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有哪些表现
疟疾有哪些表现
症状通常发生于蚊叮咬人注入疟原虫后10~35日。疟疾潜伏期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为24~30天,恶性疟为7~l2天。经输血传播的疟疾,其潜伏期的长短与血中疟原虫的数量有关,3~41天不等,一般为7~14天。疟疾临床症状通常有以下四期:
1.前驱期: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发冷期: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发热期: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出汗期: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当时除疲劳外,顿觉舒服轻快,常安然入睡。此期持续约2~3小时。间日疟、卵形疟—般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在48小/时内可有两次发热,发作数次后常见鼻唇部疤疹及脾肿大,发作多次后则有肝脏肿大及贫血,脾脏逐渐肿大并变硬。
疟疾有时引起凶险发作 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引起,少数由间日疟原虫引起。凶险发作以脑型最为常见,先有数天疟疾典型发作,继而出现烦躁、谵妄、昏迷、惊厥等。体征有脑膜刺激征、失语、瘫痪、反射亢进等。其它尚有胃肠型、肾型和黄疸厥冷型等。婴幼儿疟疾则表现为低热弛张或稽留高热,常有烦躁不安、惊厥、吐泻等,贫血出现早而严重,脾肝肿大明显。
黑尿热是疟疾罕见的并发症,为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红细胞破坏释放血红蛋白入血流,血红蛋白排入尿,转变成黑尿。黑尿热几乎总是在慢性恶性疟者中发生,尤其是接受奎宁治疗者。
引起疟疾有哪些原因
引起疟疾有哪些原因一:形态 在红细胞内发现的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虫种鉴别的重要依据,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的时期称为红内期,这一阶段随着虫体的自然生长,发育,繁殖时期的不同,其形态变化很大(多形性),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发育期,即滋养体期,还有裂殖体期和配子体期。接下来引起疟疾有哪些原因是在用到光学显微镜观察疟原虫形态时,须将薄血膜涂片用瑞氏或姬氏液染色,染色后的疟原虫核变为紫红色,胞质为蓝色,疟色素可以不受染色的影响仍为棕褐色。
引起疟疾有哪些原因二:生活史 寄生于人体的四种疟原虫,其生活史过程大致相同,都需经过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个世代,均分为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孢子增殖期三个阶段,都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接下来引起疟疾有哪些原因是在人体内先进入肝细胞发育(红细胞外期),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而大量繁殖(红细胞内期),最后分化出配子体,完成无性生殖,开始了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的有性生殖发育(孢子增殖期),无性生殖在人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在蚊体完成,故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蚊为其终末宿主。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能治好吗
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以前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现在已普遍开始采用青蒿素复方药来治疗疟疾,其抗药性低,治愈率高,效果更明显。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的诊断
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
1.临床诊断要点
①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②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③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⑤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⑥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⑦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⑧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血中病原体检查: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恶性疟一种在周围血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在发作期检出机会较多,发作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 管,如当时配子体尚未出现,则血检可能暂呈阴性,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间查血最为适宜;其余三种疟疾的血检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见到原 虫,临床上酷似疟疾,血检原虫阴性者,应坚持一天查血2次,连续几天,细致地按规定检查厚血膜,其功率高于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疟疾,最终定能在周围血中查 到疟原虫,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
鉴于镜检法的准确性受到血中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镜检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传统的血检法有了一些改进,其 一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剂和吖啶橙的毛细管,取病人60µl血,加一个浮器,离心后,疟原虫浓集在红细胞上层和白细胞下层,由于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 两层细胞和疟原虫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发荧光的疟原虫,此法有浓缩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节省了时间,其二是 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后以吉氏液染色后镜检,优点是以皂素处理过的厚血膜底板清晰,无红细胞残骸和血小板干扰,有助于疟原虫检 出。
(2)免疫学检测:
①检测疟原虫抗原;可查出原虫血症者,故对临床诊断为现症病人以及从人群中查传染源,考核疗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
②检测疟原虫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借助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过筛供血者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以 及考核抗疟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对多次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检测疟疾抗体有助于诊断,检测抗体的方法较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等。
(3)核酸探针检测: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 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内批理处理大量样本,已被认为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 具,目前大量生产核酸探针和大规模现场使用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须解决。
(4)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为进一步提高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便于在实 际工作中推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够直接检测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 测边远地区的疟疾,由于它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就目前多数疟区的条件,现场采血后,尚要回到具有较好条件的实验室做进 一步的分析处理。
(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 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Ⅱ),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血中富组蛋白Ⅱ的存在,据国外比较Dip-stick 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异性(81.1%~99.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 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必须指出的 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典型的疟疾,诊断不难,对于占1/3以上的所谓非典型病例,须与以发热,脾大和肝大为特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扩散疟疾,或忽视了与疟疾并存的其他疾病。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的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比蚴多为阳性。
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
4.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明显肿大和疼痛,无脾大,热型不规则,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超声波及X线检查可发现脓肿。
5.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6.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7.布氏杆菌病 发热呈周期性,一般症状不重,以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
8.钩端螺旋体病 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
9.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
10.脑型疟疾 本病发生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相混淆,通常要仔细反复查找疟原虫,毒痢还应做粪常规,培养,一时弄不清可先用抗疟药治疗以等待结果。
11.其它如粟粒性结核,胆道感染引起的长热程发热也要注意鉴别。
疟疾的症状 间日疟症状
主要以寒战发抖为早期症状,皮肤呈鸡皮疙瘩,持续0.5-2个小时可进入发热期,高热(40-41度),并可伴有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甚至谵妄,一般可持续约4-5个小时。随后进入出汗期,可表现为大汗淋漓,体温下降,症状消失。
间日疟隔日发作一次,如收到二重感染,也可以每天发作,容易引起误诊,整个癫痫发作全程约持续6-10个小时。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的常见症状
得上疟疾病就一阵冷、一阵热,上来冷了,浑身冷的打寒战,甚至压上几床被子也暖和不过来;若是上来热了,就是只穿煎薄衬衫也觉得热的不得了。直到出一身大汗后才算是暂时了事。一但患有疟疾,短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也不得好,患者多被折磨得面黄肌瘦,精疲力尽,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者还可能因此而丧命。
防治疟疾有哪些方法
.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
2. 预防首先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全球86%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9%的病例发生在东南亚,其余5%的病例分布在全球其它地区。我国疟疾主要流行于云南、海南、贵州等南部地区和安徽、河南、江苏、湖北等中部地区。旅行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树立疟疾感染风险意识。在出国前,建议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旅游保健中心或相关医疗卫生部门进行健康咨询;在疟疾流行区,要加强个人防护,包括使用蚊帐、驱避剂、蚊香、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等,防止蚊虫叮咬。从疟疾流行区返回后,若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类不适症状,应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旅行史,以便排查疟疾。
4.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
疟疾有哪些传播途径
疟疾是一种很常见的传染疾病,它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由于疟疾的表现症状和一些别的疾病相类似,这时候就会干扰我们的判断,这是就会出现误诊的情况。
一、传染源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末稍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传染性。配子体在末稍血液中的出现时间、存在时间及人群的配子体携带率,随虫种不同而异。复发者出现症状时血中即有成熟的配子体。疟区的轻症患者及带虫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血中也有配子体。这类人员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染期:间日疟1~3年;恶性疟1年以内;三日疟3年以上,偶达数十年;卵形疟2~5年。
猴疟偶可感染人类,成为动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的种类很多,可传播人疟的有60余种。据其吸血习性、数量、寿命及对疟原虫的感受性,我国公认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要传疟媒介按蚊。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看了我的介绍,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疟疾的传播途径了吧,这样以后大家也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预防这种疾病,避免自己被感染,很多的疾病都有类似的传播方法,大家也可以相互借鉴。
疟疾治疗
疟疾这种疾病究竟要怎样进行治疗呢?这种疾病对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只要认真的进行治疗,疟疾这种疾病才会渐渐的康复,在生活中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让疟疾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患者要有良好的养病环境,看看治疗疟疾的办法吧。
抗疟原虫治疗
1、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氯喹、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
蒿甲醚:适用于各型疟疾,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退热及原虫转阴速度均较氯喹为快,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红内期。肌肉注射后吸收完全,血药达峰时间为7小时,半衰期为13小时。
本药在体内分布甚广,可透过血脑屏障,以脑组织分布最多,肝、肾次之。经胆汁和尿液排泄。
本药不良反应轻微,个别患者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妊娠妇女慎用。
成人用量:肌内注射,首次160mg,后每12小时1次,每次80mg,连用5次。如果血液中仍能够检查到疟原虫可改为每日80mg肌肉注射,2~3天,至血液中疟原虫检查为阴性。
儿童用量:肌内注射,首次按体重3.2mg/kg;第2- 5日每次1.6mg/kg,每日1次。
2、防止复发:常用药物
伯氨喹啉:本品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组织期虫株,尤以间日疟为著,也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对恶性疟的作用尤强,使之不能在蚊体内发育,对红内期虫株的作用很弱。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腹痛等,少数病人可有药物热、粒细胞缺乏等,停药后即可恢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本药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生应停药作对症治疗。
用法与用量:成人每次13.2mg,每日3次,连服7天。
磷酸哌喹:目前常用的剂型是与青蒿素的复方制剂科泰复。
对症治疗
1、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
2、保证液体入量。
3、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有利于DIC的治疗与预防。
4、有脑水肿时,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每日2至3次。
5、重症患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疟疾治疗的方法,想必患者都清楚的掌握了,在生活中大家引起重视,注意自己的健康,及时的发现疟疾的症状,患者一定不要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掌握好疟疾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的办法,家属要认真的护理患者才行,不要让疟疾出现。
疟疾有哪些表现
1.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3.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得同步。数次发作以后患者常有体弱,贫血,肝脾肿大。发作次数愈多,脾大,贫血愈著。由于免疫力的差异或治疗的不彻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
夏季来临要注意驱蚊防疟疾
目前尚没有成熟有效的疟疾疫苗用于预防疟疾,因此预防疟疾的关键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发现后要及时医诊,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彻底消灭蚊虫。主要措施是安装纱窗;搞好环境卫生,尤其是死角、污水处的卫生;选用低毒灭蚊药在室内角落喷洒;夜晚回家时,蚊虫常聚集在门口,可先驱赶蚊虫后再开门。疟疾流行区可使用溴氰菊酯类能杀死蚊虫的药物浸泡过的蚊帐,减少传播媒介。
2、做好个人防护。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觉时挂蚊帐;白天外出时,要涂些避蚊油膏;如果到山区作业,或者夜晚到蚊虫集中的地方活动,应穿长衣长裤。
3、一旦确诊疟疾,要及时治疗。目前,疟疾有非常有效的药物来治疗,比如氯喹、伯氨喹、哌喹、咯萘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使用抗疟药过程中,最好有专业医生指导,以免产生毒副作用。另外,不要长期服用某种预防药,会产生抗药性。
4、不要让蚊虫叮咬孩子。小孩睡觉很容易踢被子、踢蚊帐,父母要多留心观察,做好防护;孩子皮肤娇嫩,夜晚在外玩耍,更易招蚊虫叮咬,父母可随身携带风油精、花露水等,时刻保护好宝宝。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抗菌治疗腹泻
菌方中、山楂、木香、乌药等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莱菔子所含莱菔子素芥子油有一定抗菌效能。对菌类引起的腹泻和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疟疾有什么症状 三日疟症状
三日疟其症状如名所说,每隔两天发作一次,如果重复感染也可隔日或者每日发作。发作周期数是72小时持续不变。发热期有时超过6小时,出汗期退热快,容易出现虚脱。脾肿大及贫血较轻,常有蛋白尿出现。
三日疟病程长、复发率高,初发持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常在休止后2个月内复发。病程一般不超过3年。
疟疾症状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