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患者如何护理呢
丙型肝炎患者如何护理呢
1、饮食注意:
患者应选用富有营养、易消化,符合个人饮食习惯的饮食,同时注意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饮食不宜过量,以不导致肥胖为度,忌偏食、暴饮暴食,忌饮酒。
2、休息和运动:
发病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平卧时肝供血量增加40%~50%,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恢复期可制定动静结合的作息制度,运动以不引起疲劳为度。
3、消毒隔离:
被褥、食具、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法、日晒法、擦拭消毒法等方法。
4、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及日常用品,饭前便后洗手。如出现伤口,应正确处理,做好消毒包扎,避免污染他人用品,造成疾病的传播。
5、配合检查和治疗:
患者应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同时注意定期复查。
丙肝让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困扰,如今丙肝的患者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得不了解疾病的知识。要治疗丙肝疾病,就应该依靠专业的治疗方法,不要盲目的进行治疗,导致丙肝疾病的恶化。
丙肝严重吗
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造成的严重肝脏疾病。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破坏是持续的,隐匿的,不可逆转的,超过80%的感染者将发展成慢性肝炎,更为严重的是,丙型肝炎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肝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150天,其症状是疲劳、出现黄疸,有10%—20%的患者会得肝硬化,1%—5%的人在二三十年后将转为肝癌,同时丙肝病毒还会加重其他肝炎患者的病情。由于至今没有研制出丙型肝炎的疫苗,使得丙型肝炎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乙肝更为严重。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是什么
一旦患上丙型肝炎,人体的麻烦就随其而至,给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会严重困扰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呢?
一、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
1、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丙型肝炎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丙型肝炎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丙型肝炎,因此,无法完全筛出丙型肝炎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
2、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型肝炎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丙型肝炎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丙型肝炎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二、性传播
与丙肝感染者性生活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性更高。
三、母婴传播
抗-丙型肝炎阳性母亲将丙肝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肝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部分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型肝炎。
看了上述总结,大家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有所了解了吧?不过,在这里还是建议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摆脱丙型肝炎的困扰。
丙肝感染的三种类型表现
那么丙肝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感觉身体 无力,并且极易疲倦且会持续出现,即使经过充分的休息也是不能缓解,这是常见的丙肝的早期症状。
2)其他症状:右上1/4腹部感觉到不舒适(在右侧肋缘以下位置), 疲劳、 反胃、 恶心 及 呕吐,食欲减退和 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睡眠不好,感觉消沉、头脑不爽,以及短期的记忆困难, 注意力不集中和长时间的从事同一工作困难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丙肝的早期症状。
丙肝 感染的三种类型表现
1、反复发作型
这种类型的患者ALT高于正常值,在正常值上下反复波动,时高时低,缓解期时ALT可恢复正常;肝活检的结果表明,患者肝炎病变的严重程度不等,为典型的HCV感染表现。
2、持续异常型
这种类型患者的ALT呈持续性升高,但ALT的数值仅比正常值高1-2倍左右;肝活检显示病变轻重程度不等的慢性肝炎改变。
3、健康携带型
这种类型患者多表现为ALT正常,肝活检可能正常或显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改变。
丙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如下:
1)丙型肝炎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3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乙肝感染。由丙型肝炎到肝细胞癌一般需20年以上。
2)30~39岁为丙型肝炎的高发病年龄。
3)ALT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中类型:单相型、多峰型和双相型。单相型呈一过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HCV感染,预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进展的表现。双相型是在并称初期ALT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黄疸。
4)丙型肝炎潜伏期为2~16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天。
5)丙型肝炎常见单项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6)短潜伏期丙型肝炎,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期潜伏期和轻型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7)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爆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肝炎爆发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丙肝严重吗
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造成的严重肝脏疾病。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破坏是持续的,隐匿的,不可逆转的,超过80%的感染者将发展成慢性肝炎,更为严重的是,丙型肝炎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肝炎。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150天,其症状是疲劳、出现黄疸,有10%—20%的患者会得肝硬化,1%—5%的人在二三十年后将转为肝癌,同时丙肝病毒还会加重其他肝炎患者的病情。由于至今没有研制出丙型肝炎的疫苗,使得丙型肝炎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乙肝更为严重。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是什么
一、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
1、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丙型肝炎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丙型肝炎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丙型肝炎,因此,无法完全筛出丙型肝炎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
2、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型肝炎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丙型肝炎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丙型肝炎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二、性传播
与丙肝感染者性生活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性更高。
三、母婴传播
抗-丙型肝炎阳性母亲将丙肝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肝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部分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型肝炎。
看了上述总结,大家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有所了解了吧?不过,在这里还是建议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摆脱丙型肝炎的困扰。
肝脏恐逐渐纤维化
台湾的乙肝、丙肝患者盛行,一般民众因日夜操劳,担心“爆肝”,想到保肝误以为可靠保肝片等保健食品来养肝,往往延误治疗,于是出现肝炎病毒使肝脏纤维化、硬化,甚至恶化为肝癌。造成肝癌的最大祸首是乙型肝炎,其次是丙型胖炎,根据临床统计,肝癌病患中约有1成左右的人为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而在台湾中南部的比例甚至可高达5成,令人吃惊!
吃保健食品不治疗肝脏恐逐渐纤维化、硬化、导致肝癌
喜欢吃来路不明的保肝相关保健食品,并无法阻断肝炎病毒的复制,以及对肝脏的伤害,其中隐藏的危险是长时间吃保健食品,却不寻求正规治疗,虽然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异状,但是,却对于肝脏是一大负担,有许多肝炎患者最后步上洗肾一途,也与此脱离不了关系。肝脏还会因此逐渐纤维化、硬化,甚至大大提高罹患肝癌的风险。
台湾有60万丙肝人口,主要是透过血液传染,因此只要有血液接触机会,曾输血、使用不干净针头、刺青、针灸、穿耳洞的器械消毒不完全、共用牙刷或刮胡刀,或毒瘾者共用针具及稀释液等民众,都有可能感染丙肝。 和乙型肝炎病毒不一样的是,丙型肝炎病毒透过性行为及母子垂直感染的比率相当低;此外,目前还没有丙肝疫苗可以预防。而C型肝炎病毒可说是仅次于B型肝炎病毒另一个肝脏的杀手。
闻丙肝色变!中南部肝癌患者有一半是丙型肝炎患者
沙鹿童综合医院胃肠肝胆科主任陈宗勉医师表示,慢性丙肝可怕之处,在于丙型肝炎不治疗,感染者经过20至30年后,时间一久,会加速肝纤维化,并有3成患者会导致肝硬化,并有约5%的人会并发肝癌,如果患者有喝酒习惯,恶化为肝癌速度更快。
临床发现,在中南部肝癌患者约有一半是丙型肝炎患者,某一些乡镇甚至有聚集的情况。背后引发原因除了与早期共用不洁针头之外,不适当的医疗行为也是原因之一。
丙肝分不同基因型合并治疗露出一线生机
陈宗勉医师表示,丙肝有不同的基因型,至少可分成6种主要的基因型和50种以上之次要基因型,而且在世界各地稍有不同。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台湾有医保给付,疗程为一周注射一次长效干扰素,再搭配口服药物雷巴威林(Ri乙avirin),治疗24至48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以常见的丙肝第一型和第二型,完全治愈率前者有7至8成,后者更高达9成以上,治疗后半年完全验不出病毒量,对于丙肝患者来说,生命露出一线生机!
丙型肝炎治疗药物副作用可以借助药物来改善
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目前已日新月异,但是,仍然有许多患者担心副作用而放弃治疗,例如过度惧怕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口耳相传之下,把干扰素的疲劳、恶心、失眠、掉发等副作当成在做化疗,或担心雷巴威林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其实,副作用因人而异,并非人人都会发生,即使有副作用发生,症状大多轻微,且可以藉助药物来改善。患者不宜因噎废食,错失治疗时机,甚至可能治愈的机会。
丙型肝炎的防治刻不容缓先从源头管理做起
针对丙型肝炎的防治刻不容缓!陈宗勉医师表示,必需先从源头管理,找到丙型肝炎患者在哪里?避免患者再传染给他人,并且鼓励患者接受治疗,现在药物进步快速,不但有治疗的新曙光,甚至有治愈的机会。此外,患者需要定期追踪,观测有无活动性肝炎,以及进行肝癌筛检,每半年做一次血液与超音波检测。
丙肝的症状
(1)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由丙型肝炎到肝细胞癌一般需20年以上。
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
(2)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
(3)30-39岁为高发病年龄。静脉吸毒、多次输血、血液透析者丙肝发病率高。
(4)丙肝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但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更易慢性化。黄疸发生率低及ALT较乙肝为低,肝外表现也不多见。
(5)ALT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种类型:单相型、多峰型和双相型。单相型呈一过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HCV感染,预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进展的表现。双相型是在病程初期ALT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黄疸。
(6)丙肝易与乙肝发生同时或重叠感染。这是由于乙、丙型肝炎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故乙、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叠感染者多,重叠感染者的预后较单纯的慢性乙或丙型肝炎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