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会增加中风风险
房颤会增加中风风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脑中风病情更加凶险,致死率更高,临床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以后,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第一年严重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计复发率达6.9%。我国是房颤的“重灾区”,目前约有800万患者。
房颤是心房不规则的乱颤
房颤又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表现为心跳过快且节律完全不规则。通俗来讲就是心房出现了不规则的颤动,颤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心房不能正常收缩,心跳频率比正常人快很多而且不规律,可达到100~160次/分。
房颤患者常会感到心跳紊乱或心跳加快,胸部出现疼痛、压迫等不适感,轻度体力活动后甚至是休息时出现呼吸困难、气短,患者还会感觉身体疲乏无力或劳累,头晕眼花,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昏倒的现象。
血液瘀滞致中风风险大增
为什么房颤患者中风风险会大增呢?这是因为当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了收缩功能,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而瘀滞在心房内,时间长了瘀滞的血液会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可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处,进入脑部血管后,很容易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导致脑中风发生,其发生几率是心律正常人的5倍以上。可见房颤是一种潜在危险极大的疾病,应提高警惕及早防治。
房颤发生有六大信号
房颤发生时往往都会有一些信号,可帮助患者早期识别病情。美国心律协会总结出了六种常见的房颤发生信号,一是胸口怦怦跳,仿佛雷声滚滚、鼓声敲击或鱼儿扑通跳水等;二是脉搏强弱不等,有时感觉漏跳一拍;三是用力时感觉气短;四是易疲劳,运动量降低;五是出现胸闷(胸痛);六是发生昏厥或头晕的症状。患者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千万不要大意,预示房颤可能已经发生,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尽量避免房颤诱发因素
房颤的发生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都有着各自的诱发因素。其中阵发性房颤,常见于突然紧张、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外科手术、急性感染、剧烈咳嗽或疼痛、恶心、呕吐、缺氧或酸中毒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不超过7天,大多发生在24小时以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以防房颤复发。
持续性房颤则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脏病患者等,常持续发作半年以上。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房颤的发生。
中药治房颤获循证证据
对于房颤的治疗,调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是关键环节。对各种心律失常具有整合调节作用的参松养心胶囊,能有效治疗房颤、室性早搏、房早、室上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同时该药也能改善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改善心脏传导,有效治疗窦缓、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填补了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另外,该药还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能有效阻断引发心律失常的四大发病机制,因此可以消除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
长期抑郁中风风险加倍
对心脑的损伤也有可能来自抑郁症的负面效应对健康行为的间接影响,包括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临床医生应当努力识别并治疗中年人抑郁症,以避免中风风险有害效应的累积。
据美国《医学快报》5月13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持续抑郁的5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风险会增大。
研究者选取了超过1.6万名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的健康信息,他们都参加了1998~2010年间的“健康与退休研究”。研究者每两年访问参与者一次,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包括抑郁症状、中风病史和中风危险因素等。在研究期内,总共有1192名参与者患上了中风。分析结果显示,连续两次访问期间抑郁症状较重的人,首次中风的风险会增大一倍。即使后来抑郁症状在两次访问期间消失了,他们中风的风险仍然较高,特别是女性。65岁以下的参与者出现持续抑郁症状时,中风的风险更高。
该研究认为,持续抑郁症状会通过各种生理变化(例如长期血管损伤累积,引发血压升高和房颤、感染等血管问题)从而增大中风风险。研究者分析,对心脑的损伤也有可能来自抑郁症的负面效应对健康行为的间接影响,包括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临床医生应当努力识别并治疗中年人抑郁症,以避免中风风险有害效应的累积。
孕期总头疼小心得中风
1.关于在孕期偏头痛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经过对超过1800万名(有偏头痛症状的孕妇)妈妈们进行的分析,研究人员指出:在怀孕期间的妇女有偏头痛的症状不是最危险的,它可能会引发其它更高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中风,而且还包括心脏病的发作和血凝块,这些症状对于老年妇女来说更为明显。女性在40岁以上怀孕,更容易在怀孕期间经历偏头痛,他们较年轻的孕妇有更高的风险患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等。
2.孕期偏头痛与中风的关系
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偏头痛患者可能会增加中风的风险(最多两次),相比那些没患有偏头痛的人来说,风险就更大了。研究专家表明:如果一个女人是服用口服避孕药,有关的激素变化可能会增加偏头痛患者中风的风险,也可以解释为妇女在怀孕期间经历偏头痛后会有更高的中风风险。
3.偏头痛与中风的征兆
以上的这项研究表明,有偏头痛病史的孕妇应该特别了解中风的早期征兆。不幸的是,偏头痛和中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具有相似的症状和体征,使得对早期中风的检测变得非常困难。有一个迹象可以表明在怀孕期间偏头痛的征兆可能预示着中风,就是头痛比平常更严重。与出血性中风有关的头痛常常被形容为“最严重的头痛”,头痛持续时间比平常长也可以是一个警告信号。其他的重要症状包括麻木,神志不清,视觉模糊,身体失去平衡,感到头晕,或有说话方面的问题,比如口齿不清、大舌头等。有任何之一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偏头痛孕妇需要立即就医。
心房颤动的表现 做好三件事让房颤患者远离中风
1、到正规医院就诊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卒中风险测评。有些房颤病人存在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他们误以为服用药物控制好这些症状,也就预防了中风。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
2、要正确用药
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就应该通过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但阿司匹林其实不是抗凝药,它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房颤导致的血栓效果却有限。
3、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
抗凝药需要长期坚持服用,不能时断时续。即使没有感觉不适,也不等于中风的风险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药。专家提醒,房颤患者一旦停止抗凝治疗,中风就会随机“乘虚而入”。
红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很多女人钟爱红酒,其原因从心理上看是小资情结,从健康上看她们认为喝红酒可以保护心血管,比如法国人喜欢喝红酒,法国人心血管病发病率比其他欧美国家低,成为她们最好的说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存争议
但对于适量饮酒是否会有益心脏健康本身就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适量饮酒的人往往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社会地位更高,对健康更重视,更能坚持锻炼和健康饮食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喝酒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
最近研究显示,喝酒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每天喝酒1份饮酒量,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8%。而房颤会引起脑卒中,会导致偏瘫失语而致残。所以即使少量饮酒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无益的。
饮酒会增加癌症风险
饮酒会增加口腔、咽喉、食道、结直肠和乳腺等癌症机会,尤其是女性乳腺癌与饮酒不存在阈值关系,只要饮酒即增加乳腺癌风险,与喝多少、喝多长时间没有关系
红酒优于啤酒和其他酒吗?
部分法国的研究显示,红酒比啤酒和其他酒能更好地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但是更大规模非法国研究发现,红葡萄酒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明显优势。
基础研究发现,多酚和白藜芦醇确实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是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低,获得有效剂量的白藜芦醇需要每天饮用超过60升红葡萄酒,这是要用红葡萄酒浴的节奏!最近的研究也发现,人体中的白藜芦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关系。
这些饮食误区不利心脏健康
误区一:每天一杯红酒预防心脏病
法国人喜欢喝红酒,该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比其他欧美国家低,有人把这归结为喝红酒的好处。其实与法国饮食文化有关,与红酒关系不密切。红酒和其他酒一样,即使适量饮用对心脏也没有好处。最近研究显示,喝酒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每天喝酒1 单位(1 份饮酒量相当于355 毫升啤酒,150 毫升葡萄酒或是45 毫升40 度烈酒),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8%,而房颤会引起脑中风,所以即使少量饮酒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无益的。
误区二:鱼油预防心脏病
绝大多数研究证实,鱼油虽能降低甘油三酯,但它并不能预防心脏病。英国血脂管理指南认为,欧米伽3 脂肪酸(鱼油的主要成分)不能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反而会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建议服用鱼油或含有鱼油的复合制剂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误区三:喝果汁与吃水果一样
有人不喜欢吃水果,就喝果汁,甚至还加糖,这是抛其精华留其糟粕。完整的水果保存了原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可减缓糖分吸收,还有刮油作用。果汁丢弃纤维素,糖分喝进去吸收快,增加胰腺负担,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糖尿病。只喝果汁不吃水果,脂肪吸收增加,增加患冠心病风险。
女性中风易患抑郁症
来自美国“科学生活”网站刊出的一则最新研究结果指出,抑郁症会提高女性中风风险。该项研究的对象中,患抑郁症的人在6年时间内中风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9%。研究称,服用抗抑郁药的女性——特别是SSRI(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中风的风险增加了39%。这不意味着服用抗抑郁的药增加了中风风险,而指一般服用抗抑郁药的人,抑郁症会更加严重。因此布莱罕及波士顿妇女医院副教授、本次研究的成员Kathryn Rexrod博士解释说:“大家千万不要误会,采取停药来减少中风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2000年—2006年的6年间,研究人员跟踪了80574名54—79岁没有中风史的女性。研究之初,22%的研究对象患有抑郁症,1033例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罹患中风。和没有抑郁史的女性相比,患抑郁症的女性中单身、抽烟、不爱运动的比例更高,年龄普遍略小些,体质指数更高,并发症更多,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Rexrode博士说:“抑郁症会妨碍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压,阻碍正常服药,阻止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行,例如运动。”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员An Pan称,抑郁症还会引起身体的其他炎症,增加中风等疾病的的风险,甚至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Pan表示:“认识到抑郁症患者的中风概率更高这一点,能够让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的时候不仅仅只盯着抑郁症,还会关注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过高,并且纠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吸烟、缺少运动等。”
如何预防房颤远离中风
首先,到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卒中风险测评。有些房颤病人存在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他们误以为服用药物控制好这些症状,也就预防了中风。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我市很多医院如安贞医院都设有专门的房颤门诊,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
其次,要正确用药。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就应该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但很多房颤患者仍在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其实不是抗凝药,它是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房颤导致的血栓效果有限。
最后,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抗凝药需要长期坚持服用,不能时断时续。即使没有感觉不适,不等于说中风的风险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药。专家提醒,房颤患者一旦停止抗凝,中风会随机“找茬”,“乘虚而入”。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和药物、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病人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抗凝效果,非常麻烦。
房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可能伴发多种慢性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此外,中国人饮食结构丰富,因此多年来房颤患者和医生都盼望能有一种服药饮食禁忌少、用药方法足够简单、不用反复监测的“简便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让“简便抗凝治疗”方案成为现实。以达比加群酯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不仅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同时其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而且在中国人群中安全性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