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多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多
1.无任何症状则不可能患糖尿病。(错)
医学解释: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而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常常没有典型的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甚至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很多女性糖尿病患者可仅仅以外阴瘙痒为首发症状,在妇科就诊时查出血糖升高;而不少男性则以勃起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所以,糖尿病常常来得悄无声息,不可大意。
医生提醒: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曾患妊娠糖尿病者、体形肥胖者等),应该每年至少检测血糖一次。
2.××医院、××药可以根治糖尿病!(错)
医学解释:糖尿病主要分1型与2型糖尿病。1型是胰岛细胞受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1型糖尿病的根治办法是通过促使胰岛细胞再生或胰岛细胞移植进行,目前的方法尚不成熟,均未达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程度,而且移植必然涉及排异问题,必须权衡抗排异药对患者的长期影响。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能清楚阐明,更谈不上根治了。
医生提醒:不少广告宣称“根治糖尿病”,不是利用患者想治愈糖尿病的心理发财又是什么呢?
3.不吃主食等于饮食控制。(错)
医学解释:饮食的一大目的是为了供给我们维持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三大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均不可或缺。而根据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及特点,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应达到55%~60%。所以不吃主食只会使三大营养素比例失调,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简单等于不吃主食。建议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到营养科门诊咨询个体化饮食方案。
4.西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大,尤其对肝肾功能影响大。(错)
医学解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共分为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五大类,均经过严格的临床Ⅰ至Ⅲ期试验才推广使用,毒副作用都研究得十分清楚。在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禁用,药品说明书上均有详细说明。
所有这几类已上市的药物,都没有明确的肝肾毒性,但高血糖本身会导致肝肾功能的逐渐下降。所以,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肝肾功能下降,加上高血糖的影响,则药品在体内的蓄积可能会超过中毒剂量。
医生提醒:很多抗糖尿病“药物”都吹嘘自己没有肝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实际上治疗需要个体化用药。
5.胰岛素一旦用上就不能停用了。(错)
医学解释: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不够用了。1型糖尿病是因为制造胰岛素的“工厂”被破坏了;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效率严重下降,原先一个胰岛素分子干的活现在要一百个胰岛素分子才能完成,超出了“工厂”的生产能力,于是胰岛素也不够用了。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补充胰岛素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几种情况下还是必须使用的,一种是患1型糖尿病,一种是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还有一种是已经出现了严重慢性并发症,用胰岛素会比用口服药对病情更为有益。另外,如果出现需要手术、较大外伤及严重感染等情况,也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当伤口愈合、感染痊愈以后,患者仍可以重新选择口服降糖药。
医生提醒:胰岛素可以说是控制血糖的最有力武器,和“成瘾性”毫无关系。使用胰岛素不应有任何思想负担。
6.打胰岛素后可以不用控制饮食了。(错)
医学解释:原先使用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改用胰岛素后血糖常常得到明显改善。于是部分患者从此不再控制饮食,认为放松一些没关系,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是将血糖运送到组织中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这样,如果吃得多了,储存的也就相应增加,于是体重随之逐渐增加。体重增加了,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就不得不加量,于是进入恶性循环。
医生提醒: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
与1型糖尿病单一的胰岛素缺乏病因不同,2型糖尿病病因除了胰岛素缺乏,还有胰岛素抵抗。不论何种病因,只要被确诊为糖尿病就使用胰岛素的做法是错误的。
胰岛素不是万能药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殊不知,胰岛素只对胰岛素缺乏的病人有效。因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会因此引发肥胖,增加低血糖风险。
2型糖尿病病因极复杂,不同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或抵抗,有的病人兼有胰岛素缺乏和抵抗两种病因。为确保对症用药,在确诊糖尿病之初,医生就要先判断患者产生高血糖的原因,确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再使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注射胰岛素等;若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则要对症服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若胰岛素缺乏和抵抗同时存在,就要联合用药。
胰岛素抵抗是指病人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只是体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胰岛素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定期复查可避免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巨大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会令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避免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关键。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变化,病人的病情也会发生改变,一味服药而不复查就不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使患有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因此,即使患病之初是针对病因服用了药物,也不要忽视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应将定期复查,终身控制好血糖作为自我管理糖尿病的终极目标。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隔三个月到医院测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每隔一年做一次胰岛功能评价。平时使用家用血糖仪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发现微小波动,先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自我调节,调节无效立即前往医院就医。总之,糖尿病的病因不同,血糖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更是微妙,治疗时要本着个性化原则,借助检查手段,合理选用药物。
血糖不稳定比高血糖危害更大
我们常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治愈糖尿病,控制好病情,因此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关键。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秋梅主任介绍,定期到医院体检,是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对于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早地进行并发症筛查,以尽早发现和处理。初步检查项目应包括:视力、扩瞳查眼底、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肾脏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真菌感染、胼胝等。最后还应强调一点,在糖尿病的监测中,糖尿病患者应保存好每次检查结果,包括家中定期检测的项目,如尿糖、血糖、血压、体重等,完成并发症筛查后,决定患者随访时间及下一步处理。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原则上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筛查1次。已有病变应当每3个月复查一次,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适当调整自己的治疗计划。
避免血糖波动可减少并发症
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秋梅主任介绍,为了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预后,要求临床上对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较以往更加严格。但同时必须看到,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前者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所抵消。为了趋利避害,取得最佳的临床效益,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这一新的治疗理念,按照这个理念,血糖控制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即“糖化血红蛋白”要达标);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不可片面强调对血糖的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
用药误区让血糖很受伤
糖尿病的治疗是以饮食及运动为基础,药物治疗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治疗,三者缺一不可。李秋梅主任介绍,一些患者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食及少动,这样做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容易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加速B细胞的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某些患者擅自主张,完全凭自觉症状的轻重而加药或减药。这样会造成血糖的波动,加重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另外,还有一些患者频繁换药,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效果才逐渐表现出来。许多患者降糖心切,服药几天未见血糖下降,就认为药物无效,急于换药。
有没有对糖尿病患者都好用的药呢?李秋梅主任介绍,糖尿病的用药强调个体化,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药。并非新药和贵药才是好药,别人用的好的未必适合自己。在胰岛素的使用上,有的人认为胰岛素是鸦片,不能打。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因为胰岛功能丧失,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接受胰岛素治疗。而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也完全可以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这些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后,不但可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能加速其他疾病(如感染、创伤)的改善,从而可达到良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患了糖尿病家属怎么做
1扶正心态
一旦肯定自己已患上糖尿病,患者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在所难免。有的患者麻痹大意,认为“无所谓”,有的焦虑紧张,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家属务必与患者一道加强学习,尽快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以及治疗上的新动态、新进展,密切与医生合作,安慰患者、开导患者。帮助患者培养客观愉快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方面家属有独到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2调理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控制,但许多病人易入误区。有些人谨小慎微,谈“糖”色变,抠得太细;也有一些病人我行我素,来者不拒。作为家属应多向医生请教,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和食谱运用,学会热量计算、食物互换,规劝患者有计划地摄取平衡膳食、严格戒烟限酒。并根据患者的血糖、血脂、体重劳动强度等调整进食品种类和数量;烹饪方法宜翻新,不断改进饭菜的色、香、味、形。不让患者因饮食不当而出事端。
3安排作息
叮嘱患者起居规律,运动锻炼不懒散。勤洗澡、剪指(趾)甲,注意保暖。睡眠充足。糖尿病患者更应切实执行,其中运动锻炼需请医生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家属可协助患者制定生活时间表,随机做相应的督导,使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少数自理能力差的病人,家属尚需多多陪伴,并适当代劳。
4关心用药
在高血糖毒性的影响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呈下降趋势,医嘱用药往往被遗忘或记错,道听途说的偏方、保健品倒容易信以为真,由此造成的麻烦屡见不鲜。家属一定要关系患者用药,保证其按时。按量。按品种服药;使用胰岛素者的家属还需学会注射技术,一丝不苟地照料病人自注或必要时由家属帮助注射。一面做,一面讲,加深患者记忆。注意询问患者用药后的感觉,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家属是医患之间的可靠桥梁。
5协助监护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固然不可少,但总不如家属参与取得的数据客观准确。家属除了听从医生意见用袖珍血糖仪为病人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外,还需称量体重、量血压、数心率,提醒与帮助病人保护足,做好记录,定期去医院检查。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万一发生急性并发症,家属应立即做简易的施救并护送至医院处理。
糖尿病患者住院用药不规范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在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跟踪调查显示,超过37%的糖尿病患者接受的治疗是不恰当的,即便是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经常出现在错误的时间用药或者用错药物的情况,这可能和药物管理不规范以及医务人员处方单用错药物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因为用药不当导致的血糖失控直接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该项调查的负责人称:“就糖尿病患者整体而言,31%的病人是没有得到良好的糖尿专科护理的,而还有30%的人并没有专门的糖尿病营养师指导如何科学饮食和保健。”
英国糖尿病协会主席芭芭拉女士指出:“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科学的用药和饮食生活指导,如果临床用药本身不规范,再加上患者的生活饮食无法得到合适的护理指导,那么对病人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NHS负责人安娜女士说:“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我们医疗卫生系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尤其是在全国各地糖尿病治疗标准方面应该加强规范化!”
糖尿病疾病的用药误区
胰岛素不是万能药,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殊不知,胰岛素只对胰岛素缺乏的病人有效。因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会因此引发肥胖,增加低血糖风险。
2型糖尿病病因极复杂,不同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或抵抗,有的病人兼有胰岛素缺乏和抵抗两种病因。为确保对症用药,在确诊糖尿病之初,医生就要先判断患者产生高血糖的原因,确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再使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注射胰岛素等;若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则要对症服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若胰岛素缺乏和抵抗同时存在,就要联合用药。胰岛素抵抗是指病人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只是体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胰岛素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定期复查可避免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巨大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会令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避免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关键。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变化,病人的病情也会发生改变,一味服药而不复查就不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使患有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因此,即使患病之初是针对病因服用了药物,也不要忽视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应将定期复查,终身控制好血糖作为自我管理糖尿病的终极目标。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隔三个月到医院测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每隔一年做一次胰岛功能评价。平时使用家用血糖仪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发现微小波动,先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自我调节,调节无效立即前往医院就医。总之,糖尿病的病因不同,血糖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更是微妙,治疗时要本着个性化原则,借助检查手段,合理选用药物。
感冒药不是人人能吃
感冒用药误区1、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有的患者因感冒症状较重,就擅自一次服用几种感冒药,如这几种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会累加。专家提醒,要避免两种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合用。
感冒用药误区2、服药时间过长。一般来说,退热治疗一般不超过3天;镇痛治疗一般不超过5天,疼痛缓解即可停药,最长疗程不宜超过10天。如果患者对用药者特别敏感或肝功能不全时,即使在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用量时也会出现肝损害。
感冒用药误区3、吃感冒药期间酗酒。长期过量摄入酒精,可提高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因此,服用含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期间应禁酒。另外,空腹也可能提高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风险,所以服药前需谨记要饱肚服药。
感冒用药误区4、与肝药酶诱导药物合用。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合并使用肝药酶诱导药物如异烟肼(抗结核病)、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巴比妥(催眠镇静药)等可导致中毒风险提高。因此,需尽量避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与上述药物合用。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只服药不复查!
与1型糖尿病单一的胰岛素缺乏病因不同,2型糖尿病病因除了胰岛素缺乏,还有胰岛素抵抗。不论何种病因,只要被确诊为糖尿病就使用胰岛素的做法是错误的。
胰岛素不是万能药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殊不知,胰岛素只对胰岛素缺乏的病人有效。因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会因此引发肥胖,增加低血糖风险。
2型糖尿病病因极复杂,不同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或抵抗,有的病人兼有胰岛素缺乏和抵抗两种病因。为确保对症用药,在确诊糖尿病之初,医生就要先判断患者产生高血糖的原因,确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再使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注射胰岛素等;若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则要对症服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若胰岛素缺乏和抵抗同时存在,就要联合用药。
胰岛素抵抗是指病人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只是体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胰岛素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定期复查可避免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巨大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会令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避免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关键。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变化,病人的病情也会发生改变,一味服药而不复查就不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使患有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因此,即使患病之初是针对病因服用了药物,也不要忽视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应将定期复查,终身控制好血糖作为自我管理糖尿病的终极目标。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隔三个月到医院测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每隔一年做一次胰岛功能评价。平时使用家用血糖仪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发现微小波动,先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自我调节,调节无效立即前往医院就医。总之,糖尿病的病因不同,血糖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更是微妙,治疗时要本着个性化原则,借助检查手段,合理选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