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按摩手法 上脘穴穴位解析
上脘按摩手法 上脘穴穴位解析
上,上部的意思;脘,空腔的意思。“上脘”的意思是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经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所以名“上脘”。
宝宝拉肚子按什么穴位可以止泻
1、宝宝拉肚子按摩中脘穴
患儿仰卧,家长用掌心对准中脘穴顺时针摩动1分钟。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2、宝宝拉肚子按摩脾俞穴
患儿仰卧,家长双掌相叠,掌心对准脐部,轻轻按压并施振颤法1分钟,然后双掌突然提起,如此一按一松,反复操作5~10遍。
穴位:脾俞。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在两侧脾俞穴上按揉。约按揉1~3分钟。
主治:腹泻,疳积,食欲不振,呕吐,四肢乏力等。
3、宝宝拉肚子按摩天枢穴
取坐位或仰卧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慢慢深压住肚脐左右两边的天枢穴(脐旁2寸处),约按压10分钟后,再慢慢抬起按压的手指。一般按压一次可以缓解腹泻,使大便成形。
4、宝宝拉肚子按摩下痢穴
下痢穴是治疗腹泻的特效穴,用手指用力按压这个穴位,便意就会立即消失。出现严重腹泻的时候,刺激这个穴位,症状也会减轻。正坐或者仰卧、翘脚的姿势,这个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二个脚趾中间向里2厘米的地方。
脾胃虚寒按摩哪些穴位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从乳房的下缘向下推按到侧腰部,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小儿泄泻推拿手法辩证 小儿泄泻推拿常用穴位
1.神阙:神阙位于肚脐中央,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缓匀速回旋按揉穴位。
2.中脘: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按揉穴位。
3.劳宫:劳宫位于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力度均匀的按摩穴位。
4.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力度均匀的按摩穴位。
5.脾俞:脾俞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时搓热手掌以顺时针方向揉按患儿脾俞穴,以透热为度。
6.胃俞:胃俞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胖来1.5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每秒1-2次的频率用力点按穴位。
穴位治病解析:神阙温阳散寒,消食导滞;中脘健脾养胃,降逆利水;劳宫清热除烦,疏风解表;足三里通络导致;脾俞健脾和胃,止吐止泻;胃俞和胃助运,消食化积。六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缓解小儿腹泻。
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法
【取 穴】 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
【操 作】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法采用焦穴法、掌推上腹、摩全腹、摩小腹及双擦小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按摩。点穴法依次点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穴,点上脘、中脘、下脘穴时采取仰卧位,以右手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中指指间关节微屈,并与相邻的两指分开,以食、中、无名指分别着力于上脘、中脘、下脘的同一水平线上,呼气时颤点3穴6~9次,之后用中指指端在呼气时向下用力,点气海、关元、天枢穴6~9次;掌推上腹时,以一手掌根部置于剑突下,由上向下经胃脘部推至脐上10~15次;摩全腹则用手掌自左上腹开始,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摩全腹各36次;摩小腹时双掌重叠,自左侧开始,以关元穴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摩小腹各36次;双擦少腹则用两手小鱼际由髂前上棘向耻骨联合方向同时擦下,以局部透热为度。
【功 效】 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法具有补脾健胃,消食导滞,补益气血,理气止痛,通二便等作用,尤其对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最为明显,坚持应用对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温里散寒通便法
【取 穴】命门、肾俞、大肠俞、脾俞、气海、关元、大横、中脘、支沟。
【操 作】 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点按命门、肾俞、大肠俞、脾俞穴各2分钟。之后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操作者立于患者一侧,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5分钟,再点按气海、关元、大横、中脘、支沟穴各2分钟。最后擦摩下腹部2~3分钟,以温里通便。
【功 效】 温里散寒通便法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明寒积滞型便秘患者。
拉肚子怎么办 穴位治疗
对于拉肚子,早期可以采取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如果3日左右仍然没有任何缓解,可考虑去医院诊断治疗。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天枢
位置: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指腹的桡侧缘,从中脘开始缓慢向下推至关元10此。然后用一手鱼际自中脘开始缓慢向下揉至关元10遍。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小宝宝消化不良推拿方法有哪些
宝宝消化不良应该多按摩以下穴位
揉按中脘
定位: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轻柔匀速地回旋按揉中脘穴。
揉按天枢
定位:天枢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揉天枢穴2-3分钟。
揉按合谷
定位:合谷位于手背的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摩两手的合谷穴,至潮红发热为度。
揉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依次按揉足三里,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揉按上巨虚
定位: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虚,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穴位解析:宝宝消化不良治疗以温补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为主。中脘健脾养胃,降逆利水;天枢消食导滞,祛风止痛;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足三里通络导滞;上巨虚通经活络调肠胃。诸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缓解小儿消化不良。
宝宝拉肚子按什么穴位可以止泻
1、宝宝拉肚子按摩中脘穴
患儿仰卧,家长用掌心对准中脘穴顺时针摩动1分钟。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1.1、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1.2、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2、宝宝拉肚子按摩脾俞穴
患儿仰卧,家长双掌相叠,掌心对准脐部,轻轻按压并施振颤法1分钟,然后双掌突然提起,如此一按一松,反复操作5~10遍。
穴位:脾俞。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在两侧脾俞穴上按揉。约按揉1~3分钟。
主治:腹泻,疳积,食欲不振,呕吐,四肢乏力等。
3、宝宝拉肚子按摩天枢穴
取坐位或仰卧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慢慢深压住肚脐左右两边的天枢穴(脐旁2寸处),约按压10分钟后,再慢慢抬起按压的手指。一般按压一次可以缓解腹泻,使大便成形。
按摩这些穴位调理胃虚寒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两只手掌分别放在身体的两侧,从乳房下缘向下推按到腰部,使得局部发热,便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如果是经常练习这些手法的话,可以有效的调节我们的脾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效果。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食道炎按什么穴位
1、食道炎按什么穴位
劳宫穴:在手掌心的位置,简单的找法是把手握成拳头,中指指尖点到的位置即是劳宫穴。这个穴位在五行属火,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大陵穴: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2、食道炎按中脘穴的穴位
中脘穴是脾胃病的常用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一般胃病、胃脘痛等。研究发现,刺激中脘穴,会增强胃的蠕动,表现为幽门开放,使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连接面,此穴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有些脾胃功能差的人会出现脸肿、眼睛下面肿的情况,所以按揉中脘穴对消除眼袋也有帮助。
按摩方法:不同的刺激方式和刺激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视病情自行调节。
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3、食道炎按中脘和梁丘穴位
中脘穴配梁丘穴治疗气滞引起的胃脘疼痛不适,有立竿见影之效。
对于刚吃了热饭,又喝了凉风,导致胃气被冷气所阻,寒凝气滞引起的胃疼。只要按摩中脘穴和梁丘穴,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梁丘穴是胃经的穴,屈膝成90度,在髌骨外上缘直上约三横指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按摩方法:在中脘和梁丘二个穴位上用拇指用力点按,坚持20秒钟以上,放松5秒钟,再次重复点按。
肠胃炎按摩什么穴位
1、肠胃炎按摩手三里
取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按压手臂的手三里约2分钟。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
2、肠胃炎按摩大巨穴
取穴:位于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从肚脐往下四分之三点的左右2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腹部的大巨约2分钟。
功效:消食化滞、健脾理气。
3、肠胃炎按摩中脘穴
取穴:中脘穴在肚脐正中直上四寸,恰于心口窝上边正中(即胸胃体下端)到肚脐正中的1/2处,中脘穴是奇经八脉中任脉之要穴,又是八大会穴之一。
“腑会中脘”,即中脘穴为六腑经气(气血运行的推动力)会集之所,故先按摩中脘穴气血能够流通,疗效快而力量强。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双手四指并拢,指尖放在中脘穴部,顺着呼吸适当用力徐徐下压,约10次呼吸之后,再慢慢抬起,如此反复l-2分钟。
按摩此穴能调理中气、健牌利湿、和胃降逆、疏肝宁神;治疗胃痛、腹胀、呃逆、呕吐、反胃吞酸、消化不良及急慢性胃炎等症。
4、肠胃炎按摩内关穴
取穴:内关穴位于掌后第一横纹正中直上二寸,两筋之间。
按摩方法:先用右手拇指罗纹面按揉左侧内关穴l-2分钟;再用左手拇指罗纹面按揉右侧内关穴l-2分钟。
按摩内关穴能清包络、疏三焦、宁神和胃、宽胸理气,对于治疗胃胀、胃痛等胃部疾患收效极快。
吃油腻的东西胃不舒服怎么办 按摩整个腹部
吃油腻的东西胃不舒服,可以在饭后按摩整个腹部。腹部油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等穴位,能够有效缓解吃油腻食物后出现的腹胀、胃痛、呕吐等不适。
位置:上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下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按压方法:用手掌搓热之后,直接掌根在穴位处用柔力打圈按摩,分别轻轻按摩腹部的上、中、下脘穴各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