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按压频率 心肺复苏按压部位
心肺复苏按压频率 心肺复苏按压部位
给患者做胸外按压时要注意找准按压的部位,通常来说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胸骨的中1/3段与下l/3段的交界处。
心肺复苏多久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1、按压次数。如果按压的次数不够或过多,会影响到心肺复苏的结果,从而导致心肺复苏失败。
2、按压力度。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果按压的力度过猛,很容易造成胸骨的骨折,从而对被施救的人员造成气胸或血胸;而按压力度过轻,则会使胸腔压力过小,使得血液循环不能恢复正常。
3、人工呼吸。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吹气力度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注意病人的气管是否通畅,以免进行无用功。
4、心肺复苏的成功标志。心肺复苏成功时,被施救者的瞳孔会由大变小,并且有挣扎、吞咽等动作,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呼吸,心跳恢复正常,紫绀也会逐渐消退。
错误的事故急救方法
乱掐“人中”。“人中穴”位于鼻唇沟的中点,但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人中”的准确位置,慌忙乱掐,起不到急救作用。温新华说,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判断昏迷者是否有意识,可以通过呼喊、拍打、刺激痛觉的方式来叫醒昏迷者,若发现昏迷者没有脉搏和心跳,应当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不敢实施心肺复苏术。碰到溺水或心脏骤停情况,身边的人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解开患者领口,保持呼吸畅通,双手重叠,十指交叉相扣,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下压深度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做2次人工呼吸。现代医学表明,在患者心脏骤停的4~6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突发心梗判断失误。心肌梗死与多种疾病有关,一旦发作需要先判断原因。有些情况下,可嚼服阿司匹林以防止血栓形成,但若有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史或是夹层动脉瘤,则不能用阿司匹林,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
现场心肺复苏术是乡镇助理医师考试临床实践技能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操作方法。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RP)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上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3、畅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 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2、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3、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4、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5、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6、吹气频率:12~20次/min,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吃名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7、吃名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2)按压方法:1、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2、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3、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4、按压频率:传统用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0.6:0.4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
(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4、出现自主呼吸;5、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具体怎么做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一旦发现有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有以下注意事项:
第一个、发现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必须马上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第二个、心肺复苏的时候,一定要将患者平躺置于硬板床或者是地面上,一定要把体位准确放好。
第三个、心肺复苏的时候按压的部位一定要准确,要防止肋骨骨折、肝脾破裂、血气胸等并发症的产生。
心肺复苏每分钟按压多少次 心肺复苏按压的深度
对于心肺复苏不仅按压的次数有要求,对按压的深度也有一定的标准,其按压的深度分别为:成人5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1-2厘米。
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胸外心脏按压,依传统的观点是“心泵机制”,即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近年临床观察证明,人体循环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 心脏骤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弹性,胸骨和肋骨交界处可因受压下陷。因此,当按压胸部时,使血液向前流动的机制是由于胸腔内压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内压力>颈动脉压>头动脉压>颈静脉压。正是这个压差使血液向颈动脉,流向头部,回流到颈静脉。
操作方法⑴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⑵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
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珏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④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2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⑤按压深度成人为4~5cm,5~13岁者3cm,婴、幼儿2cm。
⑶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2>8.OkPa;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⑷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按照单人复苏方式应为30:2。
根据以上的说法,我们可以按照以上的4种的方法去治疗头晕目眩,不过对于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告诉你们身边的朋友,让他们可以防范于未然。如果真的不能我们才能进行急救,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太过于的用力,希望能帮到大家。
心脏病发作的家庭急救
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如果出现心跳骤停,需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在国外十分普遍,在国内普及率则远远不够,医务人员以外的人群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少之又少。
那么,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施救?
根据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比老的心肺复苏术,提出了:“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术,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将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其中的CAB就是指:
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简言之,就是在判断患者心跳骤停后,首先进行胸外按压,然后再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步骤,对于没经过培训的人可以省略,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具体操作:
1.判断是否心跳停止:一般是摸颈动脉,在喉结的水平,肌肉的内侧,正常情况下能摸到动脉搏动。
2.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100次/分以上,按压深度5厘米以上。
3.开放气道:让患者平躺,按额部,拖下巴,张开嘴去除口内污物,保证气道通畅。
4.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孔,对口内吹气至胸骨抬起,吹气和按压次数的比例为2:30。
对于心梗的预防措施,主要就是定期体检,一旦查出有问题要及时治疗,特别是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人群。还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戒烟戒酒等,尽量避免加班熬夜。
胸外心脏挤压法的步骤
一、胸外心脏挤压法步骤是:
⑴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⑵按压方法:
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
.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④按压为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⑤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5~13岁者3cm,婴、幼儿2cm.
⑶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
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
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④出现自主呼吸;
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⑷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心脏是人很关键的一个东西,对于小编给各位介绍的关于心脏挤压法你们了解了多少呢?很多人会有抢救的经验,那么我们对我们心脏的护理就很重要,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啦!希望这些能实质性的帮助到你们,也希望各位身体健健康康的啦!
如何做心肺复苏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宝宝仰卧在坚硬平面上,确保移动时要将头部、颈部、肩膀胳膊及背部一并移动。保持呼吸通畅,头侧位,解开衣服,清楚口腔内分泌物和异物,防止误吸入呼吸道。
2.人工呼吸。观察宝宝3-5秒,看他有无呼吸,若无呼吸,即用口对口吹气1-2次,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一只手捏宝宝鼻孔,另一只手扶住下颌,让宝宝头部后仰,上呼吸道得以畅通。其次,先深吸一口气,俯身用口唇包围宝宝的口部,用力缓缓吹起,能看到宝宝上腹部及胸部稍微升起,然后再放开鼻孔。
3.检查脉搏。触摸儿童颈动脉5-10秒,触摸婴儿股动脉或肱动脉5-10秒,判断是否有脉动。若有脉动无呼吸,应每4秒进行1次人工呼吸,每15次人工呼吸检查脉搏1次。直至宝宝恢复呼吸或医护人员到场。如果没有脉搏,开始胸部按压。
4.胸外按压。手掌根平放在宝宝胸骨下1/3处,1个月内的宝宝用拇指,手臂伸直,两手交叉按压胸部。压下胸壁约2.5-3.5厘米。每按压胸壁4次,人工呼吸1次。新生宝宝用环抱法,拇指重叠向下按压约2厘米,吹气1次。当20次循环后,检查宝宝的脉搏及呼吸5秒。
若仍无脉搏及呼吸,继续4次压胸1次吹气,每循环20次复检1次,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复苏。坚持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来。
按压有效指标为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如果宝宝面色转红,瞳孔缩小,呻吟挣扎,则为成功的征兆。
温馨提醒:
1.对小宝宝进行人工呼吸时不能吹起过猛,以免肺泡破裂。
2.进行胸外压时,手指部位要避免胸部,否则容易造成肋骨骨折、气胸、肝破裂,按压时要有节奏,不可用力过猛。
3.心肺复苏按压部位:
新生儿——胸骨体下1/3(单人——双指位于乳头连线中点下;双人拇指置于双乳头连线中点)
儿童——胸骨下1/2(中指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
成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步骤
心肺复苏操作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人工胸外按压,要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压,按压频率一般100次以上,按压深度五公分以上。
第二个、要开通气道,要清除患者口腔异物,拔出义齿等,保持气道通畅。
第三个、人工呼吸,除了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还必须配合人工呼吸,一般有效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初级心肺复苏完成以后,必须马上进入病房进一步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心脏性猝死治疗的基本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可避免猝死。
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气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4)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如一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约为15:2,如三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约为5:1。
心肺复苏的黄金救命时间是几分钟 心肺复苏复苏有效指征
心肺复苏操作是否有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看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瞳孔由大变小。
第二,看面色,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
第三,看颈动脉搏动,复苏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以摸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患者心跳恢复。
第四,还可以通过神志判断。
宝宝呼吸心跳骤停如何急救
呼吸、心跳骤停是指循环、呼吸功能突然停止,主要表现为宝宝心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突然昏迷或抽搐,并伴有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当发现宝宝的意识正在逐渐消失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立即向周围人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120,然后再用心肺复苏的方法对宝宝进行急救。
心肺复苏怎么做?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宝宝仰卧在坚硬平面上,确保移动时要将头部、颈部、肩膀胳膊及背部一并移动。保持呼吸通畅,头侧位,解开衣服,清楚口腔内分泌物和异物,防止误吸入呼吸道。
2.人工呼吸。观察宝宝3-5秒,看他有无呼吸,若无呼吸,即用口对口吹气1-2次,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一只手捏宝宝鼻孔,另一只手扶住下颌,让宝宝头部后仰,上呼吸道得以畅通。其次,先深吸一口气,俯身用口唇包围宝宝的口部,用力缓缓吹起,能看到宝宝上腹部及胸部稍微升起,然后再放开鼻孔。
3.检查脉搏。触摸儿童颈动脉5-10秒,触摸婴儿股动脉或肱动脉5-10秒,判断是否有脉动。若有脉动无呼吸,应每4秒进行1次人工呼吸,每15次人工呼吸检查脉搏1次。直至宝宝恢复呼吸或医护人员到场。如果没有脉搏,开始胸部按压。
4.胸外按压。手掌根平放在宝宝胸骨下1/3处,1个月内的宝宝用拇指,手臂伸直,两手交叉按压胸部。压下胸壁约2.5-3.5厘米。每按压胸壁4次,人工呼吸1次。新生宝宝用环抱法,拇指重叠向下按压约2厘米,吹气1次。当20次循环后,检查宝宝的脉搏及呼吸5秒。
若仍无脉搏及呼吸,继续4次压胸1次吹气,每循环20次复检1次,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复苏。坚持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来。
按压有效指标为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如果宝宝面色转红,瞳孔缩小,呻吟挣扎,则为成功的征兆。
温馨提醒:
1.对小宝宝进行人工呼吸时不能吹起过猛,以免肺泡破裂。
2.进行胸外压时,手指部位要避免胸部,否则容易造成肋骨骨折、气胸、肝破裂,按压时要有节奏,不可用力过猛。
3.心肺复苏按压部位:
新生儿——胸骨体下1/3(单人——双指位于乳头连线中点下;双人拇指置于双乳头连线中点)
儿童——胸骨下1/2(中指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
成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心肺复苏法的五项注意事项
进行心肺复苏法的注意事项有以下五个:
(1)即吹气二次(单人)或一次(双人),胸外心脏按压15次(单人)或5次(双人),吹气与按压的次数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2)胸外按压的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脾、胃等内脏。按压的力量要适宜,过猛过大,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按压力过轻,形成的胸腔压力过小,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可单人或双人同时进行),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单人抢救15: 2,双人抢救15:2
(4)口对口的吹气不宜过大(不应超过1200毫升),吹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病人气道是否通畅,胸腔是否被吹起。
(5)复苏的成功与终止。进行心肺复苏术后,病人瞳孔由大变小,对尤反应恢复,脑组织功能开始恢复(如病人挣扎、肌张力增强,有吞咽动作等),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心肺复苏成功。若经过约30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不出现上述复苏的表现,预示复苏失败。
若有脉搏,收缩压保持在60mmHz以上,瞳孔处于收缩状态,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病人深度意识不清,缺乏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固定,表明脑死亡。心肺复苏持续一小时之后,心电活动不恢复,表示心脏死亡。患者出现尸斑时,可放弃心肺复苏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