定要按医生的嘱咐用药,如果对于医生所开出药物不清楚时,一定要问清楚,且不可自作主张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更改药的品种和喂药的时间。
乳头皲裂哺乳期妈妈需3大护理
乳头皲裂护理一:纠正宝宝错误的吸吮乳头方式
很多妈妈在喂养宝宝时候,没有太多注意宝宝的吸吮姿势是否正确。正确的方法是,让宝宝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能够更好的保护妈妈的乳头,在宝宝吸吮的过程中,也能给有效的防止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引起宝宝打嗝的情况发生。
乳头皲裂护理二:哺乳时长要把握好
在给宝宝母乳喂养的时候,哺乳妈妈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让宝宝吸吮超过20分钟。宝宝长时间的含住妈妈的乳房,也会容易造成哺乳妈妈乳房皮肤的损伤,一旦细菌侵蚀后,就会诱发妈妈乳房的感染。
乳头皲裂护理三:喂奶后的乳房护理要重视
哺乳妈妈在结束给宝宝喂奶后,要注意让宝宝先放松,然后轻轻的将乳房拉出。千万不可以做的就是拉扯宝宝含住的乳房,这样是极为容易造成乳房皮肤受损的,同时也可能会令宝宝不开心,开始哭闹。
如果哺乳妈妈已经发生乳头皲裂的情况,那么可以先用另一侧乳房来喂养宝宝,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让宝宝吸吮,也要将乳房内的乳汁挤出。
另外,每次在喂养宝宝后,妈妈可以用干净的热毛巾来热敷乳房,并且涂抹一些VE,来轻轻的按摩乳房。如果妈妈双侧乳房都有乳头皲裂的现象,那么可以停止哺乳一段时间,待乳房护理好后,在喂养宝宝。不过,在停止哺乳的期间内,也要定时将乳房排空,并将乳汁挤在奶瓶中来喂养宝宝。
新手妈妈错误喂养方法要避免
错误一:喂饭喂太饱了
想要宝宝营养充足,快高长大,很多老一辈都喜欢让宝宝再多吃一点。专家表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会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这可以刺激儿童骨骼生长。然而,宝宝吃得过饱反而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宝宝长不高。
另外,营养过剩还会让宝宝性发育期提前,造成性早熟。这样的宝宝在一定年龄阶段可能比同龄人要高,至少不矮,但过早地促进骨骼发育,导致骨骺在生长发育期之前提早闭合,最终成为矮个子。
小编建议:家长要注意宝宝每顿饭只给他八分饱的量就够了,另外还要注意均衡营养,避免宝宝养成挑食、偏食的坏毛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要重视,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绿叶蔬菜和水果。
错误二:宅在家里不出门
现在很多家长到了周六日就宅在家里休息,以至于很多宝宝放假也多是呆在家中玩电子游戏或者看电视。事实上,阳光有助于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长期宅家里遮天蔽日,宝宝想长高也很难。
阳光中富含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刺激骨髓造血;紫外线可以杀灭皮肤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加速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改善血液中钙、磷代谢,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并能预防贫血和佝偻病。
小编建议:趁着假期,爸爸妈妈们赶紧动起来带宝宝多多到户外走走吧!科学的晒太阳既能够促进钙吸收,户外活动还能增加宝宝的活动量,跑跑跳跳多运动,对宝宝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哦!建议选择早上9点和下午4点晒太阳比较好。
错误三:整天坐着玩玩具
宝宝都爱玩玩具,特别是家里买来了一大堆宝宝益智的玩具,希望能够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变得更聪明。但要注意咯,宝宝长期坐着一动不动,对宝宝的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呢!
运动时,尤其是走、跑、跳等运动,会拉扯关节,使身体的长骨受力,从而刺激骨骼两端软骨的发育,刺激身体分泌生长激素,有助于宝宝长高。但如果宝宝长期不动,就有可能成为矮个子了。
小编建议:合理安排宝宝的活动,科学掌握好宝宝的运动量,对宝宝长高很有帮助。1岁以下宝宝:以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主动运动就是帮宝宝进行一些抬头、爬行或者翻身练习。被动运动是爸爸妈妈给宝宝做一些婴儿操、按摩抚触,也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1-2岁宝宝:多练习跑跳、拍球、双腿跳,有助于长高;2-3岁宝宝:跳绳、蹦床、单腿跳都是很好的长高运动,但要注意举重、长跑、哑铃等运动就不太利于长高了,看看运动会上这类型运动的运动员就明白了。
错误四:过早叫醒宝宝
家长早早要赶去上班,只能是早一点叫宝宝起床,能够帮宝宝尽快梳洗、吃早餐再送去幼儿园。但原来,过早地叫醒宝宝,扰他清梦竟然会影响到他的身高发育!
宝宝要长高个子,特别在春天,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每天至少确保8小时以上。因为生长素的分泌在人入睡后45-90分钟内明显升高,且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超过全天量的一半以上。宝宝只在睡眠时才分泌生长激素,清醒时并不分泌。所以,不要以为让宝宝早睡就行,过早地叫醒宝宝,也是会影响宝宝生长激素的分泌的哦!
小编建议:不要让宝宝当夜猫子,宝宝晚上睡觉时给他营造一个好的睡眠氛围,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这样可以让宝宝入睡更快。让宝宝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尽量让他早上“自然醒”。
最常见的父母错误的做法就是盲目的给孩子补充钙质,白天带孩子去医院打钙针,晚上回来给孩子吃钙片。我们都知道,人体的确需要钙质的补充,而且钙也会影响骨骼的发育,不过,盲目的补钙反而不会让骨骼正常的发育,个子也就不能变高。因此,建议各位父母平时要注意,孩子不缺钙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盲目的补钙,这样会害了孩子,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健康。
这些错误喂养方式会喂坏宝宝
1.给新生儿喂黄连水或黄芩水
老一辈的人都说“要预防新生儿黄疸就喂黄连水”,让宝宝“先苦后甜”,这种行为完全没必要,是纯属瞎扯的育儿理论。宝宝喝黄连水或黄芩水如果没吸收可能危害胃肠道,如果吸收了对宝宝的肝脏和肾脏也不好。那些喂过宝宝喝黄连水的家长别以为“没出什么事”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2.喂新生儿盐水
有的家长开奶前就给宝宝喂盐水,其实这对宝宝并没有什么价值,还会给肾脏造成负担。如果真要在开奶前给宝宝喝点什么,那就喝白开水吧。
3.给婴儿喝凉茶
凉茶性寒,对成年不全然是有益,更何况是婴儿呢。凉茶里含有的中药成分对宝宝就可能产生有害影响。
4.喂婴儿喝蜂蜜水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不要给1岁以内的婴儿喝蜂蜜,这是拿宝宝的生命在开玩笑。如果宝宝出生后没办法及时哺乳或者出现严重的吐奶、腹泻情况,那倒是可以喂点糖水。婴儿肠道尚未发育完善,蜂蜜里的肉毒杆菌芽孢如果进入宝宝肠道就会释放毒素导致中毒,而且死亡率很高。
新生儿口腔怎么清洁 如何预防新生儿口腔疾病
1、有些孩子喜欢含着奶嘴入睡,而新妈妈为了能快速的把宝宝哄睡,也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入睡,这种错误方式是造成宝宝奶瓶龋的主要原因。
2、在喂宝宝喝奶或果汁后,爸妈要注意给宝宝口腔做清洁。爸妈可以在喂奶后再喂些白开水,冲洗或冲淡附着于口腔黏膜上的食物,以降低口腔发生病毒感染的几率。
3、妈妈在喂哺前应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
4、养成有规律的饮水习惯。尤其是当宝宝生病发烧、感染时,更应勤喂温开水,这样不仅可去除口内的奶渣,避免因口腔中细菌的发酵产生异味。
五个错误要避免 屈髋伸髋
反向卷腹是依靠腰椎的小幅度前屈和骨盆的后倾带动下肢,而不是靠屈髋伸髋的运动。很多人在做的时候往往就是屈髋伸髋,腿部和上半身的夹角不断改变。做法是要用腹肌带动整个下肢卷起,腿和上半身夹角几乎保持不变。
宝宝任性父母要避免4个错误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两岁的小恒正是混沌初开、鹦鹉学舌的年龄,再加上长得聪明伶俐,嘴巴又特别甜,因此人见人爱。然而,爸爸妈妈最害怕带他出去玩,因为他太任性了。比如,在逛商场的时候,见到什么都要买,面包、牛奶、玩具、水果……只要是悦人眼目的东西,他就会在购物车上又叫又晃,非要得到不可,否则就会哭闹不休。而且爸妈还没买单,他就会急不可耐地要拆包装,弄得爸妈既尴尬又头痛。
三岁的朗朗是由奶奶带的,老人家宠孙子,对朗朗有求必应。只要朗朗一哭,没有什么不能得逞的。一次朗朗到姑妈家,以为也跟在自家一样,早上吵着非要吃通心粉不可,没吃到,朗朗生气地把桌子上的蛋糕扔到了地上,姑妈一气之下打了他的小屁股以示管教。结果,当然是朗朗在电话里向他爸爸妈妈告了姑妈一状。
类似小恒和朗朗这样的情况,相信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曾遇到过,有的可能至今还倍受困扰。家长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加以管教的话,小朋友长大之后就会变得霸道而难以与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交往中难免遭人排斥,产生挫败感,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宝贝任性谁之过?
所谓任性,就是任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任何习性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幼儿任性,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的结果。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上述的朗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恒很调皮,经常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每当这时,奶奶就会紧张地抱怨爷爷没把小孙子看紧点,摔着了不好向儿子儿媳交代。
·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与任性宝宝过招
要想知道如何跟任性幼儿相处,首先要对幼儿心理的发育有所了解。
幼教专家指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分阶段的,2-4岁的幼儿正好处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的孩子不像以往那么听话了,会经常和大人“闹自立”,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爱说撟约豪磾而不要大人帮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弄个明白。
但是,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通常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家长如果断然拒绝,反而会刺激孩子的任性行为。
处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对事物的领受能力特别快,因此这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小儿科医生史比尔甚至主张,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应该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他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后第二天才开始管教的话,你就晚了一天。”
下面的几点建议,或许能给爸妈们一些帮助:
·明确告诉宝宝该做什么。
一个幼儿园教师讲了这么一件事:她家隔壁有个两岁的小朋友,每天只要醒着,定要大人带他到楼下的花园里滑滑梯或荡秋千。他家住九楼,没有电梯,有时妈妈抱着他刚买好菜回到家里,他马上就嚷着要去滑滑梯了。妈妈说太累了,不去了行不行,他就摇着头叫嚷得更加厉害。
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会拖着疲惫的脚步带着他再次下楼。有一次,这个老师对这位年轻妈妈说,下次他再闹的时候,不要问他“行不行”,明确告诉他,妈妈很累,睡醒午觉后再去。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这一招果然灵。从此,这个妈妈对宝宝说话尽量使用“很晚了,该睡觉了”、“天凉了,要多穿一件衣服”这样表示明确意思的话,而不使用“宝宝乖,睡觉好不好”等让孩子选择的话。
·转移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能够救自己脱离困境。反之,你越是不答应,他就会闹得越凶。例如,杰仔的妈妈有一次在打手机的时候被杰仔看见了,杰仔非要拿来玩不可。妈妈说小孩子不许动大人的东西,杰仔就急得直跺脚。
这时,爸爸对杰仔说:“宝贝,我们一起打电话给奶奶吧,奶奶想杰仔了。”杰仔马上停止了哭闹,跑去和爸爸玩了。冷处理。当孩子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使性子时,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让孩子自讨没趣。当孩子做出让步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会被爸爸妈妈接受的。
爱心提示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态度要温柔,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爸爸妈妈一定要明白,两岁的小宝宝绝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生气的。处于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常有的独立倾向,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
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父母如果横加指责和打骂,孩子虽然可能暂时听话,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大大受挫。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孩子往往可能从大人的神态和语态中检测大人是否喜欢他,对他是责骂亦或是鼓励。
成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
体罚的原则
你的宝宝是否任性难以管教?你是否对如何教好他感到江郎才尽了?你是否想打他板子?幼教专家的劝诫是:三思而后罚。
·只有在爸爸妈妈再三警告之后,孩子依然故我时,才可以体罚。
·仅限于父母来执行。
·父母不可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对孩子体罚。体罚应是父母基于教育孩子而实施的“计划行为”,不是父母情绪失控或被孩子激怒而做的“反应行为”。
·绝对不可对一岁半以下的婴儿体罚。
·体罚仅限于打小手心或小屁股一两下,拳打脚踢属虐待。如一岁半以上的宝宝因好奇而去触摸电线插头,爸妈再三制止无效,就可以打小手心以示警告。
·体罚之后要拥抱孩子并解释他错在哪里。
宝宝的四种错误喂养方式
一是不给宝宝喂奶粉,而是喂米糊。
有些新妈妈由于自身的母乳不足,所以只能给宝宝添加其他的乳制品。而有些家长觉得奶粉可能不够安全,所以就给宝宝吃自己做的米糊,觉得这样宝宝也比较不容易饿,但是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从而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米糊中主要含有的是碳水化合物,而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满足宝宝的身体需要,所以如果长期给宝宝喂米糊,那么就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所以父母应该给宝宝选择品质好的奶粉。
二是觉得母乳好而一直只喂养母乳。
很多家长都知道母乳是对宝宝最天然最健康的食物,觉得宝宝只要喂养母乳就可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所以在一岁之内都只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虽然母乳是最健康的食物,但是当宝宝到一定的年龄,母乳的营养是不能很好的补充宝宝所需的,所以一般到六个月左右就应该要给宝宝添加辅食。
三是频繁更换奶粉。
宝宝对奶粉都会有一段的适应阶段,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并不爱吃奶粉就更换奶粉品牌,就会导致孩子不能很好的去适应一个品牌的奶粉。其实宝宝一开始不喜欢奶粉,只要一段时间适应后就不会排斥了。相反的频繁更换奶粉则不利宝宝对蛋白质的吸收,所以父母一旦认定某种品牌就应该给宝宝坚持食用。
四是父母没有耐心喂养宝宝。
有些父母对宝宝没有什么耐心,没有正确认识到喂养的过程和方式。特别是有些家长喂养奶粉,宝宝饿的时候喂奶,也没注意宝宝每天吃多少,食量有什么变化,有时候太多有时候喂太少,这样就容易导致宝宝营养不良,所以家长要记住宝宝每顿的食用量还有吃奶的间隔时间。还有喂奶要注意卫生干净,奶瓶要及时清洗干净进行消毒。
顺利喂宝宝吃药的5大诀窍
1、姿势
喂药时,将宝宝抱在膝盖上,支撑住头部,身体呈450半躺姿势。
2、少量多次原则
每次哺喂时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呛到或反胃。
3、注意喂药方式
将药物滴在口腔的后方或边缘;若是食用药匙,则应压住下齿,让药液顺着颊黏膜流入口中,闭嘴数分钟,等宝宝咽下。
4、避免错误喂药法在喂药时,不可太深入宝宝的口腔,以免造成反胃;也不要将药倒在舌面上,因为宝宝会马上把它吐出来。
5、防止呛到
如果在喂药时,宝宝呛到了,就要立刻停止喂药,抱起宝宝轻拍背部。宝宝服用药物的效用以30分钟为准,如果在30分钟以内大量呕吐,就要再补服一剂。开水与安抚
给宝宝喂完药后,不要忘记补充一些开水的摄入,既可以冲洗口腔,也可以帮助某些药物的药效,避免黏膜受损。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
液体摄入量是保证乳汁分泌的重要条件,去掉部分油脂的汤、牛奶、豆浆和水等都是“液体”的良好来源。在均衡饮食的同时保证液量,既可以帮助妈咪泌乳,又促进宝贝健康,一举两得。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合理喂养喝配方奶的宝贝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错误认识1:别人的宝贝一次能喝150毫升的奶,咱家小宝才喝120毫升,太少了!
每个宝贝对配方奶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受身高体重、胃肠功能、活动量等许多条件的影响;宝贝在吃饱了的时候一般会给妈咪一个信号,妈妈不要强迫宝贝摄入超过所需要量的奶量,以免体重“疯长”,并损伤宝贝娇弱的肠胃。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错误认识2:宝贝哇哇大哭就是饿了,得赶快给他喂奶。
宝贝哭闹有许多涵义,饥饿只是其中之一;频繁喂养对宝贝的肠胃和体重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分辨哭闹的原因,并且在两次喂奶之间适量喂白水。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怎样给胖宝贝及时减重?
错误认识1:添加了辅食后宝贝不爱喝奶了,把奶冲浓点或多喂几次,免得营养不够。
宝贝的胃容量是有限的,添加了固体食物后,对配方奶的需求量自然会减少,过多加奶容易使宝贝消化不良。维持配方奶正常的冲调比例,不要频繁喂养。
错误认识2:鸡汤、骨头汤最有营养,宝贝辅食顿顿不能没有它。
用原汁原味的粥、面、菜喂养宝贝,偶尔使用肉汤时,要注意撇去上层的白油。
五个错误要避免 力竭后借力
不少训练者认为所有力量训练都要做到力竭最好,因此做反向卷腹时也是力竭才停止。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腹肌疲劳无力时借用借用髂腰肌股直肌发力,失去锻炼效果。为避免力竭时错误借力,应当在腹肌发力变弱后即可停止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