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维生素的发现及来源
各类维生素的发现及来源
维生素A(视黄醇)
功能:与视觉有关,并能维持粘膜正常功能,调节皮肤状态。帮助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对眼睛保健很重要,能抵御细菌以免感染,保护上皮组织健康,促进骨骼与牙齿发育。
主要食物来源:红萝卜、绿叶蔬菜、蛋黄及肝。
维生素B1(硫胺素)
功能:强化神经系统,保证心脏正常活动。促进碳水化合物之新陈代谢,能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稳定食欲,刺激生长以及保持良好的肌肉状况。
主要食物来源:糙米、豆类、牛奶、家禽。
维生素B2(核黄素)
功能:维持眼睛视力,防止白内瘴,维持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的健康。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之新陈代谢,并有助于形成抗体及红血球,维持细胞呼吸。
主要食物来源:动物肝脏、瘦肉、酵母、大豆、米糠及绿叶蔬菜。
维生素B3(烟酸)(烟草酸、烟碱酸)
功能:保持皮肤健康及促进血液循环,有助神经系统正常工作。强健消化系统,有助于皮肤的保健及美容,改善偏头痛、高血压、腹泻、加速血液循环,治疗口疮,消除口臭,减少胆固醇。
主要食物来源:绿叶蔬菜,肾,肝,蛋等。
维生素B5(泛酸)(nthenol)
功能:制造抗体,增强免疫力,辅助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产生人体能量。加速伤口痊愈,建立人体的抗体以防止细菌感染,治疗手术后的颤抖,防止疲劳。
主要食物来源:糙米,肝,蛋,肉。
维生素B6
功能:保持身体及精神系统正常工作,维持体内钠,钾成份平衡,制造红血球。调节体液,增进神经和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功能,是天然的利尿剂。
主要食物来源:瘦肉,果仁,糙米,绿叶蔬菜,香蕉。
维生素B12(钴胺素)
功能:制造及换新体内的红血球,可防止贫血,有助于儿童的发育成长,保持健康的神经系统,减除过敏性症状,增进记忆力及身体的平衡力。
主要食物来源:肝、肉、蛋、鱼、奶。
维生素B13(Orotic Acid)
有助于维生素B之新陈代谢,可与维生素B12和叶酸一同进行新陈代谢,对细胞的复原和修补很重要。
维生素B15(PanganmicAcid)
排除缺氧的状态,缺氧是组织体内氧气不足,特别指心脏和其他肌肉。可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刺激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
维生素B17(Lactnile)
具有防癌、治癌的功效,因维生素B17含有“氰”分子,正常细胞吸收B17时,会将“氰”毒分解从尿中排出,而癌细胞无法分解“氰”,而被攻击。
FolicAcid(叶酸)
功能:制造红血球及白血球,增强免疫能力。
主要食物来源:蔬菜,肉、酵母等。
维生素C(抗坏血酸)
功能:对抗游离基、有助防癌;降低胆固醇,加强身体免疫力,防止坏血病。
主要食物来源:水果(特别是橙类),绿色蔬菜,蕃茄,马铃薯等。
维生素D
功能:协助钙离子运输,有助小孩牙齿及骨骼发育;补充成人骨骼所需钙质,防止骨质疏松。
主要食物来源:鱼肝油,奶制品,蛋。
维生素E(生育酚)
功能:抗氧化剂、有助防癌;生育相关。
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油、深绿色蔬菜、牛奶、蛋、肝、麦、及果仁。
维生素F(亚麻油酸、花生油酸)
功能:防止动脉中胆固醇的沉积,治疗心脏病。帮助腺体发挥作用,使钙能被细胞利用,从而增进健康和成长,也有助于皮肤和毛发健康生长。
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油(由亚麻、葵花子、大豆、花生等榨取的油)以及花生、葵花子、核桃等坚果类食品。
维生素H(生物素)
功能: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还具有防止白发和脱发,保持皮肤健康的作用。
主要食物来源:牛奶、牛肝、蛋黄、动物肾脏、水果、糙米中。
维生素L
功能:促进乳汁的分泌。
主要食物来源:牛肝、蹲鱼、酵母、野菜。
维生素K
功能:与凝血作用相关,许多凝血因子的合成与维生素K有关。
主要食物来源:椰菜花、椰菜、西兰花、蛋黄、肝、稞麦等。
维生素P(生物类黄酮)
功能: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而受到破坏,增强维生素功效;增加毛细血管壁强度,防止瘀伤。有助于牙龈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因内耳疾病引起的浮肿或头晕的治疗等。
主要食物来源:橙、柠檬、杏、樱桃、玫瑰果实以及荞麦粉。
维生素的来源
1.蔬菜
蔬菜的维生素最为丰富,尤其是有色蔬菜。所谓的有色蔬菜就是按照由浅到深的颜色,把蔬菜分为白色蔬菜、黄色蔬菜、红色蔬菜、绿色蔬菜、紫色蔬菜和黑色蔬菜。一般来说,蔬菜的颜色深浅与它的营养含量成正比,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1)白色蔬菜。虽然白色蔬菜的糖分、胡萝卜素含量比不上深色蔬菜,但维生素含量却很高。它们有助于调节视觉平衡和安定情绪,也有益于防治高血压和心脏疾病。常见的白色蔬菜代表有莲藕、平菇、花菜、卷心菜、土豆和白萝卜等。
(2)黄色蔬菜。黄色蔬菜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不仅可以减少皮肤色斑,延缓皮肤衰老,而且对肝脏、胰腺有益。常见的黄色蔬菜有南瓜、韭黄、胡萝卜、金针菜等。
(3)红色蔬菜。所有红色的蔬菜都含有维生素A,除了维生素A以外,它们还富含维生素C,既能提高人的食欲,又能刺激神经系统。常见的红色蔬菜有番茄、红辣椒、红心甜薯等。
(4)紫色蔬菜。在欧洲国家,人们把紫色蔬菜当成“综合维生素”。这类蔬菜富含烟酸和维生素C,对防治高血压、咯血等有益。同时,紫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钾、磷及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促进肠胃的蠕动;丰富的维生素B12及铁质,是妇女与素食者补血的最佳天然营养品。常见的紫色蔬菜代表有紫茄子、紫菜、紫豆等。
(5)黑色蔬菜。黑色蔬菜含有17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及各类维生素。这类蔬菜能促进唾液的分泌,有益于胃肠的消化和增强造血功能。尤其是海带富含藻胶酸、甘露醇、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碘、钙、磷、铁等多种成分。常见的黑色蔬菜代表有发菜、豆豉、海带、黑木耳、黑芝麻等。
2.水果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记载,可见,水果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视。其实,水果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与蔬菜相似,也是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重要来源之一。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
(1)苹果: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15%的糖类及果胶,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10多种营养素,对清除体内代谢“垃圾”,缓解血管硬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2)红枣:红枣既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糖类、有机酸、黏液质等有机物和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又含有多种维生素,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3)香蕉:香蕉含淀粉、果胶、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和多种矿物质,尤其含钾丰富,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
(4)猕猴桃:猕猴桃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每百克鲜果中含有维生素C100~400毫克,比柑橘、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还含大量的糖、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
(5)柿子:柿子除含有大量的糖类、维生素C外,还含胡萝卜素、维生素P和多种矿物质。对于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痔疮出血等症状效果良好。生食有润肺、祛痰、止咳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种食物外,干果、奶类、谷类、肉类和鱼类等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每一类食物都有各自优势的作用,切忌在日常生活中只吃一种食物,要多种类、多颜色地选择食物,这样才能起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作用。
缺乏维生素C的症状 补充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新鲜蔬菜与水果。蔬菜中,辣椒、茼蒿、苦瓜、豆角、菠菜、土豆、韭菜、胡萝卜,红薯、芹菜等中含量丰富。
蔬菜中,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居第一位,可见辣椒是很好的补充维生素C的食物。
水果中,酸枣、鲜枣、草莓、柑橘、柠檬、柚子等中含量较多;在动物的内脏中也含有少量的维生素C。
猕猴桃号称是维C之王,可见其维生素C的含量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橘子、柠檬、柚子等含有维生素C较多,事实确实如此。橘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个橘子就几乎满足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量。
橘子含有170余种植物化合物和6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的大多数物质均是天然抗氧化剂。柚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降低血液中有胆固醇,但是柚子不宜多吃。
维生素A的最佳食物来源 海产品食物含维生素A高
海产品和水产品也有含有大量维生素A的种类,尤其是海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最高,而且海鱼中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充分的溶解维生素A,促进人体胃肠道对维生素A的吸收,补益效果更佳。
常见的含有维生素A的水产品有:海鱼,深海鱼油,鱼肝,带鱼,鱿鱼,白鲢,鳝鱼等。
各类维生素的发源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动物肝脏、绿色蔬菜,缺少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维生素B1,硫胺素,又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是水溶性维生素。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性。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缺少维生素B2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溃疡)等。
维生素PP,水溶性。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碱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维生素B4,现阶段已经不将其视为真正的维生素。胆碱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1849年首次从猪肝中被分离出,此后一直认为胆碱为磷脂的组分,1940年Sura和Gyorgy Goldblatt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表明了它具有维生素特性。蛋类、动物的脑、啤酒酵母、麦芽、大豆卵磷脂含量较高。
维生素B5,泛酸,水溶性。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水溶性。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素B9 叶酸,水溶性。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肌醇,水溶性, 环己六醇、维生素B-h。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维生素C,抗坏血酸,水溶性。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钙化醇,脂溶性。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维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素K,萘醌类,脂溶性。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维生素的食物来源
1、维生素A: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鱼肝油中天然维生素A含量最高;在植物性食品中,深颜色(红、黄、绿色)的蔬菜如番茄、胡萝卜、辣椒、红薯、空心菜、苋菜及某些水果如香蕉、柿子、橘子、桃等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
2、维生素D的来源:充足的光照可产生维生素D3。鱼肝油、蛋黄、牛奶等动物性食品中含有维生素D3。
3、维生素E在自然界分布甚广,一般不易缺乏。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较多,与亚油酸等多烯脂肪酸含量平行。某些因素可能影响食物中维生素E含量,如牛奶因季节不同则含量不同。此外,维生素E不太稳定,在储存及烹调过程中都会有损失。
4、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粗粮、豆类、花生、瘦肉、内脏及干酵母等都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但须注意加工、烹调方法,避免破坏。某些鱼及软体动物体内含硫胺素酶,可分解破坏硫胺素,而硫胺素就是维生素B1。如加热就可使维硫胺素酶破坏,故不生吃鱼类和软体动物,就可维持食物中的维生素B1的含量。
5、维生素B2的食物来源: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植物能合成核黄素,而动物则一般不能合成。肠道菌虽可合成少量维生素B2,但不能满足需要,故维生素B2主要须依赖食物供给。维生素B2自然界中分布不广,只集中于肝、肾、乳、蛋黄、河蟹、鳝鱼、口蘑、紫菜等少数食品中。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B2含量略高于其他蔬菜。干豆类、花生等食物中维生素B2含量尚可。烹调及谷类加工可损失较多维生素B2,应加以注意。
6、尼克酸:食物中尼克酸含量较高的有动物肝脏、瘦肉、粗粮、花生、豆类、酵母等。
7、叶酸:动物肝、肾及水果、蔬菜、麦麸等食物中含量丰富。肠道功能正常时,肠道菌群也能合成一部分。故一般不致缺乏。
8、维生素B12:植物性食品含量甚少,其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肉、乳及动物内脏中含量较多,豆类经发酵可含维生素B12。人体结肠中微生物可合成维生素B12,但不能被吸收,只能随粪便排出。
9、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新鲜植物中维生素C较多,如柿椒、苦瓜、菜花、芥蓝等蔬菜以及猕猴桃、酸枣、红果、沙田柚等水果。某些野菜、野果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常用蔬菜。维生素C在储存、加工及烹调处理过程中极易被破坏,而植物中的有机酸及其他抗氧化剂能够对维生素C起保护作用。
维生素A的最佳食物来源 水果含维生素A原高
水果中含有很多营养成分,有些水果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原,因此,食用这些水果就能很好的补充维生素A原,促进体内维生素A的合成。
常见的含有维生素A原较高的水果有:刺梨、杨桃、橘子、柑子、柚子、橙子、金橘、柠檬、佛手、香橼、枇杷、芒果、菠萝、木瓜、番木瓜、黄皮果、菠萝蜜、沙棘果、香榧等。
各类维生素的发现及来源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绿色蔬菜 。
维生素B1,硫胺素,水溶性。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
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性。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 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维生素B3,烟酸,水溶性。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P、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硷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维生素B4(胆碱),水溶性。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多存在于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维生素B5,泛酸,水溶性。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维生素B7,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水溶性。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素B9,叶酸,水溶性。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肌醇,水溶性, 环己六醇、维生素B-h。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维生素C,抗坏血酸,水溶性。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 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钙化醇,脂溶性。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维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 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素K,萘醌类,脂溶性。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