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人怎样引导 帮助孩子宣泄情绪
宝宝打人怎样引导 帮助孩子宣泄情绪
在孩子焦躁想袭击他人的时刻,可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意处置,还可以教他用力跺脚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告诉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旁寻求帮助。
如何纠正小儿吐口水
如何纠正小儿吐口水
1、远离有这样吐口水坏习惯的小朋友,脱离了这样的环境,孩子就不会再去模仿。
2、转移宝宝注意力。当孩子有要做这个动作的趋势时,家长可以适当的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他去做一些别的他感兴趣的事。
3、教导宝宝正确宣泄情绪,和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渲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什么不满意可以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4、教宝宝为自己行为负责。当孩子有了吐口水这个动作后,家长不要去训斥和打骂孩子,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这个动作,你可以向被吐口水的小朋友道歉,给孩子做个榜样,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后他就不会再这样了。
小宝宝吐口水的原因有哪些
吐口水几乎是每个宝宝都会有的一个经历。妈妈千万不要小看口水的重要性,它的功能其实很多,如促进吞咽,刺激味蕾;保持口腔潮湿,维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说话。此外,还有少许的抗菌作用,可在牙齿的珐琅质上形成一层无菌细胞组成的薄膜,有助于预防蛀牙的发生。
新生儿的口水仅能足够湿润口腔黏膜,宝宝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才会明显增加。宝宝5个月添加辅食时,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当唾液分泌稍多或是宝宝高兴、嬉笑时,就会将分泌出来的口水流出口外。
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手指、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还有,宝宝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也会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
释放心理压力秘诀 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1.通过共情安抚宝宝
共情就是表述宝宝可能的情绪,如伤心、愤怒、恐惧等。如果宝宝比较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共情可以很简单,比如简单地复述宝宝的需求,或者描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想……”“我知道,你因为……很伤心(愤怒、害怕……)”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跟宝宝共情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变得比较平稳。
2.允许宝宝发泄情绪
当宝宝遭遇压力的时候,他释放压力的简单的办法通常就是哭闹。而成人害怕的就是宝宝哭闹,因此,一旦宝宝哭闹,我们就会急速地想办法遏制宝宝的哭闹行为。实际上,允许宝宝通过哭把情绪宣泄出去,他内心的压力就被化解了,并且,在哭够之后,他会很自然就变得平静下来。当然,宝宝哭的时候,我们可以紧紧地搂着他,轻轻地拍他的后背。甚至什么话都不用说,他就能很快平静下来。
3.认真倾听宝宝的心声
倾听宝宝,是了解他心理压力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多听听宝宝的想法,不管他的想法在我们看来多没道理,都允许他说出来,并对他的讲述做出回应。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宝宝,他就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如果宝宝还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一旦宝宝养成了向我们倾诉的习惯,我们就能及时把握宝宝的思想动向,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帮助他释放压力了。
4.通过涂鸦释放压力
涂鸦是宝宝表达内心感受的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因此,当宝宝内心存在压力时,不妨在地上铺上一张大大的白纸,给他一支画笔,几管水粉颜料,鼓励他把他“不高兴”、“愤怒”等负面情绪画出来,一边画一边说,他的压力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释放了。如果宝宝不肯下笔,或者不知道怎么下笔,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跟宝宝一起来,说一说自己遇到的不开心的事。当你叙述的时候,宝宝自然就会参与。毕竟,当父母也有类似情绪的时候,宝宝就会有一种亲近感与认同感,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父母的这项表述情绪的活动中来。而我们也可以在宝宝涂鸦的过程中,对他的反应做出回应,并通过回应很自然地帮助他疏导情绪,将压力释放出去。当然,也通过这项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宝宝,让他学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
5.通过游戏帮助宝宝摆脱压力
游戏也是帮助宝宝释放压力,让他学会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压力的好方式。父母可以针对宝宝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游戏,帮助他化解压力。比如,宝宝在幼儿园经常受到小伙伴A的欺负,以致他都不想再去幼儿园了。我们就可以用几个玩具娃娃来帮助他释放这种被人欺负的压力:“这是A(欺负宝宝的小伙伴),他动不动就欺负别的小朋友。你看,他又在打B了。怎么办呢?我觉得B应该这样,只要看到A过来,就退后几步,离他远一点儿。A就不那么容易打到B了。我又想到一个好办法,只要A过来,看到他想打人,B就大喊:‘老师,A打人了’。老师肯定就会过来,A就不敢打人了。B也可以大声对A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请你跟我一起好好玩!’……”
宝宝咬人怎么办 引导宝宝纠正错误
2-3岁的宝宝咬人:
此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懂事,如果还喜欢咬人,可能带有侵略性或控制力差。
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看到孩子要咬人时,可以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物品转移注意力,或教他借助于其他的情绪宣泄方法来替代这种不良行为。妈妈要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影响宝宝的行为,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
得了产后抑郁症怎么办
产后抑郁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果出现有自残或者自杀倾向的时候要采取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家人朋友,可以试试一下几种方式引导爱人走出产后抑郁:
(1)焦点转移法,产后妇女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容易转牛角尖,可以通过其他愉快的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
(2)倾诉宣泄法,作为另一半,要多多倾听她的内心,帮助她发泄情绪。
(3)音乐疗法,通过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对患者的大脑神经产生刺激,从而让患者间接的感染到音乐的轻快感。
(4)支持法,多鼓励爱人,引导她看向事物的的积极面。
(5)自我实现发,让她出去工作,找到除了为人母以外的自我价值。
宝宝喜欢咬人是什么原因 注意事项
宝宝咬人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由于年龄关系,孩子还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好坏,因此爸妈需要了解宝宝咬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加以纠正引导。
小孩子生气打人怎么教育
1、小孩子生气打人教育之正确引导
孩子喜欢打人,家长应正确引导。杜绝自身暴力小朋友的想法就跟小动物一样,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教会孩子们“有情绪的时候应该怎样表达”。
当孩子打大人的脸或是踢打小朋友的时候,你要平静而严肃的告诉他,这样会打痛妈妈,会让妈妈不开心,小妹妹痛了会哭;并且握住他的手,轻轻的抚摸,一边强调:“轻轻的,轻轻的”,让孩子感受到:轻轻的抚摸,才令人舒服。这样的引导,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2、小孩子生气打人教育之给予关注
孩子喜欢打人,家长平时应多关注宝宝给孩子足够的关注,确保他不是单纯想要引起注意才调皮捣蛋。孩子天生就有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果爸爸妈妈们太忙,孩子觉得被冷落,就会想法获取大人的注意力,“打人的时候,妈妈就会来管我”。
孩子情绪压抑怎么宣泄
一:写出来
能直接说出来固然好,但有些孩子就是不善言辞,他们在同龄人中表现的相对比较腼腆,害羞,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情绪的表达,我们可以让他写出来……相信从现在风行的个人博客、微博中,我们已经看出一些端倪:写出来,照样可以起到宣泄自己情绪的作用。
二:画出来
千万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每个孩子从一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的擅长书写、有的擅长表达、有的喜欢画画。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说出来,也不喜欢写日记,那就让他画画吧。专家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想想我们小时候,弄到点颜料就开始胡乱涂画,到处留印。这是我们的一种天生性情,同样可以用来让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用来做情绪管理。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试着让他把自己的心境用一副图画呈现出来,画画的过程和他书写的过程是一样的,透过另一种形式,他也会从另一个视角洞察自己的情绪,平复自己的心境。
三:说出来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如果孩子有情绪,就让他直接表达出来。当然,这里的"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让孩子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见人就说,而是要有计划、有策略的让孩子说。千万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首先,你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众目睽睽之下肯定不行的。其次,你还要给孩子找到一个他觉得安全的人,再让他说。其实,在孩子的心目中,有时父母并不是最安全的人,这个人也可能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自己的叔叔、姑姑……最后,待孩子表达完自己情绪后,你可以不认同,但你要接纳,让孩子能感受到他是被理解的,这比你是否认同要重要的多。如此,孩子的情绪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宣泄……
四:动起来
如果以上都不适合你的孩子,这一种估计就不会不适合了。可能你见过这样的孩子,他就像一个混世魔王一样,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乒乒乓乓的声音,见什么捣鼓什么,他走过一遍之后,几乎没什么东西还是完整的。甚至,他还喜欢打架,弄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儿。
让孩子自信有助宣泄坏情绪
家长与孩子对调角色,让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而你自己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哪怕每周只有半小时,也要腾出这段“专门时间”,让孩子做做主。这样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来向你表露他们的想法。你不但做到了很好的倾听,而且在玩耍大笑中,有效地帮孩子解压。
比如孩子想和爸爸玩打针游戏(最近他刚挨过一针)。爸爸就要一反平日的矜持,样子可笑地佯装逃跑,或滑稽地叫喊:“不!不要!求求你!”孩子肯定会大笑,然后追着你一定要打到为止。等他心满意足地打到了,就会特别有成就感,无形中自信心也更强了,也许今后再打针的时候都不会再哭了。
相反,总有家长在游戏中也扮演着强者,孩子给你“打针”,你却非常冷静地说:“一点不疼,没什么害怕的。”想借此让孩子也坚强起来,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家长也明白,打针哪有不疼的,这样等于在欺骗孩子。倒不如“演”出他的真实感受,让他产生共鸣。
也许有家长会问:游戏中让孩子做主,怎么把握这个度呢?度小了达不到效果,度大了又变成了放纵。杨开说,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围内,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在游戏中家长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很可能会一边起劲地玩,一边放声大笑,他们的所有坏情绪也会随之被抛到九霄云外。
怎么管教五岁宝宝
1)冷处理
让孩子回到他自己的屋里去。切记不可把这一要求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你的声音不可充满恼怒,而应只是平静地、就事论事地去说去做。
2)控制环境
虽然孩子已经长到了五岁,你还是应该把家里布置得适合小孩子安全活动,这能减少许多麻烦。
3)允许孩子宣泄
允许孩子宣泄负面的感受,同时尽量帮助孩子明白有些行为其实于事无补。
4)用“回馈”技巧
也就是说,倾听孩子的诉说,弄明白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按照你的理解把孩子表达的情绪复述给他听。
5)建立一个正面的奖赏体制
如果孩子遵守家里的规矩,听你的话,那么就请你给予孩子正面肯定;而不是反过来在孩子淘气捣蛋的时候予以负面惩罚。
6)和孩子讲条件
即使孩子不过才五岁,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跟孩子“讲条件”。比方说,假如孩子的行为让你比较满意,或者完成了他承诺的某件事,那么你也要满足他的某个心愿。
如何纠正小儿吐口水
1、远离有这样吐口水坏习惯的小朋友,脱离了这样的环境,孩子就不会再去模仿。
2、转移宝宝注意力。当孩子有要做这个动作的趋势时,家长可以适当的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他去做一些别的他感兴趣的事。
3、教导宝宝正确宣泄情绪,和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渲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什么不满意可以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4、教宝宝为自己行为负责。当孩子有了吐口水这个动作后,家长不要去训斥和打骂孩子,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这个动作,你可以向被吐口水的小朋友道歉,给孩子做个榜样,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后他就不会再这样了。
宝宝爱咬人怎么办
1、口欲期
口腔在宝宝发育发展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器官。在婴儿期他们用嘴来进食、吮吸,使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用嘴去感知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小年龄的婴儿总是把玩具往嘴里放的原因。咬东西是婴儿探索世界的行为,是无意识的。2-8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他们通过咬人或者咬物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获得满足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
2、出牙期
4-10个月内,宝宝会长出第一颗乳牙,长牙时期宝宝会有口腔不适的感觉,会因为牙龈疼痒而咬人咬物;如果过晚地添加辅食,宝宝没有办法体会咀嚼的感觉,所以就会通过咬人来体验牙齿和口腔的感觉。
3、情感表达
婴儿愉快的情绪大多是在哺乳时获得的。吃饱后的小宝宝常会咬妈妈,这是他对妈妈表达感激的方式,是在说:“谢谢妈妈给我这么好吃的乳汁。”1-2岁的宝宝和妈妈玩得高兴时忽然咬妈妈,越让他松口,他越是咬住不放。宝宝这时的想法是:“我很爱妈妈,因此忍不住用力咬一口。”
4、语言贫乏
1-2岁的宝宝,其语言发育还不够完善,一般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他们常常用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家长或同伴的注意,或只是宣泄一种情绪,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5、模仿或者发泄
2岁左右的宝宝好奇心强,也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很有趣,有些家长也通过“轻咬宝宝的肌肤表达亲近和喜爱”,于是宝宝也会模仿着去咬人;有时,当宝宝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心理感到不满时,也会通过咬人去发泄出来;此外,如果看护者忽视宝宝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会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成为他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惟一方式。
如何纠正宝宝的咬人行为
宝宝爱咬人该怎么办?如果宝宝出现了咬人行为,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去阻止、责怪,应该注意观察,找到宝宝咬人的原因,对症处理。
1、缓解宝宝出牙不适
对于处在长牙期的宝宝,为了满足他磨牙的需求,可以给他一些安全的东西来咬,如牙胶或磨牙玩具。另外,要及时添加辅食,让宝宝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让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
王教授建议家长,要尽早帮助宝宝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他的需求。即使被他咬了,也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从而淡化孩子咬人的行为。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看到孩子要咬人时,可以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物品转移注意力或教他借助于其他的情绪宣泄方法来替代这种不良行为。妈妈要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影响宝宝的行为,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
3、不要让宝宝太兴奋
有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静宝宝的情绪,当他们心理有不满时,也不至于极端地采取咬人行为。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增加孩子日常的游戏活动,让宝宝玩安静的游戏,不过分抑制孩子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因咬人而产生的兴奋情绪。
4、多一些亲子活动
有的宝宝会因为想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而咬人,家长应该多陪伴宝宝。家长要注意,亲子关系不是时间关系,而是质量关系,亲情质量是发展宝宝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建议家长最好每天固定一个专门属于宝宝的亲子互动时间,全家一起做游戏,暂时放开工作和家务,这是增进感情的最佳选择。
尊重宝宝生气的权利
1:尊重宝宝“生气”的权利
宝宝是自己情绪的主人,除了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当然也会有种种不良情绪,如任性、愤怒、不友好等。你也许不赞成,但必须承认,宝宝有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情绪的权利。
专家认为,“生气”是宝宝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元素”之一,大人要把宝宝“发泄愤怒”简单地视为“有意破坏”,更不要动不动就严词训宝宝,指他们“发脾气”,不要剥夺宝宝自我心理调节的权利,若他们把怨气积存在心里,紧张和焦虑情绪就会不断增加。大原则是,在不致伤害到宝宝自己或别人的前提下,让他生气好了,那是被允许的———就像成人自己,不也经常以生气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吗?
2:耐心疏导宝宝,学会表达情绪
●允许宝宝发泄不满
发现宝宝有不良情绪时,家长要多和他交流,比如,“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跟妈妈说一说吧。”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宝宝在倾诉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表达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释放了不良情绪,从中获得了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让宝宝适度宣泄
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有效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之一。哭是宝宝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在他不开心的时候,允许他哭泣,有助于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为宝宝设置“发泄角”,也是一种帮助宝宝学习情绪控制的好方法。例如,宝宝生气时,可以给他一只沙袋或一个枕头,供他宣泄怒气。
●给宝宝树立好的榜样
宝宝由于受生活经历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和平衡自己的情绪。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宝宝树立榜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宝宝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平时也要用正确的宣泄方式表达愤怒,不要迁怒于人和物。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利用宝宝的情绪易变特点,把他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来。宝宝发脾气时,马上给他玩一些需要动手的玩具,例如搭积木、拼图、串珠等,也可以和他一起看图画书,巧妙转移他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责备宝宝小心眼、没出息,这种做法只会让宝宝更加沮丧。
●创建愉快的生活环境。
轻松地生活环境对宝宝的成长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难以解决得问题,也尽量不要在宝宝面前表露。生活环境会感染到宝宝的情绪,轻松的氛围可能够令宝宝随时自由地、放松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幼升小更应重视习惯养成与情绪过渡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专业博士,澳大利亚某公费幼儿园教师阿杰告诉记者,由于升学竞争的客观存在,家长会在幼升小时重视知识、自理技能的培养,但容易忽略情绪控制的问题。
阿杰老师指出,学龄前的孩子情绪表现具有爆发性,比如精神或者物质需求不被满足时会即刻哭闹、吼叫等;也有转移性,表现在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小学阶段,对孩子而言,不仅是校园环境的转变,知识难度的提升,也包括教师、朋友、学习氛围的变化。许多幼儿园阶段理所当然的需求不被允许,孩子会面对更复杂的外界反馈,如举手想回答问题却不被老师点名、无法随意上厕所、同桌更快完成作业、座位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等,孩子会因为细小的事件而“受伤”,感到委屈、嫉妒、气愤等情绪,这也会导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甚至厌学。
“步入小学,孩子的情绪会越来越丰富,但不能将孩子当做大人来要求,应鼓励孩子合理表达、宣泄情绪。”阿杰老师表示,一方面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情绪过渡。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吼叫、滚地、打骂的情绪宣泄方式不可取;可以带孩子运动、游戏或者看书来转移情绪;对孩子说明老师、同学和父母不是完人,也会疏忽他的需求,但这不代表不喜欢他;同时,肢体上的抚摸、拥抱对于稳定孩子情绪也有作用。
另一方面可寻求朋辈影响的帮助。孩子喜欢和小哥哥、小姐姐相处,带有崇拜和向往心理,家长可以多向孩子讲述他们在学校的趣事和表现,给孩子树立榜样,但需注意不能同时贬低、批评孩子,防止敏感的孩子产生心理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