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立夏的由来

立夏的由来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是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为什么立夏要吃蛋 立夏吃蛋要注意什么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立夏为什么要吃蛋呢?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鸡蛋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也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

这个说法,倒是和中医理论契合。中医认为,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红枣鸡蛋很难吃到,吃一个立夏蛋,既是辛苦劳作前的犒赏,也是对平安和丰收的企盼。

由于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所以哪怕是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立夏吃鸡蛋也是有益健康的。

立夏的风俗有哪些 吃鸡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冬的由来 确立冬季

立,始建也,立冬节气有冬季确立的含义在里面,最早立冬节气的由来就是为了确立冬季,后来人们习惯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来了,虽然我国地域广阔,并非所有地区都进入到寒冷的天气中了,但是,从季节上秋天已经结束正式结束,进入冬天了。

立夏是什么时候

夏天是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二十四节气歌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有立夏这个季节,每半个月是一个节气,比如说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个月,所以说春季是最早的三个月,接下来的三个月就是夏季的。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日期

立夏节气的由来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现在知道立夏是什么时候了吧,就是每年的五月份。立夏一过就是夏天了,也就是到了气温慢慢升高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防中暑,就要多喝水。而且这个时候也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个季节我们也应当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应当注意天气的变化,因为这个季节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立冬的由来

1、确立冬季

立,始建也,立冬节气有冬季确立的含义在里面,最早立冬节气的由来就是为了确立冬季,后来人们习惯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来了,虽然我国地域广阔,并非所有地区都进入到寒冷的天气中了,但是,从季节上秋天已经结束正式结束,进入冬天了。

2、占卜祭祀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在古代很容易在冬天冻死人,因此,古代有立冬占卜祭祀的习俗,人们提前确立好立冬的具体日期,等到立冬节气到来之后就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民间称为:祭冬神。

3、农业需要

俗话说“秋收冬藏”,冬天是一个万物收敛收藏的季节,中国是农业大国,早些年间,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为了更好的休养生息、调节农业,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耕,立冬节气就是在提醒人们,冬天到了,可以开始休养生息了。

立夏为什么要吃豌豆饭

立夏为什么要吃豌豆饭?

在立夏这天,不少地方都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也保持着吃豌豆糯米饭的传统。最早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五种不同的豆子,加上白粳米一起煮,称为“五色饭”,后来改用嫩绿的豌豆,慢慢演变成了豌豆咸肉糯米饭。

立夏为什么要吃豌豆饭?据说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有关。

诸葛亮七擒孟获后,为使他对蜀汉幼帝拜服,临终时便召他来,要求他每年至少去看望阿斗一次。当天正是立夏。由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晋武帝灭蜀,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前往洛阳看望阿斗。

此人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武帝见他如此认真,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每届立夏,便命人煮糯香可口的豌豆糯米饭给他吃,阿斗至少吃两大碗,等孟获来称人,都比上年重几斤。于是后来立夏就有了吃豌豆饭习俗。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食材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南京的老人会让小孩在立夏这一天吃豌豆糕,因为据说吃了豌豆糕可以不疰夏,另外,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另外,豌豆的养生功效也不错。每100克豌豆中含维生素B10.49毫克,是毛豆的3倍之多,而天热出汗会丢失一部分B族维生素,因此豌豆很适合夏天食用。豌豆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力非常有益。

对于清肠,豌豆可是很好的东西,它里面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富含的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顺畅,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

立夏的风俗和由来 立夏的由来

由古代确立历法和时间的方式演变而来。

古时候有指时间的钟表,它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向时,就是立夏的时节,因为万物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吸收太阳的精华和大地的营养因此是生长最佳时机,立夏代表的就是告别春天,迎接夏日的一个简单说法。

立夏的由来 杭州立夏习俗

物产丰富的杭州是在立夏日最为讲究的城市,除了家家煮新茶,还有各色细果,馈赠亲友毗邻。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及橄榄或金桔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杭俗立夏日还有吃乌米饭和乌饭糕的风俗。

立夏斗蛋的由来

立夏的时候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立夏的由来 立夏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立春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相关推荐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冬天里,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 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立冬三候是什么 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节气最初是一个占卜祭祀的日子,由专人确定日子,抄送给皇帝之后,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坛祭祀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得立冬节气依然成为人们欢庆的日子。

立冬吃羊肉有什么好处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我国北方地区,过节通常要吃饺子,而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此时吃饺子最合适不过。 2、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3、民间有以形补形的说法,而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其“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也正是由此而来。

立夏除热的养生方法

立夏的习俗1、吃蛋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鸡蛋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这时吃上一个鸡蛋,可以快速补充体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2、秤人在立夏的时候,中午吃完饭就会有秤人的习俗。古

立冬的由来 立冬是什么意思

代表着冬季的开始。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后,温度会逐渐变得冻寒,北方地区开始下雪,南方地区气候也逐渐向冬季气候过渡,人们开始准备存储食物,正好应证了那句俗语:秋收冬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如何养生

在立冬的时候,要想要身体好,就要多点笑的,好的情绪会让身体变得比较好的。忧伤的情绪容易伤肺的。 笑容不但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对于肺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经常的笑一笑,是可以让我们的肺活量变大的。 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心肺及脏腑气血调和,保持人的情绪稳定。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过分失常的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立冬后,就要根据冬季的特点进行养生。 在众多的养生方式中,省事可谓“睡觉”了。冬季养生首先要保证的就

2020年立夏是几月几号几点 立夏养生吃什么

立夏果又称立夏粿,是一种节日食俗。在立夏节吃的一种粿子和汤圆,不过是用米蒸熟后搓烂和成小团子,然后用豆芽,豆干,虾皮,豌豆之类的东西煮成“羹”,名叫“立夏羹”,又名“立夏粿”,合家共食。俗谚:“吃了立夏粿”,不怕大雨如注(敢于冒雨干活)。 立夏时吃立夏蛋是长江以南汉族风俗。每逢立夏,江南地区的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

立夏吃什么养生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

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立冬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 地始冻:土地也开始冻结; 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夏养生吃什么

立夏立夏果又称立夏粿,是一种节日食俗。在立夏节吃的一种粿子和汤圆,不过是用米蒸熟后搓烂和成小团子,然后用豆芽,豆干,虾皮,豌豆之类的东西煮成“羹”,名叫“立夏羹”,又名“立夏粿”,合家共食。俗谚:“吃了立夏粿”,不怕大雨如注(敢于冒雨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