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理需要
1、 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 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 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 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 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 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 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 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1、不溺爱让孩子学会独立
少儿时期通常是家长最溺爱孩子的阶段,通常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这时候的家长应该慢慢开始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试着独立去完成一件事,这种独立不仅是生活的独立,还包括了在社会上如何生存的技能。爸妈在平时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对生活要有乐观的态度,对别人要友善,此外家长也不要忽视孩子的特长,兴趣,还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真正拥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
2、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巴仑思在教学中发现,现在有些父母总是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不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摔倒了,立马扶起来,然后各种安慰。其实这种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可以发现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够强大,家长应该在安全范围内,尝试给孩子出现难题,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
3、心灵沟通长进行
家长与孩子的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平等的,父母要和孩子形成一种朋友的关系,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去教导孩子,放下身份,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出孩子内心脆弱的根源所在。试着长交流沟通,这样既能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能帮他解决问题。
发脾气是孩子一种情绪宣泄
发脾气是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脾气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宣泄——让他充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发脾气,不见得就有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将许多不良情绪都闷在心理,将来将会使得他不堪重负,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怕孩子发脾气,甚至还鼓励孩子心中有不满时,适当发发脾气
青春期孩子心理矛盾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 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 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 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 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 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 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儿童尿床怎么办 注意教育方法
对于有尿床习惯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切不可施加压力,责骂、惩罚孩子,否则会给儿童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加重孩子心理负担,导致自卑、羞怯、孤独的个性。要关心、鼓励孩子,建立克服遗尿的勇气和信心。
为什么女孩子屁股打不得
研究表明: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的4年跟踪研究表明,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至28分。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提示:暴力更伤害女孩子心理健康
“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女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相对于男孩子来讲,女孩子自尊心更强,内心承受力更弱一些,用体罚不但会破坏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女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女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女孩子内心扭曲不能健康良好的成长。
孩子不爱吃饭又瘦怎么办 创造愉快的进餐气氛
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愉快的进食环境,使他感到吃饭时一种乐趣。不要为吃饭而给孩子心理上增加压力,不要在饭桌上训斥孩子。不要逼着孩子吃追着孩子喂,否则会激起孩子心理上对吃饭的反感情绪。不要把食物作为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一种嘉奖,也不能用剥夺孩子进食作为一种惩罚。
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多动症 这种孩子智力一般是正常的。但存在有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止、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生活或学习。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儿童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经常有夜晚尿床、白天尿湿裤子的现象,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多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
注意你的宝宝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询?
★学习不能症 又称学习能力障碍,指在学习能力上有一种或几种不足的特殊儿童,在听、读、讲、写、算等方面的能力比同龄的儿童低下,一般智力正常,虽也用功,但成绩差,常留级。
★考试综合证 指在考试前或考试时,出现较为严重的紧张恐惧,如面色潮红、全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原本熟记的内容,一时失去记忆,导致考试失败。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尿量很少。睡着后尿频消失,睡眼前、吃饭、上课时尿频加重。
★神经性厌食 指一种以厌食、消瘦、虚弱为特点的心理疾病。往往与平时爱打扮、追求苗条,盲目节食的不正确做法有关。
反复的餐后呕吐,却不影响食欲、体重为特点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
孩子患上焦虑症会有哪些表现
一,让孩子心理压力大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经常是一副焦虑的面孔,会带给孩子心理压力。因为父母一旦焦虑,家庭氛围就紧张,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么是教训的口吻要么就会着急训斥,有的父母还可能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打骂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逆反情绪和行为。
二,让孩子心态变得不稳,脾气变坏
父母的焦虑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变得心态不稳,脾气变得急躁。比如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过错,总容易上火,动不动就训斥或者责骂,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这种负面行为。
三,让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焦虑会带给孩子心理负担,也会让孩子脾气变坏,孩子受挫时也会以这种焦虑的情绪对待。焦虑的情绪只会让他们陷入负面暗示的恶性循环,从而办不好事情,越是办不好事情就越是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得孩子在做人做事的时候缺乏自信。
四,增加孩子出错的机会
父母的焦虑由于强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让孩子因为父母焦虑的影子盘旋在脑海而在做事的时候分心,从而增加了孩子在工作生活中的出错机会。所以说,父母的焦虑实际上会让孩子不平安。
五,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们(虽然父母不这么认为,但行为效果却是这样),小一点的孩子会变得和父母疏远,从而缺乏安全感,总是爱哭爱任性;大了的孩子会选择远离父母,由于觉得父母都不爱他们,从而让他们在社会中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加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逗小孩要注意些什么
1、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天真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拿孩子的天真来娱乐。
2、小朋友会模仿成人。有一些危害安全感的行为,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孩子的心理还是十分脆弱的,过多的心理伤害会造成孩子心理形成阴影,造成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