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休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气阴亏虚型
患者症见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呼吸促而弱,皮肤干燥,尿少口干,四肢厥冷,唇舌干绛,苔少而干,脉细数而无力。治法:益气养阴,救逆固脱。可用方药生脉散加减。
阴竭阳脱型
患者症见神志不清,面色青灰,皮肤紫花或大片瘀斑,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古肘膝,汗出如油,呼吸不整,体温不升,唇紫发青,苔白滑,脉微欲绝,指纹淡隐。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可用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热毒内闭型
患者症见高热,烦躁,或精神萎靡,甚则神志昏迷,强直抽搐,喉中痰鸣,胸腹灼热,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通腑开窍。可用方药清瘟败毒饮合小承气汤加减。
脑梗塞的后遗症有哪些
脑梗后遗症一般有、失语,写字困难,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手脚麻木偏瘫等。按中医辨证施治,并配合针灸、按摩疗法,并鼓励病人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并服用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微络康地龙蛋白来激活大脑血管,促进大脑微血管的再生。
肛瘘的中医辨证施治
1、中医治疗肛瘘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消法
中医治肛瘘常用的方法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肛周痈疽和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和切开之苦。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肛周痈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肛裂等病。但具体用法是极其灵活的,因为各种疾病的病因不同,病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必须因病而异。如有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热毒蕴结者应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应温通,气滞者要行气,血瘀者要活血化瘀等。同时,还需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痈疽所属的不同经络,灵活施治。凡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内消,也可移深出浅,转重为轻;如脓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以免养脓为患,毒散不收,血气受损,脓毒内蕴,反会侵蚀好肉,溃烂后难于收敛。
2、中医治疗肛瘘方法之托法
这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泄,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用于肛周脓肿中期,正气虚弱,毒邪偏盛,不能托毒外透,肛周痈疽外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泄出脓毒,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造成后患。
3、补法是中医治疗肛瘘常用的手段
这是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患处新生,使疮口、瘘口早日愈合。此法适用于老年体虚,气血虚弱,溃疡后期,或肛肠疾病术后,热毒已去,病灶巳除,而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以及便血和脱垂等病人。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凡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凡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但在毒邪未尽的时候,切勿早用补法,以免病邪内蕴,久而为患。
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首选外科手术,载肢或根治术是最常用方法,但疗效仍不理想,仍有约50%的病人死亡,部分切除疗效也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均倾向保留肢体局部大部分切除再进行化放疗。
2、化疗:可行术前和术后化疗但有效率均不高,且付作用大。
3、局部放疗,对一些肉瘤患者也可选择性进行放疗,但有效率低,一但肺部转移疗效更差。
4、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对肉瘤的治疗相当有效,不少曾被判处死刑的病人经中医辨证施治后有的可延长命,有的甚至痊愈。肉瘤病人选择中医药治疗,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 ...
胃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一般把溃疡分为证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瘀血阻络型、脾胃阴虚型,下面是一些治疗溃疡病的中药介绍。
1、肝胃不和型:
(1)十香止痛丸:成人每次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服成人量的1/3。
(2)柴胡疏肝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胃得安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脾胃虚寒型:
(1)良附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3—7岁儿童服1/3成人量。
(2)胃气痛片;每次5片,一日2次,早晚或痛时温开水送服。
(3)黄芪建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小建中合剂:每次20—30ml,一日3次,口服。
(5)丁蔻理中丸:每次6—9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6)白蔻调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胃复宁胶囊:每次4—6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8)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
3、肝胃郁热型:
(1)左金丸:成人每次3—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及老年可酌情减量服用。
(2)加味左金丸:每次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3)龙胆泻肝丸(片):水丸剂成人每次3—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片剂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4)健胃愈疡片:每次4—6片,一日3—4次,温开水送服。
4、瘀血阻络型:
(1)丸气拈痛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元胡止痛片:每次4—6g,一日2次,温开水送。
5、脾胃阴虚型:
摩罗丹:每次9—18g,1日2次,温开水送服。
胃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辩证分型
1)肝气犯胃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院痛连胁,嗳气则舒,情志不舒时加重,泛吐酸水,胸闷喜太息,食少。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胃脘胀满作痛;气病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疼痛攻撑连胁,暧气则舒;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可见胸闷喜太息,泛吐酸水,食少;弦脉主肝病、主痛。
2)肝胃郁热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食入即痛,泛酸嘈杂,口干口音,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胃失和降,可见胃脘灼痛,泛酸嘈杂;肝胆火旺,可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胃阴不足症状:胃痛隐隐,饥饿时加重,口燥咽干,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似饥而不欲食,或纳呆,时作干呕,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郁热伤阴,胃络失养,可见胃痛隐隐;阴虚内热津亏,可见口燥咽干,渴不欲饮,五心烦热;胃失和降,可见似饥而不欲食,或纳呆,时作干呕;大肠液耗,可见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胃痛之象。
4)胃络瘀血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甚者呕血、便血。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涩。
证候分析:气滞而致血瘀,胃痛有定处而拒按,如刺如割;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涩均为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之征。
5)中焦虚寒症状: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纳食减少,呕吐清涎,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或迟。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脉络失于温养,可见胃痛隐隐;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失健运,水饮停胃,可见纳食减少,呕吐清涎,大便稀薄;脾主肌肉四肢,脾阳不振故见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或迟,为脾阳不振,中焦虚寒之象。
诊断要点
1)中上腹疼痛,呈反复性、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位置在中上腹稍偏右处,或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发生在两餐之间,位置多出现在中上腹,或略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和饥饿样痛。
2)其他症状、体征:可有泛酸、嘈杂、腹胀、嗳气、反胃、恶心、呕吐等症状。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
3)内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
4)x线钡餐检查:消化性溃疡的x线主要征象是壁龛和龛影,也可见到十二指肠畸形、激惹。
5)胃液分析可发现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增加。
6)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施治原则
1)肝气犯胃治则:疏肝理气。
2)肝胃郁热治则:和胃泄热。
3)胃阴不足治则:益胃养阴。
4)胃络瘀血治则:和胃化瘀。
5)中焦虚寒冶则:健脾温中。
注意事项
1)避免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宜食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定时进食;不宜饱食、暴食;忌食生冷粗硬、冷饮沸汤、辛辣酸甜之品;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胃癌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吗
胃癌是个病的名称,但导致胃癌的因素会有很多,中医上有异病同治,也有同病异治,所以不要盲目的找“治疗胃癌的中药”,而是要找一个好中医辨证施治,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才行。
为何我会比其他人冬天更怕冷,夏季更怕热呢
怕冷可能由贫血、低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而导致,首先建议上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另外要考虑肾阳虚、阳气不足,建议看中医辨证施治,肾阳虚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来进行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