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犯错误应该如何对待

孩子犯错误应该如何对待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如何让孩子学会道歉

父母不该有的态度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往往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认为孩子还小,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关系,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或者代替孩子向别人道歉。 父母严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当孩子犯错,家长就会责骂孩子,用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道歉。

家长应遵循的原则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慎用批评的态度,更不要随意打骂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恶意的。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当时的情绪,保持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来说,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并指导孩子的行为。

让孩子学会认错

孩子不会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应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需要如何做才正确。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道歉就显得顺理成章。但孩子有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敢承认错误,家长应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给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对认错产生畏惧感。 还有的孩子犯了错,总是寻找各种谎言来逃避责任,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这种行为,让孩子明白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比犯错误更让人不可原谅。

鼓励孩子承担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是受欢迎的,这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传达给孩子的思想。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但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可以让孩子提出一些可行的补救办法,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一味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上的道歉,更要让孩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让孩子有愿意承担责任的勇气。

适度的惩罚与表扬

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可听之任之,除了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补救方法外,还应该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给予孩子必要的惩罚。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后必须承受后果,从而牢记教训。家长可以通过目光注视、远离孩子、拿走孩子的玩具等惩罚措施,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从而减少再次犯错的行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主动道歉后,家长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的行为是父母所希望的。

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近日,有媒体报道,海口两名11岁的男孩,因怕被家长打而离家出走,好在最后被安全找到了。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对就打骂伺候,心理专家表示,打骂其实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6月11日晚,海口两名男孩离家出走,直到6月13日晚,两个孩子在失联2天2夜后才终于被找回。据其中一个孩子说,不敢回家,是因为怕被爸爸打。

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奉行棍棒教育,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但心理学家表示,打骂其实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天生会犯错

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孩子天生就是要从犯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而且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惩罚,而应该对孩子进行指正和引导,千万不能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打和骂更是失败的教育方式。

经常打骂易造成孩子心理阴影

孩子是有自尊心、自爱心的一个独立的人,粗暴的打骂只会使孩子从心理上远离父母,叛逆性增强,亲情减弱。经常打孩子,不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使孩子缺乏热情,也缺乏对热情的感受力;培养孩子怯懦、畏缩、胆小、怕事、孤独、自我否定等性格;使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殴打孩子会掩盖过失的本质,让孩子失去了体验过失的心境,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

除了打骂 家长还应该做好这几点

打骂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在暴力下屈服,而是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共同找到最适合的相处模式。

1.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情况时,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引导。

2.有问题时先听孩子解释

在面对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是打骂。此时,父母应先冷静下来,先听孩子的解释。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初衷或动机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自己的负面情绪。

3.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恨铁不成钢”来说事,表明自己的良苦用心。正式自己做不到才希望孩子做到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很多成长阶段的身心表现是十分正常的。父母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阶段,要求要量力而行,即便孩子犯错,也不要拿“放大镜”去看孩子的表现。

4.对孩子放下身段

传统意义上,中国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纪来行事。对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建议,父母要对孩子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尽量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作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觉得孩子的需求是无理取闹,毫不理解大人工作打拼的艰辛。父母也有自己的好恶和情绪,因此如何对待自己,也要如何对待孩子。

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确的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

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广大的家长朋友,一定要给孩子做好规范作用,这样言传身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厂长教育,看见一些好的行为,要对孩子实行好的教育。这样的方式对孩子也好。

学生叛逆期怎么处理 允许孩子犯错误

孩子也是人,而且还是不成熟的人。在青春期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注意不要小题大做,过分责备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严重受损。应当理性,温柔的跟孩子分析,为什么说做错了。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不打不骂惩罚孩子的5个科学方法

设立“站点”(罚站的地点)

其实很多孩子犯错之后是能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他们往往会用哭泣来唤起你的“同理心”进而使家长心软。

但关键是,真正需要唤起“同理心”的对象应该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过份的心软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没有丝毫的帮助,甚至只会适得其反。

还记得《爸爸回来了》里有一期,奥莉不愿意归还爸爸手机,李小鹏让奥莉一个人站在了墙角反思。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固定的区域,给孩子建立一个固定的“罚站点”,让孩子独自冷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装乖求饶。

同时,让孩子去到“罚站点”的过程中,家长切记不要心软,不恰当的心软只会让罚站点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让孩子认真反省才是关键。

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下次面临类似情况做对了要及时奖励)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烦恼于孩子的无理取闹,争吵不休甚至一不开心就乱扔东西。对于处于情绪亢奋期的孩子,此时言语的警告说教并不能起到作用,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冷静情绪,意识错误。

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妈妈可以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他的举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如果下次出现相似的情况孩子并没有出现吵闹哭喊等情况,妈妈可以及时做出一些奖励,比如一个爱的抱抱。

看绘本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生气的情绪和激烈的言辞很容易激起孩子内心的抵触心理。这时家长所谓的教导孩子很难听进去,会因此大吵大闹,更有甚者会赌气“摔门而去”,父母的吼骂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刺激到孩子的心灵。

这个时候其实应该让孩子内心平静下来,让第三方出面开导,孩子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错误。

家里备上一些对症下药的儿童绘本。比如专治孩子拖拉的《忙碌的库库和喵喵》,孩子不懂分享可以让他看《全都是我的》,还有专治孩子胆小怕事的《各种各样的害怕》等。

儿童绘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关爱别人、如何与人相处等等。鲜艳的绘本色彩,极具吸引力的故事,都能够很好的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安静的在桌子上阅读。等看完以后,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时沟通,及时教育。

耐心听孩子的解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所以没有“思考的能力”,只要孩子犯错了就一定是动机不纯,其实不然。孩子的思考只是与大人不同,但不代表不会思考,你又怎么知道孩子犯错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好意呢。

孩子犯错后,可以尝试问他“为什么”来取代以往的怒吼打骂,给孩子一个解释自我,说明原因的机会。耐心听取孩子的解释,这很重要。

角色互换

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大概是每一代家长都很难过的一件事了,其实在我看来也不是很难。让孩子做一次妈妈/爸爸,让他经历一次你的“痛心疾首”,或许就更容易沟通了。

可以经常玩一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做家长,你来做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将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完美的再现。游戏结束后,让孩子表达出对你的这些犯错行为的感受,让孩子和你产生“同理心”,真正理解你的用意。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把控。会犯错才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去挖掘属于他自己的秉性,运用适当的奖惩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批评要适当小心伤害孩子自尊心

正面语言更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后,父母总是说“你真不争气”、“你尽给我丢脸”等类似的批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无疑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其实,在孩子犯错后,父母只要抓住错误的重心向孩子说明,再给予肯定式的教育更有力。比如,“我相信你是能够改正的,加油”,这样正面的语言教育,更能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别当真他人面批评

一些父母认为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能更好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起孩子改正的决心。但是,这样的做法是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因为,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和大人也是一样的,相信家长们如果在许多人面前被批评了也会不好受吧?所以,父母们别认为孩子小就不一样,要注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父母要增强自己的教育知识

要想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母还必须把自身的知识也强化起来,去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等等。当父母自己具备了相关知识后,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大大的减少进入误区的次数了。推荐阅读:孩子自尊培养从父母做起

批评孩子的话儿要悄悄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被批评也是少不了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艺术,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贬词不要用,客观公正好好说

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犯错误本身讲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过多感情色彩,张口闭口用侮辱贬低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蠢”。如此责骂不休,不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甚至走上邪路。批评应该恰如其分,在客观公正地指出错误后,用积极正面的语气给予引导。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家长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

盛怒不教子,和风细雨慢慢说

家长如在“气头”上教育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容易把孩子的过错无限放大,上纲上线,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好采用“延时冷却法”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即家长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教育孩子。一个好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首先自己应该保持心平气和,批评孩子时应做到慢条斯理,轻言细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真诚地关心帮助自己,而不是在体罚为难他。

人前不教子,批评话儿悄悄说

试想一下,家长大声当众训斥孩子,何尝不是把孩子推向尴尬境地?即使孩子想承认错误,也一时找不到台阶下。批评话儿如能悄悄说,既可体现父母与孩子友好协商的姿态,又能让孩子感到最终作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

旧账不重提,就事论事明白说

不少家长批评孩子喜欢旧帐新帐一起算,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深刻反思,实际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如果经常翻旧帐,难免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你说的有道理,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不提旧账。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分析一下考试失利的原因,提醒孩子以后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比批评孩子不用功、上课不认真效果要好得多。批评教育孩子,最好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不要几个问题一起批评,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不要翻“历史旧账”,使孩子惶恐不安;更不要一有机会就零打碎敲地数落,结果把孩子说疲塌了,最后却无动于衷。

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不能一味责怪。批评孩子要讲艺术,只有父母教育得当,才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关推荐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其实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

孩子犯错不承认错误怎么教育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惩罚,这是孩子通过之前的体验总结出来的。家长的气愤、责怪、唠叨、抱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掩饰错误。因此,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教育、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通过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的讲话,家长可以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了解孩子是如何思考的,进而判断孩子是不是做错了事情。如果是孩子错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对事情进行补救。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惩罚要得当

第一,在惩罚之前要让孩子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被罚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效果不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惩罚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惩罚他的原因。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第二,合理把握惩罚的“度” 由于爸爸妈妈惩罚孩子主要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所以,把握好惩罚的“度” 就显得尤为必要。惩罚的程度过重的话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轻了也

用小技巧来惩罚孩子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

怎样教育孩子

1、不要采用打骂的方式。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极严,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不会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讲道理,而是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总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上容易变得更偏激。 2、父母要作好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都很深的。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如果家长品行本身存在问题,孩子只会有样学样,那怎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所以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的。 3、大人意见要统一。 家长在教育

要有智慧的去惩罚孩子

治国要讲究策略,治家也有策略,教育孩子也同样有策略。“惩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程度,也可以帮助孩子很好的规范自己,下面是心理专家传授你的惩罚孩子的智慧,帮助你做个更好的家长。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

孩子学会道歉明辨是非得好开始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再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道歉是一门不可少的功课。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让此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吗? 过去的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因此顺从性较高,只要父母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会遵从。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自主性,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

孩子入学了父母要警惕两点

不要为孩子犯错误作准备 “不要为孩子犯错误作准备”,这样的话听起来有些不顺耳,可是这样的家长生活中不仅有而且还为数不少。记者就曾采访过一位姓李的女士,她女儿的铅笔总是用半截就扔了,一天还能丢三四支,而作业本也是三天用一个,不是丢了就是撕着玩。我问她平时给孩子准备多少支铅笔多少个作业本,她很随意地说:有五六十吧!你看,她一次给孩子买五六十支铅笔和五六十个本子,她可能是图省事,可这不是为孩子糟蹋东西、犯错误作好了准备吗? 记者感言:其实,这些家长大都认为这是小之又小的事情,是在帮孩子的忙,甚至是在尽一个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