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做好春捂工作
老年人如何做好春捂工作
“春捂”应该捂哪里呢?重点就是腿与脚。由于屋子里有暖气,所以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掉几条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1、要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预备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和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消化不良、感冒、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个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要领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是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3、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是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谷雨后别春捂小心上火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多
急诊科医生表示,春季温差大,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发季节。最近一周,急诊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就比平时多了三成左右。医生解释,多数人都是因为天气一热就脱减衣物引起的感冒。
专家建议,市民要留意天气的变化,根据天气来增减衣物,注意做好保暖工作,老年人和小孩尤其要注意。
谷雨后春捂容易上火
专家提醒,每年4月19日-21日时,被称为谷雨。谷雨节气后,预示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此时,气温回升快,如果错误的春捂,反而容易生病上火。
专家表示,谷雨季节,人体肝气当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
诱发的春火的原因多,错误的春捂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而言,谷雨季节,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15℃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容易诱发“春火”。
脑血栓的易患人群有哪些
1.首先是有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和祖父母患脑血栓的人。
2.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严重高血压病。
3.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率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心房纤颤,更易形成脑血栓。
4.患有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
5.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充分重视及时治疗的中、老年人。
6.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动检查不正常的中、老年人。
7.经常发生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以及有烟酒嗜好的中老年人。
以上是对脑血栓的易患人群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由于脑血栓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可以说这部分人是脑血栓的易患人群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提醒这部分人做好脑血栓的预防工作。
倒春寒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一:不宜剧烈运动
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以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注意事项二:要做好春捂工作
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是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注意事项三:注重调解饮食
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 可多食大枣、莲子、山药、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山药粥、莲子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注意事项四:要心平气和
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伤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同时还要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老年人春捂重点是腿和脚
“春捂”应该捂哪里呢?重点就是腿和脚。由于屋子里有暖气,所以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掉几条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1.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预备。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个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3.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4.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老人早春锻炼注意5个不宜
1.不宜空
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楼慧玲建议,在晨练前应喝些热饮料,如牛奶、蛋汤、咖啡、麦片等,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糖尿病患者尤其需注意不能空腹做运动。
2.不宜早
初春,晨间气温低、雾气重。过早出户,人体骤然受冷容易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寒冷刺激还易诱发心脑疾病急性发作。所以,老年人应在太阳初升后外出锻炼为宜,最好不要早晨五六点就去做运动。
3.不宜露
早晨户外活动,要选择避风向阳、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旷野、公园或草坪等,不要顶风跑,更不宜脱衣露体锻炼。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春捂”如何做:
●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4.不宜激
老年人体力弱,适应性差,运动量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微微出汗即可。那种大汗淋漓的激烈运动容易诱发心、肺疾病,对老年人不适合。
5.不宜急
因为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四肢功能不协调,所以专家建议在锻炼前应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肢、活动关节,事先做5-10分钟的热身活动,比如弯弯腰、拉拉胳膊,让各个关节充分活动后,再开始运动,以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事故。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力、自我生活能力和疾病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应对倒春寒的养生方法 适当春捂、重点保暖
“春捂秋冻”的养生方法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总结所得的养生经验。“春捂”,即是指春季应当尽可能脱去冬季的衣物,用衣物“捂”住身体热气,来保存阳气生发的体内环境。在倒春寒时节,气温骤降,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群更应当注意添衣保暖,重点做好手、口、鼻以及双膝双腿的保暖工作。
老年人在春季应该如何做到正确养生
提醒一:
调好情绪心境 疾病不易上身
德叔认为,不少老年人性格急躁,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退休后门庭冷落,家中不复往日在职时热闹喧嚣,非常不习惯,这时候吃不香睡不宁,感觉浑身不舒服但又查不出任何毛病来。其实就是一种退休后放松心无所系的空虚感。
德叔建议,步入老年后要学会放得下,豁达乐观,淡定从容以保证肝的舒畅条达,平时多跟朋友聊聊天,身体许可可以含饴弄孙,此外,多听听舒缓的音乐,到公园里下下棋、到老年大学练习书法、养花弄草或养鱼,等等。
提醒二:
穿衣莫大意,捂要捂到位
德叔提醒,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全身气血不足,乍暖还寒的春天,骤减衣服,极易使“寒邪入内”,易引起感冒、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通常清明节后,春寒已消失,春阳升发已相当旺盛,所以春“捂”就要捂到清明节过后。
大部分老年人对于“春捂”理解仅限于穿多衣服,注意保暖,德叔说“春捂”关键在于捂到位,学会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具体做法如下:
1、头:老年人春天最好不要剪短发甚至剃光头,晨起最好不要马上洗头,洗完头就要用吹风头吹干,外出要戴帽子;
2、颈肩部:不要选着领口大的衣服,老年人最好穿高领或佩戴丝巾;
3、腹部及背部:老年人尤其是在早春,一定要穿纯棉背心或针织、纯棉马甲注意腹部及背部保暖。若经常觉得腹部凉,午睡时可以双手搓热后进行摩腹,一分钟30-50次,每次约5分钟;经常觉得背部凉飕飕的老年人,可以用炒热的姜片(炒热5秒钟)搓一搓后背部,可以祛风寒之邪;
4、脚:在家里不要光着脚,一定要穿纯棉袜或者毛拖鞋。
提醒三:
适度运动最养生
德叔说,老年人整天待在家里如果没有事做,会有度日如年之感,春天鸟语花香,正是赏春好时光,此时最好能常到户外活动,使人体气血通畅,疏散淤滞,筋骨舒展。像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都较为适宜,运动后要马上擦干汗,最好能洗个热水澡。这样既能防病于未然,又可怡情养性,增强体质,跑步也好,打球也好,以微微出汗为主,体质比较差的老人更不要运动到大汗淋漓,中医有一句经典的话,叫气随汗泄,就是人体大量出汗的时候,人体的正气会随着汗一起流失了,这样锻炼就会两败俱伤,不如不炼。
散步:不要起床后一早去散步,此时太阳升起不久,自然界的阳气还没有把阴寒之气逼走,散步最好选在中午,也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边散步边晒一晒后背部,吸收自然界阳气。
慢跑:不少老年人一般选择晨起或傍晚跑步,春天早晚气温偏低,老年人最好选择午后阳光明媚时慢跑,同时随身携带纯棉汗巾,及时擦干,切忌发汗过多,耗伤正气。
练太极拳、八段锦:吃完早餐一个半小时后进行练习,选择人少相对安静的场合,穿着要舒适,做到心无杂念,注意力集中,同时要充分放松。
老年人如何做好春捂工作
老年人如何做好春捂工作。一年一度的春季到了,生机勃勃,鸟语花香,但三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春季易发生倒春寒现象,老人要是过早脱下棉衣,就会比较容易受寒,易患上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病症。不仅仅如此,春天还是麻疹、流脑、腮腺炎等的多发季节,这些不仅和细菌、病菌感染有关,还和自身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联系。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下老年人在春季如何做好春捂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
“春捂”应该捂哪里呢?重点就是腿与脚。由于屋子里有暖气,所以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掉几条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1、要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预备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和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消化不良、感冒、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个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要领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是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3、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是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4、要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