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脚痛 妈妈警惕宝宝脚痛的原因
小孩脚痛 妈妈警惕宝宝脚痛的原因
1.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引起,多见于4- 8岁的孩子,男孩比女孩多见。症状早期会说膝关节内侧酸痛,继而发现跛行。晚期会有肌肉萎缩,下肢缩短的现象。
2.结核性髋关节炎: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发病较缓慢,以单侧多见。疾病早期患侧肢体酸痛,因此小儿在走路时步态会发生改变,以后疼痛逐渐加重,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被痛醒,这是此病的主要特征。
3.风湿病:发病前多有咽喉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病史。病变主要侵犯心脏、血管、关节等组织器官,关节疼痛多数为游走性的,以膝、踝等大关节为主,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全身情况有发热、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
4.类风湿病:病变常侵犯全身大、中、小关节,以指(趾)小关节肿胀疼痛为主,多数呈对称性。病程发展缓慢,呈渐进性反复发作。这种病的疼痛与生长痛有点类似,早期多有全身发热,伴有皮疹或淋巴结、肝脾肿大。
宝宝脚痛的原因
1、生长性疼痛
随着孩子的身体逐渐成长和成熟,他们的整个身体都在经历痛苦的变化,其中就包括脚部。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生长突然增速的阶段,他的腿和脚很可能会产生轻微的疼痛感。与生长突然增速的阶段相关的疼痛大体上说是断断续续的,况且,当孩子达到生长结束期的时候,这种疼痛会自然消失,所以,没有必要特别在意。
2、跟骨骨骺炎
据儿童健康组织报道,跟骨骨骺炎是孩子脚痛的最常见原因。这种疾病常常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影响孩子。这种疾病会通过脚跟的疼痛表现出来,而这是由于脚跟部的骨头还没有完全长成熟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8岁~13岁的女孩,或者10~15岁的男孩,并且总是抱怨脚跟不舒服,那么这就意味着这种疾病的发生。
爱呛奶的孩子要提防先心病
齐女士36岁时生下了唯一的宝宝。可是最近,齐女士的孩子连续发烧两个月左右,而且时不时表情痛苦地抱着大腿。更可怕的是,齐女士的孩子嘴唇和手指甲呈现出可怕的紫色。朱鲜阳告诉记者,齐女士的宝宝很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即“先心病”。而随着高龄产妇、高龄父亲的日益增多,辽沈地区患“先心病”的孩子正逐年增加。
爸爸或妈妈年龄大,孩子易患“先心病”
女性在怀孕2周到3个半月内要避免感染。因为这一时间段正是孩子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如若母亲此时患上感冒,就特别容易导致孩子畸形。而先心病正是婴儿心脏畸形所致。
孩子的妈妈年纪偏大或爸爸年纪偏大都有可能患上先心病。一般来说,女性超过35岁或男性超过40岁要小孩,胎儿的畸形率就比较高。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病房里,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同时,女性在怀孕期间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或经受放射线照射也容易导致孩子患先心病。
体重不长、呛奶、易咳嗽的孩子要小心
一部分患有先心病的孩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嘴唇、手指和脚趾发紫的症状,这时家长倒容易提高警惕。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没有这种“紫绀”现象,家长也觉得孩子挺正常,结果病情就这样被“隐蔽”了。其实对于这部分家长来说,若发现孩子呼吸道反复感染、喂奶易呛、爱咳嗽、不长体重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很多家长因为感觉“从前孩子总有病,现在孩子没有病”而暗自高兴。其实,这有可能是先心病严重的一种表现,因此不要盲目乐观。另外,一些被查出有先心病的孩子要趁早治疗,千万不要“等长大了再说”。因为对于先心病而言,几岁最好治,十几岁难治,而成年之后则几乎不能治了。而且对于一些患有常见先心病的孩子来说,接受内科介入治疗后只要3到5天就能出院了,伤害非常小。
上厕所孕妇经常蹲着好吗
准妈妈孕期易尿频
孕期之所以“尿频”,主要是因为子宫慢慢变大时,会压迫到膀胱,使孕妇产生尿意,进而发生尿频。如果准妈妈只是小便次数增多,但是没有尿急、尿痛等现象,这种尿频属于正常的孕期现象,无需治疗,也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准妈妈发现自己小便次数增多的同时伴有尿急、尿痛等现象,对于这类尿频现象,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否则将可能引起早产。
每个人的如厕习惯不同,所以有的人上厕所习惯蹲坑,而有的却偏向于马桶,准妈妈上厕所到底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其实,蹲坑和马桶各有利弊。
1.蹲坑
利:蹲着上厕所一定程度上说能锻炼盆骨和脚部肌肉;蹲着上厕所相对来说比较卫生,不用担心会不会感染的问题,蹲坑不需要直接与PP接触,而且使用完冲水就可以了。
弊:孕晚期,蹲着上厕所容易压着肚子,压到宝宝,如果蹲太久可能还会影响宝宝在子宫里的自由活动,甚至会引起宝宝缺氧。此外,准妈妈孕期容易便秘,蹲久了脚易发麻。
2.马桶
利:准妈妈用马桶上厕所最大的好处就是,坐着可以直起腰来,不用担心压到胎宝宝,而且坐在马桶上,脚不会发麻,坐着也相对平稳,不容易摔跤。
弊:用马桶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公共场所的马桶。相对于蹲坑,马桶清理时比较麻烦。
宝宝睡眠中惊醒是怎么回事 安全感不够
宝宝离开妈妈的身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天都见到不同的人,一切对于宝宝来说都是陌生的,或多或少都会存有恐惧感。缺乏安全感也是宝宝惊醒的重要元凶之一。所以,有的时候,宝宝睡在妈妈身边才可以入眠,无论父母多么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警惕的宝宝依然会察觉到,再次哭闹起来。
宝宝脚扭伤后的应对措施
当宝宝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妈妈可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宝宝的身体还是比较脆弱的,平衡感也不是太好,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受伤。而脚踝扭伤是最常见的,所以要注意保护宝宝的小脚丫。
[讲述]
儿子一岁半了,刚学会走路,也就比较兴奋,天天踉踉跄跄地四处走。偶尔摔倒了,也不哭。前几天,他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的,由于铺着地毯又清空了周围的东西,我就没有太在意,在旁边做着家务。只看到儿子晃了晃,摔在了地毯上。我刚准备说“乖儿子,自己站起来”的时候,就听到儿子哇哇地大哭。我心想坏了,一定出啥事儿了!不然儿子哪能哭得这么厉害!
我赶紧把儿子抱起来,摸了一圈,还好,没撞着,可儿子还在哭。难道是脚扭到了?我轻轻地脱了他的鞋子和袜子,左右脚踝看起来还好,没有红肿。不过也没敢大意,把儿子抱到了沙发上后,轻轻地触摸了儿子的脚踝,问他疼不疼。碰到左边脚踝的时候,儿子哭得更大声了,看来应该是扭到了。这时,我冷静地回想了之前为儿子学步做的准备功课,其中说到当孩子扭了脚的时候,应该立即冷敷。于是迅速打来一盆冷水,用毛巾浸了冷水,拧干了敷在左脚的脚踝处。半小时后,儿子不哭了,看来冷敷起作用了。
下午,他奶奶回来了,听说儿子脚扭了,急急忙忙地去买了红花油,说要给儿子按摩按摩。按摩的时候,儿子还是表现出一副不舒服的样子,扭来扭去的,但没哭。接下来的两天,我都不敢让他多走路了。可这小子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没感觉了就急吼吼地又要走来走去了。
通过这件事,我挺自责的,虽然老公和公婆都没说我什么,可毕竟是我没看好儿子,才会让他扭到脚的,幸运的是只是扭到了,还不严重。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看着他,不让他再扭到脚了。——添添妈
[提醒]
扭伤后的应对措施
发现孩子扭伤后,首先要安慰孩子,并且告诉孩子不要乱动,以免加重受伤的程度。然后,父母要简单地检查一下孩子扭伤的情况,如果脚扭伤后还能自己站立、勉强走路的话,说明扭伤的程度较轻,此时就应该在扭伤的部位进行冷敷,持续二十分钟。此刻切忌不能热敷,如果伤后立即热敷,局部的血液循环一加快,组织间那些断裂或不完全断裂的毛细血管遇热后便会扩张,出血会更多,受伤肢体的局部更加肿胀。
同时,尽可能把脚抬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踝部肿胀。更不要给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推拿和按摩。因为在急性期,推拿和按摩反而会加重出血。如果脚扭伤后足踝活动时有剧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应立即去医院拍片诊治。
[链接]
保护小脚丫防患于未然
刚学走路的宝宝平时在家最好只穿防滑的袜子走路。在户外学步的话,要选择一款合适的鞋子,以柔软有弹性的材质为宜,把鞋底弯曲,鞋尖能接触到鞋跟就很好,也就是通常说的对折。
而对于已经掌握走路技巧的宝宝来说,鞋底要稍微有些硬度,可以帮助宝宝端正走路姿势。另外,两岁前的宝宝最好穿高帮的。高帮鞋并不是妈妈想象中为了保暖而设计的冬季鞋子,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保护脚踝。给宝宝选鞋子,透气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一定要选择舒适的透气材料,比如羊皮、牛皮、帆布、绒布。最好不要穿人造革或塑料制成的宝宝鞋子。
孕妇上厕所蹲着好还是坐着好
准妈妈孕期易尿频
孕期之所以“尿频”,主要是因为子宫慢慢变大时,会压迫到膀胱,使孕妇产生尿意,进而发生尿频。如果准妈妈只是小便次数增多,但是没有尿急、尿痛等现象,这种尿频属于正常的孕期现象,无需治疗,也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准妈妈发现自己小便次数增多的同时伴有尿急、尿痛等现象,对于这类尿频现象,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否则将可能引起早产。
孕妇上厕所蹲着好还是坐着好
每个人的如厕习惯不同,所以有的人上厕所习惯蹲坑,而有的却偏向于马桶,准妈妈上厕所到底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其实,蹲坑和马桶各有利弊。
1.蹲坑
利:蹲着上厕所一定程度上说能锻炼盆骨和脚部肌肉;蹲着上厕所相对来说比较卫生,不用担心会不会感染的问题,蹲坑不需要直接与PP接触,而且使用完冲水就可以了。
弊:孕晚期,蹲着上厕所容易压着肚子,压到宝宝,如果蹲太久可能还会影响宝宝在子宫里的自由活动,甚至会引起宝宝缺氧。此外,准妈妈孕期容易便秘,蹲久了脚易发麻。
2.马桶
利:准妈妈用马桶上厕所最大的好处就是,坐着可以直起腰来,不用担心压到胎宝宝,而且坐在马桶上,脚不会发麻,坐着也相对平稳,不容易摔跤。
弊:用马桶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公共场所的马桶。相对于蹲坑,马桶清理时比较麻烦。
孕妇上厕所应该蹲着还是坐着?这其实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家里及工作场合的条件。相对而言,为了不压到胎宝宝,对于孕晚期的准妈妈,用马桶会更适合一些。不过准妈妈在使用马桶时最好能做到别与他人共用马桶,即使是和老公也要分开使用,因为前列腺病菌也会极易引发妇科感染。如果是蹲着上厕所,准妈妈应注意保持上身挺直,慢慢下蹲,尽量不要压迫腹部。此外,孕晚期准妈妈上厕所时要特别注意地面是否湿滑,最好扶着墙壁,以免摔倒发生意外。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办
宝宝身体发热为什么手脚会冰凉?
发烧却手脚冰凉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主要是因为宝宝(特别是婴幼儿)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四肢的供血不足,因而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自主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
另一方面,环境温度也是影响宝宝手脚冰凉的原因之一。由于宝宝的中枢神经发育尚未成熟,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完善。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偏低,由于宝宝的手暴露在外面的时间较多,所以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警惕:宝宝发烧手脚冰冷不要捂汗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捂得严严实实,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搞得像个裹蒸粽。有的妈妈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的。有的说,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专家表示,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摸起来并不热,反而有些凉。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所以,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身体发热手脚会冰凉要怎么护理?
体温很高但手脚却比较冷,是正常的吗?这个时候要怎么处理呢?有时候,宝宝四肢冰冷其实是内热的另一种表现,妈妈们不要一味的认为是着凉了而把孩子裹的密不透风,这样内脏无法散热,反而会使体表温度更高。此时可以先让宝宝喝杯热水,观察一下体温的变化情况,温度不高时别急着吃散热的药,最好先用物理方式退热,如果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送医院。
热水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 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温水洗澡
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
冰枕降温
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