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怎么针灸 针刺太白透涌泉作用
太白怎么针灸 针刺太白透涌泉作用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原穴,五腧穴之一,配属五行属土。针刺太白透涌泉,具有健脾和胃,活络止痛,降低血糖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痛,腹胀,腹痛,呕吐,肠鸣,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等症。
针刺涌泉的作用与好处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它具有通关开窍,苏厥回逆,镇静安神,清热降火的作用,多用于喑不能言,善恐易惊,中风,小儿惊风,痫证,头眩眼黑,巅顶疼痛,咽肿,喉痹,鼻衄,身热,胸痛,心中结热,胸胁支满,咳嗽喘闷,身面发黄,胃脘疼痛,食欲不振,水肿,口渴引饮,大便难,腰痛,足心热,五趾尽痛,疝气,风疹,高血压等症。
面瘫针灸疗法有哪些
一般有风池、太冲、合谷针用泻法,迎香、平刺、下关、牵正,可以采用平补平泻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可加用电针或是药物。针灸治疗的原则是祛风通络。
处方:选用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迎香、颊承浆、承浆、迎香、合谷、太冲、牵正、风池、下关。每次选用三到四个穴位。
方法:抽针法、平补平泻;甲减法:对于露睛流泪、眼睑不能闭合的病人,可以加丝竹空、阳白透鱼腰、攒竹、鱼腰。对味觉减退者,加廉泉;耳后疼痛者,加翳风。
操作:风池、太冲、合谷针用泻法,迎香、平刺、下关、牵正,可以采用平补平泻法。颊车向地仓斜刺、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并且采用抽针法,导致面肌向后抽动,留针二十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小儿惊厥中医针灸效果好
惊厥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中医的针灸在治小儿惊厥效果也很好。
人中穴位于鼻唇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针刺时应由下向上斜刺,一般进针不要太深,进针后可用捻转或提插等稍强的刺激手法,一般刺激2~3分钟。如针刺人中穴后抽搐未见缓解,可同时针刺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针刺时最好采用直刺,进针后可用捻转或提插等强刺激手法。经针刺小儿抽搐缓解后,应用针灸进行退热治疗,针灸治疗小儿高热亦有很好的效果。
针刺退热一般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这些穴位一般均采用直刺手法。如果发热较高,可取十宣、耳尖、耳背静脉处放血,方法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4~5滴即可,这种方法退热比较迅速。
针刺涌泉的作用与好处 针刺涌泉注意事项
1.本穴较为敏感,进针时会产生剧痛感觉,因此,为减少疼痛感,进针时宜轻,快,以免患者产生不适。
2.忌刺激过强,本穴针感强烈,足底下有足底动脉弓,不可提插幅度过大,以免伤及动脉,造成血肿。
3.对怕针,精神紧张以及有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针刺本穴时要谨慎,尤其是进针不可手法太重,应先用指切法,待患者精神放松,不留意时方可快速刺入,不可贸然强刺,否则会使血压升高,或发生晕针。
4.禁用瘢痕灸,本穴皮下肌肉浅薄,深部有动脉,不可使用化脓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和血管,影响足部运动。
推荐针灸治疗失眠
二、治疗方法
2.1 体针
2.1.1 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和特色。临床多在针刺主穴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配合辨证取穴。(1)肝郁化火型: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而致,临床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多梦,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头晕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取宁神穴、心俞、肝俞、风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涌泉;耳穴取神门、交感、肝区、内分泌、皮质下。针刺配合耳穴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2)阴虚火旺型: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肝肾阴虚,扰动心神所致症见口燥咽干,多梦心悸,心烦易怒,头痛面红,舌红绛,脉细数。治疗采用调任通督法,取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明显高于药物组(P <0.01)。(3)心脾两虚型:劳神过度或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脾运失司,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多眠易醒,心悸健忘,纳差,面色萎黄,腹胀腹泻,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选穴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平补平泻;配合推拿膀胱经手法,每次50 min。(4)心虚胆怯型:体质素虚,心神不安所致的症候。临床表现为睡后易惊,遇事易惊,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弦细。心胆论治主穴选择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配穴采用辨证取穴在心虚胆怯型上明显疗效较好。(5)心肾不交型:肾阴耗伤或心火内炽,心肾失交,扰乱神明所致,症见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眠,心烦头晕,潮热盗汗,健忘,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俞冬生等采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泻南补北针法,取穴神门、内关、太溪、涌泉、心俞、肾俞,其中涌泉用雀啄灸法灸30 min。
2.1.2 夹脊穴采用盘龙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治疗加用盘龙刺治疗,取穴华佗夹脊穴,自T1-L5紧贴脊柱两旁,两棘突间隙旁开5分,自上而下左右交替针刺,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治疗4周后结果治疗效果明显。
2.1.3 经验奇穴治疗失眠,选用百会穴、鼻翼穴(左侧)、次白穴( 右侧)。鼻翼穴在鼻翼上端的沟陷中;次白位于手背第3,4掌骨之间。治疗1个月后效果好。选用五花穴(足底针五花
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1寸,共5针,针刺0.2-0.3 mm左右)为主配合辨证选穴治疗失眠。
2.2 灸法
2.2.1 艾灸法针刺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配穴用辩证取穴,配合每晚艾灸百会15 min。
2.2.2 温针法孙远征等[12]运用温针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选百会、神门、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得气后施灸30 min。
2.3 特殊针法
2.3.1 耳针选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背心、肾上腺和心为主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每
日按压15 min,治疗2周后结果有效。取皮质下、心、肝、肾、神门、耳背心等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失眠,隔日1次,治疗4周后有效。
2.3.2 腹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商曲、气旁、气穴为主穴辩证配合背俞穴治疗失眠。治疗20次。
2.3.3 电针采用电针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关元、中脘、双风池、双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双侧安眠及四神聪;耳穴取双侧神门、心、脾、
肾、脑、下脚端。治疗10次。
2.3.4 头针脑为元神之府,头部腧穴是大脑皮层下的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头穴对大脑皮层的调理作用较体穴直接而效果专一。治疗头穴透刺采用后神聪透前神聪、囟会透神庭、左右络却透通天、左右承光透曲差治疗20次。
2.3.5 穴位埋线取双侧安眠、心俞用穴位埋线法治疗2次,每次2周。
2.3.6 穴位注射采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和佐匹克隆治疗,治疗2周后有效。
2.3.7 穴位贴敷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以宁神贴贴敷神阙穴,每晚1次;治疗28d后效果明显。
2.3.8 皮内针取穴印堂、内关、太冲、足三里,除印堂外均为双侧取穴。治疗2个月。
2.4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采用任脉特定经穴配合耳针疗法治疗失眠63例,选取任脉的膻中、关元、气海、中极、曲骨、下脘等穴位,辨证为实证者用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耳穴选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肝、肾区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1个月。
大都的意思和作用 大都常用配伍
1.配中脘,胃俞,足三里,上巨虚,内庭,合谷,针刺泻法,清泄胃热,和胃通腑,治疗脾胃蕴热之胃痛,便秘等症。
2.配脾俞,天枢,中脘,上巨虚,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湿,治疗脾虚泄泻,体重肢肿等症。
3.配中脘,丰隆,神门,隐白,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胃安神,治疗胃腑不和之心烦不得卧。
4.配中脘,丰隆,内关,公孙,针刺泻法,化痰降浊,降逆止呕,治疗痰饮呕吐。
5.配膻中,巨阙,心俞,丰隆,太白,针刺泻法,化痰降浊,通痹止痛,治疗痰浊厥心痛。
6.配经渠,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清热,治疗热病汗不出。
7.配肾俞,横骨,环跳,昆仑,针刺泻法,理气通络,治疗气滞腰腿疼痛。
肩周炎针灸效果好吗
很多患者在患上了肩周炎这种疾病之后,为了能够让自己尽快的恢复健康,都会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但是有些患者害怕西医治疗会留下后遗症,所以也会想了解一下中医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讲解一下,中医里面的针灸对肩周炎的治疗过程。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选穴:
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辩证加减:
证属太阴经者加尺泽、阴陵泉;证属阳明、少阳经者加手三里、外关;证属太阳经者加后溪、大杼、昆仑;痛在阳明、太阳配条口透承山。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操作:
肩前、肩贞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内斜刺、深刺;阳陵泉深刺或透向阴陵泉;条口透承山可用强刺激;局部畏寒发凉可加灸;肩部针后还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余穴均按常规针刺。凡在远端穴位行针时,均令患者活动肩部。
肩周炎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常见的方法有爬墙锻炼: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
体后拉手:双手向后反背,由健手拉住患肢腕部,渐渐向上抬拉,反复进行。外旋锻炼:背部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作上臂外旋动作,尽量使拳背靠近墙壁反复进行。
中医怎么针灸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发作期的针灸治疗以近部与远部取穴来宣通清窍、祛邪止痛,近部取百会、风池、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等穴以疏通患部经气,远部取外关、太冲、行间、足临泣等穴以通调本经经气。以上腧穴为治疗偏头痛的基本处方,临床还要结合中医辨证与辨经的方法治疗。辨证治疗:如属肝阳上亢者,加用中封、行间、涌泉以平肝潜阳;属痰浊上扰者,加中脘、丰隆、足三里、内庭、厉兑、太白以运中祛痰;属气滞血淤者,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以活血化淤。辨经治疗:疼痛以前额为主者,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选用头临泣、头维、印堂、阳白、合谷、阳溪、曲池、足三里、解溪、内庭;疼痛以侧头部为主者,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选用率谷、风池、太阳、曲鬓、头临泣、外关、中渚、足临泣、侠溪;疼痛以后头及项部为主者,以取手、足太阳经穴为主,选用天柱、玉枕、风池、脑户、后溪、少泽、昆仑、京骨、至阴;疼痛以颠顶为主者,取督脉、足厥阴、少阴等经穴为主,选用百会、前顶、后顶、通天、太冲、行间、涌泉。以上腧穴,每次可选5~9穴,用毫针刺施以泻法,一般不灸,但多用电针,选择高频连续波,予以中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