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治疗
囊虫病治疗
1.病原治疗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主,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
2.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连续3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3.手术治疗
眼内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
囊尾蚴病合并猪带绦虫病患者先及早驱虫,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槟榔与南瓜子等其他驱绦虫药治疗。
突然消瘦检查哪些方面
(一)遗传和家族史
体质性消瘦者常有家族史而无病理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嗜铬细胞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常有家族史。某些恶性肿瘤有家族发病史。
(二)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
如热量摄人是否充足,有无足够的蛋白质,是否偏食或异食,是否有生吃鱼虾蟹、生吃蔬菜、生吃牛羊肉习惯,如生食水红菱、李养、藕等水生植物可引起姜片虫病,寄生于小肠,引起腹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食或食用未烧熟的鱼、虾、蟹等可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生食溪 蟹或烟始感染肺吸虫病;生食或食用未烧熟的牛肉、猪肉会感染绦虫病;食用带有寄生虫卵的蔬菜、瓜果,饮水不洁等可感染囊虫病、包囊虫病、蛔虫病等,均可引起消瘦。
(三)籍贯、职业
我国南方水田较多,农民或渔民反复接触血吸虫尾蝴污染的疫水,感染血吸虫病;牧区接触牛羊、畜舍可能感染包囊虫病、囊虫病;钩虫病和蛔虫病以农村多见,严重感染时可有消瘦。
囊虫病的诊断鉴别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可以检查眼睑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虫引起的豆状肿胀。触摸到舌根和舌的腹面有稍硬的豆状疙瘩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
宰后检验咬肌、腰肌等骨骼肌及心肌,检查是否有乳白色的、米粒样的椭圆形或圆形的猪囊虫。钙化后的囊虫,包囊中呈现有大小不一的黄色颗粒。现行的肉眼检查法,其检出率仅有50%~60%,轻度感染时常发生漏检。
人脑囊虫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临诊症状外,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皮内反应试验等免疫诊断法进行确诊。近年来上述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也已被应用于猪囊虫病的诊断上。
囊尾蚴病的医治原则是什么
原则上所有的囊虫病人均应住院治疗。对猪带绦虫患者抗囊虫治疗前,应该先驱虫治疗。眼尾蚴病应该手术治疗,不采用杀虫治疗。脑囊尾蚴病驱虫治疗同时应注意降低颅内压。病原治疗主要用药为吡喹酮。皮肌型尾蚴病总剂量为120mg/kg,每天3次,分4天口服。脑囊尾蝴病总剂量为180mg/kg,每天3次,分9天口服。以上两种治疗均间歇2-3月重复一次。
囊虫病发病原因
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在人体寄生可引起囊尾蚴病,而牛带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不会引起人体囊尾蚴病。猪带绦虫卵经口感染后在胃和小肠经消化液,尤其胆汁的作用后,卵胚膜内的六钩蚴(脱囊孵出,经血液散布于全身。约经3周幼虫在组织内发育至1~6mm大小,并出现头节;9~10周时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呈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囊泡,内含黄色清亮液体与内凹的头节,后者呈白色点状,位于一侧。囊尾蚴大小与形状视其寄生部位而异。位于皮下组织,尤其肌肉内者,生长于肌纤维之间,呈椭圆形,状如胶囊。脑实质内囊尾蚴呈圆形,约黄豆大小。脑室内囊尾蚴亦呈圆形,直径可达3cm以上;位于颅底软脑膜或脑室内囊尾蚴生长不受限制,其直径达3~6cm,退化后其囊被膜呈袋状扩大,内无头节。由于囊尾蚴不断随脑脊液方向流动,常带蒂与脑膜或脑室相连。
囊尾蚴按其形态与大小可分为三种:纤维素型、葡萄状型与中间型。纤维素型为最常见,因常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命名,大小为5~10mm,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囊泡,内含清亮液体与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与两排小钩为其特征。囊膜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皮层,系嗜酸性玻璃状薄膜。中间层为细胞核层。内层为实质层,较厚,由细纤维网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囊泡表面呈鹅蛋石样,上有微绒毛与一小孔,头节可从孔道伸出。葡萄状型较大,其直径可达4~12cm,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泡,类似葡萄,肉眼看不到头节为其特征。仅见于人的脑部,未见于其他中间宿主如猪。
近年来发现在显微镜检查时常可见头节痕迹。中间型在人脑中发现,体节较大,呈分节状,长出一至数个囊泡,其特征为可见头节,位于囊内或部分从囊壁伸出,故其形态与大小介于纤维素型与葡萄状型之间。在脑囊尾蚴患者中以纤维素型最常见,但在9%~13%尸检者同时有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并存。这三种囊尾蚴的部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纤维素型常局限于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除可引起脑室阻塞产生颅内高压外,位于脑实质静区,囊尾蚴数不多的患者可无症状,或病情较轻。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常位于颅底的危险部位,产生严重进行性炎症反应,引起颅底脑膜炎,因脑膜粘连产生第四脑室孔堵塞,引起颅内高压与脑积水。
囊尾蚴寿命为3~10年,长者可达20年或以上。虫体死后发生纤维化与钙化。
脑囊虫病检查
1.头颅CT或MRI检查颅内可见到多个散在病灶常能明确诊断。1.病史多由吞食猪绦虫虫卵得病,少数来自自身感染,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大便或呕吐物内曾否见到绦虫节片,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及反复的癫痫发作。病程中可有时好时坏的缓解期。
2.体检:注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囊虫,视力和眼底有改变,或有脑膜刺激征。
3.实验室检查: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细胞数增多,有时可见嗜酸性细胞,粪便内可检出绦虫节片或虫卵,血清、脑脊液囊尾蚴抗体补体结合试验和皮内试验阳性,酶联吸附试验阳性。
4.头部X线摄片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象,偶见囊虫钙化斑。
5.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可显示病变,脑室内囊虫可见囊虫影,或阻塞部位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
6.头部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可见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征象,可有钙化和对比剂增强。
7.脑室窥镜检查取出病理证实。
脑囊虫病能痊愈吗
脑囊虫病通过手术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是需要做开颅手术,所以在进行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患者一定要去当地正规的公立医院,特别是省级以上的医院为好,最好是在这方面权威的医院。
2因为脑囊虫病通过手术治疗的话,需要开颅手术,如果选择的医疗机构不够专业的话,那么手术过程中是会发生危险的,比如脑疝,脑出血等等这些手术中的风险因素都是可以要命的。
3脑囊虫病的患者如果想要彻底治疗好的话,那么就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而且对主治医生在这方面的医疗手段也是要了解请求的,否则的话,对病人来说心理上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出问题的。
脑囊虫病的病因
囊尾蚴引起脑病变的发病机理主要有:①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②作为异种蛋白引起的脑组织变态反应与炎症;③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侵入脑后各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5-8mm,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炎性反应,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
脑囊虫病的治疗是什么
脑囊虫病彻底治愈是有可能的,但是这要分情况,像虫体在脑子里的位置,多少,对脑部的影响,其他部位驱虫的效果,患者本人的身体状况等等因素。
首先是需不需要手术治疗的问题,这个主要取决于虫体在脑子的位置,多少,病情的严重程度(比如经常癫痫发作之类的),其次就是患者的身体状况适不适宜手术。如果虫子恰好在重要的功能区,比如语言中枢之类的,可能就考虑不切除。
其次手术治疗的方法,我学神外的时候,老师说脑囊虫病现在一般用伽马刀治疗,精准,对周围组织损伤小,但是不可避免会有些射线辐射。虫子最后是被机体吸收还是形成瘢痕(可能会发生癫痫),一是取决于手术治疗的方法,比如伽马刀用的剂量,二是取决于患者本身对这些治疗的反应。
当然术前要驱虫治疗,保证其他地方不会有虫子再产卵跑到脑子里,术后要注意不生食肉类等等这些,大夫会详细说明的
这些你可以作为参考,总之一点就是可以治愈,但是因人而异。或者说虽然没有办法清除所有的虫子,但是患者生活工作正常,应该也算是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了。
脑囊虫病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脑囊虫要注意什么吗
1.西医药治疗(1)病原治疗:吡喹酮,脑囊虫病总剂量180mg/kg,分3~4次口服;皮肤肌肉囊虫病总剂量120mg/kg,分3—4次口服.阿苯达唑,每次10mg/kg,每日2次,10日为1疗程,间隔2周再服第2疗程,一般2~3个疗程.(2)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