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防婴儿中暑冬天也别大意

防婴儿中暑冬天也别大意

冬季“中暑”症状

这种严寒里婴儿发生的“中暑”,医学上称之为婴儿闷热综合症,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有较典型的临床特点:

病情来势汹汹,好发于冬春的寒冷季节,都有厚衣和被褥闷热的病史;

发热初起时,即为高热,体温可以高达41℃-42℃,全身大汗淋漓如水洗;

大汗后则体温不升,哭声低弱,反应差,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可导致严重的大脑受损,若不及时抢救,甚至危及生命。

据有关资料统计,婴儿闷热综合症的死亡率为17%-30%,大约12%的病儿以后会发生脑性瘫痪、智力落后和癫痫等严重后遗症。

婴儿冬季“中暑”原因

在寒冷季节,为什么婴儿会中暑呢?这是因为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排汗和散热功能弱,而且反应能力较差,当他们被包裹得过暖时,不能挣扎和摆脱捂热的不利环境,当被窝内温度超过34℃时,婴儿会发生高热、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大量丢失,造成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脑缺氧和脑水肿等一系列恶果。

寒冷冬季适度穿衣

隆冬时节,保暖对于婴幼儿来说尤为重要。但是,保暖要讲科学性,不宜过暖,因为后者的危害性有时会更大。

首先,婴幼儿衣物穿得过多,势必会限制其手足的活动,甚至影响到呼吸。宝宝出世后手足就会活动,是先天的一种了解环境、接触外界的能力,它们需要很快知道手和脚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如何才能指挥手脚的活动为自己提供方便,并通过与各种东西接触、感觉,加深对外界的了解和适应,这种能力和机会如果受到限制无疑对孩子的发育不利。

因此冬季孩子所穿的衣物要宽松,不能影响孩子手、足活动。聪明的父母亲还应当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手、足活动的机会,不断强化手—脑之间的联系。

在寒冷季节里,年轻的父母给宝宝增减衣服,原则上以小宝宝的面色正常,四肢温暖、不出汗为宜。如宝宝行为异常,或者脸上有汗,体温在37℃以上,就表明保暖过度,应该松开包裹或者减少衣服。如孩子手脚发冷、体温不足36℃,说明保暖不够,需要增加衣服和提高室温,但是穿多少适宜呢?一般情况下,比正常健康成人,幼儿多一件相当于毛衣厚度的衣服就够了,要注意腿部和足部的保暖,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给孩子上身穿很多衣服;而下面只穿两条单薄的裤子,这是不合理的。另外,鞋袜要宽松些,否则,有碍足部血液循环和保暖,会导致冻疮的发生。

更需提醒的是:“防受凉,穿要宁多勿少”是不科学的传统观念,这不仅引起小宝宝“中暑”,还会减弱婴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外界气温的改变,导致抵抗力下降,以至于常常感冒发烧。相反“若要小儿安,需有三分饥和寒”是正确的育儿经验,在日本,家长很注意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从小进行冷空气浴锻炼,即是严冬也不放弃,着衣服很少,这些孩子体格健壮,很少生病。

到了冬季,把丝巾蒙在宝宝脸上,是有害无益的。婴儿脑组织生长发育迅速,对缺氧特别敏感,一般成年人,脑组织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5%左右,而小孩却占50%以上,婴幼儿则更多,丝巾虽然很薄,但很细密,透气性能差,若长时间用丝巾蒙着,巾内会形成供氧不足和二氧化碳滞留的小天地,显然不利于婴儿脑发育,有研究表明:出生后1-2年,提供充足的氧和营养,保障脑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育起关键性的影响。同时,由于丝巾吸湿性能差,孩子出汗、呼吸排出的水气不容易透过,时间长了,必然给宝宝细嫩皮肤带来不良刺激,引起孩子脸部红肿、瘙痒、荨麻疹块,甚至哮喘等过敏反应。

婴儿冬季“中暑”紧急应对措施

万一发生了“婴儿闷热综合症”,不要惊慌失措,应立刻掀开患儿的被子,将孩子抱到空气新鲜处,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同时不要忘记拨动医疗求救电话。病情较轻的,可更换患儿的湿衣服,擦干汗水,体温不高者,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体温过高者,要适当松解衣被,减少包裹,并用温水擦浴,头部冷敷,但禁止用退烧药,因为退烧药会使得患儿出汗更多,加重脱水,使得病情恶化。如果病情较重,有条件者应该立刻给予吸氧,呼吸停止者,应该立刻疏通呼吸道,及时口对口人工呼吸。急需送医院的,还需注意在途中不要把头部捂盖过严,以免再次发生缺氧窒息。

专家教你正确坐月子

1、室内温度要适宜

有空调的家庭可以使温度保持在18-20℃。常开窗户以使室内空气新鲜。夏天更要保持通风,否则产妇体内的热量无法排泄,容易导致中暑。冬天要适度保暖,避免产妇着凉感冒。

2、注意休息充分

分娩时会过度消耗体力,给产妇的身心造成极度劳累,所以分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产妇有个充足的睡眠。家里亲朋好友应在产后几天才来探望,以免对产妇造成压力,打扰其休息。

小儿中暑

1、立即将宝宝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

2、如果发现患儿的病情严重就应该立即送医治疗。

3、快降温,使宝宝的体温降至38度以下。具体做法是:用凉凉的湿毛巾冷敷宝宝头部,或给宝宝洗温水浴。

4、也可以掐宝宝的人中穴、内关穴以及合谷穴,或者身边有带针之类的物体,可先将其用火消毒,然后用针浅刺人中,并挤出血滴,这两种方法对于大汗虚脱的宝宝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在宝宝意识清醒前不要让其进食或喝水,意识清醒后,每隔10到15分钟给予一些不含咖啡因清凉饮料,但有呕吐或意识不清者勿给。也可让宝宝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

孩子中暑后如何退热

小儿中暑分两型:一是婴儿中暑,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是由过暖引起,多见于寒冷季节。另一类型是年长儿中暑,病因与症状接近于成人,多发生于夏季。

轻症中暑时,婴儿应立即敞开衣被降温。物理降温难以奏效时,可给予药物降温:氯丙嗪加入0.9%的氯化纳液中静滴。对体温下降不理想者,可再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年长儿应立即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空调房间,用温水擦身以降体温,一般不用退热药,只有在下列情况之下可试用:

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有中暑高热不退时。

②中暑同时伴有其它急性感染。

③中暑高热不伴有循环功能不全,经各种降温措施,体温仍居高不下者,但用量不宜过

过多保暖孩子冬天也“中暑”

核心提示:“冬天中暑”一般人不大会相信。然而,儿科医生却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过分“热情”呵护,反而让孩子在寒冷的冬季“中暑”了。

入冬后,有些妈妈担心宝宝着凉,喜欢给孩子裹上厚厚的大衣、毛毯,就连晚上睡觉时,也要给孩子用热水袋、电热毯,往往容易给孩子保暖过度,加上室内空气流通不好,使婴儿发生高热现象,是典型的婴幼儿冬季“中暑现象”。

冬季发生中暑多见于2~10个月大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以发生昏迷、休克。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有关。

若发生了婴儿轻度中暑,父母不要惊慌失措。体温过高者,应立刻掀开被子,将患儿抱到空气流通处,擦干汗水,更换湿衣服,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用温水或者浓度为40%~50%的酒精擦浴,但禁止用退烧药,因为退烧药会使患儿出汗更多,加重脱水,使病情恶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有条件的应该立刻吸氧、做人工呼吸,如出现更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送医院,但要注意途中不要把患儿的头部捂盖得过严,以免再次发生缺氧窒息。

儿科专家提醒家长,由于婴儿火力旺,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冬季保暖过度会使婴儿产热和散热不相协调,从而使婴儿出现高热、抽搐、吐奶等中暑现象,持久的高热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因此,冬天家长应该适度给婴儿保暖。

冬天中暑的急救知识

1保暖过度,婴儿冬季中暑

冬季发生中暑多见于2-10个月大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以发生昏迷休克。

寒风呼啸,尽管冬天仍有暖和的太阳,但呼呼的大风还是会把宝宝的小脸蛋吹得红扑扑的。于是,有些年轻的父母在寒冷的冬季里,惟恐孩子着凉感冒,便在孩子身上裹上大衣毛毯,还要加上热水袋电热毯等等。再者,冬季房间关门闭窗,室内空气流通不好,这就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一样,其体温不断上升,等父母发现时,孩子已经处于高热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冬季特有的“中暑”现象。

急救护理:如果发生了婴儿闷热综合征,父母也不要惊慌失措,应立刻掀开被子,将患儿抱到空气流通处,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擦干汗水,更换湿衣服。体温不高者,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体温过高者,要适当松解衣被,并用温水或者浓度为40%-50%的酒精擦浴,但禁止用退烧药,因为退烧药会使患儿出汗更多,加重脱水,使病情恶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有条件的应该立刻吸氧人工呼吸,如出现更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的,还要注意在途中不要把患儿的头部捂盖得过严,以免再次发生缺氧窒息。

2空气流通差,洗澡中暑

冬季由于北方室外天气寒冷,气温低,人们喜欢呆在室内,很多人爱好桑拿或在浴池里泡澡,但浴室内人多,空气流通差,时间久了,空气相对浑浊。

急救护理:冬天泡澡时,入水要缓慢,先从下肢开始,循序渐进,切不可一下子把身体全都泡到热水中。洗澡的动作也不要太用力,更不要在池中浸泡过久。如果在泡澡时发生“中暑”,要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且相对凉爽的地方平卧,给患者口服淡盐水;

3饮料多喝也会中暑

冬天室内有时温度高,穿着的衣服多,空气干燥,饮料是个极大的诱惑。但饮料并不适合室内解渴,而且大量饮用会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极易引发中暑。

婴儿中暑了怎么办

1、迅速将孩子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躺下休息,并解开他的衣扣,可用电风扇或者空调,但不要只吹孩子。

2、用冷毛巾敷头,帮助散热和降温。

3、让孩子喝一些含少量盐分的水,或自制的清凉饮品,如绿豆汤。

4、如果孩子发生昏迷,应立即送孩子去医院急诊。

宝宝中暑紧急处理

当小朋友有中暑的情况时,妈咪们应采取哪些紧急的处理呢请记得您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立即向医疗机构求援,然后尽快让孩子的温度降低:

1、 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2、 尽速移到阴凉处,除去衣物,以电扇及冷气降低环境温度。

3、 你可以把他包在冷毛巾或是布里,用海棉沾凉水替他擦拭、或放进凉水(非冷水)浴盆里。

4、 每隔10到15分钟给予一些不含咖啡因清凉饮料。但有呕吐或意识不清者勿给。

5、尽快地让孩子的体温降下来,但是要小心不要降的太低或是冻到他!等小朋友体温降到摄氏39度就停止,然后继续观察,看看他的体温是否自然的下降。假如他的体温再度上升,你再恢复前述降低体温的动作。记得要尽快向医院求援!

婴幼儿出行的必备装备

①外出准备 婴幼儿出行,必要的装备少不了。如果是近距离的外出,父母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给孩子做好御寒或防暑准备。如带上帽子、手套或遮阳伞。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由母亲抱着出门,或躺在卧式的婴儿推车中,较大的婴幼儿可以坐在母亲的背袋里,或乘坐式的婴儿车出门。外出时,母亲的包里可放一瓶奶或水、尿布,餐巾纸、湿纸巾及垃圾袋等。

②不宜外出的情况 不要带婴幼儿去电影院、拥挤的百货商店和超市,因为那里空气不流通,容易传染疾病。注意天气变化,旅途中的天气变化快,父母可以为婴儿带些毛毯、衣服及雨具。另外,冬春季节是传染病的易发时期,所以出门前不要忘了带婴儿及时完成各项预防接种。

旅游过程中常发生的意外包括外伤(如跌伤、骨折、关节扭伤),溺水及孩子的走失。当孩子走失之后,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更容易发生外伤及溺水。因此,父母要看管好孩子。不要放开孩子的手,尤其在人多的地方。

预防冬天泡澡中暑

●若想在浴池烫澡或泡澡,最好先在温池洗浴,然后再过渡到热池。入水要缓慢,先从下肢开始,循序渐进,切不可一下子把身体全都泡到热水中。

●洗澡时不要太用力,更不要在池中浸泡过久。如感到头晕、恶心,应马上到池外躺下休息。

●饭后不要马上洗澡,浴室要注意通风,经期、孕期、饥饿(空腹洗澡易致低血糖休克)、酒后均不宜泡澡,洗后30分钟内要适当进食。

●心血管病患者冬天最好洗淋浴,不要去公共浴室泡澡;即使泡澡,时间也不宜超过30分钟,水温应保持在32~35℃。有相关病史者,应在泡澡前服药或随身携带有关药物,最好有亲属陪同。

如果在泡澡时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且相对凉爽的地方平卧,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给患者口服淡盐水;发病前有高血压、冠心病者,若胸闷、气急、口唇紫绀,可立即按压人中穴、含服速效救心丸等,同时立即请医师救治。

相关推荐

婴幼儿常用痱子粉好么

核心提示:痱子是夏季小儿的常见病,90%以上的婴儿从6月份开始就有痱子出现。为什么痱子那么钟情于婴幼儿?婴幼儿经常使用痱子粉好么? 痱子 是夏季小儿的常见病,90%以上的婴儿从6月份开始就有 痱 子出现。为什么痱子那么钟情于婴幼儿?婴幼儿经常使用 痱子粉 好么? 由于在炎夏或湿热环境里,汗液大量分泌,不能及时地从体表挥发,致使汗管口角质浸渍、 肿胀 ,堵塞汗孔,汗液排出困难,淤积汗液使汗管在不同水平上发生扩张或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炎症,形成 疱疹 和 丘疹 。此外,夏季湿热环境下, 皮肤 表

夏天如何给“宝宝降温”有窍门

一、夏天如何给宝宝降温 方法一:通过洗澡或游泳降温 现在,不少地方都有专业的婴儿游泳馆,可让宝宝多去游几次,既安全又能降温。洗澡水的温度要适宜,一般控制在32~35℃左右。水温太高起不到散热的作用,水温低了,宝宝容易着凉。一般情况下,给宝宝每天洗澡一两次就行。天气特别热时一天可以洗澡3次。记住不要在宝贝大汗淋漓时洗澡。 方法二:白开水解渴 纯净的白开水最容易解渴,它进入体内后可以立即进行新陈代谢、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尤其是夏天,宝贝多喝白开水不仅可以解暑降温,还能补充丢失的水分,是最安

冬天中暑

中暑是指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体内的体温调节出现了紊乱情况。特别是颅脑病患者、老弱人群、产妇尤其容易发生中暑中暑严重会引起抽搐、死亡、永久性脑损害、肾脏衰竭。 冬天温度不高,一般在室外很难发生中暑的情况。但是冬天室内的温度高,空气流通不良,这也会引发“冬季中暑”。常见的中暑原因有:小孩子保暖过度;洗澡中暑;空气流通差;饮料喝多也会中暑。 冬季中暑在小孩子容易见到。家长给孩子过度的保暖,但是新生儿是通过皮肤散热,一旦被悟得过久,宝宝散热能力受到影响,身体的温度就会升起。这种情况下,婴儿需要加速呼吸排放

开空调对婴儿有影响吗

夏天的时候,空调吹的是冷风,婴儿待在空调房容易着凉感冒。而且婴儿通常运动量较少,待在通风良好的房间,避免阳光直射就行了,是不会中暑的,不需要吹空调。 冬天天气比较冷,可以让婴儿待在空调房,但是由于开空调后,空气会很干燥,所以要在空调房放置加湿器,另外,还要给婴儿补充点白开水。

小儿中暑发热的特点是什么

小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发热的特点是什么,对小儿中暑应该怎样处理,这是每一位妈妈应该掌握的卫生常识。 小儿中暑的突出表现是高热,一般中暑时体温往往达到38℃-39℃,严重的中暑甚至体温可达41℃以上。病初患儿出汗较多,继而因出汗太多可能引起丘脑下部和汗腺功能失调,皮肤反而无汗,干而灼热,面部潮红,无汗时患儿体温往往会进一步迅速升高。同时伴有口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又出现惊厥和昏迷,严重时并发脑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对小儿中暑应注意预,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直射

如何科学的做月子

适宜的室内环境。产妇和宝宝的居室要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度与湿度适中,有较好的通风。夏日温度高时,要注意降温中暑冬天气候寒冷时,要注意保暖凉。 保持安静。产妇与宝宝休息时,卧室要保持安静,避免噪音,以免突然的响声,引起婴儿不自主的反射动作。 保持空气流通。产妇“坐月子”期间最忌讳空气不流通。比如门窗紧闭、裹头扎腿,导致室内空气混浊,容易让产妇及婴儿患病。冬天可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半小时左右,避免过堂风、直流风,或者开窗通风时,产妇和婴儿可以到另一个房间。 坐月子不等于卧床一月。产后第一天孕妇应

警惕冬季宝宝四大常见疾病

NO﹒1 冬中暑 冬季婴儿闷热综合征,俗称冬中暑。多发生于2~10个月大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以发生昏迷、休克。患病宝宝一般会先出现过高热,体温一般在40℃以上,最高可达42℃以上,伴有大汗淋漓,衣服和被子湿透,有脱水表现(眼窝下陷,囟门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干燥),很快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快慢不一)或呼吸暂时停止,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极差,哭声低弱,反应迟钝,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 NO﹒2流感 流感是冬季流行的常见病之一。由于传播力强,

宝宝夏季中暑4款美食来帮忙

宝宝夏季暑美食推荐 艳阳高照的日子,爸妈们得多想些暑的办法,降降宝宝体内的热气。高温中暑吃什么?下面为你精心推荐几款婴幼儿夏热时适用的夏季发烧美食,让你轻松暑。 夏季宝宝暑多吃粥 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推荐暑美食:麦冬粥 营养提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润肺止咳,益胃清心等作用,还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维生素A等

宝宝夏天用什么枕头呢

婴儿夏天用什么枕头好呢? 老一辈给孩子用的枕头多数都是自己动手做的,绿豆壳枕头、米枕头、荞麦枕头等等,特别适合在夏天用。 蚕砂枕母婴用品能祛风除湿、凉爽止汗,符合“头要凉,脚要暖”的原则。枕套为全棉天鹅绒面料,吸汗透气。婴儿睡蚕沙枕,不但清凉降火,冬暖夏凉,还能吸虚汗,吐奶,幼儿可以起疹,同时促进大脑发育成型。《本草纲目》中记载,蚕沙有祛风降湿、明目降压等功效。 茶叶枕,枕芯由经过消毒、加工泡制而成的茶叶作为填充物。茶叶枕有健脑、祛火、清热解毒等功能。比较适合小婴儿使用。 荞麦枕,枕套由全棉布制成,枕

三伏天需要谨宝贝中暑

4岁女孩馨馨跟外婆到重庆朝天门码头看长江涨水,在36摄氏度高温下玩耍近3个小时后,出现了眼花、耳鸣、头晕的中暑迹象。专家提醒,儿童比成年人在“三伏天”更容易中暑,应予以重视。 儿童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发育中,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普遍好动又缺乏护措施,头部神经受到烈日直射后,容易导致高热、头疼,甚至昏迷。小儿中暑的典型症状为婴儿烦躁不安,哭闹,呼吸和脉搏加速,肤色看似红润,但触摸感觉干燥温热;较大的儿童会出现头晕、恶心、失去方向感的症状。 遇到小儿中暑时切忌慌张,大人应尽快把孩子带到荫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