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自制脐疝带的方法

自制脐疝带的方法

1、准备材料

准备的材料应该都是辣妈身边现成的东东,而且绝对是废物利用哦。

A.尿不湿(纸尿裤)。(绿色环保,宝宝用过的就可以)!

B.当年怀宝宝最后几个月进行胎心监测的胎监带。(没有的话,一般宽的松紧带也可,5-8cm的那种)。

C.细纱布一块。

D.中药丸吃过后剩下的塑料药丸壳(去掉蜡层)。

E.剪刀针线。

第一步:把纸尿布上用来粘贴的魔术贴撕剪下来备用!

第二步:把药丸壳用剪刀修剪小,大小根据肚脐鼓出的大小相似。

第三步:把修剪好的药丸壳包裹在纱布里,层层包裹后,用针缝好,做成略有凸出弧度的压脐包。(包裹纱布可以稍厚点,保护宝宝娇嫩的皮肤)。

第四步:把胎监带根据宝宝腹围尺寸裁好,一般要预留长点出来,因宝宝要长大呢,不能勒到肚子。(胎监带的最大好处是有很多孔,一侧还有纽扣,这样根据宝宝腹围可以随意固定松紧,超好用。没有胎监带的妈妈就再撕剪一套纸尿裤的魔术贴缝在两端方便固定即可。

第五步:把撕下来的魔术贴修剪好大小,用针线分别缝在胎监带(或松紧带)上以及压脐包凹面上。(这里注意魔术贴固定在胎监带大约三分之一处,主要是敷在宝宝肚脐上时,纽扣连接点在宝宝的腰侧,防止连接点硌到宝宝后背。)

背面粘贴我把两片都用上了,扩大面积。另外材质是塑料的有点点硬,缝的时候稍费点力气。

第五步:做好后,把压脐包粘在胎监带的魔术贴处,给宝宝在每天洗澡后戴上,松紧调整好,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很快你就会发现凸起的肚脐慢慢下去了!这是我家一丁宝宝目前的肚脐情况,原来肚脐高出1厘米呢,现在凹进去了,好看多了。

为什么老年人会有脐疝

小孩有脐疝,老年人也会有脐疝,小孩脐疝多因先天性发育不足引起,可是,为什么老年人会有脐疝?了解老年人脐疝病因很有必要,可以让老人做人日常护理,避免脐疝带来的伤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老年人脐疝的发病原因。

1、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

老年脐疝与自身腹壁肌肉萎缩有很大的关系,而肚脐又是腹部最薄弱的区域。当老年人在咳嗽或者便秘时,或因为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腹压升高时,挤压内脏器官,小肠等内脏器官穿透薄弱的腹壁,从而形成脐疝。

2、后天原因引起:

后天原因引起,如日常生活不良习惯,慢性咳嗽,过度用力等等原因引起老年疝气,疝内各物初期多为大网膜,随后还有小肠,结肠等,原因与疝囊壁发生广泛粘连,形成多房性间隙。

疝气专家提醒大家,老年人患有脐疝一定要注意,老年人其实如果长期不治疗,就会引起老年人的健康很大影响,尤其是引起泌尿系统,容易出现尿急、尿频等危险,因此,老年人有脐疝一定要及早到正规医院治疗,切勿耽搁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尽早康复起来。

上述就是本文对老年人脐疝的相关介绍,老年人脐疝不是小病,长期不治病情加重,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此,为了老年人的健康,发现脐疝一定要积极治疗,切勿耽搁最佳治疗时间,尽早治疗尽早康复。

婴儿脐疝带的使用方法

脐疝带既使用方便又不影响生活起居,脐疝带首先起到一种机械物理作用,托住脐疝突出物,使脐疝突出物不再反复突出,在此条件下,通过微血管舒缩力,激活肌细胞循环,促使细胞生长,使脐疝破裂口增厚,增强抗压韧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恢复功能。

1、测量宝宝的腹围:让宝宝平躺,在宝宝平静下来的时候,用软尺沿着宝宝肚脐一圈测量,没有软尺可用线或者软布代替,用直尺测量线长或者软布长度就可以了,准备好脐疝带。

2、将宝宝肚脐凸出的部分轻揉进腹腔。

3、固定好疝包,最后绑紧腰带!建议给宝宝24小时佩戴,也可以每佩戴6小时摘下来休息半小时。也可以在宝宝吃奶前半小时松开带子,吃完奶后半小时再绑紧。

4、按照正确方法佩戴脐疝带,宝宝脐疝一般会一到两个月可以痊愈,具体情况视宝宝体质决定。

脐疝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发病原因。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2、发病机制。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

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

婴儿脐疝可以引起腹泻吗

不是脐疝引起的,脐疝是先天发育问题。但是腹泻会加重脐疝。 我宝宝用脐疝带了。用一段时间就下去了,但是肠胃受影响了是会有点这个情况,不过脐疝不严重,尽快给孩子用脐疝带,慢慢治好了就没事了。

老年人疝气能保守治疗吗

老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为避免疝气频繁掉出,导致疝囊颈狭窄出现嵌顿或狡窄风险,老人疝气也应及早到正专科医院行疝气微创手术治疗,如病人不愿或其它因素不宜手术可暂时用疝带压迫进行控制,再对老人疝气患者进行沟通或调整身体最佳状态再行手术治疗。

老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颈部狭窄,疝囊大,故有狡窄的危险。复发性腹股沟斜疝通常在耻骨结节处有一个小的缺陷,由于狭窄的颈部通过坚硬的疤痕组织边缘,所以同样是危险的。老人腹股沟斜疝患者应避免繁重工作,在平卧时使疝完全回纳,然后带上疝带。由于斜疝发生狡窄的危险性始终存在,故仍建议进行手术彻底治疗。

老人脐疝:脐疝有嵌顿和狡窄的危险,应建议手术修补。疝带对老年人脐疝大都无效。老人脐疝应及早行疝气修补手术彻底根治。老人切口疝:老年病人的切口疝一般都是手术后早期伤口部分裂开的结果,这样肠拌就容易粘连在伤口的疤痕上,疝囊较大,常为多房性。对小的切口疝应用疝带后可能暂时得到控制,但一般非但不能痊愈,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向。手术仍是唯一根治方法。

针对老人 疝气治疗采用美国PHS微创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手术采用改良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麻药用量小、针对性强、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几乎没有禁忌症;手术前后不用禁食和下尿管,不用拆线,不用卧床和陪护,费用也有减少;真正做到了微创、安全、有效,更具人性化。

老年人一般不适合做手术,即使做手术伤口愈合也很慢,这是由于他们的身体状况不理想,所以说在局麻下进行腹股沟疝手术,效果反而会更好,安全系数也高,不用长期卧床、不用限制他的行动,复发率低。同时,对于患有 高血压、 冠心病、慢性支 气管炎、 肺气肿、 哮喘等有合并症的疝气患者也可以采用局麻下的无张力修补进行治疗。

宝气肚脐眼怎么才能让它恢复

第一种,棉布做腹带

是用密度高没有弹力的棉布做成10cm宽的腹带,腹带两边用尼龙扣粘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宝宝哭闹、咳嗽的时候,没什么力度去阻止肚脐往外鼓。而且总是上下窜,老跑偏,宝宝随便蹬蹬腿伸个懒腰,腹带就窜到腰细的地方,大人总得看着调整位置。

第二种,用硬币和乒乓球制作腹带

是用1元钱硬币,用布包上,再缝到腹带上去,系的时候把硬币压在肚脐上。除了硬币之外,我们还尝试过用剪好的乒乓球片和口香糖的瓶盖。这个方法依然没法解决位移、跑偏的问题,而且硬币的覆盖面太小,效果很有限。另外,硬币、乒乓球这些东西本身带有大量病菌,如果宝宝皮肤磨皮还有可能感染各种炎症,带来更大的危害。

第三种,使用专业脐疝带

后来,在QQ群里一位有经验的宝妈建议下,我们从网上购买了婴幼儿专用脐疝带,比我们自己制作的效果好多了,而且也更加美观。因为之前自己制作的腹带一直没法避免跑偏的情况,所以在购买脐疝带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特意选择了一款带有“扁平式”大疝气包的脐疝带,对宝宝肚脐覆盖更好,而且不容易发生位移。戴了不到一个月,宝宝的脐疝就完全好了。如果之前知道有专门治疗宝宝脐疝的脐疝带,我们也不用折腾着自己制作了,宝宝的气肚脐也能早点好了,不过幸好没有因为耽误治疗而使宝宝气肚脐更严重。

婴儿脐疝用脐疝带好吗

新生宝宝有的会有脐疝的,如果平常时间大人注意不要让孩子过于哭闹,脐疝会慢慢得到改善的,当然也可以尝试脐疝带试试,但还是应该控制孩子的哭闹,以免脐疝加重。

脐疝可以不手术治疗吗

(1)2 岁前的幼儿脐疝,有可能通过自身机体生长发育而自愈,所以可观察等待或采用非手术疗法(如疝带固定)治疗。

(2)2 岁后的脐疝,如果直径大于 1.5 cm,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5 岁以上的儿童脐疝以及成年人脐疝,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关推荐

脐疝应该挂什么科

洗澡对肚脐没什么影响!若是你做的“松紧下压棉花包裹硬币”经常脱落,你可以去医院购买脐疝,一种专用的保守治疗束治疗!婴儿脐疝,绝大多数可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以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已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厘米者宜用手术治疗.预防便秘,避免小儿长时间哭闹,定期检查束扎情况! 肚脐眼”突出,医学上称为“脐疝”,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婴儿出生后,脐部是一个先天性薄弱点,凡是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都能使脐疝外突,例如咳嗽,打喷嚏,哭闹等.小儿安静

宝宝脐疝怎么办 宝宝脐疝要不要紧

大多数脐疝宝宝不会有明显不适症状,脐疝是良性问题,随着宝宝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脐疝会自然消失,一般需半年到一年的时间,1岁以内便可以完全自愈。但如果脐疝越来越大,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就应该及时宝宝到小儿外科去就诊。

新生儿脐疝怎么办

那么如果新生儿出现了脐疝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才行呢,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脐疝脐疝在临床上面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怎样的,最后才能知道如何处理脐疝。 什么是脐疝 脐疝是指婴儿的腹壁筋膜在脐部的发育缺陷。按人种划分,非洲裔宝宝的发病率比较高。早产儿常见,小于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甚至能高达75%。 患脐疝的宝宝有什么症状 脐部可见到一个小凸起,特别是在宝宝哭闹、咳嗽、排便等腹腔内压力升高的时候,凸起更加明显。而宝宝安静下来以后,凸起多半会缩小或自动消失。这种凸起是宝宝的肠管或大网膜从脐部没闭合的小洞冒出而

新生儿肚脐突出是怎么回事

1.脐疝 新生儿出现肚脐突出的现象目前考虑为脐疝,这是宝宝腹壁肌力薄弱,肠管在腹压增高时从薄弱处外突引起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肌力量的增大可自然消失,并且因疝环较宽,多不会嵌顿,所以不用太担心.在宝宝哭闹或排便时压住脐部,不要让它突出即可.如突出进行性增大可用腹包压. 2.脐疝可自愈 “气肚脐”在医学上称为“脐疝”。多发生于婴儿,少数在幼儿期仍然存在。疝多为直径1厘米大小的圆形,如用手将疝送回时,可摸到患儿肚脐处皮下的疝环。脐疝可随小儿长大、腹壁肌肉加强而自然痊愈,一般无不良影响,如果发生了疝嵌顿(

如何治疗宝宝脐疝

非手术疗法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婴儿脐疝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

婴儿肚脐鼓应该怎么办

1、发生脐疝的原因: 婴儿脐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便向外突出而造成疝。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 2、帮助脐疝自然愈合的措施: 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部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没有腹痛,呕吐(肠子被环口夹住)或局部感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如果脐疝较大,为了加快其愈合,可取一条宽约4-5厘米的松紧,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使肠子不再突出,松紧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保持在既能保证肠子不再突出,而又不影响呼

正确的小儿疝气居家治疗方法

居家应对 1.不要用及胶布和铜板压。也有许多人以为用个铜板把它压下去再用胶布贴起来,可以帮助它快些好起来。其实,用铜板贴起来这个方法根本无效,许多时候还可能引起皮肤对胶布的过敏反应。 2.脐疝气自行痊愈的机会很多,大约在1岁之前就会好起来。1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行痊愈机会降低,这个时候要采取治疗措施,可以使用曲善宝婴幼儿脐疝来控制疝气的继续突出。正常情况下,几天就会有明显的变化,不到2个月,疝气便可恢复。 3.若脐疝气并没有好起来,建议可以等到4岁时看医生,听从医生的治疗。 腹股沟疝气什么样? 腹股

脐疝以及脐疝的分类

(1) 羊膜疝:羊膜疝又称为脐膨出或脐疝,是一种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脐周围的腹壁发育缺损,导致腹腔内脏器疝出的一种新生儿畸形。脐疝发病率为千分之0.17到千分之0.14,男婴多于女婴,死亡率较高。脐疝又分为胚胎型脐膨出和胎儿型脐膨出两型。胚胎型脐膨出的特点是腹壁组织缺损大,整个胎儿内脏,如肝、脾、胃、胰等器官均突出于腹壁外,成为疝内容物的一部分,尤其以肝脏位于“疝囊”内为标志。胎儿型脐膨出的特点是腹壁组织缺损面积较小,疝内容物主要为肠管,而肝、脾、胃、胰等器官均未突出于腹壁外,这是该型与胚胎型脐膨出

新生儿脐疝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分类 平时我们所说的脐疝,主要指的是婴儿脐疝,属于先天性疾病,民间俗称“气肚脐”,属于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主要几种常见病之一。还有就是成人脐疝,实际工作中较为少见,本人在工作中也未曾见过,不在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婴儿脐疝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宝宝妈妈们有所帮助。 二、病因 在了解病因前,我们先要医学上所称的“脐环”:由于胎儿阶段脐从腹壁穿过,本身是腹壁是在发育中最晚闭合的部位,属于一先天性薄弱处,宝宝出生后两侧腹肌是一个未完全合拢的状态,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 鉴于此,宝宝出生后免不了

如何正确诊断脐疝

小儿疝气的手术治疗不但困难,因小孩之各种器官和组织都较微细,精管、精索动脉等极易受到损伤,也可能给将来来不育的影响,小儿因不配合治疗,术后大哭大闹等原因造成的合并症及复发率也很高,危险性也大。小儿疝气手术治疗常需全身麻醉,易损伤脑细胞,造成智力发育障碍。因此小儿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检查】 常规物理检查。 【鉴别】 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分类】 1.羊膜疝 羊膜油又称脐膨出或脐疝。这是由于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在脐周发生缺损而使腹腔内脏脱出体外的畸形。 临床表现为在新生儿的腹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