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对低血糖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患上低血糖的人经常会出现颤抖、心悸等症状,甚至有些人会因为低血糖而出现昏厥。因此对于低血糖大家万万不可轻视。然后有很多人由于对低血糖的知识认识不多,从而会有一些误区的存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饭后肯定不会低血糖
餐后早期(2-3小时)和后期(3-5小时)均可以出现低血糖,也称食饵性低血糖。前者除见于胃切除后的患者外,部分患者并无手术史,为功能性食饵性低血糖,表现为疲乏、焦虑、易激动、易饥饿、颤抖等。
2.服用中药副作用较小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当我们使用西药进行降血糖的治疗的时候,最常见副作用就是低血糖了,而中药降糖的药物同样会造成低血糖的,例如:中成药消渴丸的成分就是西药中的优降糖,而且不正规服药,势必会造成的患者的低血糖被患者忽略。
3.不过量服药就不会低血糖
其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服用口服降糖药、过多使用胰岛素或使用降糖药后未正规进食外,还见于比平时运动量大、饮酒、应激。
饮食误区
1、采取饥饿疗法:这会使升糖激素更加活跃,引起血糖反跳性过度升高,使病情更难控制。
2、主食吃得越少越好:这可能会增加肉类和脂肪的摄入。
3、不吃甜食就行:许多含淀粉的食物并不甜,但消化后却会变成葡萄糖。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两大类症状,一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患者出现出汗、颤抖、心悸、紧张、焦虑、饥饿、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表现,二是脑功能障碍的症状,患者初期出现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言语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症状,后期会昏迷并死亡。一般以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作为低血糖的标准。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四:低血糖皆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所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这也提醒医生,对那些出现进餐后期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误区五: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相反,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谨慎。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导致老年性痴呆。
低糖低脂食物三大误区
误区1:“低脂”就是低热量
一看到“低脂”的字样,很多消费者就觉得此类产品可以敞开肚子食用。其实不然,经专业检测,大部分的“低脂”产品并不一定低热量。比如普遍标有“低脂”的优酪乳,它脂肪含量较低,但内含的糖分所产生的热量,几乎等于5颗半方糖的热量。从字面上看,它确实符合“低脂”的标准,但它的热量远远超出通常我们观念中的“低脂=低热量”。
建议减肥人士多食用原味食品,因为原味食品比很多的低脂、低糖食物更健康,比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误区2:“无脂”和“无糖”就是没有脂肪没有糖
很多减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喜欢购买贴有无糖标志的食品,其实食用这类食品也应适度。所谓的无糖,其实只是糖分含量较低,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而已,无脂食品并非完全无脂。建议消费者要吃喝有度,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人士更应该注意。另外,一些消费者认为脂肪含量少的食物可以多吃点。但事实上,许多食品生产商通过添加人工调味剂达到了低脂的标准,这些人工调味剂往往会抑制人体脑部发出饱腹的信号,人们在吃这些食物时会觉得总没有吃饱,致使吃得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热量的摄入。
误区3:“无反式脂肪”食品的脂肪含量低
脂肪分为“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因其会使人体胆固醇过高往往不利于人体健康,而“不饱和脂肪”一般不会引起这一问题。“反式脂肪”虽属“不饱和脂肪”,但其化学结构的特殊性常常会引起动脉硬化、血栓等问题。出于健康考虑,食品制造商都在争先恐后地去除他们大部分产品中的反式脂肪,但为了达到产品稳定性,很多情况下,他们用饱和脂肪代替反式脂肪,可见,其最终结果是“换汤不换药”。
如同糖分一样,每份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不超过标准要求的食品就可贴上“无反式脂肪”标签,但其背后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苏珊博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多留意包装标签上的成分表,对无脂食品和标准食品进行比较,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
为何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更严
妊娠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标准确实与普通的1型或2型糖尿病不一样。一般来说,妊娠女性需要在孕24周-28周常规筛查妊娠糖尿病,方法是做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若结果发现空腹血糖大于5.1毫摩尔/升,或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1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8.5毫摩尔/升,只要符合三个条件当中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若是检查结果接近临界值,需要十分警惕,2周后再复查。非妊娠人群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三者符合其一即可诊断糖尿病。
为什么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此严格呢?这是因为,妊娠妇女除了自身对能量有需求,还得供应胎儿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只能来自母体的血糖,因此妊娠期血糖本身就应比非妊娠期要低。另外,母体的血糖会通过胎盘直接运输到胎儿体内,将血糖保持在较低范围,对胎儿胰岛刺激较小,使胎儿幼小的胰岛不必天天被母体流来的高糖血液所刺激,产生胎儿胰岛细胞增生,而后者正是新生儿低血糖、小儿肥胖和长大后肥胖乃至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低血糖认识的误区
误解之一:饥饿感明显就是低血糖
一旦饥饿感明显,很多糖尿病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发生了低血糖,然后立即食用糖果。其实,饥饿感明显不一定就是发生了低血糖,不监测血糖就盲目吃糖对病情控制很不利。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
误解之二:低血糖一定会有症状
事实上,当血糖值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症状较明显,有些患者较轻微,有的则完全没有症状,后一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尿病人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又叫做“无症状性低血糖”。导致低血糖不出现症状的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关。
误解之三:高血糖危害性大过低血糖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很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其应加以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
误解之四:低血糖时吃干粮缓解症状
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一些患者会选择吃馒头等干粮来缓解,但奇怪的是,有时连吃两个馒头都不能缓解低血糖症状,这是因为食物没选对。正确的办法是吃糖块、果汁、蜂蜜、甜点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大量单糖,吃进去后可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能够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才能转变成单糖被人体吸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而言要慢得多。另外,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一定要补充葡萄糖(单糖),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糖果饼干等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误解之五:低血糖都与糖尿病有关
尽管低血糖大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但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有些其他疾病如胰岛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能引起低血糖。
误解之六:低血糖症状都一样
低血糖会出现什么症状,往往与患者年龄有着很大关系。比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尿床等;成年人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而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为突出表现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
非空腹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呢
参考值编辑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建议复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如果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mmol/L,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又小于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考虑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试)。(排除应激状态外,如感染、外伤)。这时就要正规治疗。
注意事项: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有些患者主要表现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因此需测餐后血糖才能真正了解病情。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是全时间的,即不但空腹血糖要达标,而且餐后血糖亦应降至一定水平。
【常用化学诊断方法】Folin-吴宪法邻甲苯胺法GOD-POD法(葡萄糖氧化酶偶联比色法)。
以上就是非空腹血糖正常值做出的详细解答,那么在经过我的充分解答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的血糖量不正常,可以吃一些低血糖的食物,比如芹菜,或者是一些水果和蔬菜当中,含有的热量和糖量比较低,一个合理的饮食才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
别被低血糖的6大误区所误导
1、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更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而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2、饥饿感≠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并不一定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
还有一种情况是“低血糖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低血糖。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引起的,尽管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3、低血糖未必有症状
事实上,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有症状,有些患者则没有症状。没有症状的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关。存在这一问题的患者,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
4、同是低血糖,症状可以不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可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恶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
而发生于老年的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5、纠正低血糖,干粮并非首选
当由于没有正点进餐、活动量过大或注射胰岛素后进餐不及时出现低血糖症状时,一些患者常选择吃馒头等粮食来缓解。但奇怪的是,有时连吃两个馒头都不能缓解心慌、出汗,大汗淋漓、饥饿等症状。这是因为没吃对!正确的做法是,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甜点等,也就是什么甜吃什么。
这些食物都是单糖,吃进去后可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故能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变成单糖方可被人体吸收,故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6、有些低血糖与糖尿病无关
虽然低血糖大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但却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其他疾病如胰岛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可导致低血糖。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运动低血糖怎么办 运动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1.长时间剧烈运动使得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减少,特别是脑组织中的糖原储备量较少,并呈结合状态,不能进行氧化利用而造成低血糖。
2.运动前饥饿,肝糖原储备不足,不能及时补充消耗的血糖,从而造成低血糖。
3.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谢的机制紊乱,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导致低血糖症加剧。
血糖高的四大误区
误区1 糖尿病就是尿糖高或者血糖高
“糖尿病不仅是血糖或尿糖高,而且是一种渐进性、隐匿性、全身性疾病,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防治。”郭姣解释说,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形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多项代谢紊乱。它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糖尿病患者还常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据郭姣介绍,她带领的团队在2009年对316例高脂血症患者调查发现,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的占84.2%。2012年中国糖尿病学会的有关研究也表明:目前患者多几种代谢病并存,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压、血脂异常中一种或两种的占72%。而一项对全国10家医院近10年、针对346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统计表明,糖尿病神经病变51.5%,高血压41.8%,肾脏并发症39.7%,视网膜并发症31.5%,冠心病25.1%,脑血管病17.3%。病情严重或应激时,患者甚至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但遗憾的是,中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时达标的患者仅有5.6%,临床只有针对上述代谢病单一病种的防治指南。
误区2 没“三多一少”症状就没糖尿病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其实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郭姣指出,糖尿病的诊断要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来定,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确诊断:具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或加上口服糖耐量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基于糖尿病为隐匿性、渐进性、全身性、多系统、终身性疾病,我们认为并主张,早期预防与后期治疗同样重要。”郭姣解释说,早期预防的目标,一是未病先防,对糖尿病前期或易患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达到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对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她建议,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均需要及早筛查:
1.年龄≥40岁;
2.具有糖调节受损史;
3.超重(BMI ≥24kg/m2)或肥胖(BMI ≥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HDL-C≤0.91mmol/L、TG ≥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误区3 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郭姣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加剧原有的视网膜病变。新近又有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会增加患痴呆症风险。
造成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用量过大;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或是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等。“总之,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并在降糖同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郭姣强调。血糖范围如何控制才合理?她建议一般以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为宜。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
误区4不能吃含糖、胆固醇食品
“糖供应了人体活动70%的能量,是脑唯一能量来源。”郭姣分析说,糖主要有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在水果中含量丰富,甜度大,吸收快,食后能迅速进入血液,尽量少吃。双糖(蔗糖、麦芽糖等)食后也很快进入血液,也要少吃。多糖大多以淀粉、食物纤维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消化吸收缓,有利于保持血糖平稳,可适量吃。
糖尿病患者该选择吃哪些蔬果?她一一列举并点评如下:
① 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等。
② 每百克糖含量在5克以下:西红柿、黄瓜、菜瓜等。又富含维生素,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可予推广。
③ 每百克含糖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橙、葡萄、桃、枇杷、菠萝、草莓等,糖尿病人可以选用。
④ 每百克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得小心选用;
⑤ 每百克含糖量超过20克的有枣,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应尽量少用。
“有的患者觉得胆固醇也不能吃。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合成性激素、皮质激素等的原料。”郭姣说,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仅占20%,吸收率只有30%。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200mg才可满足身体需要,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或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她认为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一天吃一个鸡蛋是没有问题的,到了中期隔天吃一个鸡蛋也问题不大。当然胆固醇不仅在鸡蛋里有,很多肉食中都有,要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综合控制。总之,长期低能量、低胆固醇摄入,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或低血糖现象。此时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脂肪分解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
认识低血糖的误区
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游泳对身体有什么坏处 游泳时发生低血糖
游泳时发生低血糖,主要是由于饥饿时游泳和游泳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大脑皮质调节糖代谢的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
五大对低血糖症的认识误区
饭后肯定不会低血糖
餐后早期(2-3小时)和后期(3-5小时)均可以出现低血糖,也称食饵性低血糖。前者除见于胃切除后的患者外,部分患者并无手术史,为功能性食饵性低血糖,表现为疲乏、焦虑、易激动、易饥饿、颤抖等。
服用中药副作用较小
确实,在西药降血糖药物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但中药中所谓的降糖药同样会造成低血糖,如中成药消渴丸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西药中的优降糖,不正规服药造成的低血糖持续时间长且易被患者忽略。
不过量服药就不会低血糖
其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服用口服降糖药、过多使用胰岛素或使用降糖药后未正规进食外,还见于比平时运动量大、饮酒、应激,另外还需警惕一种情况是,部分2型糖尿病在早期会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的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和患者在餐后早期用于分解血糖的胰岛素释放降低而后期又分泌过多有关。这种情况也反过来告诉我们,当出现进餐后期反复低血糖表现的人,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血糖高于标准就不会低血糖
既然低血糖症以2.8mmol/L为标准,那血糖高于2.8mmol/L肯定不会有低血糖症状,这是对低血糖症状和诊断认识的误区。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快速下降,即使血糖高于2.8mmol/L,也可出现明显的低血糖症状,称为“低血糖反应”。而部分患者虽然血糖低于2.8mmol/L但无明显的症状,往往不被察觉,极易进展成严重的低血糖,陷入昏迷或惊厥。医学上认为,血糖值低于4mmol/L就有低血糖的危险。
低血糖者进食后能缓解
这是对低血糖治疗认识的误区。轻度的低血糖确实在进食后能缓解,其中糖果和含糖饮料升血糖相对快。但重症低血糖患者则需到医院就诊并静脉用药,而是否留观取决于患者会不会反复出现低血糖,一般认为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最好留观24小时,对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者可能需更长时间。
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正常人早上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建议复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
如果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可确诊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mmol/L,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
血糖低吃什么好 低血糖饮食误区
1.采取饥饿疗法:这会使升糖激素更加活跃,引起血糖反跳性过度升高,使病情更难控制。
2.主食吃得越少越好:这可能会增加肉类和脂肪的摄入。
3.不吃甜食就行:许多含淀粉的食物并不甜,但消化后却会变成葡萄糖。
4.拿花生、开心果等坚果充饥:坚果虽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但能量也高,多吃会发胖。
5.植物油不会升高血糖:植物油也是脂肪,热量很高。还要注意:无糖食品能多吃,无糖食品只是将蔗糖替换成其他甜味剂,但所含的热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