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炎症性肠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老年人出现炎症性肠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原因,如果老年人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下,那么就容易导致自身的问题出现,也就有可能会诱发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炎,影响患者的身体。
2老年人出现炎症性肠炎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出现来源问题导致的,由于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患者的身体问题出现,从而诱发炎症性肠炎的问题出现,这就会影响患者的身体。
3老年出现炎症性肠炎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感染的原因导致,由于身体感染了病毒,那么就容易导致病毒等问题滋生,也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炎,影响患者的身体,诱发其他问题。
注意事项:
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问题出现,同时患者还应该多注意锻炼自身的身体,从而有效的提高身体的体质,缓解患者的问题。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预防护理
1.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
2.给予少渣高营养饮食,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严重者禁食。
3.合并感染者,积极抗感染治疗。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注意事项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表现为粘膜和粘膜下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患者以刺激性小、纤维素少、高热量饮食;大出血时禁食,以后根据病情过渡到流质和无渣饮食,慎用牛奶和乳制品等。 有什么好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护理。如何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
要使病人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自信心。坚强的自信心可促进病人水疗的主动性,自觉不懈地配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由于病程长,病人大多神经过敏,抑郁或焦眠,思想顾虑较重,通过心理疏导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指导病人及家属应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又富有营养的食物,保证病人每日摄入所需的热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牛奶、乳制品。对急性发作期和暴发型病人应进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冷饮、水果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以胃肠外营养(TPN),使消化道得以休息以利于减轻炎症,控制症状。贫血者按医嘱给以治疗。
对本病常用的药物的作用原理、用药途径、有哪些副反应、药物的配制要求护理人员均应熟悉,便于更好地协助医师进行药物治疗。如柳氮磺胺吡啶,其作用可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能消除炎症,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甚而蛋白尿。又如应用5-氨基水杨酸灌肠液灌肠,由于此药性能不稳定,配制上必须现配现用。
长期腹痛腹泻引起原因是什么呢
炎症性肠病,对于我国大多百姓而言非常陌生,甚至闻所未闻。然而,记者日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近设立的"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了解到,随着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的改变,炎症性肠病这一欧美常见病,近年在我国的发病明显上升,但由于百姓乃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对此病的知晓度很低,常常导致患者漏诊和误诊,在治疗上走很多弯路。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该病在欧美国家很常见,美国有14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每年有3万多新发病例。近些年,这一欧美常见病在我国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去年就接诊400多个炎症性肠病患者。"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可能跟人们的生活习惯、感染、遗传、免疫过度应答有关。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岑荣英认为,过度食用冰箱食物、饮食习惯不良、先天免疫失调等都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肠道微生物感染诱发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所致。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可保护人体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侵害。
但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其攻击的对象就不是入侵身体的外来物质,而是患者自己的肠道组织,从而引起炎症性肠病。
近些年来,在普通的专家看来,对于长期腹痛腹泻的现象,首先是个个人肠胃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平时吃的饮食方面没有注意好肠炎,肠胃消化不良等疾病,而引发种种利益发生,从而造成肠胃疾病出现问题。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吃什么好
对于老年人来说,坚持饮食原则是健康养生的最好方式。同样,饮食调养也是防治肠胃疾病或养胃不可缺少的。那么,患上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不妨去看看平时应该吃些什么食物对缓解病情有帮助吧。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一般指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病时的年龄大于60或65岁,此外,还指一部分老年人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在年轻时发病,病程延续到60或65岁以上。由于老年人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肠病的病因,鉴别诊断以及处理比年轻人会更复杂,如缺血性肠病,感染性肠病以及药物相关性肠炎等。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上总体应把握食物质软、易消化、高营养的原则,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具体有下面几方面:
1、每餐以正常食量2/3为宜,每日进餐4-5次。
2、减少油腻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应减少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也不要吃引起肠胀气的食物如黄豆、芋头等,而鱼、虾、蟹及蚕茧等容易引起过敏的一类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3、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坚果、玉米、一些蔬菜。高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如果小肠没有消化完全的话,还会导致腹泻,所以一般建议以低纤维、少渣饮食为妥。
4、膳食供应给足量的热能及优质蛋白、无机盐、维生素,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冷饮等。
5、IBD患者多缺乏叶酸,维生素A、B6、D、K,以及钙铁等多种营养素,应进食富含以上营养素的事物。
少吃刺激性的东西、烟、酒、辛辣酸甜的东西。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1.溃疡性结肠炎
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临床表现及病程与年轻人相似,但腹泻,体重减轻较为突出,而腹痛及直肠出血少见,Zimmermann等报道51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比21~30岁患者腹泻次数多,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而且迟发的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暴发型者发生率高,亦包括了部分60岁以前发病的病例以及延迟诊断致使治疗延缓者,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分布多在远段直肠。
2.克罗恩病
老年人迟发的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与年轻人无多大的差别,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体重减轻,腹痛,其他可有直肠出血,发热,腹块,肛周疼痛,以及便秘等,Woolrich和Korelitz认为老年人克罗恩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泻,腹痛和体重减轻,Harper在患者性别和病程配对的基础上,将其按年龄分组,发现老年人克罗恩病早期便血出现率高,腹块,腹痛出现率低,便血及便秘与病变位于结肠有关,Stalnikowicz发现老年人克罗恩病确诊时间延长,误诊率增高,腹泻,便血,脓肿形成及并发症出现率增高。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与年轻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相似。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并非老年人的禁忌证,但应用时应慎重,尽量避免其不良反应。应注意老年人常见的伴发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老年人应用磺胺类可产生忧郁症,应用糖皮质激素易致骨折。
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频率较高,如Woolrich发现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需口服泼尼松者为58%,静脉注射者为30%,而年轻人口服泼尼松为29%,静脉注射的为11%。Zimmermann也认为老年患者多需糖皮质激素治疗。
人们对克罗恩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意见不一。Harper认为老年人克罗恩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量比年轻人克罗恩病要少。另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和年轻人克罗恩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方面无显著差异。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吃什么好
1、每餐以正常食量2/3为宜,每日进餐4-5次。
2、减少油腻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应减少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也不要吃引起肠胀气的食物如黄豆、芋头等,而鱼、虾、蟹及蚕茧等容易引起过敏的一类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3、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坚果、玉米、一些蔬菜。高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如果小肠没有消化完全的话,还会导致腹泻,所以一般建议以低纤维、少渣饮食为妥。
4、膳食供应给足量的热能及优质蛋白、无机盐、维生素,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冷饮等。
5、ibd患者多缺乏叶酸,维生素a、b6、d、k,以及钙铁等多种营养素,应进食富含以上营养素的事物。
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
1.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时期的IBD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别;亚洲移民及其后代移居欧美后,其IBD的易感性增加,美国黑人IBD的发病率已接近美国白人,而非洲黑人很少患IBD;城市居民IBD发病率高于周围乡村,提示环境或生活方式与IBD具有密切关系,在与IBD相关的诸多环境因素如吸烟,口服避孕药,发生于儿童期的事件,感染及饮食因素中,目前已明确的是吸烟可增加患克罗恩病(CD)的危险性,而对溃疡性肠炎(UC)则有保护作用。
2.遗传因素
IBD发病率在种族间有明显差异;有家族聚集现象;单卵双生子IBD的同患率高于双卵双生子;某些IBD患者常伴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免疫疾病,均提示遗传因素在IB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遗传学研究发现HLA基因与IBD相关,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比较肯定的是HLA-DR2,DR9及DRB1*0103等位基因与UC有关,HLA-DR7及DRB3*0301等位基因与CD有关,近年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基因与IBD相关,如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α-1031CD)与CD相关,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药基因与UC相关,并且发现了IBD的易感基因位于第3,7,12,16号染色体,其中近年研究较多的是位于16号染色体IBD1位点的NOD2/CARD15基因,研究证实该基因发生变异可增加CD的易感性,IBD的遗传学研究不仅对阐明发病机制至关重要,且有可能直接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突破性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显示IBD是具有遗传异质性(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的多基因疾病。
3.感染因素
由于UC与沙门菌,志贺菌或阿米巴等感染性结肠炎相似,CD与肠结核相似,促使人们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肠道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感染性致病原,研究发现IBD患者针对细菌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细菌滞留有利于IBD的发生,而粪便转流能防止CD复发,抗生素和促生态制剂对一些IBD患者有益,特别是近年发现用转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动物模型,在无菌状态下不能诱发与IBD相似的肠道病变,提示细菌与IBD发生有关,但至今尚未在细菌,病毒,真菌等中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故目前多认为病原微生物可能是本病的非特异性促发因素,也有人认为IBD是由针对自身正常肠道菌丛的异常免疫反应所致,至于本病是否存在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及其作用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4.免疫因素
IBD的免疫机制是近年研究最活跃的领域,研究进展使我们对IBD的免疫炎症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免疫机制的提出基于本病常表现出免疫异常,如肠黏膜免疫细胞数量增多,肠局部体液或细胞免疫活性增强,患者可有多种肠外表现,且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疾病,目前一般认为IBD为促发因素作用于易感者,激发与遗传有关的肠黏膜亢进的免疫炎症反应所引起,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IBD肠道炎症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参与肠道免疫炎症反应的免疫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释放出抗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γ-干扰素,TNF,TGF等)及炎症介质引起炎症病变及组织损伤,在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对肠黏膜也有损伤作用,此外,肠道的非免疫细胞如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也参与炎症反应,与局部免疫炎性细胞相互影响而发挥作用,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非常多,彼此间相互作用机制十分复杂,有些尚不清楚,组织损害表现形式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细胞因子表达释放,而细胞因子的合成主要受黏膜免疫细胞表达的基因转录因子所调控。
UC和CD的免疫反应有所不同,CD具有TH1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细胞免疫)的特征,是一种TH1型反应,而UC则具有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的特征,为一种TH2型反应。
对本病免疫炎症反应的促发原因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能是食物抗原或通常无致病作用的肠道共生菌,有研究发现本病患者结肠黏膜可能存在与遗传有关的上皮细胞结构功能及肠黏膜黏液层的异常,提高了正常结肠黏膜的通透性,使一般不易通过正常肠黏膜,对正常人无害的肠道共生菌及食物抗原也可以进入肠黏膜,从而激发一系列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微生物病原的促发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完全证实;也有人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病,在IBD患者血清中发现了针对结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一系列自身抗体,并发现了一些抗细菌,病毒抗原及抗食物抗原的抗体,但迄今尚未发现自身免疫反应致病的直接证据,近年报道较多的自身抗体——核旁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ANCA)在UC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达70%左右,CD及正常人多在20%以下,但也未能发现其致病的确切证据,故多认为pANCA可能不参与致病,可能为肠炎的结果或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其真正意义尚待阐明。
(二)发病机制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假设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道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导致炎症病变与组织破坏。
UC和CD均有肠外表现,并且发病的人口分布及流行病学表现相似,提示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在病变好发部位,病理组织学及免疫学表现上二者存在差异,提示可能是机体对不同致病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具体发病环节存在不同,最终导致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
引起中老年人便秘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中老年人便秘的原因较多,各种疾病原因最为常见。 如,有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疾病,也有些患者的便秘是特发性便 秘。肠道的病变有炎症性肠病,如肿瘤、疝、直肠脱垂等。全 身性疾病有糖尿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另外, 中老年人经常服各种药物,某些药物容易引起便秘,如阿片类 镇痛剂、抗胆碱类药、抗抑郁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药等。此 外,中老年人活动减少,膳食中缺少纤维素。这些都是诱发便 秘的因素。
腹泻是病的吗
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性肠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40岁人群,儿童或老年人也可发病,男女发病机会相差不大。
经常腹泻可能是这些因素作祟:
1、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面致腹泻。
2、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 小儿腹泻。。
3、不良剌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4、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都有哪些?说起炎症性肠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炎症性肠病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注重个人的平时习惯,导致这种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患上这种疾病,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近几十年来,IBD(UC和C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北欧,继而是西欧、南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反映了环境因素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如饮食、吸烟或暴露于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二、遗传因素
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都有哪些?遗传因素,IBD发病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IBD患者一级亲属患有炎症性肠病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配偶发病率不增加。瑞典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CD发病率单卵双胞显著高于双卵双胞。已有大量关于IBD相关基因的报道。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HLA等位基因以及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上,但报道的结果不一,主要可能与不同种族、人群遗传背景有关。近年对基因组进行定位克隆,有关研究尚在深入进行中。认为,IBD不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炎症性肠病患者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而发病。
三、微生物
感染因素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有研究认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与CD有关,但证据尚缺乏说服力。近年关于微生物致病性的另一种观点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一观点认为IBD(特别是CD)是针对自身正常炎症性肠病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有两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一方面来自IBD的动物模型,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炎症性肠病,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态,则出现炎症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