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与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许多人以为,孩子爱看电视。而调查显示,有73%的孩子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电视。还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花更多的时间陪我一起玩”,而45%的父母承认,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父母同时坦言,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
教育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岁前,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孩子最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从而从容不迫地发展出开朗、自信、独立、乐观等性格品质。缺少妈妈的陪伴,缺少与妈妈良好的情感互动,孩子容易敏感、多疑,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欲望也会更弱。有句话说:“妈妈教出来的是男孩,爸爸教出来的是男人”。爸爸陪伴孩子时,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较少迁就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孩子更容易出现娇气、任性、我行我素的问题。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在陪孩子玩这件事上,父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玩”同“智能开发”捆绑在一起,好像游戏不能“寓教于乐”就是浪费时间。父母抱着这样的功利心,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真正与孩子打成一片。
玩耍本身就是智力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孩子更希望自己构想、创造、编排游戏活动,而不是被大人安排,他们不需要大量的玩具,而是需要尽情的玩耍。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加入他们的游戏:“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互相打闹等,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升温。孩子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社会规则。
让孩子外出玩耍好处很多
现在大多数的小区都有儿童活动中心,有健身器材也有儿童滑梯等。家长们每天都带孩子到这些地方玩,和邻居的孩子多熟悉,小朋友们相处时间久了自然熟悉,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等孩子长大一点读幼儿园大班后。因为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不再喜欢呆在家里,这样不仅减少了孩子接触各类电子产品对眼睛伤害的时间,还能让孩子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居多,孩子是非常孤独的,需要有同龄的玩伴来一起玩耍交流。这个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更需要经常到在陌生的环境锻炼,多交朋友,多带孩子外出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慢慢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和沟通能力。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放暑假或寒假时可以让孩子去参加一些训练营的活动,例如暑假游泳夏令营等,这些都是增强孩子体质最好的锻炼方法,孩子身体抵抗力好了,自然少生病,家长也少操心。同时也培养了他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虽然孩子在外面玩耍安全风险上升,但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去进入社会,所以这些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小培养。主要对孩子是有意识的引导,注重对孩子安全意识的灌输,比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注意车辆,不吃陌生人的食物等等。有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制造一些小困难,培养孩子的灵活意识。有了这些安全意识作为基础,平时让孩子多出去玩玩也没事。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自由自在地玩和吃,家长可以适当鼓励并放手让孩子外出和同伴玩耍,主要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都可以让孩子随意地玩。这样不但让孩子和同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到长大后走进社会也会有很多的好处。
哪些事情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做
陪孩子吃饭
研究发现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陪孩子写作业逛书店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应注意5个方面
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一生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许多家长却因孩子不懂得谦让,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伤脑筋。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善于交往的能力呢?
耐心引导,增强谦让意识。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关于“合作、友爱、谦让”的道理,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以免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以便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又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可以让孩子来分配,家长不要因偏爱孩子而拒绝孩子的分配,要欣慰地接受并适时进行夸奖和鼓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形成好习惯。再如,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玩耍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一起玩,而不要怕孩子吃亏,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
积极创设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要适时地给孩子假设一个与他人平等、友好相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得到交往的锻炼。尽早地把适龄儿童送到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一条捷径,因为生活在幼儿园里的孩子,有许许多多同伴一起游戏、玩耍,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容易懂得只有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友爱、帮助的道理。在幼儿园,教师也会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幼儿园班集体的大家庭中,享受平等、合作与快乐。把孩子交给老人或雇保姆单独看管绝非良策,因为孩子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里,长期独处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合群或孤僻的个性。
5岁孩子没朋友你该这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在和小伙伴交流方面存在困难,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比如为孩子安排集体玩耍日,给害羞的孩子接触社交 的突破口。美国堪萨斯大学儿童发展学教授Dale Walker表示,如果你为孩子安排了一次成功的集体玩耍,那么他可能会想再来一次。
1.成功案例
Becky Hughes仍记得,她的儿子威廉在上幼儿园时,总是很孤单。威廉可以自己和自己玩得很好,画精美的图画、读读书,但总 是很羞涩,在同伴面前有些不知所措。
现在12岁的威廉虽然在初次面对其他孩子时仍有所保留,但已经变得开朗活泼。这都多亏了威廉的妈妈Becky Hughes这些年来帮 助、鼓励威廉去交朋友。每一年,威廉都能交到一些好朋友。
2.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1)发现潜在玩伴
首先是那些孩子好像喜欢的人。圣路易斯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学家Kimberly Sirl建议,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
(2)集体玩耍时人不要太多
一次只邀请1或2名同龄玩伴。如果玩伴中有一个年龄稍大,可能就会成为群体中的统治者。
(3)定期约定集体玩耍日
为了让孩子之间更密切,你可以尝试每周定期邀请同样的玩伴来和孩子玩耍。如果集体玩耍进行的很顺利,孩子能够独立地和其他人玩耍。你可以尝试留孩子一人在其他小朋友家玩一会,一开始可以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后来慢慢延长时间。
(4)提前计划
让孩子们的集体玩耍围绕自家孩子感兴趣或擅长的游戏。这能让孩子更加自在和自信。准备足够的玩具,这样孩子都可以玩到, 也不用分享,可以最大化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
(5)参与进去
你的引导能让孩子们更放松,尤其是在大家都不是特别熟悉的情况下。你的参与还能在孩子出现冲突、停止玩耍、想要换一个游戏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帮助。但是,一旦孩子们变得熟悉,你最好退居二线。
(6)集体玩耍时间
集体玩耍时间不要过长,1至2个小时比较适宜。
(7)邀请你自己的朋友来
小朋友会时刻注意大人在做什么,并模仿大人的行为。所以可以邀请你自己的朋友来家里一起玩,给孩子做出表率。最好邀请有孩子的朋友来个“双人约会”。
(8)了解孩子的玩耍模式
你自己平时也要定期和孩子玩耍。加利福利亚伯克利研究儿童与家庭关系的一位临床社会工作者Alison Ehara-Brown表示,你需要知道孩子不擅长什么,擅长什么。比如,拼图这类需要注意力的游戏只会给孩子带来沮丧,这时在集体玩耍时就不要安排这样的游戏。
(9)考虑养一只宠物
有的孩子还没准备好和同龄人玩耍。如果孩子喜欢黏在你身边不肯离开,可以考虑给孩子养一只宠物。宠物会打开孩子的心扉,给他带来安全感。
(10)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相关视频和书籍,看看别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11)寻求他人帮助
在大多数情况下,小时候羞涩或不容易交到朋友是正常的。但也有可能是真的出现了问题。比如孩子很少和别人有眼神交流,任何时候只要有其他孩子跟你说话,他就会发脾气或哭闹。
父母打骂教育孩子的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哪些玩具会给宝宝带来危害
毛绒玩具
有的毛绒玩具的填充物为未经消毒的废旧料,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毛绒玩具还容易隐藏灰尘,可能会引发孩子过敏症,有害健康,而且毛质不易清洗。玩具上的眼睛、毛球等小装饰物不够牢固容易脱落,存在被宝贝误食或放入鼻孔造成窒息的危险。
折叠玩具
折叠式及组合式玩具手推车,遥控玩具等折叠式玩具,在折合时可能夹伤孩子手指,要小心玩耍,同时,如果玩具组件间的空隙太大,孩子玩耍时容易因把手指探进空隙而夹伤。
拖拉玩具
拖拉玩具都有较长的绳索,若不注意可能将孩子绊倒,甚至缠绕颈项,引发窒息的可能。
面罩玩具
封闭头部的玩具没有提供足够的通气面积,可能存在窒息的危险。面罩玩具上的毛发极易燃,孩子带在头脸上可能?存在烧伤的危险。
弹射玩具
这类玩具如气枪、弓箭及飞镖等,含有小零件,如被射入口中,可能产生窒息的危险。飞镖含有可触及的锐利尖端、无保护装置,可能产生刺伤孩子皮肤的危险。这些弹射玩具若不小心玩耍,还会伤及眼睛和身体其他部位,故不应选购此类玩具给年幼的孩子玩耍。
金属玩具
由薄铁皮、合金等材质制成的玩具,含有危险锐利边缘,存在割伤的危险。还有的金属玩具经过拉力会使某些部位拉脱,个别部件外露,形成危险突出物,当孩子跌倒在玩具上的时候,存在刺伤的危险。
儿童健康成长要注意什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留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我们做家长的,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要趁孩子不在的时候偷看孩子的日记。
当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要给孩子自由抉择的机会。最好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如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玩具等。在孩子较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该怎样布置房间。随着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
在孩子寻求伙伴玩耍的时候,让孩子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这样,可以让孩子自由的玩,孩子会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最好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自己洗袜子,烧水煮饭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且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最好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平等相处,这样,家长和孩子就能够进行很好地沟通,家长会对孩子有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赏识孩子,并真诚地赞美孩子,并且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他们的同伴在一起玩耍。平时多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情感需要。
当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要耐心地听孩子倾诉他们的烦恼。
儿童孤僻的表现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容易噎食的习惯
1、给宝宝吃花生、瓜子、果冻等食物
之前国内发生的多起儿童噎食事件,就是因为家长喂了花生、瓜子、果冻等零食给宝宝吃,从而噎着孩子了。这些零食,这都是宝宝们爱吃的食物,可稍不留神,这些东西就有可能成为噎住孩子的“危险食物”。因此,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家长应慎喂!
2、宝宝吃饭时大哭或大笑
宝宝在大哭或大笑时,其咽门往往会打开。如果孩子这时候还在吃饭,食物就很容易从咽门掉进气管里卡住,从而噎着宝宝。所以,孩子在吃饭时家长千万不要惹孩子笑或者哭!
3、孩子边吃饭边玩耍
小孩子都喜欢边吃饭边玩耍,而如果孩子玩耍时嘴里含着食物,就很容易发生食物误入气管的情况,轻者出现剧烈的呛咳,重者可能导致窒息。
避免孩子玩耍时的伤害
Q:儿子3岁了,经常和邻居家的一个小姐姐一起玩,而且常常一不小心就让小姐姐受伤。就说昨天晚上吧,小姐姐刚要进门,手还扶在门框上,儿子突然跑过去关门,把小姐姐的手夹得当时就肿了起来。对儿子我没少教育,但是他一玩起来就忘了。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交往中不去伤害别人呢?
A:3岁左右的孩子,动作的经验少,视野范围也相对小,行动有些莽撞是很自然的事情。要让孩子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照顾到方方面面,需要数年的学习过程。有些孩子都十几岁了,激动的时候还会出现撞头、夹手的现象呢。如果事事都教导孩子要谨慎小心,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
其实,有小孩子的家,需要设置一些特别的安全措施。比如在门的上沿可加一个防夹手的门挡;在比较尖锐的桌角上可加上一个圆的桌角防护装置;不想让孩子开的抽屉,比如厨房抽屉或装药的抽屉都可以安上专门的安全锁,既方便成人使用,又可以防止孩子乱翻出危险;空的电源插座,更要用保护性插头盖住。
设置安全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孩子就不再出伤害与被伤害的事故,因为孩子的手中还有玩具,孩子之间还有相互接触。孩子们的行为规范,是在她与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发生的任何小故事,都可以成为成人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契机。
虽然游戏时孩子之间的反应已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但是,成人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行为的边界。因此,伤害后的道歉,不应仅仅是成人的行为,而应该是成人和孩子一起来做。如果有可能,还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帮小朋友疗伤的过程中。
小编呵护提示: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们的行为更加谨慎,比如让孩子帮忙拿鸡蛋或西红柿,每次不用多,只要他能成功地把一两枚鸡蛋从超市拿回家,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熟悉的成长经验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