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蔊菜的中医药理

蔊菜的中医药理

别名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绿豆草。

来源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Hier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利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蔊菜不能和黄荆叶同用,否则引起肢体麻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蔊菜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明目

蔊菜植株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及蛋白质。蔊菜植株里面的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西红柿,植物蛋白的含量也很高,《随息居饮食谱》载它能治目疾、可令视物困难者食而得见。

蔊菜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蔊菜性质偏凉,因此,食用蔊菜具有清热解毒、通利小便等功效。蔊菜性味甘凉,可清利湿热、清肝解毒、凉血散瘀,对于湿热所致的赤白痢疾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目痛、咽喉红肿有一定的辅疗作用。

水芥是什么东西

西洋菜,英文名:Watercress,别名豆瓣菜、水蔊菜、水芥、水田芥菜、水茼蒿等,是十字花科西洋菜属之下的三个品种之一,乃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水生植物。原产地在欧洲、地中海东部。约於1977年,罗马早期用作为医疗药用,抗坏血病。在西欧黑暗时代开始,视为野菜食物。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有人工种植,1750年在德国有大量栽培,农艺传至纽西兰、澳洲、南非等地方。1780年后出现於热带,如东南亚、中国广东、广西、台湾等。

中草药现代研究思路创新的思考

中草药现代研究思路创新的思考:

中药现代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要求。但是,回顾一下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药现代研究情况,以及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和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感到加入世贸以来,中医药遇到的挑战是严峻的、机遇是相对的。对于中医药科技界来说,更需要考虑和研究如何从根本上去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才能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有人指出,许多中药和中药材被当作补充食品或功能食品在西方应用,“而国内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也似乎找到了振兴中医药的捷径,大力鼓吹以植物提取物出口欧美,并希望以此为跳板挤身西方主流药物市场。”“但没有理论指导和合理配伍的单一植物提取物注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日本的小柴胡汤的昙花一现,轰动国内外的马兜铃酸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马兜铃酸事件后,西方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对我国12种含马兜铃酸药材的贸易禁运,并使得我国中药材提取物2001年出口大幅下滑,出口金额下降24.37%.比例之大令人震惊,而且其长远影响还难以估量。有报道称,我国中医药贸易逆差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而且是逆差数额还在逐年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和药物的副反应的困扰使新药研发正在转向从天然药(包括各国的植物药和中医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及试图能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指出:实践证明,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与前沿生物技术的结合步履艰难。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所有的企业对这类新药都没有足够的经验,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已是穷途末路,现在大家急于寻找的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然而新路何在?本文仅就中药现代研究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

一、中药现代研究创新思路的必须性

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中,常常被人们提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即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很多场合及有关文章中,大家都言必称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但是,总有一部分研究人员在研究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对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也只是采取跟踪效仿的思路与方法,沿着西方国家新药开发的老路进行,因此,常常出现所谓低水平重复的情形,没有也不可能有创新思路和方法。

创新在于思维,而不在于单纯跟踪。科技创新尤其忌讳简单思维或没有实验基础的跨越式推理。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法以及用药理论都有了新的进展,其中甚至有的是对旧有观念的否定。因此,我们过去的跟踪模式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与更新,必须在实验设计和思路创新上下功夫,否则很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复,或者步入错误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研究思路上的跟踪效仿式研究设计,也往往随着现代科学和医药学的发展,使一些所谓最新研究成果也因其不成熟理论的否定而遭遇否定的命运。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轰轰烈烈的研究时不禁汗颜,深感有必要对现有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尤其在中药研究中,如何真正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指导,实现创新实验设计,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之路,是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反思的。

二、从防治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看中药研究改变跟踪模式进行思路创新的必要性

心力衰竭治疗与用药的发展进程对我们进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上世纪50年代,对心衰主要集中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实质是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代偿性心率和心脏前后负荷增加,于是开始合用利尿药以减轻心脏负荷,提高疗效。

上世纪70年代又增加应用血管舒张药(血管扩张剂)以进一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或扩张冠脉增加其流量,提高心肌能量供应。以后,又开始使用新型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也收到一定效果,但却未能降低其病死率,而且长期应用还可能增加心衰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猝死率及远期死亡率。日前,若干大型的前瞻研究又提出了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能增加患者死亡的证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衰的恶化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内分泌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近年治疗心衰由过去“强心利尿”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转向“阻止神经内泌和活化因子”的治疗。

随着观念的改变,心衰的治疗用药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丰富,在传统的强心利尿剂的基础上增加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西药新药的研发也随之改变,即从寻求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利尿剂到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直至如今寻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热潮中。

如果现在再来回顾一下我国医药界从中医药中发掘防治心衰的中药新药的研究历史,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防治心衰的中药研究中,发现了不少具有强心苷类作用的正性肌力中药及其提取物,如黄花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铃兰、福寿草、葶苈子、北五加皮等;上世纪70年代,随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西药研究热潮的兴起,我国中药研究中也报道了一些具有这类作用的中药或其提取物,如具有拟交感作用的附子、川乌、细辛、枳实、青皮及其提取物;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黄芪、人参等及其提取物。然而,随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的临床事实的发现,使人们从中药中开发研制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的热情刚开始不久就熄灭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不少“中药研究者”又将希望寄托在从中药中分离、提取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活性的成分上来,以便能研制出对防治心衰可起到有效作用的中药新药。但是,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除了经典的途径外,尚可通过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依赖性途径,即糜蛋白旁路途径和其他途径产生,这条途径不依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单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并非将来对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能完全起效的唯一药品。那么,这项研究如何去进行实验设计才更符合研究要求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从中药中提取所谓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有效部分、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现实情况。

有人对以往这些跟踪研究模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指出,迄今为止,已从各类植物中提取出300余种强心苷,经临床应用者仅有20余种,而常用的约3~5种。但是,随着人们对心衰认识的逐渐加深,为了减少病死率和最大限度的减少毒副反应,强心苷的临床应用量越来越少,所以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强心苷的实际应用价值到底有多大,值得深思。

那么对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新药研究还要不要根据西医学的理论更新及治疗观念的改变,亦步亦趋地跟踪,从分离、提取洋地黄类强心苷转向分离、提取利尿剂、血管舒张剂、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呢?!

半个多世纪的中药研究进程留给我们两条教训:一是在按西药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跟踪式研究时,选用的所谓最新研究成果或最新指标一旦被否定,我们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将付之东流。二是我们一旦走入化学药开发的老路,将会耗费巨额资金,而且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成分(或称先导化合物)的临床使用率极低和开发成功率也极低。

因此笔者认为中药研究必须走出下面的误区:即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去认识、分析、解释中医的疗效和中医药的治病原理,且在不能恰当地用现代医学去解释它时,就轻易质疑甚至否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自觉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中医药研究,而再也不会亦步亦趋,妄耗经费和时日了。

三、关于中药现代研究创新思路的思考

1.中药现代创新研究的目标中医药学在治疗现代医学(西医)认为的一些所谓难治性、疑难性疾病(包括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中所显示出的治疗优势,已逐渐被国际医药学界所重视。这些在西医看来没有什么好办法的疾病,也确实有被中医治愈的。但因为是个案或少数病例,因此又被一些人认为是偶然的、不可重复的。其实,疑难疾病本身就是比较罕见、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富有经验的中医师的辨证论治才能得以治愈。所以,我们在对这些疾病进行研究时,也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实验设计和对照分析,才能得到创新成果,而且不至于研究结果和结论被他人质疑和否定。

2.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创新中医药理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与现象都进行了理性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整理,对于所有能用未治疗疾病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调整并使之恢复正常的物质都称之为药物,并对每一种药物的各种与医疗有关的性能与作用,以及它们与正常机体和病态机体相互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都进行了概括,并在其后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所以,我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必须深刻、全面和正确,才能正确、合理和灵活地应用它去指导医疗实践、临床研究乃至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于中医药理论中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应该明确它是中医药理论用来“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不应该机械、唯心、片面、局部地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理论、应用中医药理论。

所以在对某种疾病进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时,就不能只了解其内、外致病因素,而且还要了解在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机体或不同组织时所引起的各种不同反应,并了解这些不同反应的细胞、分子、酶、信息因子等的变化及对组织、器官及相关脏器、器官的影响和变化,进而寻找出极富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包括相应的中药、方剂等),这才是真正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而那些试图用现代医药学现有的、或刚刚引进的(甚至是不成熟或不完全公认的)观点去验证、说明、评判中医药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的所谓研究,可能不会有什么新的创建和成效。这是一个思路和方法问题。

现在有些中医药研究者不了解中医药理论中这些学术名词和术语的本来含义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而是刻意要去寻求这些术语概念的“物质基础”,并简单地认为在人体中一定能找到一种“物质”,并且能相应地找到它的化学结构和功能团,以至于这么多的关于“寒热”、“虚实”、“阴阳”等概念的研究都只是摸到一些皮毛,正像有人比喻的是在进行“瞎子摸象”式的研究,谁也说明不了大象的真正全貌,更说明不了“大象”这个概念。如有人把cAMP和cGMP说成是“阴阳”的物质基础,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阴阳概念中的百分之一甚或万分之一,因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再如对“寒热”、“虚实”、“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升降”、“归经”等等的研究也是如此,都失之于泛泛,所以各项研究成果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实验目的而被广泛认可。再加之现代科学如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中还有很多尚未被发现的事实,也阻碍了这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从思路、方法上看,现代的中药研究模式,都是对现在一些成熟或不成熟方法和结论的跟踪和引进,所以都没有什么有起色的成果。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模式的研究,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因此,对中医药的研究,不能再重复过去跟踪式的模式,而是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创新思路,要运用中医药理论去深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药物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还要研究人体对药物的作用和影响。如某中药对某疾病的疗效及机理研究,应针对其在某个不同阶段的某个环节,进行多学科技术的多指标及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有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才能有所进步、有所突破。

3.注意结合和引进最新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至今仅有较短的历史,但其发展异常迅速,而且其基本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都己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当前医药界研究领域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及基因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已成为目前医药学界特别关注的中心问题。

随着基因与人体疾病关系研究的深入进展,基因的多态性和基因表达调控因素的复杂性已被人们渐渐理解和认识。在医药研究中,基因工程技术也将逐步被合理地应用和科学地解释。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基因工程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创新思路去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这样,才能得出真正正确的结果。

所以,在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时,就必须结合现代科学(包括现代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系统论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针对所研究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作出富有创新性的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实验研究设计,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才能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蔊菜的形态特征

用途:全草药用,有效成分为蔊菜素,有解表健胃、止咳化痰的效用;茎叶可做野菜食用或作饲料;种子可榨油。 全草尚含有有机酸、黄酮和微量生物碱。

草药蔊菜和蔬菜苋菜的区别:“苋”字口口相传的误读“蔊”音 苋菜详见百科苋菜。

形态特征

一、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植株较粗壮,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表面具纵沟。叶互生,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叶形多变化,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裂片大,卵状披针形,边缘具不整齐牙齿,侧裂片1-5对;茎上部叶片宽披针形或匙形,边缘具疏齿,具短柄或基部耳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多数,具细花梗;萼片4,卵状长圆形,长3-4毫米;花瓣4,黄色,匙形,基部渐狭成短爪,与萼片近等长;雄蕊6,2枚稍短。长角果线状圆柱形,短而粗,长1-2厘米,宽1-1.5毫米,直立或稍内弯,成熟时果瓣隆起;果梗纤细,长3-5毫米,斜升或近水平开展。种子每室2行,多数,细小,卵圆形而扁,一端微凹,表面褐色,具细网纹;子叶缘倚胚根。花期4-6月,果期6-8月。

蔊菜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蔊菜苦降寒清入肝,又解毒消肿,故有清热解毒之效,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治痈肿疮毒,取新鲜的蔊菜,捣烂,外敷,有消肿解毒之功,也可配其他解毒药煎服;纹取自然汁,外擦可用于漆疮;治咽红肿痛,发热,可与鸭拓草、葎草等同用。

蔊菜的食疗价值

蔊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落菜的嫩茎叶。别名,野油菜、碎米菜、辣米莱。性味归经,性凉,味辛微苦;人肺、胃、肠经。功效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经,镇咳化痰,健胃理气,解毒。主治感冒,热咳,咽痛,风湿性关节炎,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病症。营养成分,每100克蔊菜嫩幼苗含蛋白质3.2克,脂肪0.3克,粗纤维1.3克,胡萝卜素4.15毫克,维生素B20.6毫克,维生素C9.8毫克,钾30毫克,钙28.9毫克,磷4.63毫克,铁0.47毫克,还含有蔊菜素、蔊菜酰胺等成分。

食疗作用

1.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蔊菜所含的蔊菜素具有镇咳、祛疾、平喘的作用,对痰热咳嗽,支气管哮喘有一定效果。

2.杀菌消炎 蔊菜素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作为肺痈、疮、疖、感冒等病的辅助食疗。

3.促进胃肠蠕动 蔊菜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健胃理气,常用于腹内积滞、大便不畅、食欲不振等病症的辅助食疗。

蔊菜的营养价值与食用方法

说起蔊菜,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甚至于大部分人对于这个蔊菜的“蔊”字都不会读,只能说这是种非家常菜,但在很多东北菜馆或者北方风味的小吃店经常能见到,其实在南方地区,类似的“野菜”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欢,可能看重的是特别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和食疗意义,下面跟大家相信介绍一下蔊菜。

蔊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落菜的嫩茎叶。别名,野油菜、碎米菜、辣米莱。性味归经,性凉,味辛微苦;人肺、胃、肠经。功效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经,镇咳化痰,健胃理气,解毒。主治感冒,热咳,咽痛,风湿性关节炎,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病症。

营养成分,每100克蔊菜嫩幼苗含蛋白质3.2克,脂肪0.3克,粗纤维1.3克,胡萝卜素4.15毫克,维生素B20.6毫克,维生素C9.8毫克,钾30毫克,钙28.9毫克,磷4.63毫克,铁0.47毫克,还含有蔊菜素、蔊菜酰胺等成分。

食疗作用

1.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蔊菜所含的蔊菜素具有镇咳、祛疾、平喘的作用,对痰热咳嗽,支气管哮喘有一定效果。

2.杀菌消炎 蔊菜素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作为肺痈、疮、疖、感冒等病的辅助食疗。

3.促进胃肠蠕动 蔊菜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健胃理气,常用于腹内积滞、大便不畅、食欲不振等病症的辅助食疗。

由此可见,在众多野菜中蔊菜所含有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还是相当高,而且从食疗价值方面内容也相当的丰富,并且针对的都是人们的常见病症,比如感冒、喉咙肿痛、健胃理气、风湿关节炎等等,甚至说已经可以把它作为一味中草药来对待,建议有机会大家多尝尝。

蔊菜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增强体质

蔊菜味道可口,在蔊菜中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蔊菜所含的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强身健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相关推荐

水荠菜怎么吃 水荠菜和荠菜的区别

水荠菜和荠菜虽外形、名称相似,但两者并不是同一种植物,水荠菜和荠菜都属于十字花科,但荠菜属于荠菜属植物,而水荠菜属于蔊菜属,两者都生长于农田、荒野和路旁,但水荠菜更多生于潮湿环境,如水边、小溪边等,我国北方地区较常见。从两者被毛上来看,水荠菜主要是单毛,而荠菜大多为星状毛。

中医药治癌

1、夏花龙贝汤 【处方】:夏枯草15g,天花粉15g,生地15g,生牡蛎15g,玄参9g,麦冬9g,贝母9g,天龙2条。 热毒较盛者加青天葵9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各30g。伤阴较甚可加北沙参15g,白芍12g,生甘草6g,气阴两虚再加生黄芪、党参各15g,肿块较大,较坚硬者,加三棱、莪术、炮山甲各9g。 【制法】:上药用水3碗煎或1碗,内服。天龙去内脏,用瓦焙干研末。 【功用】:主治颈淋巴结癌痛,转移癌、甲状腺肿瘤。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服,天龙末吞服。 2、羊枝莲白花蛇舌草汤 【

小孩头疼呕吐治疗方法

病情分析: 根据所描述症状,考虑颅内高压,中医认为是肝火旺导致 推荐检查项目:头颅CT、血常规 指导意见: 建议服用对症的药物 饮食及生活调摄(预防和养生): 饮食: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鱼、虾、牛肉、羊肉、海鲜、葱、蒜、姜、韭菜、酒、牛奶以及炒类一切食物;宜多吃凉性蔬菜、水果,如白菜、菠菜、蔊菜、包心菜、胡萝卜、冬瓜、丝瓜、南瓜、西红柿、香蕉、苹果、梨子、莲子、菠萝、甘蔗、西瓜等 环境:禁忌长时间呆在高温环境里,少接触电脑、电视 性情:保持心情舒畅,切勿恼怒、急躁,即恼火。 劳累:切勿过度劳动,

面部三角区起痘什么原因 鼻梁长痘的原因

中医药理论认为,饮食问题导致胃与大肠的盛热,邪热犯胃,致使斜热内结,表现出口渴、大便秘结等症,当胃热上蒸于颜面时,鼻梁就会出现一大颗有红又大的痘痘。要解决鼻梁长痘,就需要把胃调理好,注意饮食习惯。

野菜有哪些 苋菜

苋菜也叫三色苋,雁来红、老少年、老来少,在湖南等地也叫红蔊菜,这种野菜比较特殊,虽然来说是在春季生长,但是其食用期极长,若是在家自己种植几颗,每隔一个星期就能采摘一次其嫩叶,炒菜很好吃,最主要是其汤汁紫色带红,给小孩泡饭,哄小孩多吃饭那可是一绝。

龙趸功效

健脾养脾、补血养血、调理肠胃、增强记忆力、滋阴补阴、开胃消食、抚平橘皮纹、养颜、抗衰老。中医药特色1、龙趸很好的药理效果龙趸是一种名贵珍馐,肉质鲜,营养丰富。龙趸有着很好的药理功能能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 心病争心血管疾病。2、龙趸可减肥龙趸是低脂高蛋白产物,很适合是减肥一族的精品。

麦冬泡水的功效 润肺止咳

中医药理内,麦冬的润肺止咳的功效是最强的,而服用的方法就是麦冬泡水喝,麦冬泡水方便,但是却能充分的发挥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对脾胃虚寒、口舌干燥等有很好的治疗缓解作用。

论中药副作用

在中药使用中,中药副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剂量过大。每味药都有其一般用量.这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易发生不良反应。2. 服用太久。“药有偏性”,“所谓毒药,是渭气味之有偏也”.所以每昧中药都一样,长期服用就会造成不良后果。3.炮制不当,绝大多数中药要经过炮制后方可人药,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并减缓其药性,所以炮制不当很容易产生毒副反应。4.配伍失误。许多中药是不能混用的,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针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古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

解表药有哪些功效

概念:在中医药理论中凡是解除表证,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解表药。功效: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能促进人体发汗或者微发汗,可以使表邪由汗出而得解,即发汗解表的功效。部分解表药以其宣通透达的特性,还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宣毒透疹、活血消痈、通痹止痛等功效。

开窍药概念是什么

中医药理论中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通关开窍苏醒神志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功效:开窍药味辛,气香,善于走窜,属于心经,具有启闭回苏,通关开窍,醒脑复神的作用。部分开窍药以其辛香走窜的特性,还兼有活血、止痛、行气、解毒、辟秽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