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近年来以消除狭窄,恢复血流,保护肾功能,降低高血压为目标的介入治疗为RAS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治疗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AS)。由于介入治疗微创、高效、风险小而在近几年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一项研究对456例肾动脉狭窄>70%伴或不伴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340例伴有高血压,在平均34个月随访中,血肌酐由1.45mg/dl降至1.39mg/dl且血压改善明显,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5]。文献报道,严重的RAS患者的脑钠钛(BNP)水平可升高,支架植入后BNP下降,同时发现基线BNP升高>80ng/dl,是支架植入术后能改善血压的有利预测指标[6]。我们一组8例PTRA病例,其中大动脉炎2例,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6例,经长期随访,平均随访24个月,远期疗效较为满意。如下图:(421-424)但目前对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效果的报道不一,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目前对疗效的评价标准未统一。
右肾动脉近心段狭窄收缩压差16Kpa 图422 5mm直径球囊扩张狭部
PTRA后压差降为0.8Kpa扩张后6小时血压正常
随访3年后血压正常动脉管腔无变化,仍通畅
介入治疗面临的问题:血栓形成及胆固醇结晶栓塞、造影剂肾病、动脉内膜损伤及术后再狭窄等。目前解决对策包括使用远端滤器保护装置,使内膜损伤撕裂、血栓形成及胆固醇结晶栓塞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药物洗脱支架、放射性支架问世及即将问世应用临床的生物支架的应用将大大降低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的应用,使造影剂过敏及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明显减少。
肾动脉狭窄如何更好的治疗呢
(一)治疗
1.肾动脉成形术(PTRA) 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1)指征:
①高血压,若上肢血压测不出,则参考下肢血压水平;
②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管腔狭窄大于50%,不伴明显肾萎缩者;
③肾动脉狭窄远近端收缩压差大于30mmHg或平均压差大于20mmHg者;
④单侧肾动脉狭窄RVRP≥1.5和健侧肾静脉PRA/远端下腔静脉PRA<1.3;< p="">
⑤肾动脉无钙化者;
⑥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对上述各项指标应从造影形态及功能两个方面综合分析,方能正确选择扩张指征。若肾动脉开口完全阻塞或其远端分支有多发狭窄或缺血侧肾脏重度萎缩者,则不宜做PTRA。
(2)治疗:治疗目的在于纠正肾血管性高血压,防止肾功能衰竭。扩张术的疗效与病因有密切关系,以肾动脉纤维肌结构不良疗效最佳,痊愈或改善者达95.5%,其次为大动脉炎84%,动脉粥样硬化仅54.5%。
2.外科手术
根据病情可考虑采用血管重建术或自体肾移植术,若患侧肾脏明显萎缩,肾功能严重受损或丧失,或肾动脉分支广泛病变,可考虑行肾切除术。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手术与肾动脉成形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3.药物治疗
对于不适合上述介入性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本病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可用β-受体阻滞药及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属于绝对禁忌证。对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可考虑用转换酶抑制剂。单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用AECI,虽可使狭窄一侧肾血流压减少,GFR下降,但健侧肾血流增加,GFR增加。由于对全身性AngⅡ与肾内AngⅡ阻断,使肾钠排除明显增加,对侧肾压力-利钠作用明显恢复,细胞外液与血管内血容量恢复正常,血压下降,但用药期间也应注意肾功改变。
肾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以上介绍的就是很详细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外科治疗,还有的可以采取药物治疗,都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果的,因此肾动脉狭窄之后就一定要积极的治疗才行的。
冠心病治疗
药物治疗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长效心痛治。他汀类降血脂药,如立普妥,舒降之,洛伐他丁,可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进展。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终生服用。过敏时可服用抵克立得或波立维。β- 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有倍他乐克,阿替乐尔,康可。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痉挛的病人首选,如合心爽,拜心同。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了的冠状动脉的两端,使血流可以通过“桥”绕道而行,从而使缺血的心肌得到氧供,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这一手术属心脏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但疗效确切。主要用于不适合支架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它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效果确切,风险小(
介入如何治疗肾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方式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现已成为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最常用方法。应用同轴扩张血管的原理,从已置入通过肾动脉狭窄处一根带有囊袋的导管,将囊袋膨胀至适度压力(大约为5 个大气压),从而增大管腔直径。球囊膨胀度应该超过正常血管管径的30% ,以克服动脉外膜的弹性回缩力。患者健侧肾静脉PRA 比值超过2.0 的患者,术后血压下降率达90%以上。有效标准虽不统一,但部分患者血压下降是源于盐负荷减少,因此两侧肾静脉PRA 比值< 2.0 时,PTRA 的有效率仍可达50%以上。PTRA 特别适用于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孤立肾者和未钙化的短节段病损,有效率可达92% 。对双侧肾动脉病变者应先行单侧PTRA 或PTRAS,确认开通良好后再行另一侧 PTRA。失效者应考虑外科血运重建术。必要时,可重复PTRA 治疗。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有穿刺点出血、血栓形成、肾动脉剥离、栓塞、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破裂等,总发生率<10% ,病死率为2.2%。大动脉炎中,单侧病变的疗效较双侧好;肾型比主动脉型好;双侧主动脉型疗效最差。纤维肌性结构不良治愈率和好转率可达90% ,疗效最好;单侧肾动脉粥样硬化可达82% ;双侧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不到10% 。手术后,部分患者肾功能有一定改善。
介入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肾动脉狭窄的介人治疗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类似,但肾动脉狭窄的介人治疗绝大多数经大腿的股动脉进行,并且单纯性肾动脉狭窄多采用“一步法”进行。具体包括:
1、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状况及感染指标等检查。另外,尚需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 x 线拍片检查。有时,可能还需要做 CT 或核磁共振或肾脏核医学等检查。这些检查通常在人院前或人院后完成。
2、术前准备。
包括:①局部备皮、抗生素皮试等。上述术前准备工作通常在手术前 12 ~ 24 小时进行。
②为防止肾动脉介入治疗后肾动脉内血栓形成,肾动脉介人治疗前 3 ~ 5 天开始服用强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目前常用的此类药物有噻氯吡啶和氯吡格雷,使用其中一种即可。另外,需要常规服用阿司匹林 100 ~ 300 毫克,每天 1 次。
③手术前医生必须得到病人及家属签署的进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同意书,并向他们详细解释手术的 必要性及可能的危险性,回答家属及患者提出的问 题。
3、患者的准备。
①准备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禁食 4 ~ 10 小时。通 常,如果手术拟定于上午进行,则不吃早餐;手术如拟定于下午进行则不吃中餐,但应吃早餐。应当提出的是,进餐问题应根据手术的时间安排而定,具体应询问主管医生。
②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对于精神紧张的患 者,可在术前一日的晚上使用镇静药。
③由于肾动脉介人治疗主要经股动脉进行,所以 患者最好在术前 1 ~ 2 日练习卧床解大、小便。在手术之前,最好去卫生间进行大、小便,这样可减少术后的不方 便。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肾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介绍,大家看完之后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应该更加熟悉了吧,提醒大家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休息,这样才能快速恢复健康的身体。
肾血管性高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
1.周围血浆肾素活性(PRA)测定
Rudnick等分析24篇报道,周围血PRA对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的敏感性为57%,特异性66%。Muller等提出PRA激发试验,服用卡托普利50mg,1h后PRA明显升高:①PRA≥12ng/(ml·h);②PRA绝对值增加≥10ng/(ml·h);③PRA增加≥150/100,其诊断敏感性为74%,特异性89%。由于本法诊断的假阳性较高,特别是基础PRA水平较高者,更容易出现假阳性,故目前临床基本上不采用。
2.分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比值(RVRR)
正常人两侧肾静脉PRA较肾动脉平均增高25%,若患侧肾静脉血PRA较健侧增高50%以上,可诊断为肾动脉狭窄。大多数学者认为RVRR>1.5,健侧肾静脉与远端下腔静脉PRA相等为单侧肾动脉狭窄的特征。由于患侧肾静脉PRA明显增高,通过反馈机制使健侧肾脏分泌肾素受抑制,故其PRA与远端下腔静脉PRA相等,但实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绝对相等,只要健侧肾静脉与远端下腔静脉PRA比值(RcCCR)<1.3,(健侧肾静脉PRA-下腔静脉PRA)/下腔静脉PRA(Rc-C/C)比值<0.24,则反映健侧肾动脉正常或无功能意义的狭窄。在单侧肾动脉狭窄中,RVRR≥1.5者占77%,上述指标对预测介入或手术成功率可达100%,但本法仍有50%假阴性。为了提高阳性率,降低假阴性率,采用卡托普利激发试验。卡托普利25~50mg,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0min,分别取肾静脉血标本测定PRA,并计算RVRR。肾素激发试验与钠盐摄入量有密切关系。国人钠摄入量较多,故对肾素分泌受抑制,我们研究认为,服用卡托普利25mg后60min,RVRR>2.5,诊断为阳性,可使RVRR较激发前诊断阳性率提高了14%。Rossi等研究认为,RVRR对肾动脉闭塞伴肾萎缩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是否需要肾切除更有诊断意义。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往往仅肾动脉闭塞侧PRA增高,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肾动脉狭窄的预防与预后
肾动脉狭窄的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要大力预防和积极治疗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原发病,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等。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合理膳食,适量的参加体育运动,禁烟限酒,有一个规律的生活,保持心情放松,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均可以起到预防本病的作用。
肾动脉狭窄的预后:
血管造影的回顾性研究表明,40%~70%的狭窄呈进行性发展。9%~15%患者于28~56个月内病变血管完全堵塞,于此同时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及恶性高血压。狭窄血管完全堵塞的危险因素是:
①最初血管造影时肾动脉狭窄>75%以上;
②超声检查时肾动脉狭窄>60%以上;③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是肾动脉狭窄进展的敏感性指标。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
1、降血压治疗,对单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稳定者,或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禁忌证者,可单独给予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控制血压,稳定肾功能,防止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但降压治疗对肾动脉狭窄的进展影响甚微,而且20%~50%患者在ACE抑制剂治疗后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如果同时应用利尿剂会加重这一负性反应。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ACE抑制剂,因为ACE抑制剂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肾功能损害加重。即使是单侧肾动脉狭窄,ACE抑制剂虽未显示肾功能损害加重的征象,亦应避免应用。
2、近年来泌尿外科的飞速发展,使肾动脉狭窄的预后大大改善 肾动脉的纤维肌性病变可选择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术后80%~95%患者血压下降。动脉粥样斑块所致肾动脉狭窄,如为单侧者可应用药物。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肾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自身肾脏移植术,手术成功率90%。肾切除为不宜上述术者的最后选择。
关于老年人冠心病治疗的几个问题
1.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必须先做冠状动脉造影,即应用心导管技术,把造影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开口部位,再把造影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内,从而非常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再选择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或者是外科冠脉搭桥治疗)。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以往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均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服一些必要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等)、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其目的是稳定病情,减少或避免术中和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特别是植入冠脉支架的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狭窄的发生。此外,还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决定是否服用或怎样服用抗心绞痛之类的药物。
4.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加强术后的随访工作也十分重要。
(1)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戒烟、规律锻炼、体重不要超重,特别要注意合理使用调整血脂药物,严格控制血脂水平。除非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及A-CEI类药物应长期服用。
(2)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心肌缺血症状的复发。此外,还要严密观察有否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状况。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病情危重患者,或介入治疗后有较严重异常临床情况者,必要的时候建议作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肾血管性高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检查
1.周围血浆肾素活性(PRA)测定
Rudnick等分析24篇报道,周围血PRA对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的敏感性为57%,特异性66%。Muller等提出PRA激发试验,服用卡托普利50mg,1h后PRA明显升高:①PRA≥12ng/(ml·h);②PRA绝对值增加≥10ng/(ml·h);③PRA增加≥150/100,其诊断敏感性为74%,特异性89%。由于本法诊断的假阳性较高,特别是基础PRA水平较高者,更容易出现假阳性,故目前临床基本上不采用。
2.分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比值(RVRR)
正常人两侧肾静脉PRA较肾动脉平均增高25%,若患侧肾静脉血PRA较健侧增高50%以上,可诊断为肾动脉狭窄。大多数学者认为RVRR>1.5,健侧肾静脉与远端下腔静脉PRA相等为单侧肾动脉狭窄的特征。由于患侧肾静脉PRA明显增高,通过反馈机制使健侧肾脏分泌肾素受抑制,故其PRA与远端下腔静脉PRA相等,但实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绝对相等,只要健侧肾静脉与远端下腔静脉PRA比值(RcCCR)<1.3,(健侧肾静脉PRA-下腔静脉PRA)/下腔静脉PRA(Rc-C/C)比值<0.24,则反映健侧肾动脉正常或无功能意义的狭窄。在单侧肾动脉狭窄中,RVRR≥1.5者占77%,上述指标对预测介入或手术成功率可达100%,但本法仍有50%假阴性。为了提高阳性率,降低假阴性率,采用卡托普利激发试验。卡托普利25~50mg,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0min,分别取肾静脉血标本测定PRA,并计算RVRR。肾素激发试验与钠盐摄入量有密切关系。国人钠摄入量较多,故对肾素分泌受抑制,我们研究认为,服用卡托普利25mg后60min,RVRR>2.5,诊断为阳性,可使RVRR较激发前诊断阳性率提高了14%。Rossi等研究认为,RVRR对肾动脉闭塞伴肾萎缩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是否需要肾切除更有诊断意义。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往往仅肾动脉闭塞侧PRA增高,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1.放射性核素检查
卡托普利介入肾动态显像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法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各家报道不同,可能与病例样,检查前准备及检查技术条件等有关。诊断的敏感性为62%~99%,特异性91%~98%。其中,敏感性差别较大,反映假阴性者比较多。卡托普利与卡托普利加呋塞米两组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别。
卡托普利试验肾显像的阳性标准:①肾脏体积缩小;②20min清除率下降>10%;③峰值比下降>10%;④峰时延长超过2min;⑤肾血流灌注时间延长。符合上述5项中的3项,则诊断为阳性。但本法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及降压疗效等综合判定。
(1)假阳性:
①钙通道阻滞药可干扰卡托普利肾显像,而引起出球小动脉扩张,灌注压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肾功能异常,故试验前应停用钙通道阻滞药。
②低钠血症或低盐饮食,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③服用卡托普利后,出现低血压反应,平均动脉压下降>20mmHg,导致肾脏灌注压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双侧对称性放射性分布异常。
④放射性药物注射流入皮下,导致药物未入血液被肾脏摄取而无明显肾曲线,表现持续上升型。
(2)假阴性:
①粥样硬化性肾血管性高血压者,PRA可能正常,易出现假阴性。
②胃肠道疾病:影响卡托普利吸收,服后60min,药物浓度尚未达到高峰。
③长期服用ACEI或ARB药物,影响卡托普利的敏感性,故检查前48h停用上述药物。
④检查前进食,影响药物吸收。
⑤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伴侧支循环者。
⑥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或肾功能不全者,显像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低。
⑦FMD仅限于肾动脉中段及分支局限性狭窄,假阴性率可达50%。
氯沙坦(科素亚),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口服易吸收,不受食物的影响,但此药服后4h才能检查,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仅对临床高度怀疑本病,并且卡托普利试验阴性者,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阿司匹林介入肾显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但此法尚未在临床普遍应用。
2.超声检查
为临床应用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检查的成功率为80%~90%,10%~20%由于检查技术水平、患者肥胖、腹部气体多、肾动脉短,未能检查成功。本法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介入治疗后判定疗效及随访复查很有诊断价值。正常主肾动脉的波形为阻抗型连续向前舒张期血流,其峰值流速(PSV)为60~120cm/s,阻力指数(RI),是测定肾内动脉阻抗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1-(舒张末期速度/最大收缩速度)]×100。正常值为58~64,若成人超过75属异常。超声多普勒诊断肾动脉近端狭窄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标准,PSV为最重要的诊断指标。若PSV>180cm/s,反映肾动脉狭窄>60%,PSV>220cm/s,则提示狭窄>75%。肾动脉流速/腹主动脉流速比值(RAR)是防止个体流速变异较好的指标,正常条件下,RAR<3.5。Hoffman等采用超声多普勒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发现,以180cm/s作为临界值,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0%。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I)
本法采用钆(gadolinium)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超过90%,无特殊禁忌证,主要缺点是检查费用较高,难以常规应用;可人为出现假阳性,对动脉狭窄病变程度的显示较实际为重,分析与呼吸、肠蠕动、肾动脉弯曲有关。对远端、肾内动脉狭窄或副肾动脉狭窄显示不清,难以确诊,但对开口处局限性狭窄的诊断很有价值,特别对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仅限于开口处病变,血管造影未发现异常,由于右肾动脉开口位于腹主动脉后侧方,狭窄处被腹主动脉造影所掩盖,经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收缩压差为80mmHg。MRA也可无创性测定肾血浆流量(RPF)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来判定肾动脉狭窄的功能意义。对安装体内心脏起搏器或体内除颤器者,则忌用此法检查。
4.CTA检查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血管病变伴肾功能正常者,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4%,准确性很好。此法与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对肾动脉主干狭窄≥50%及副肾动脉(96%)显影清晰。CTA较多普勒超声诊断更为准确,若伴有肾功能不全(肌酐>1.7mg/ml)者,其诊断敏感性为93%,特异性81%,由于造影剂量需100ml,对肾脏有毒性危险,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仅在对MRA禁忌,并且肾功能正常者,才采用此法。
5.血管造影
目前仍认为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临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见肾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远端分支、侧支循环形成及肾萎缩等,为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狭窄后扩张超过20%,反映重度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较多,特别是大动脉炎较为常见,故作DSA检查时,应包括头臂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及肺动脉。由于造影剂可能导致肾毒性的危险,有人推荐使用二氧化碳或钆(gadolinium)造影。
肾动脉狭窄概述
肾动脉狭窄病变轻重不等,从明显的肾动脉狭窄至临床上查不出来的肾动脉小支病变。狭窄严重者可引起肾灌流损害,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容量增加、高血压和肾衰等。病变较轻者,肾灌流损害不明显,GFR 可以没有什么变化,即便如此,也可以出现高血压。
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累及肾动脉造成狭窄及肾缺血,好发于30 岁以下女性。肾动脉肌纤维结构不良,病变多位于肾动脉远端2/3及其分支,以青中年妇女多见。
高血压手术治疗行吗
第一,常见的需要手术治疗高血压主要是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所引起的。那么什么是醛固酮呢?是一种激素,如果它明显增多,人体内的水和钠会大量潴留,引发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很多病会导致醛固酮增多,其中以醛固酮瘤最为多见。醛固酮瘤最适合手术治疗。手术后,65%的患者能完全恢复正常,多数患者在术后1—6个月血压恢复正常。
第二,细胞肿瘤也会引起高血压,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较为少见。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嗜铬细胞瘤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异常,手术是其最佳治疗方法。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第三,肾血管性高血压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如果肾动脉狭窄段短、受损肾脏尚可保留,可以行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行肾动脉扩张或植入支架解除肾动脉狭窄,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改善肾脏血液供应,治愈高血压。如果肾脏已经萎缩,小于正常的一半以上,或功能严重丧失,而另一侧肾功能良好时,可以考虑肾切除,术后患者的血压一般都能得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
肾血管性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1、高血压
发生于年轻人的高血压、老年人的突发性高血压。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抽搐、甚至昏迷,一般降压药物治疗无效。高血压表现为发展快、病程短,多呈持续性,舒张压明显升高,一般>15.96 kPa(120mmHg)。
2.腹部血管杂音
有2/3的病人可在上腹部或背部听到血管收缩期杂音或伴有轻度震颤。
3.可有间歇性跛行
腰痛、臀部放射痛等下肢供血不足的现象。
4.肾动脉有栓塞时可有腹痛
发热、血象升高的情况。
5.肾功能受损者可出现血尿及蛋白尿。
6.眼底改变呈现高血压的眼底表
原发性肾动脉疾病常累及大的肾动脉,而继发疾病以小血管与肾内血管病为特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肾血管高血压的诊断,应从肾动脉狭窄的程度,肾功能意义及血流动力学三个方面加以综合判定,方能明确诊断。
7.肾动脉狭窄的程度
肾动脉狭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概念不同,肾动脉狭窄并不意味着就是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较肾血管性高血压更为常见。关于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病理分为4级,狭窄<25%,属轻度;狭窄25%~50%,属中度;狭窄50%~75%,属重度;狭窄>75%属极重度。临床分为3级,狭窄<50%,属轻度;狭窄50%~75%,属中度;狭窄>75%,属重度。早在1964年Holly等通过临床病理对比研究,对256例血压正常者(平均年龄58岁)尸检发现,肾动脉呈中度或重度狭窄者占49%。Dustan经血管造影发现,肾动脉狭窄>50%者60例,其中39例(65%)血压正常。有人对304例血压正常者分析,其中98(32%)例显示肾动脉阻塞。目前关于肾动脉狭窄达到什么程度才会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在国际上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各国学者报道也不同,包括狭窄≥50%,狭窄≥60%,狭窄≥70%,狭窄>75%共四种诊断标准,一般学者公认,肾动脉狭窄<50%,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狭窄50%~60%,由于狭窄区血流速度加快的代偿,肾血流量无明显改变,一般不会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的判定以目测法为准,如狭窄60%或70%往往难以准确判定。大多数学者认为,狭窄≥70%,肾血流量下降,引起肾缺血才能发生肾血管性高血压。副肾动脉至少占15%,大多数为1支,也有2支者,若肾动脉正常,其副肾动脉明显狭窄,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8.肾功能意义
单纯肾动脉狭窄不一定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有的肾动脉阻塞,但血压不高,可能与肾脏侧支循环形成有关。当肾动脉狭窄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肾缺血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才能发生肾血管性高血压。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血管造影与RVRR综合分析,对诊断及估计介入或手术疗效很有价值。但此法属有创性,即或用卡托普利激发试验,敏感性增高,但仍有假阴性率,故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仅在肾动脉阻塞伴肾萎缩者,是否有肾切除指征时,才做分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测定。一般采用肾γ照像及卡托普利试验来判定肾动脉狭窄有否功能意义,并估计介入或手术疗效。
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
许多患者认为血压高点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就行。实际上,血压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时治疗,病情恶化的速度将会很快,于此伴随许多并发症的出现,到时候治疗将会更加困难,所以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应该定期进行检查,以防止病情恶化,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射性核素检查 卡托普利介入肾动态显像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法诊断的敏感性为62%~99%,特异性91%~98%。
(2)超声检查 为临床应用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检查的成功率为80%~90%,本法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介入治疗后判定疗效及随访复查很有诊断价值。
(3)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开口处局限性狭窄的诊断很有价值,特别对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仅限于开口处病变,血管造影未发现异常。此外,对安装体内心脏起搏器或体内除颤器者,则忌用此法检查。
(4)CTA检查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血管病变伴肾功能正常者,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4%,准确性很好,此法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对肾动脉主干狭窄≥50%及副肾动脉(96%)显影清晰。
(5)血管造影 目前仍认为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临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肾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远端分支,侧支循环形成及肾萎缩等,为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
有一种高血压需开刀
有的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降压药无效,后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经过手术治疗而彻底痊愈。原来患者不是多数人得的那种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弄清,可由血管弹性变化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可由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所致,可查明其病因,故又称其为症状性高血压,如各种肾病、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等。而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高血压病人的 5%~10%。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如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多发性动脉炎,还有少见的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发育不全等。在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是常见的原因,约占全部肾动脉性高血压的半数以上。这种高血压往往用药不灵,动“刀”则灵。
由于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用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因此对单侧肾动脉狭窄的病人,过去往往采用一侧肾切除的方法。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肾动脉重建手术和经皮腔内动脉成形术(PTA)是治疗本病较好的方法。采用手术结果使肾动脉变通畅、肾血流恢复正常,使肾脏内的血压调节系统恢复。目前对短段狭窄者可行介入治疗、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可以不通过手术,其效果也很好。然而,长段狭窄闭塞者应选择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搭桥术,手术效果颇佳,术后可立竿见影地使血压恢复正常。因此,患高血压用药效果不佳,特别是青年人的高血压,应进一步详细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RAS)指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它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复杂,可为先天性,也可由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发育异常引起。20世纪90年代前,大动脉炎是我国肾动脉狭窄的首位病因。近十几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已取代大动脉炎成为目前RAS的首要病因。
肾动脉狭窄可发生在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由于肾动脉狭窄,使狭窄部位前、后血压产生明显的差异,导致肾缺血,从而刺激了人体内肾素分泌增多,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进而引起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老年病人。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青年人多见,西方国家亦多见。
大动脉炎——青年女性多见。
其他少见原因有: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肾动脉瘤、肾动脉栓塞、肾动静脉瘘、创伤或手术引起的肾动脉损伤。通常,儿童病者多为先天性异常,青壮年多为肾动脉炎或纤维肌性增生,老年则多为肾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