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7误区
冬季进补7误区
误区一:越贵越补
一些人以为东西越贵越好,不惜花高价买燕窝、鱼翅之类的保健食品。其实这些东西进补功效未必就好,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十分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不要以贵贱分高低,关键是看自身哪项功能较差,再根据体质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群体,则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夏季人们常吃冷饮、冷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入冬即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副作用。
误区三:虚实不分
进补要先分清自身体质,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症病人不宜进补,要辨证施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误区四: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误区五:进补单一
有些人喜欢按照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么做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对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温热的,会导致体内毒火旺盛,出现口干、口渴、嗓子疼等症状,不宜过多食用。
误区六:凡补必肉
夏季过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另外,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以及过多的脂肪、糖类等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但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所以,冬季在适当食用牛肉、羊肉进补的同时,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误区七:重“进”轻“出”
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否则食物代谢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身体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孕妇四个进补误区
孕妇进补误区一:价钱越高的产品营养就越好。
其实营养品的价格完全取决于生产的成本,包括生产时原材料的购买价格以及包装和销售还有广告费等,由于有些原料的来源比较少,如西洋参、鹿茸等都使价格上涨。因此在选择营养品时孕妇要咨询专业人士看看自己是否需要。鲜牛奶的补钙效果未必就比昂贵的钙剂差。
孕妇进补误区二:以零食、保健品代饭。
孕妇为了加强营养每天都会摄入非常多的营养品,导致严重影响正常进餐时间和食欲。有非常多的孕妇都认为:反正已经摄入营养了不吃饭也可以。这样做反而对孕妇身体非常不利,因为大多数的营养品都是强化某一种营养素或改善某一种功能所生产的产品,单纯使用反而不如普通膳食摄取的营养来的均衡。
孕妇进补误区三:水果代替蔬菜。
水果口感好,食用方便,深得孕妇喜爱,并且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因此很多孕妇就多吃水果不再吃蔬菜。这样做可能减少了蔬菜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并诱发便秘。同时蔬菜要比水果更加经济实惠,并且同肉类一起食用有助于达到平衡膳食。水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蔬菜有类似的地方,但并不相同,更不能完全替代,所以孕妇在生活中一定不能放弃蔬菜的摄入。
孕妇进补误区四:只要是有营养的东西,
摄入越多越好。在孕妇怀孕期间加强营养固然对的,却绝非多多益善。孕妇营养摄入过多就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并在存积大量的脂肪,容易增加肥胖和冠心病的发生几率。体重过重还会限制孕妇的体育锻炼,从而使孕妇抗病能力下降,并造成分娩困难。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会引起中毒有可能出现胎儿畸形的症状。因此孕妇仍要根据健康饮食的要求安排好一日三餐,不要盲目进补。
孕妇孕妇进补不要走进的误区
孕妇进补误区1.多吃苹果少吃西瓜
不少孕妈咪认为只要孕期多吃苹果,生产时就会顺产、母子“平安”。还有一些老人不许怀孕的媳妇吃西瓜、梨子,认为这些水果性凉寒,吃了容易流产。其实,上述说法毫无科学根据。苹果并无安胎特效,只能起到补充维生素的作用,吃多了还会产生腹胀感,容易便秘。至于西瓜等所谓性凉的水果,只要适量食用,孕妈咪也不会因此而流产。
孕妈咪食用蔬菜水果时,新鲜是最重要的原则。同时,应该多吃时鲜瓜果。不过,食用水果也不宜过量,不能一次性“恶补”,应根据“一天一个苹果、一个橙和一块西瓜”的基本量予以增减。
孕妇进补误区2.补钙就要喝骨头汤
怀孕时“一人食、两人用”,孕妈咪的营养才能予以保证,尤其是钙的摄入量。为了补钙,有的孕妈咪便按照老人的指点猛喝骨头汤。
其实,按照营养学的标准,喝骨头汤补钙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骨头中的钙不容易溶解在汤中,也不容易被肠胃吸收。相对而言,具有活性成分的钙片、钙剂更容易为人体吸收。其实,人体每天必须吸收的钙量是800毫克,而孕妈咪应为1200毫克。如果膳食平衡,大多可以能过食物摄取。而喝了过多骨头汤,还可能因为油腻等,引起孕妈咪不适
孕妇进补误区3.呕吐厉害就要多吃零食
怀孕初期常有呕吐、恶心和胃口不佳等症状,所以很多孕妈咪喜欢吃酸辣的食物。为了缓解孕吐症状,有的孕妈咪就经常吃话梅、果脯等零食。
其实,呕吐是由于早孕时的神经反射所致,所以没有必要长期大量食用话梅、果脯等。
孕妇进补误区4.大量服用人参
人参属大补无气之品,孕妈咪不宜食用。因为人参中含有作用于中枢神经及心脏、血管的多种化学成分,能够使人体产生广泛的兴奋作用,其中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能导致服用者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宁等不适症状,反而影响孕妈咪的休息质量。此外,人参具有升压作用和抗利尿作用,容易导致孕妈咪的血压升高和加重浮肿。而且,胎儿对人参的耐性很低,孕妈咪如果服用过量人参,有造成死胎的危险。
孕妇进补误区5.吃大量桂圆保胎
中医认为“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因为大部门女性在怀孕后阴血偏虚,内热较重,如过多食用性温、大热的桂圆等食物,容易出现“火上加火”的情况,严重者可出现漏红、小腹腹胀等先兆流产或早产症状。
孕妇进补误区6.用温热壮阳之品
鹿茸、鹿角胶、胡桃肉、胎盘等属温补助阳之品,会滋生内热、耗伤阴津,孕妈咪也不要服用。如果确是病情需要,也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孕妈咪可本着“产前宜凉”的原则,酌情选用清补、平补品。
孕妇进补误区7.常服补品
再好的补品,也要经过人体代谢过程,增加肝肾负担,还有一定副作用,所以对孕妈咪和胎儿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孕妈咪为了增加营养,服用了大量的蜂乳,结果导致严重腹泻,以至最终流产。常服人参蜂王浆、洋参丸、宫宝等,会损伤孕妈咪和腹中胎儿。此外,蜂王浆内含有雌性激素,可能会引起胎儿日后的性早熟。
孕妇进补误区8.过量补维生素A、D,过量补钙
过多食用鱼肝油、维生素D,会引起食欲减退、毛发脱落、维生素C代谢障碍等,如果需要补充维生素,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孕妈咪补钙过量,胎儿可能得高钙血症。一般说来,从日常鱼肉蛋食品中摄取就够了。
孕妇进补误区9.盲目吃药膳
中国传统的药膳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如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难免会误入歧途。比如,临产孕妈咪食用黄芪炖母鸡,易造成难产。这是由于黄芪有“壮筋骨、长肉补血”的功用,加上母鸡本身是高蛋白食品,两者起滋补协同作用,使胎儿骨肉发育生长过猛,造成胎儿过大,导致难产。黄芪有利尿作用,通过利尿,羊水相对减少,以致延长产程。
孕妇进补误区10.吃动物胎盘安胎
有的孕妈咪平时稍有点磕磕碰碰,就觉得身体不适,便要医生给她打安胎针,还有的信奉“吃什么补什么”的道理,四处寻找动物胎盘来进补。
其实,要不要打安胎针是有严格的诊疗标准的。安胎针补充的是孕酮,动物胎盘、卵巢里也含有孕酮,这类激素在孕妈咪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等流产先兆时,能够起到稳定妊娠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流产先兆却使用人工合成孕激素类的药品,一旦摄入过量,就可能影响胎儿生殖器官的发育。
进补勿走进4大误区
进补误区1、用补品替代一日三餐
《皇帝内经》明确指出:补品只能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机体的营养供给,还得让位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饮食。因此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绝不能仅仅依靠营养补剂。只有坚持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你的营养均衡。
进补误区2、用进补代替锻炼
专家指出,只有配以必要的体育锻炼,营养补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无论是正常营养的摄取,还是营养补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须依赖于人体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有些人缺乏运动,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差,代谢利用率低,吃下了营养补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会因体质虚弱或进补不当而产生副作用或反作用,因此并不可以只进补,忽视锻炼。
进补误区3、补品越贵越有功效
市面上的一些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药材,如龟板、鳖甲、藏红花、虫草等。然而,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因此绝不可以简单相信药价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疗效的优劣。
进补误区4、不加思考相信广告
在广告中,往往见到关于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包治百病”功效的宣传,其实基本是夸大其词。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这类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有效,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因此不能简单相信广告上说的,要多加思考,选择合适的进补产品和方式。
冬令时不同体质进补的注意事项
冬季进补应因人而异
因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很大,在选择冬季进补的方案时,应因人而异。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万不可盲目。
如形体偏瘦、性情急躁、易于激动者,应以“淡补”为主,采用滋阴增液、养血生津的饮食,禁用辛辣等食物;
而形体丰腴、肌肉松弛者,宜采用甘温食物,忌用寒湿、冷腻、辛凉的食物;
以脑力工作为主者,宜多进食有益肾、心、脾三脏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鸡蛋、牛奶、海产品、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以使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减少因用脑过度引发的疲倦、失眠等各种症候。
冬季进补仅适用于体质阳虚或寒、湿等病理变化的人群,不适宜体质阴虚火旺和实热症候的人群。若有大热、大渴、便秘、五心烦热等症状者,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且请中医师诊治后才可继续进补。
“进补”尚需“辨症”下料
冬季适当的进补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能力,我国古代民间就有“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疾患都能够通过“进补”进行预防调理的。一般来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胃病、妇科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以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者,通过冬季适当“进补”加以调理,均可以起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
相关专家认为,冬季进补需要“辨症”下料,建议“进补”者走出进补误区,进补前应到专业中医院找有经验的中医进行“辨症”开方。有人认为,只要是进补药对人体就一定有益;也有人仅凭广告宣传随便服用一些保健品;还有的人误认为,补药越贵重效果越好,但没有对症服用,反而产生了不良反应。其实以上三种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比如人参是补气健脾的良药,服用不当,则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胸闷、头痛目眩、鼻子出血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而温补肾阳的鹿茸用于阴虚者,也会导致口鼻出血、烦燥不安、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
冬季进补勿陷入误区
一、进补要三注重
冬至进补应遵循保持机体平衡、改变虚弱状态、增进身体健康的原则,一定要注重保暖、御寒、防噪三个功能。
1、要注重保暖功能。严冬天气寒冷,身体机能减退,要多吃一些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2、要注重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平时人们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来进食。如果能做到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冬令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连根带皮的蔬菜。专家认为,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3、要注重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相当必要。维生素B2来自于动物的肝与禽蛋及畜乳中;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二、四类人群最需要冬至进补
冬至进补必须到达到既能防病治病,又能保健养生的目的。那么,哪些人群最需要冬至进补呢?
1、阳气虚弱者。时值冬至,天寒地冻,为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之季。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这类人群可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期阳气生发。
2、易患冬病者。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冻疮、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医看来属肾气亏虚、阳虚外寒。调治的办法是温药和补。如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药进补,还可以食补,如生姜肉汤对咳喘疗效较好。附子生姜桂枝汤对防治冻疮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孕妇饮食进补四个误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提高,而每个孕妇怀孕以后都会大量的补充营养,但是孕妇在长达近一年的强化营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走入一些营养误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这些误区。从而使孕妇与胎儿更加健康。
孕妇进补误区
孕妇进补误区
孕妇进补误区一:价钱越高的产品营养就越好。
其实营养品的价格完全取决于生产的成本,包括生产时原材料的购买价格以及包装和销售还有广告费等,由于有些原料的来源比较少,如西洋参、鹿茸等都使价格上涨。因此在选择营养品时孕妇要咨询专业人士看看自己是否需要。鲜牛奶的补钙效果未必就比昂贵的钙剂差。
孕妇进补误区二:以零食、保健品代饭。
孕妇为了加强营养每天都会摄入非常多的营养品,导致严重影响正常进餐时间和食欲。有非常多的孕妇都认为:反正已经摄入营养了不吃饭也可以。这样做反而对孕妇身体非常不利,因为大多数的营养品都是强化某一种营养素或改善某一种功能所生产的产品,单纯使用反而不如普通膳食摄取的营养来的均衡。
孕妇进补误区三:水果代替蔬菜。
水果口感好,食用方便,深得孕妇喜爱,并且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因此很多孕妇就多吃水果不再吃蔬菜。这样做可能减少了蔬菜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并诱发便秘。同时蔬菜要比水果更加经济实惠,并且同肉类一起食用有助于达到平衡膳食。水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蔬菜有类似的地方,但并不相同,更不能完全替代,所以孕妇在生活中一定不能放弃蔬菜的摄入。
孕妇进补误区四:只要是有营养的东西,
摄入越多越好。在孕妇怀孕期间加强营养固然对的,却绝非多多益善。孕妇营养摄入过多就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并在存积大量的脂肪,容易增加肥胖和冠心病的发生几率。体重过重还会限制孕妇的体育锻炼,从而使孕妇抗病能力下降,并造成分娩困难。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会引起中毒有可能出现胎儿畸形的症状。因此孕妇仍要根据健康饮食的要求安排好一日三餐,不要盲目进补。
温馨提示:孕妇的运动要选择舒缓类型的,例如漫步,而再选择运动的环境时要选花草树木较多的公园,因为这些地方空气含氧量大环境好,有利于孕妇放松心情。
冬令时进补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
有些人认为中药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
“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误区3: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高丽参进补误区
1、服参期间不宜喝茶和吃红白萝卜、菠菜、白菜、芥菜及冷凉冷冻食品,滑肠泻下及油腻难消化食品,以免影响补益成果。
2、高丽参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
3、高血压病禁用。
4、煲参汤的最佳时间是40分钟左右,有些中老年朋友一煲就是2~3个小时,以为这样才能将参的营养都溶于汤中。其实,参类中含有一种人参皂甙,如煮的时间过久,就会分解,失去营养价值。
5、服用参类时,如涌现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皮肤疮疡等上火症状,或有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及散在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应立即停用,及时往看医生。
中药的进补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
有些人认为中药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
“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误区3: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气血虚的人冬季怎样进行食补
不同颜色的蔬菜都含有什么样的营养?早中晚三餐怎样合理进行荤素搭配?为了让您能远离由饮食误区引起的不适甚至疾病,小编精心为您搜罗各类饮食保健信息,贴身定制属于您的健康饮食。
中医认为,冬季进补对身体有着补养和治疗的双重意义,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冬季进补并非人人皆宜。对于那些健康、身强体壮的正常人就没有必要进行冬补,只需注意饮食调养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即可。而对于那些开刀手术、大病初愈、劳累过度、年老体虚者,通过冬季进补,则可以尽早恢复健康。但具体应该怎样补,需要补什么,每个人身体的情况不同,进补时需应区别对待,各取所需。
一、血虚不足常有头昏眼花者,可选服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阿胶浆、四物饮、参杞补膏、补气养血膏等中成药。同时可常食动物血、禽蛋、禽肉等进行食补。
二、气虚不足常体倦无力、动则气喘者,可选用有健脾益肺,静心安神作用的人参、红参、生晒参等。方法:将参切碎?红参在火上烘软后切片,每日3-4克,放入小瓷碗内,加入半碗水,少量糖,隔水蒸炖,每天服1-2次。也可适量饮些豆浆、牛奶;还可炖红枣、桂圆、蹄膀、精肉等服食。
三、阳虚冬天怕冷者,进补宜选择具有补肾阳作用且温而不燥的助阳之品。可选用鹿茸片、参茸片、参茸补膏等;也可选用鹿茸血片或粉片,每次0.5克,隔水炖服。除服滋补药外,还可吃些狗肉、羊肉、牛骨髓等具有补气助阳,增加防寒作用的食物,这些都是补阳上品,在冬季里可经常食用。
四、阴虚者,冬季进补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成药;也可服用哈士蟆油以补肾精、润肺养阴;或食用海参,对虚弱劳损、精血亏耗等症有效。
此外,专家还提醒人们,冬季进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凡有感冒发热、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病症,都应暂停服用任何滋补品,待病愈后再进补。
进补时忌进食过于甘腻的食物,忌过食生冷食品,以免妨碍对补药、补品的吸收。
服用人参进补时,忌食萝卜,以免影响人参的进补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人们不能光靠滋补品来维持身体的健康,还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力所能及的劳动,方能最终获得健康。让我们都来积极的参加到运动的行列中来吧,运动与饮食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老年人怕冷如何进补 不宜油腻
老年人的肠胃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状况。所以冬季进补的关键是恢复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被吸收,不然冬季的进补也就白费了,所以冬季进补以易消化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