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母乳性黄疸跟血型有关吗 温馨提示

母乳性黄疸跟血型有关吗 温馨提示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排除性诊断,也就是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宝宝黄疸的病因后才能确诊。因此当宝宝出现黄疸时,首选措施应该是前往医院就医,由专业儿科医生判断黄疸类型,如果存在病理因素,应针对病因处理;如果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再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宝宝此时需不需要停喂母乳,具体还要看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决定。

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所以母乳性黄疸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新爸爸新妈妈也不用太担心。

壹药网温馨提示

通过对这则资讯的阅读与理解,我们都会知道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有哪些了。同时,也会发现其实如果处理地好的话,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根本就没有什么以及它的预后也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太惊慌了,调整好心态。

新生儿黄疸需要停喂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范畴,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后1周内纯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宝宝,可能由于能量摄入不足、喂养频率及哺乳量少导致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此外也与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B)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2)生后1周以上纯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宝宝发生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GB含量高有关,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肠道回吸收增加而导致黄疸。

3)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显著,母乳喂养的宝宝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使肠肝循环的负担增加,导致黄疸加重。

4)有些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能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苷转移酶1(UGT1)基因突变有关,使黄疸加重或迁延时间延长。

母乳性黄疸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高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稍晚,常发生在生后1周后,大多7—14天出现,可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其峰值可在生后2—3周,且峰值超过生理性范围,持续4—6周或延长至2—3月。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

母乳性黄疸无论早发型还是晚发型,一旦停喂母乳或改喂配方乳48—72小时后,黄疸即可明显减轻,若再开始喂哺母乳,黄疸可重新出现或加重,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有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停母乳或改用人工喂养后黄疸消退不明显,有可能同时存在UGT1基因缺陷。

如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应给宝宝少量多次喂哺母乳,注意避免错误地喂糖水,使哺乳次数减少,不利于乳汁的分泌,如血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即应予以干预,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进行蓝光治疗。如为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血胆红素<15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加强监测;血胆红素在15—20mg/dl,停母乳2—3天观察,如黄疸下降则继续母乳喂养,此时胆红素可能轻度反弹1—3mg/dl,随后继续下降而消退;血胆红素>20mg/dl加用光疗。当然也应结合日龄、胎龄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性化处理,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则治疗宜积极。并密切监测胆红素。

有的爸爸妈妈错误地认为,母乳性黄疸既然与母乳有关,将母乳煮沸加热后再喂哺宝宝,以为这样可达到减轻黄疸的作用。事实上这样做对母乳性黄疸的宝宝无一点益处,反而由于母乳煮沸后其营养成分流失,给宝宝带来不利影响。

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国内未见母乳性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国外在18年的报道中发现有少数的胆红素脑病与母乳喂养有关,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故对胆红素值较高的母乳性黄疸宝宝,应注意观察,给予积极处理。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引起的?不少心急的患儿妈妈感到很迷茫。不用慌,小编马上为你揭晓答案!各位新手爸妈们,赶紧搬凳子涨知识吧!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其原因如下: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比较短,只有70-90天,而红细胞破坏得多,胆红素产生得就多,再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所以胆红素的代谢受到了限制,而胆红素是生理性黄疸的罪魁祸首,所以新生的小北鼻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黄疸现象。

二、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其病因与患儿母亲乳汁中含有的一种名叫3-2孕烷二醇的激素有关。这种激素能抑制肝脏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阻碍对胆红素的及时处理,使血液中总胆红素大量增加,再加上新生婴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酶的合成功能比较有限,不能有效地结合、输送和排泄胆红素,以致于全身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

三、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因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而起,最常见的原因是ABO溶血(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四、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致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母乳性黄疸跟血型有关吗 跟血型有关的黄疸是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血球,造成胎儿产生贫血的现象。因此导致宝宝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尤其是母亲是O型血,而父亲是A或B血型时,宝宝得严重黄疸的风险要高于平常宝宝。

黄疸的诱因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持续时间也较久,大约要满月才能消退。

应对: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诊断: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4、感染性黄疸: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诊断: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若母亲坚持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的很少。感染性黄疸需送医院治疗。

黄疸贪恋新生儿的原因

黄疸在新生儿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有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一症状。儿科专家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做一个初步判断。引起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几种。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健康

母乳性黄疸是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诊断: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

溶血性黄疸可换血治疗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防感染性黄疸应做产检

感染性黄疸是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诊断: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若孕妇坚持做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就会很少。感染性黄疸需送医院治疗。

阻塞性黄疸B超可确诊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

诊断: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需到医院治疗。

生理性黄疸一般都不需要治疗。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要满月才能消退。

母乳性黄疸跟血型有关吗

无关。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因母乳喂养相关而导致出现的黄疸现象,和父母血型问题无关,如果宝宝黄疸是因和乳母血型不合引起的话,那么我们称之为溶血性黄疸,而不是母乳性黄疸。

相关推荐

婴儿黄疸多久能退 母乳性黄疸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其特点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 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怎么治 母乳性黄疸常见吗

早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母乳性黄疸刚认识,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发生率,大概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随着对母乳性黄疸认识逐渐地提高,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两千年我国报道的足月母乳喂养的健康儿中874例中,跟母乳相关性的黄疸的患儿胆红素大于12.9,大概是占34.4%,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的宝宝,大概是占14.3%。虽然它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报道称母乳性黄疸是跟遗传因素是有关系的,在六十例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中,有家族史的占3.9%,说明是有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家族史有母乳性喂养的黄疸的情

母乳性黄疸常见么

母乳性黄疸它的发病机制还有它的发病病因,目前是尚不明确的,早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母乳性黄疸刚认识,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发生率,大概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随着对母乳性黄疸认识逐渐地提高,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两千年我国报道的足月母乳喂养的健康儿中874例中,跟母乳相关性的黄疸的患儿胆红素大于12.9,大概是占34.4%,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的宝宝,大概是占14.3%。虽然它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报道称母乳性黄疸是跟遗传因素是有关系的,在六十例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中,有家族史的占3.9%,说

如何检测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对孩子有影响吗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继续喂母乳或暂停母乳喂养,黄疸可以消退,国内尚未见胆红素脑病的报道,国外18年中发现胆红素脑病有22例,其中6例被认为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另外6例符合以下情况,第一个是纯母乳喂养围产期正常,早期出院时健康,第二是实验室及临床证明无溶血情况,第三除外败血症和其他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第四是有典型胆红素脑病的急性期症状,第五随访期间有典型的慢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早期出院的新生儿应尽早地随访,及早地干预,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应进行积极的干预,以预防可能发生的脑损伤,有报告在

新生儿黄疸几天能消

一般生理性的黄疸一个星期就自然退了。如果老是不退,就要考虑是否病理性的黄疸,是有体内炎症引起的,需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28天之内消退的,短的十天半个月,长的2个多月都有,只要黄疸没有加重,一般不用过于担心。 新生儿黄疸可以给他喝点葡萄糖的,因为葡萄糖可以加速代谢有利于小孩退黄疸,再就是多给宝宝晒晒太阳吧,多晒太阳也是有利于宝宝退黄疸的,多带宝宝晒太阳,不是隔着玻璃晒昂,要让太阳真正的晒到身上,但是太阳太毒的时候不要出去晒,可以选择太阳光不强烈的时候带宝宝出去多晒太阳。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血型有关系吗 母乳性黄疸照蓝光有用吗

母乳性黄疸照蓝光肯定是有用的, 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是发育生长良好的,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当黄疸小于十五毫克每分升不需要停母乳,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的时候,可暂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黄疸可以下降百分之五十左右,当黄疸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时,则加用光疗,光疗退黄可以保证新生儿的营养,减轻母亲的心理负担,这时候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样可能取得治疗的效果,所以母乳性黄疸,黄疸明显升高是需要照蓝光干预的。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病理与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大于或等于342u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 患儿一般情况好,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黄疸反复。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

母乳性黄疸断奶几天可以看出来 母乳性黄疸常见吗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还有发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报道称母乳性黄疸是跟遗传因素有关,在六十例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中,有家族史的占3.9%,说明是有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家族史有母乳性喂养黄疸的情况,发生率会更高一些。

母乳性黄疸血型有关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般出现在新生儿生后一周之内,由于喂养姿势不当等原因导致母乳摄入不足,引起新生儿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胆红素排泄减少、吸收增加,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这种情况可见于约13%的母乳喂养儿,属于生理性黄疸。 宝宝是纯母乳喂养,但母乳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增加了胆红素的肠道重吸收,并抑制了肝脏中代谢胆红素的某些酶类的活性,导致宝宝出现的黄疸,多出现于出生一周后,在第2周或第3周多会逐渐退黄,但是胆红素水平仍旧会在某个低水平持续一个月或以上,母乳喂养儿中约有2%会出现这种情况。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有哪五种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 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