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习惯养成要始于童年
洗手习惯养成要始于童年
腹泻是小于5岁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用肥皂洗手是预防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流感)有效且经济的方法。然而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洗手的比例都比较低,约为3%到30%。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健康与卫生论坛上,美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中国等国家的学者就洗手对健康和出勤率的影响,洗手的习惯应该如何养成,孩子养成洗手习惯会对家人产生什么影响等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交流。
美国水和环境卫生项目专家培特介绍说,2008年年底在中国陕西农村进行过一项农村妇女及在校儿童洗手率、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研究。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于13岁儿童的看护者及其小学生,共调查了600个家庭和10多所学校。研究发现,在陕西农村人群中用肥皂洗手的频率不高。即使在饭前便后、给孩子擦屁股后、做饭前等时候洗手的比例也很低。研究者认为,当地人很少洗手的主要原因是怕浪费水和肥皂。培特说,有学者做过研究,养成用肥皂洗手的习惯可以降低至少一半的腹泻发病。而且洗手有双重保护作用,既保护了洗手者本人,也阻断了病菌的传播链。
巴基斯坦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是开展卫生促进行动的理想场所。一方面,那里学生集中,比较容易进行健康传播教育。另一方面,儿童很容易将他们学到的好的卫生习惯向同学、朋友和家人再传播。研究人员在154所小学进行了洗手行动对健康影响的评价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在洗手池提供肥皂,招募学生当监督卫生班长等强化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传染病导致的缺勤率。同时,学生腹泻等传染病的发病率、父母因孩子生病而致的缺勤率以及学生家庭成员的就医率等都大大下降。
如何让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细菌的知识:从宝贝能够自己洗手开始,慢慢告诉孩子一些知识,告诉他细菌是什么,会引起什么情况,怎么才能让细菌远离咱们,不用说的太明白,只是灌输一个概念就可以了。目的是说到细菌他能够清楚。
日常督促:大人平常要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要洗手,要言传身教效果才会好。对于孩子呢,我们在他吃饭前、玩玩具后、便后等情况,要督促他的洗手动作。
疾病发生时:生病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要向孩子讲解一些疾病的知识,比如说疾病是由手上的细菌引起的等等,强化记忆。
洗手的方式:单纯的洗手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兴趣,所以需要家长要用心,比如买一些颜色或者形状好看的洗手液,或洗手时将沫沫弄成吸引孩子的形状,调动积极性。
纠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教育,不要造成其他的心里疾病。
冬季流感预防知识 勤洗手
让宝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这是预防经手传播疾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春季预防流感,洗好小手的效果,不要太好哦。
所以,宝宝们,不想病从口入的话,这些情况下一定要洗手哦——饭前饭后;触摸过公共物件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座椅后;触摸眼、口、鼻前;如厕后;打喷嚏或咳嗽后;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戴口罩前及除口罩后;从外面回家后……对照一下,是不是有这些情况?那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小孩应该从几岁开始刷牙呢
通常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刷牙训练。
第一阶段:当宝宝开始长第一颗牙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从6个月开始就要给宝宝”刷牙”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刷牙并不使用牙刷,而是父母用干净的纱布包裹自己的食指沾净水帮宝宝清洗口腔,洗去牙齿及牙床上的附着物,这种口腔护理方法一般要持续至幼儿两岁半,此时口腔中的乳牙才全部萌出。
第二阶段:从两岁半开始,父母应替幼儿选择此年龄段使用的牙刷,每日早晚两次,站立于幼儿身后,手把手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拂刷法)。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只要家长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耐心指导,相信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不件难事。
第三阶段:从3岁起,幼儿已经过半年的过渡期训练,应能独立完成刷牙动作了。但此时的幼儿还很顽皮,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平时还要起监督指导作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牙齿。
答孩子长牙后,我每天用纱布蘸水给他洗牙,一岁左右,我就给他刷牙了。起初买的是指套牙刷,套在大人食指上,用清水或淡盐水刷。后来买了韩国产的一种婴儿液体牙膏,安全配方,即使孩子吞下去也没多大关系。孩子2岁时,我就买儿童牙刷给他刷,依然用液体牙膏,因为他有时还是会将漱口水吞下去。现在3岁,用的是电动儿童牙刷和普通儿童牙膏,会自己刷牙了。
马上开始吧!以下是查到的方法:从两岁半开始选择此年龄段使用的牙刷,每日早晚两次,站立于幼儿身后,手把手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拂刷法)。从3岁起,幼儿已经过半年的过渡期训练,应能独立完成刷牙动作了。但家长平时还要起监督指导作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显示全部马上开始吧!以下是查到的方法:从两岁半开始选择此年龄段使用的牙刷,每日早晚两次,站立于幼儿身后,手把手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拂刷法)。从3岁起,幼儿已经过半年的过渡期训练,应能独立完成刷牙动作了。但家长平时还要起监督指导作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答按照书本上说的,孩子从长出第一颗牙就应该给他刷牙了,但是我们基本上都做不到。象你孩子已经3岁了,就应媒趟 ⒀溃嘌 己玫奈郎 肮摺N遗 衷诟崭?0个月,长了六颗牙,我买的指套型牙刷,她特别喜欢刷。
答你好,一般宝宝一岁左右就可以有纱布粘点淡盐水来给他洗洗口腔了,有两岁时就可以给他用牙刷刷,不过不要用牙膏,主要牙膏太一点甜味,怕宝宝会吞食的,最好还是等到三岁左右再让他用牙膏刷较好。
摇篮网
答您好,儿童到3岁左右,有自己动手能力,家长就可以教其刷牙的,并从小给他讲述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这对维护乳牙及乳牙列的健康完整,为以后诱导恒牙的正常萌出、发育,都很重要。您的宝宝才1岁多,可以用牙套刷。祝宝宝快乐成长! 隐藏
摇篮网
答分三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刷牙训练。(1)开始长第一颗牙,也就是大约从6个月开始用干净的纱布包裹自己的食指沾净水帮宝宝清洗口腔,洗去牙齿及牙床上的附着物,这种口腔护理方法一般要持续至幼儿口腔中的乳牙才全部萌出。(2)从两岁半开始选择此年龄段使用的牙刷,每日早晚两次,站立于幼儿身后,手把手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拂刷法)。(3)从三岁起,幼儿已经过半年的过渡期训练,应能独立完成刷牙动作了。但家长平时还要起监督指导作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摇篮网
以上便是向大家介绍的儿童从几岁开始刷牙。注意宝宝刷牙一定要选择儿童专用的牙刷和牙膏,父母刷牙时,让孩子学习模仿刷牙,父母要非常耐心地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刷牙兴趣。希望以上向大家介绍的儿童从几岁开始刷牙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始于童年
有调查表明,8岁以前的儿童,如果曾经患过比较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成年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比没有感染过的孩子要高得多。
我国50岁以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超过15%,慢支不仅是疾病本身对健康的影响,5年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明显控制,就会出现合并症,比如阻塞性肺气肿、肺炎性心脏病、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8~10年之后,这些合并症就能够占上风,威胁人体健康甚至生命。
所以,若想在中老年期远离慢性支气管炎带来的困扰,就要把预防工作提前到几十年前的童年期。刘克俭说,两个年龄段的人最容易生病——10岁以下的儿童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本原因是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免疫功能较差,一个是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个是免疫系统已经老化。小孩子爱生病,尤其是反复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家长也往往跟着受罪,每到季节变换、感冒流行的时候,各大 医院儿科和儿童 医院常常是人满为患。家长此时的心情也十分复杂,不带孩子去医院吧,怕病情拖得严重了,带去吧,又怕被更严重的病情传染上。所以,与其害病后矛盾痛苦,不如未病先防,更何况,像慢支这样的疾病,预防的效果能达到几十年之后。
专家说,免疫系统是基本健康和生命的保障。如果免疫功能不好,无法有效地清除突变细胞,日积月累,就会患上重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导致的各种疾病,最主要的表现在呼吸道,慢性支气管炎更是首当其冲。这是因为,首先呼吸道是对外高度开放的器官,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呼吸系统。其次,呼吸道疾病属于显性症状,比如鼻炎,会不通气、打喷嚏,气管炎,会咳嗽。所以,要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最根本的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专家说,家长应从各个方面着手,包括衣着、饮食甚至个性的培养,加强孩子的免疫功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如果孩子患了较为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更要注意及时治疗,彻底根治,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促进身体康复。
世界洗手日主旨及目的
“世界洗手日”主旨是推动全球性的普遍教育,推动洗手对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医护人员,因为他们是经常接触能威胁人类性命的疾病来源的一群。
世卫曾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以肥皂和用适当的洗手方法,来养成洗手的习惯,是可以减少儿童患上肚泻等病症达53%。以世卫估计每年有1800万儿童死亡而当中90%是五岁以下的幼童,若然以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至少可以拯救达一半数目的儿童。
世界洗手日是一项运动,目的旨在呼吁全世界人民利用肥皂洗手作为一个预防感染疾病的重要方法。2008年是联合国大会订立的国际环境卫生年,健康促进组织PPPHW发起第一届世界洗手日倡议,号召全世界各国在每年的10月15日开展洗手活动。
洗手液洗手可以减少手部多少细菌
并没有具体的值。
洗手液可以减少手部皮肤的细菌数量。而不洗的手一般带有20-30种病菌,可导致肠道、眼病、伤寒病等多种疾病。正确洗手可以让细菌数量减少21%。许多常见传染病,如感染性腹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皮肤感染、沙眼等疾病都能经手传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经手传播疾病的有效手段。
梦游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双方皆有梦游症的父母生下的孩子有60%也会有梦游症。
“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梦游症和程度较低的夜惊症有强烈遗传影响。”来自加拿大研究人员写道。“过去曾经为梦游者的父母,尤其是父母双方均有梦游时,应该预料到孩子也可能会出现梦游,并因此做好充分准备。”
梦游通常始于童年且在青春期消失。但梦游也可能持续到成年。根据研究者,它也可能在童年之后开始出现。夜惊症通常也始于童年,表现为尖叫和强烈的恐惧。
在新的研究中,蒙特利尔圣心总医院的JacquesMontplaisir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父母和成年孩子在这些疾病之间的关联。他们考察了1997年至1998年出生在魁北克的近2000名孩子。
研究人员发现,56%的儿童(1.5岁?13岁)有夜惊症。研究指出,年幼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夜惊。同时,梦游影响了29%在2.5岁至13岁的孩子。根据这项研究,梦游在更年幼的孩子中不太常见。
孩子梦游几率的上升取决于父母当中是否有人为梦游者或双方均为梦游者。
父母无梦游的孩子仅23%出现了梦游。父母中有一方为梦游者,孩子出现梦游的几率约为47%。如果父母双方均梦游,孩子出现梦游的几率约为62%。
饮食习惯始于胎教
不知道妈妈们有否注意到,宝宝出生后的 饮食 习惯,深受 胎教 的影响。虽然目前并无严谨的实验证实,但从临床中的个案却可发现,如果宝宝从一出生起尚未有行为或认知能力之前,就经常表现得没有胃口、不喜欢吃东西、常吐奶、消化吸收不良,甚或是稍大一点开始进食副食品时,即出现明显偏食的现象。则追溯既往,其母亲怀孕时的饮食状况往往也是胃口不好、偏食,或是吃饭的过程紧张匆忙、常被外界干扰打断、亦或是常常有一餐没一餐的。
所以,如果您希望日后少为宝宝的饮食问题操心,营养师建议,从现在开始就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三餐定时
再忙碌,都应把吃饭的时间还给自己。最理想的吃饭时间为早餐7~8点,午餐13点,晚餐6-7点;吃饭时间最好30-60分钟,进食的过程要从容,心情要愉快。
2、三餐定量
三餐都不宜被忽略或合并,且份量要足够,每餐各占一天所需热量的三分之一,或呈倒金字塔型-早餐丰富、午餐适中、晚餐量少。
3、三餐定点
养成定点吃饭的习惯;如果您希望未来宝宝吃饭能坐在餐桌旁专心进餐,那么您现在吃饭的时候就应固定在一个气氛和乐温馨的地点,且尽量不被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或打断用餐。
4、营养均衡而多变化
身体所需的营养尽量由食物中获得,而非拼命补充维他命,因为目前仍有许多营养素尚未被发现,所以建议您多变化食物的种类,每天可吃15种不同的食物,营养才易充足。
5、以未加工的食物为主
许多母亲都曾为孩子不爱吃青菜、正餐,喜吃饼干、糖果、汉堡、可乐烦恼过,当然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但若母亲在怀孕时也尽量多吃原始食物,如五谷、青菜、新鲜水果……烹调的方式以保留食物原味为主,少用调味料,少吃垃圾食品,让宝宝还在肚子里时就习惯此类的饮食模式,加上日后的用心培养,相信母亲一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