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前庭眩晕有哪些症状

前庭眩晕有哪些症状

耳朵前庭眩晕的话,会有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还有是耳鸣,听力减退的症状的。这个是需要去耳鼻喉科进一步的检查治疗的。这个主要是伴有耳鸣性的眩晕。建议口服眩晕停和倍他司汀片调理。内耳供血不足会导致眩晕,特别是闭上眼的时候眩晕会减轻一点,睁开眼的时候感觉天旋地转。

头晕和眩晕怎么辨别

眩晕在临床上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前庭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指是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中枢性眩晕的患者常感到旋转、恶心、呕吐、出汗,头部眩晕持续时间长,但程度较轻。脑出血、脑梗塞、脑瘤病变多引起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是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患者头部晕的程度比较重,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常表现出不停地呕吐、出汗、面色改变,有些患者形容自己的症状时常说“胆汁都吐出来了”。周围性眩晕常见的疾病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药物毒性眩晕。

非前庭性眩晕与前庭性眩晕没有直接的关系。非前庭性眩晕患者常表现为发烧、恶心的头晕,或者是由于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影响脑内能量代谢、脑缺氧等。

识别头晕和眩晕

头晕和眩晕有这么多相似的症状,那么怎样识别两者呢?孟毅主任说,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引起的头晕,患者的头部没有明显的旋转感,但会有头重脚轻、头晕、头胀、头痛甚至感觉头部内憋得慌、感觉脸上哄热,高血压患者头晕时出现心慌手忙,呕吐等症状。

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时主要有持续时间短、头部晕的症状轻,看景物时,景物旋转,感觉眼震,恶心但吐不出来。

专家说,耳石症患者引起的眩晕,属于位置型眩晕,患者主要是由于耳石从壶腹部流入了半规管引起的前庭平衡障碍。患者只需在医师的帮助下,在床上翻滚几下扭转头位,让耳石从半规管复位,流入壶腹部就可治愈。

梅尼埃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躯体平衡障碍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眼震的感觉,如果是由于中耳传导声波的淋巴膜路引起的眩晕,大部分的患者还伴有耳朵发闷甚至耳鸣耳聋。此类的患者也多是由于疲劳、熬夜受凉引起的膜路水肿,前庭平衡失调。

药物中毒性眩晕有哪些表现

药物中毒性眩晕有何临床表现?

1.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贰类抗生素等)期间或停药后出现眩晕。

2.眩晕多呈漂浮感。由于两侧内耳同时、同程度受累。不易被病人自己察觉。

3.两侧前庭功能明显减退或丧失时,在机体或头部活动时出现动摇视,即外界物体有假运动现象。

4.有平衡失调和步态满珊,甚则恶心、呕吐,睁眼时眩晕加重,偶尔出现轻度眼震。前庭中毒缓慢者,因机体的适应和平衡功能代偿而不出现症状。

5.若有耳蜗受累,可伴耳呜及听力障碍。纯音听力检查,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初期累及高频,以后随病情加重逐累及中、低频听力。

6.步态及位置试验阳性,冷热试验双侧前庭功能低下。

老年眩晕的症状

老年眩晕的症状对于很多人虽然陌生,但是老人出现的一些明显的症状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老年眩晕的种类有哪些就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了。下面就介绍一些老年眩晕的症状。

老年性眩晕通常表现为眩晕感、平衡紊乱及失衡感。患者睁眼时感觉自身旋转、晃动,犹如坐车船一般。发作时不能站立,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出汗、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有时达数天上当内耳的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及位于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传入到位与前庭神经节的信号不对称时,可使位于小脑和大脑皮质的控制中枢产生眩晕感。

(1)前庭性眩晕:存在前庭系统受损表现:眼球来回规律性颤动,步态不稳,双足踩棉花感,身体向一侧倾倒以及指物偏向,特别是并足站立,沿直线行走困难,但指鼻和跟膝、胫试验基本正常。 ①前庭周围性眩晕:在眩晕发作前,后或同时出现耳蜗症状、自主神经症状。

②前庭中枢性眩晕:在眩晕发作前、后或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血管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唯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wallenberg综合症、基底偏头痛、过度换气综合症。肿瘤、外伤、变性疾患:小脑脑桥角外肿瘤,小脑损害(变性或肿瘤),颞叶肿瘤,后颈肿瘤、感染、前庭性癫痫,脑外伤、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颅底凹入正,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2)非前庭性眩晕: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晕,有眼性、颈性、循环系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眩晕等。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老年眩晕是老年人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症状是不会站立、甚至还会有恶心、耳鸣、出汗等症状,看起来非常让人后怕。老年眩晕的种类也比较多,发病的原因不同症状也会有一些差异。

老年性眩晕的日常生活护理

老年人经常会出现眩晕感,这对老年人来说,是相当严重的一件事,因为一旦出现眩晕,老年人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伤害,比如摔倒,昏厥等。

老年性眩晕通常表现为眩晕感、平衡紊乱及失衡感。患者睁眼时感觉自身旋转、晃动,犹如坐车船一般。发作时不能站立,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出汗、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有时达数天上当内耳的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及位于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传入到位与前庭神经节的信号不对称时,可使位于小脑和大脑皮质的控制中枢产生眩晕感。

按眩晕病变部位、发病原因分类

(1)前庭性眩晕:存在前庭系统受损表现:眼球来回规律性颤动,步态不稳,双足踩棉花感,身体向一侧倾倒以及指物偏向,特别是并足站立,沿直线行走困难,但指鼻和跟膝、胫试验基本正常。①前庭周围性眩晕:在眩晕发作前,后或同时出现耳蜗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同时存在的前庭及耳蜗症状的耳蜗前庭疾患有:·迷路内: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病毒性、化脓性迷路炎、迷路瘘管,RaamsaayHunt综合症,特发性突聋,耳硬化症,外伤性眩晕,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内耳病。·迷路外: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咽鼓管阻塞致中耳负压。仅为前庭疾患有:·迷路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晕动病。·迷路外:前庭神经炎。②前庭中枢性眩晕:在眩晕发作前、后或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血管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唯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Wallenberg综合症、基底偏头痛、过度换气综合症。肿瘤、外伤、变性疾患:小脑脑桥角外肿瘤,小脑损害(变性或肿瘤),颞叶肿瘤,后颈肿瘤、感染、前庭性癫痫,脑外伤、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颅底凹入正,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2)非前庭性眩晕: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晕,有眼性、颈性、循环系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眩晕等。

按眩晕的性质分类

(1)中枢性眩晕:持续性眩晕或者平衡障碍伴不规则眼球震颤与步态障碍;头痛、复视、言语迟讷、肢体运动不协调或单侧轻瘫等;眩晕较轻、病程长,听力检查多正常,无耳鸣。

(2)周围性眩晕:呈阵发的、周围性眩晕的发作,有正常的间隔时间;一侧耳聋、耳鸣常提示耳蜗神经被累及,病人出现症状是周围神经受损害的可靠标志。有2-10s潜伏期,病程短。

(3)耳源性眩晕:常突然发病,患者感自身或四周景物旋转或摇摆,可因头位变动加重,持续时间较短,常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可出现规律水平性眼震、伴有恶性、呕吐等自主神经正。一般神志清楚,有自行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常见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耳窗膜破裂、耳毒性药物中毒等。

眩晕症的分类及症状

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倾倒感或视物摇晃不稳。症状发作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斜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症状。头昏常为头重脚轻、眼花等,并无外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幻觉,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中毒、代谢性疾病、眼病、贫血等疾患引起。

中枢性或外周性眩晕:症状表现有差别,一般前庭外周性眩晕的植物神经症状明显、眼震多为水平性眼震、无神经系统体征,而中枢性的植物神经症状轻或不明显,多有脑干、小脑或顶颞叶损害的症状。

头晕多伴发其他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耳源性眩晕常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常见于美尼埃病、急性迷路炎、内耳损伤、鼓膜内陷或受压及耳石和前庭终末感受器病变(如颅脑外伤、噪音性损伤、药物中毒及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半规管壶腹的退行性变等);小脑桥脑角病变伴有Ⅴ、Ⅶ、Ⅸ、Ⅹ脑神经和锥体束等症状;前庭神经元炎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诱因,而无听力改变;椎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多因头位改变诱发,同时伴有复视、视物变形、头面和肢体麻木感、晕厥、猝倒等症状;眩晕性癫痫发作时,可伴有意识丧失、癫痫大发作或其它癫痫症状占位病变、炎症、变性和脱髓鞘病变所致中枢性眩晕,常伴有脑干、小脑或顶颞叶损害体征。

眩晕与头晕有什么不同

眩晕是一种运动错觉,发作时并无外界刺激。眩晕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有数十种疾病可以引起眩晕。眩晕可以是旋转、翻滚、摇摆、倾倒感、浮沉感和颠簸感等。这些感觉是真性眩晕,一般与前庭系统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刺激有关。头晕有时也称为头昏,是头内出现的不适感而又不能准确表达的症状。可以为轻微的不稳感、飘浮感、轻微的运动感,可以是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也可由低血压、脑缺血、低血糖或焦虑等疾病引起。

患者对自身的症状可以进行初步判断,是眩晕还是头晕,进而减少就诊的盲目性。如果是真性眩晕,一般应在耳鼻咽喉科就诊,而头晕可见于耳鼻咽喉科疾病也可见于内科疾病、神经科疾病、骨科疾病、脑外科和精神科等。若患者自我判断困难,可首先就诊眩晕门诊,由眩晕专科医生判断。

眩晕的体征

(1)前庭性眩晕:存在前庭系统受损表现:眼球来回规律性颤动,步态不稳,双足踩棉花感,身体向一侧倾倒以及指物偏向,特别是并足站立,沿直线行走困难,但指鼻和跟膝、胫试验基本正常。 ①前庭周围性眩晕:在眩晕发作前,后或同时出现耳蜗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同时存在的前庭及耳蜗症状的耳蜗前庭疾患有:

·迷路内: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病毒性、化脓性迷路炎、迷路瘘管,Raamsaay Hunt综合症,特发性突聋,耳硬化症,外伤性眩晕,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内耳病。

·迷路外: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咽鼓管阻塞致中耳负压。

仅为前庭疾患有:

·迷路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晕动病。

·迷路外:前庭神经炎。

②前庭中枢性眩晕:在眩晕发作前、后或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血管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唯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Wallenberg综合症、基底偏头痛、过度换气综合症。肿瘤、外伤、变性疾患:小脑脑桥角外肿瘤,小脑损害(变性或肿瘤),颞叶肿瘤,后颈肿瘤、感染、前庭性癫痫,脑外伤、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颅底凹入正,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2)非前庭性眩晕: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晕,有眼性、颈性、循环系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眩晕等。

按眩晕的性质分类

(1)中枢性眩晕:持续性眩晕或者平衡障碍伴不规则眼球震颤与步态障碍;头痛、复视、言语迟讷、肢体运动不协调或单侧轻瘫等;眩晕较轻、病程长,听力检查多正常,无耳鸣。

(2)周围性眩晕:呈阵发的、周围性眩晕的发作,有正常的间隔时间;一侧耳聋、耳鸣常提示耳蜗神经被累及,病人出现症状是周围神经受损害的可靠标志。有2-10s潜伏期,病程短。

(3)耳源性眩晕:常突然发病,患者感自身或四周景物旋转或摇摆,可因头位变动加重,持续时间较短,常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可出现规律水平性眼震、伴有恶性、呕吐等自主神经正。一般神志清楚,有自行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常见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耳窗膜破裂、耳毒性药物中毒等。

头晕目眩是什么原因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病可以引起眩晕,不同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感觉晕,归根结底是平衡遭到破坏,而维持平衡需要人的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深感觉系统共同参与,其中哪个系统出了毛病都可以引起晕。因此,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首先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前者占了眩晕的大多数,又可以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 30%。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五官科疾病有关,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如听力的改变、耳鸣等)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疾病可呈反复发作性眩晕,且能自行缓解。

眩晕有哪些症状

1.临床类型

(1)前庭系统性眩晕:

①周围性:

A.耳源性:外耳及中耳病变,如外耳道耵聍,急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膜内陷等累及内耳时;内耳病变,如梅尼埃(Ménière)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内耳耳石病变,晕动病,迷路卒中,内耳外伤及耳硬化症等。

B.神经源性:听神经瘤,脑桥小脑角肿瘤,后颅窝蛛网膜炎,前庭神经元炎及脑膜炎。

②中枢性:

A.脑干病变:如脑干血管病变(椎-基底动脉缺血,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锁骨下动脉偷漏症,椎-基底动脉性偏头痛),脑干肿瘤,脑干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第四脑室肿瘤,扁平颅底及小脑扁桃体下疝。

B.小脑疾病:如小脑蚓部肿瘤,小脑脓肿,下部小脑梗死,小脑出血。

C.大脑疾病:如颞叶肿瘤,颞叶癫痫,脑脓肿。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①眼性眩晕:如眼外肌麻痹,屈光不正,注视飞快行车,或站立高崖俯视危壁等。

②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偏头痛等。

③全身中毒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过度换气,尿毒症等。

④各类原因的贫血。

⑤头部外伤性眩晕:如颅底骨折或脑震荡后遗症等。

⑥颈椎病。

⑦精神性头晕(psychiatric vertigo),神经官能症等。

2.主要表现

(1)前庭周围性眩晕:

①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该病是引起眩晕的最常见疾病(约占眩晕患者的20%),可分为3种类型,即后半规管性BPPV,水平性和前半规管性BPPV,水平半规管中的囊石病,但绝大多数属于后半规管性(占所有BPPV的80%以上)。

A.后半规管性BPPV:患者常在头部位置改变,如在起床,卧床时或仰头时出现瞬间发作性眩晕,持续约几秒钟(一般不超过10s),当头部从动态恢复到某一固定位时眩晕迅即消失,故多数患者对头位的变动有一种恐惧心理,起、卧床时可呈电影慢镜头似的分段逐渐缓慢进行,借以减轻眩晕,Hallpike位置性试验时多数患者可诱发突发性眩晕和旋转性眼震(称位置性眼震),眼震方向朝头所偏方向(低的耳朵一侧),并与患侧相一致。

本病为内耳耳石器病变,头颅外伤,耳病,老年,噪音性损伤或用链霉素等可使耳石变性,变性和破碎的耳石碎屑在半规管内因头位变动和在重力的作用下而移位,引起内淋巴流动而激活后半规管的毛细胞受体,从而诱发眩晕和眼球震颤,该病经治疗预后良好,但后期易复发,平均随访18个月以后约1/3的患者复发。

B.水平性和前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除后半规管外,现已逐渐认识到水平半规管或前半规管亦偶可引起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这种变异型的症状亦可由半规管内活动的耳石碎屑所致,患者既可以是以该种少见类型首次发病,更多是继发于后半规管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做体位疗法之后的并发症,诊断水平性半规管位置性眩晕时,嘱患者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时可迅速诱发出(无潜伏期)水平性眼震,眼震方向是朝向偏头时耳朵低的一侧,持续30~60s。

C.水平半规管中的囊石病(intracapsular lithiasis):此类患者均有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的病史,临床表现为无论头偏向哪侧均出现位置性眩晕,伴持续水平性眼震,方向朝转头后耳朵位置较高的一侧,症状持续数天后缓解,即可自发缓解或在体位疗法治疗后缓解,目前认为附着在水平半规管上的碎屑是最可能的致病原因,尚无特别的治疗方法,但头部的震动和摇头锻炼可能有效。

②梅尼埃(Ménière)病:是迷路病变中有代表性的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随病变进展可逐渐发生耳聋,该病在眩晕中约占5.9%。

患者常突然发病,感周围事物和自身的转动和摇晃,故患者不能站立和走路,由于转头,甚至躯干的活动,灯光和声音的刺激均可使眩晕加重,故患者喜闭目静卧,多有耳鸣及耳充塞感,并在病变同侧有耳聋,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腹泻等,急性发作期常有眼球震颤,呈旋转性或水平性,慢相向病侧,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长者可达数天,发作可一周数次,也可缓解数月至数年,随着病程的延长,眩晕发作程度逐渐减轻,而耳聋则渐呈跳跃式加重,当听力完全丧失时,眩晕发作也即消失,耳聋一般为单侧性,有10%可侵犯两侧,前庭功能试验示病侧前庭动能减弱或消失,除眼球震颤外,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异常。

该病男女均可罹患,以40~50岁最多见,但年轻人和老年人也可发生,病理变化包括内耳的淋巴液代谢失调,淋巴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淋巴腔积水,膨胀,压力升高,致使脆弱的耳蜗毛细胞变性,病理上未见炎症或出血,曾推测阵发性眩晕发作和膜迷路破裂有关,导致感觉受体破坏,并使含钾内淋巴倾入外淋巴,从而使前庭神经纤维麻痹。

本病可能为变态反应所致,也有提出由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由明显的内耳疾病,如炎症,动脉硬化,出血,耳硬化等所产生的类似内耳眩晕症临床表现,称为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

③迷路炎:迷路炎是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多因中耳化脓性炎症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所致(化脓性迷路炎),部分患者迷路并无感染的直接侵犯,受到邻近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响,也能出现症状(浆液性迷路炎)。

临床上中耳炎患者出现阵发性眩晕并伴恶心,呕吐时,提示合并迷路炎的可能,病情严重者眩晕甚剧,并有眼球震颤,听力丧失,平衡失调等,全身症状也很明显,外耳道检查发现鼓膜穿孔,有助于诊断,并可与梅尼埃病鉴别,如简单的瘘管试验法阳性(以指压外耳道口,反复数次,诱发眩晕),表示可能有瘘管存在,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④药物中毒性眩晕:多种药物可引起内耳及前庭神经损害,其中首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抗生素通过对前庭毛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而产生耳毒性,硫酸链霉素对内耳前庭毒性较大,易引起眩晕,而双氢链霉素则易致耳蜗损害产生耳聋,急性链霉素中毒多在用药后数天内发生眩晕,恶心,呕吐,慢性中毒多见,常在用药治疗几周后患者出现摆动幻觉,运动失调和轻度眩晕,并在1周后病情达高峰。

毒性的程度取决于抗生素治疗的剂量和持续时间,但也可因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仅用数克,甚至用药1次后即发生眩晕者,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由于双侧前庭同时损害,患者仅表现轻度眩晕,更主要是一种周围环境摇晃不稳的摆动幻觉,即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平衡障碍,因此在行走,头部转动或转身时症状更明显,并在上述动作停止后,似觉原来的动作仍在继续进行,躯干和头部不动时,上述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少见眼球震颤,前庭动能试验示双侧前庭功能减退,眩晕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个别在停药后可持续数年,前庭功能恢复更慢,药物使用史及其特征的临床表现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新霉素,卡那霉素也可引起眩晕,但较链霉素为轻;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等引起者偶见,奎宁,水杨酸盐引起耳蜗损害较重,前庭症状较轻,停药后可消失,其他如三甲双酮,苯妥英钠,扑痫酮,口服避孕药,乙醇,尼古丁及长期滥用巴比妥类药物均可致眩晕。

⑤晕动病:或称运动病,即晕车,晕船,由于坐车、船、飞机等时,内耳的迷路受机械性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主要表现眩晕,恶心及呕吐,常伴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等,该病可能存在易感人群,但原因未明;睡眠不足,情绪不佳及不良刺激常为促发因素。

⑥迷路卒中:为突然发作的严重眩晕,恶心,呕吐,并有耳鸣或听力丧失,可发生迷路功能永久性损害,主要见于老年人内听动脉的闭塞,或迷路出血,患者年龄大,起病快,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症及既往无类似发作史等有助诊断。

⑦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患者主要表现慢性进行性耳聋,极少数患者早期可出现眩晕,部分患者亦可在起病后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眩晕,除有第Ⅷ对脑神经损害外,还有Ⅴ,Ⅶ,Ⅸ,Ⅹ对脑神经麻痹,头痛,共济失调等,耳科检查可发现病侧有神经性耳聋及前庭功能减弱的表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患侧可有各种异常,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头颅平片有病侧内听道异常扩大或同时有骨质破坏,头颅CT,MRI在小脑脑桥角处显示占位性病变,则诊断可肯定。

⑧前庭神经元炎:指前庭神经元(包含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节和前庭周围神经)的病变,是单次发作的急性单侧周围性前庭神经功能减退或丧失的最常见的病变,约占眩晕的4%,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的单次重症眩晕发作,伴有恶心,呕吐,不能活动,但而无耳鸣和耳聋,躯体易向病灶侧倾倒,并有向对侧快速水平或水平旋转性眼球震颤,听力检查正常,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儿童和老年偶可罹患,病因未明,多数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检查可发现一侧前庭神经麻痹,本病为良性病变,患者的严重症状在数天内可逐渐减轻,但病程较长,症状常持续数周,少数患者眩晕发作呈反复性。

(2)前庭中枢性眩晕:本类眩晕主要属于脑干性,其损害包括前庭核及其联系,因前庭及耳蜗纤维在进入延髓和脑桥是分开的,故听力可不受累。

脑干病变所发生的眩晕伴发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及不平衡,较迷路病损者顽固;其眼球震颤为垂直性,较粗大,向一侧凝视时较明显且持久,脑干病变的眩晕常同时有脑干其他结构(脑神经及各种传导束)的损害表现。

①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及其供应区脑干梗死的突出症状,50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患者突然出现眩晕,应考虑本病,眩晕为旋转性,摆动性,有站立不稳,行走有漂浮不稳感,常伴脑干受损的其他症状,如复视,延髓麻痹征,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及麻木等。

若眩晕发作持续仅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h内完全恢复,并反复发作,则临床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椎-基底动脉的TIA明显较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发作频繁,可每天发作多次,亦可间断反复发作数周或数月,但一般并不是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先兆,另外可有一特殊的猝倒发作,此因中脑红核区域或脑干网状结构的缺血,导致突发性四肢肌张力消失,使在站立或行走时发作倒地,迅即恢复,并无先兆,不伴有意识丧失。

②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瓦伦贝格(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病灶局限于延髓背外侧部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老年人绝大多数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致;在中,青年人亦可由炎症,脱髓鞘病变,肿瘤,外伤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眩晕,平衡障碍,呕吐,语言含糊不清及进食呛咳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球震颤,病侧软腭及声带麻痹,交叉性或偏身性等各种类型的感觉障碍,病侧霍纳(Horner)征以及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体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头颅MRI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③脑干肿瘤:眩晕可呈持续性,可因头部转动而加重;病早期即出现脑干损害征如脑神经麻痹,交叉性瘫痪;有明显的眼球震颤及肢体共济失调,根据进行性发展,多见于儿童及头颅CT或MRI的发现可确诊。

④多发性硬化:约1/3患者有眩晕,其中部分为首发症状,是一种逐渐加重的,旋转性眩晕,眩晕程度一般较轻,但眼球震颤多见而且明显,多为水平性或垂直性,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及耳聋少见,根据常有视神经,脑干,小脑,脊髓,其他脑神经及大脑半球损害的多个病灶,病程中有多次缓解和复发,各种诱发电位(脑干,视觉,体感)可发现亚临床病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的典型异常表现,脑脊液中γ-球蛋白增高,IgG指数异常和有IgG寡克隆带等,均有助于诊断。

⑤第四脑室肿瘤:由于肿瘤压迫第四脑室底部,刺激前庭核及迷走神经背核,常可引起剧烈眩晕,呕吐,尤其在第四脑室有可活动性肿瘤(如囊肿),当患者转动头部时可因突然闭塞脑脊液循环而发生严重眩晕,伴呕吐及剧烈头痛,称布伦斯(Bruns)综合征,如患者保持一定的头位,避免突然变动位置,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因在迅速改变头位时,可引起眩晕,此种情况易被误诊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需注意鉴别。

⑥眩晕性癫痫病:前庭系统的皮质中枢在颞上回后部或颞顶交界处,这些区域的病变(肿瘤,动静脉畸形,梗死,外伤性瘢痕)均可刺激皮质而发生眩晕,患者有严重的旋转感,或感觉外界环境向一侧运动,伴有恶心,可有眼球震颤,有些在眩晕前或随之可见一侧耳鸣及对侧感觉异常,眩晕可为发作的先兆,时间很短,一般仅数秒钟,如放电扩散到颞叶其他区域,则随后出现颞叶癫痫的其他症状,或出现全身性发作,少数患者以眩晕为惟一表现,此时需与其他眩晕发作鉴别,脑电图检查发现棘,尖波及阵发性异常可助诊断。

⑦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ositional vertigo):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特别是第四脑室及周围的病灶也可引起位置性眩晕,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没有潜伏期,发作后持续时间长,缺乏眩晕的典型表现,眼震方向变化不定,体位疗法不能缓解,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症状和体征等,可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鉴别,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极低,其常见病因有脊髓小脑变性,多发性硬化,Ⅰ型Arnold-Chiari畸形以及小脑和脑干的肿瘤等,对疑诊中枢性位置性眩晕者,须进行详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头颅MRI检查,以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

(3)其他:

①颈性眩晕:颈部突然活动时,特别是向一侧转动或头上仰时发生的眩晕称颈性眩晕,其确切的病因尚有争论,可能是因为脊髓前庭传导冲动的改变,骨赘压迫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缺血,以及颈椎强直引起的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等所致,但主动脉弓综合征和锁骨下盗血综合征亦可发生颈性眩晕。

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无症状性颈椎病,故颈椎X线摄片对诊断并无帮助,诊断主要依据老年人在转颈或仰头时突然出现的眩晕,以及TCD检查结果,但由于椎动脉行程较长,颅外段与颈椎解剖密切相关,因此椎-基底动脉TCD检查除常规头位外,还应包括头部特殊位置如转颈试验,颈性眩晕的患者TCD转颈试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20%以上则支持诊断。

②恐惧性位置性眩晕(panic positional vertigo):是一种常见的主观平衡障碍性疾病,属于精神性眩晕,临床上易被误诊为器质性眩晕,本病约占眩晕就诊者的16%,中年人发病较多见,男女均可罹患,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是:

A.尽管临床的平衡功能检查如龙贝格(Romberg)征,足尖足跟衔接行走(tandem walking),单脚平衡试验和常规姿势图示平衡功能正常,但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有头晕和主观的平衡障碍。

B.持续数秒至数分的发作性起伏不稳感,或短暂的身体不适的错觉。

C.虽然恐惧性位置性眩晕可自发发生,但患者通常认为一些不可避免的不适刺激(过桥,上梯,独自在屋,上街)或社会刺激因素(在商店,饭馆,音乐会,人群拥挤)为诱发因素。

D.绝大多数患者在眩晕发作期间或发作后存在自主神经症状和焦虑。

E.有强迫观念和行为的个性特征,情绪不稳定,轻度抑郁。

F.发作常继发于特别的情绪紧张,重病后,或器质性前庭障碍以后,如常可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或前庭神经元炎恢复后发病。

③颅脑外伤性眩晕:外伤后眩晕可由于损及内耳,前庭神经,前庭神经及其中枢联结引起,也有耳石终末器受损而出现短期的位置性眩晕,严重颅脑损伤病例在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周围可有点状小出血,以致伤及前庭核及其与中枢的联结。

外伤性眩晕除伤及迷路和前庭神经外,少见自发性旋转性眩晕,其主要表现为头晕,常诉述其本身或周围环境有运动,同时觉得不稳,转动或向上看等动作常可使之加重,脑震荡患者出现的头晕较外伤的其他症状持续更长时间。

④眼球运动障碍性眩晕:新近的眼肌麻痹伴有复视时,因空间失定向,可引起短暂的眩晕感,伴有恶心,摇晃,当患者向麻痹肌肉方向注视时最明显。

⑤高空眩晕症:属生理性眩晕,是在高空向下看时由视觉诱发的眩晕综合征,表现为主观的体位和运动不稳,这是由于注视者和固定目标之间极大距离产生的一种“距离眩晕”,高空眩晕和体位有关,在立位时最明显,眼和目标间的距离是主要的因素而非凝视的方位。

头晕和眩晕怎么辨别

头晕和眩晕有这么多相似的症状,那么怎样识别两者呢?孟毅主任说,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引起的头晕,患者的头部没有明显的旋转感,但会有头重脚轻、头晕、头胀、头痛甚至感觉头部内憋得慌、感觉脸上哄热,高血压患者头晕时出现心慌手忙,呕吐等症状。

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时主要有持续时间短、头部晕的症状轻,看景物时,景物旋转,感觉眼震,恶心但吐不出来。

专家说,耳石症患者引起的眩晕,属于位置型眩晕,患者主要是由于耳石从壶腹部流入了半规管引起的前庭平衡障碍。患者只需在医师的帮助下,在床上翻滚几下扭转头位,让耳石从半规管复位,流入壶腹部就可治愈。

梅尼埃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躯体平衡障碍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眼震的感觉,如果是由于中耳传导声波的淋巴膜路引起的眩晕,大部分的患者还伴有耳朵发闷甚至耳鸣耳聋。此类的患者也多是由于疲劳、熬夜受凉引起的膜路水肿,前庭平衡失调。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又称为“后循环缺血”。出现眩晕的类型主要有脑干梗塞、小脑梗塞、内听动脉闭塞等。老年人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也会后循环缺血引起眩晕。后循环缺血不能供给前庭神经血液正常流通引起眩晕。

眩晕分类

眩晕在临床上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前庭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1.中枢性眩晕是指是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中枢性眩晕的患者常感到旋转、恶心、呕吐、出汗,头部眩晕持续时间长,但程度较轻。脑出血、脑梗塞、脑瘤病变多引起中枢性眩晕。

2.周围性眩晕是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患者头部晕的程度比较重,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常表现出不停地呕吐、出汗、面色改变,有些患者形容自己的症状时常说“胆汁都吐出来了”。周围性眩晕常见的疾病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药物毒性眩晕。

3.非前庭性眩晕与前庭性眩晕没有直接的关系。非前庭性眩晕患者常表现为发烧、恶心的头晕,或者是由于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影响脑内能量代谢、脑缺氧等。

眩晕的疾病病因

前庭系统退行性改变

老年性组织退行性改变可发生在前庭系统任何部位在一侧或两侧,研究证实老年人前庭系统可出现耳石器、壶腹脊和囊斑上皮变性、球囊膜破裂、囊斑毛细胞减少20%、壶腹脊毛细胞减少40%,内淋巴液管及内淋巴囊壁钙沉着及玻璃样便、前庭中枢神经元减少等一系列病变。由于传入的信息不对称,前庭中枢不能正确分析而出现眩晕或头晕感。

多系统病变

身体平衡由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的相互协调维持,其中前庭系统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双眼屈光不一致使视觉系统传入中枢的信号不对对称或脑血管病后位于大关节处的本体感觉系统传入中枢的信号不对称,都可使老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眩晕,所以也可以说眩晕也是一种视觉、本体感受器及前庭系统有机平衡体系的紊乱在机体的一种表现。

中枢性眩晕多于周围性眩晕

老年性眩晕约一半为中枢性疾病,1/4为周围性病损,表现为前庭毛细胞和前庭神经节细胞退变,有人分析64名老年性眩晕患者,其中脑病变者占36%,前庭用周病变35%,前庭中枢性病变13%,脑干缺血2%,其他占14%。国外成年人群中眩晕发病最多的良性位置阵发性眩晕(34.3%),其次是中枢前庭性眩晕(7.7%)和梅尼埃病(6.6%)。

脑血管疾病影响大

老年人突发的眩晕首先应考虑脑血管疾病,因为老梗死和脑出血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眩晕有是脑血管病后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使前庭系统供血不足常致眩晕,耳部症状常可早于心脑症状。但缺氧对前庭的损害比耳蜗轻,故老年人多出现耳聋、耳鸣而眩晕的发生相对较少。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好发年龄在40—66岁,椎基底层供血不足是老年人最多见原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斑形成致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眩晕可为中枢性或为周围性。

相关推荐

眩晕症状

临床特点 (1)前庭眩晕(真性眩晕):病人自觉外物或本身呈阵发性旋转、晃动或自身浮沉、翻滚,方向明确,常伴明显的眼球震颤、平衡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发作无定期,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小时不等,很少超过数天者。多见于内耳迷路、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等部位病变。临床症状一般较重。 (2)非前庭眩晕(假性眩晕):病人仅表现为头重脚轻、头昏眼花、轻微的站立不稳,无明显的眼球震颤和明确的外物或自身旋转等感觉,少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由视觉、本体觉感受器或神经症等疾病所致。 2. 病因诊断 (1)耳源性眩晕

眩晕的原因 外周性眩晕的病因

(1)外耳和中耳病变所致眩晕:如外耳病变或外耳道堵塞、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咽鼓 管功能不良、乳突根治术后、外耳及中耳肿瘤等。 (2)梅尼埃病:又称美尼尔病,是一种持发性内耳病。 (3)前庭神经元炎:亦称前庭神经炎,为侵犯外周前庭系统而末累及听觉系统、脑于及其脑神经的疾病。 (4)创伤后眩晕:即由于创伤疾患所致的眩晕,包括头、颈、耳的外伤,气压损伤,声创伤等。 (5)迷路膜破裂综合征:即蜗窗膜、前庭窗膜、蜗管膜、膜性迷路等任何部位破裂,引起内、外淋巴液交通,脑脊液与淋巴液交通,淋巴液流人中耳腔,导致出现听觉

眩晕症状

1、应着重了解头晕的性质,真性眩晕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倾倒感或视物摇晃不稳:呈阵发性,伴眼震、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斜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症状。头昏常为头重脚轻、眼花等,并无外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幻觉,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中毒、代谢性疾病、眼病、贫血等疾患引起。 2、应鉴别眩晕为中枢性或外周性,一般前庭外周性眩晕的植物神经症状明显、眼震多为水平性眼震、无神经系统体征,而中枢性的植物神经症状轻或不明显,多脑干、小脑或顶颞叶损害的症状。 3、应了解头晕的诱因和伴

经常头晕是怎么回事 经常头晕怎么回事

1.心因性或者神经官能症:因为紧张、睡眠不好、情绪因素作祟,些人会无缘无故就晕起来。这种晕不会很厉害,通常过一阵子就会自己恢复,但时也会持续大半天。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耳石器的耳石由于某些原因脱落掉到敏感区产生不良刺激也引起眩晕,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气喘的病人,也常常眩晕时服用抗高血压或治糖尿病药物的病人,因药物过量,造成血压或血糖过低,亦会引起眩晕。某些心脏方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衰竭也可以导致眩晕。 4.脑血管疾病:

眩晕的日常分类

眩晕是人们的常见症状,很容易导致人们的身体不平衡,所以人们要了解治疗眩晕,而且人们要对症治疗眩晕才行。所以人们要先了解眩晕。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眩晕的日常分类。 眩晕的日常分类 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 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眩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眩晕更深一步的了解。 1

眩晕症的诊断办法

不管在生活中得了什么样的病症都会具体的诊断办法的,虽然在生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眩晕,但是还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病症,又总是被我们忽略掉,那么具体的诊断办法哪些呢? 1.体格检查 需进行下述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须特别注意无眼球震颤,及眼震的方向、性质和持续时间,是自发性或诱发性。伴眼震者多考虑前庭、迷路、小脑部位的病变。检查眼底无视神经盘水肿,以了解是否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听力减退或消失,则需确定为神经性或传导性,迷路病变及听神经病变常伴听力丧失。无指物偏向及倾倒现象,明确前庭无受损。注意

眩晕的诊断鉴别

1.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须特别注意无眼球震颤,及眼震的方向,性质和持续时间,是自发性或诱发性,伴眼震者多考虑前庭,迷路,小脑部位的病变,检查眼底无视神经盘水肿,以了解是否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听力减退或消失,则需确定为神经性或传导性,迷路病变及听神经病变常伴听力丧失,无指物偏向及倾倒现象,明确前庭无受损,注意无共济失调,共济失调者多为小脑,脑干的病变。 (2)耳科检查:外耳道无耵聍,鼓膜无穿孔,无中耳炎或耳硬化症等,电测听,瘘管试验等。 (3)前庭功能试验:包括变温试验(微量

眩晕哪些症状

一、眩晕症常见症状 眩晕、耳鸣 二、眩晕症临床表现 1、周围性眩晕 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其特点为: ①眩晕为剧烈旋转性,持续时间短,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眩晕加重明显。②眼球震颤:眼震与眩晕发作同时存在,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通常无垂直性眼震,振幅可以改变,数小时或数日后眼震可减退或消失,向健侧注视时眼震更明显。头位诱发眼震多为疲劳性,温度诱发眼震多见于半规管麻痹。③平衡障碍:多为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摆性运动感,站立不

老人头晕呕吐什么原因

一:内耳炎 内耳炎症叫迷路炎,常由慢性中耳炎并发,通常都是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严重眩晕,呕吐频繁,头部及全身稍活动加剧,听力完全丧失,可耳深部疼痛。自发性眼震初期偏向患侧,迷路破坏后可转向健侧。前庭功能检查,冷热试验患侧可无反应。一般3周后可由对侧代偿其功能,除耳聋外症状逐渐消失。 二:眩晕眩晕症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变,它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主要分为两种即: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眩晕的原因很多,如贫血、动脉硬化、颈椎病、高血压、运动不足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耳炎。眩晕表现为视力模糊

早上起来头晕乏力是怎么回事呢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 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 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 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