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的中医病机
心气虚的中医病机
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其证属虚,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极易造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发生。
[2] 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病毒性肺炎在中医病名属“风温”、“风温肺热”范畴,基本病机是风热首犯肺卫,继而邪热搏结于气分营分,或入心包。
治法 疏风润肺,清营透热。
验方 清金透热方:双花、黄芩、鱼腥草、生石膏、连翘、麦冬、青黛等,初得有外感表证加前胡、荆芥、杏仁、薄荷;高热重用生石膏,加柴胡、羚羊角粉、知母,或静脉点滴清开灵注射液;咳甚加杏仁、百部、炙枇杷叶;痰稀白量多加细辛、干姜、法半夏;痰粘难咯加全瓜蒌、川贝母、胆南星;喘息加地龙、桑白皮、炙麻黄;气短缺氧加红景天、葶苈子、红参;合并气虚阴虚征象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合用抗生素。
心气虚是心脏病吗
心气虚即“心气不足”,是中医上的一种病症。为心气虚损,功能减退,致运血无力,心动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某些虚弱病患者,以及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组织器官的疾病,在内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病,其中以心脏病最为多见,能显著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
心气虚与心脏病本身就是不同的说法,一种为中医的说法,一种则是西医上的病症,专家认为,心气虚或许有心脏病,但也可能并找不到西医上明确的心脏病依据,所以心气虚与心脏病不能混为一谈。
冬季胸闷气短是什么原因呢
冬季胸闷气短 小心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的形成
《医学入门》中记载,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心气亏虚所引起,临床以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动则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惊悸、不寐、胸痹、虚劳,以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心脏的正常搏动,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流动,以及心所主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有赖于心气的鼓动和振奋。若久病体虚,劳神过度,暴病损伤正气,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使心气不足以鼓动和振奋心脏功能,便会心神失养,血脉运行不畅,出现心气虚证。
冬天季节所引起的胸闷气短,也就是吸气亏虚,这会给身体带来许多临床症状,比如自汗气短,胸口发闷,咳嗽等疾病,这都是由于冬天天气干燥,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建议大家平时应该多补充水分,多吃一些富含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另外要注意身体方面的调理。
心衰是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1.基本病因: (1)心肌收缩力降低:多种心肌疾病如冠心病、特发性心肌病、克山病、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等均可引起。(2)心脏负荷加重:一种是引起心室收缩期负荷增加的疾病,一种是引起心室舒张期负荷增加的疾病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 诱发病因:(1)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另外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亦可引起心力衰竭。(2)体力劳动、情绪及气候:长期过度劳累及情绪强烈波动均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衰。另外,气候突然变化如寒冷、酷热或潮湿亦可引发本病。(3)治疗不当及钠摄入过多:放宽控制盐的摄入,一旦出现症状又大量服用洋地黄,产生洋地黄中毒。 (4)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常可引起心律失常,偶发房早、室早及轻度传导阻滞对心脏的影响不大。(5)肺栓塞:器质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时,常合并心房颤动,容易发生心房内血栓,心衰病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6)高心排血量状态:妊娠、分娩、甲亢或其它高心排血量状态,不常引起心衰,但在心脏病基础上能诱发心衰。
中医病因:
各种心系疾病发展至晚期,损及气血阴阳,出现心、脾、肺、肾的虚损,遇六yin外邪、思虑劳倦、房室不节等而诱发。
中医病机:
1.心肺气虚 心主血,肺主气,气血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咳嗽日久,肺气受损,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可出现心悸、气短、唇紫等;若心气虚衰,血脉不畅,则肺失肃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湿阻肺,则呼吸喘促、憋闷气短、咳吐泡沫痰涎或咯血。肺气不宣则水道不通,津液蓄积而为水饮,外溢肌肤,发为浮肿,甚者可出现元气虚脱、阴阳不相维系,可见冷汗淋漓、面色灰白、口唇紫暗、神昏脉微等危重证候。 2.心脾肾虚 心气虚日久及肾,后天脾胃受损无以充养先天,均可使肾阳不足;久病肾虚,肾阳虚难以资助心阳、脾阳,终可致心脾肾阳虚弱,阴寒内生之证。临床上见到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肾不纳气,则呼多吸少,气短难续;阳虚则水不化,可见夜尿较多,白天尿少浮肿,甚者水气上逆,凌心射肺则心悸、、怔忡、咳喘倚息不能卧,咯吐泡沫样痰。 3.气阴两虚 气虚日久,阴津生成减少;或长期治疗过程中过用温燥、渗利之品损及阴津,形成气阴两虚或阴阳并损的证候,可见心悸、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脉虚数等。 4.血阻水停、心主血脉,心气虚,血行不畅则淤血内生;疾病后期,肺脾肾均伤,肺为水之上源,虚则水的通调不利,脾主运化水谷,肾主水液,司二便,三脏功能失常,则水液代谢紊乱,停积于内,泛溢于外而成水肿。另外,血淤则水停,水停则血阻,二者可并存而为病。
发病机理:
当各种原因致心肌收缩力减退或负荷过重时,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进行代偿,从而产生一系列变化。 1.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左心室功能减退,每搏量与心排血量减少时,机体发生反射性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活性增高,使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通过Starling定律增加心搏量,选择性小动脉收缩,维持动脉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然而,上述调节虽在心功能不全初期尚能代偿,使心泵血功能得以维持,但在代偿过程中潜在着使前后负荷增高的不利因素。 2.心脏的代偿反应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代偿反应包括心肌肥厚与心腔扩大。长期的心脏负荷过重可刺激心肌收缩蛋白合成,导致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单位增多,心脏收缩功能增强而每个收缩单位的负荷却并不增加,室壁张力不增高,通过这一缓慢的代偿过程,可使心脏在较长时间里有效地维持泵血功能。但是,肥厚的心肌能量相对缺乏,血供相对不足,以致发生一系列生化改变导致机械功能异常。心肌肥厚时,心肌顺应性减低,加之能量缺乏,心脏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持续负荷过重,心肌纤维变性进而引起死亡,使残存的心肌细胞所承受的负荷更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心力衰竭的进行性恶化。
黄芪和人参的区别 功效应用的区别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适宜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不固,汗出异常,平素易感冒等症,为重要的补气药。
人参:味甘,味苦,入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安神 之功效,常用于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单用即有效,对脾肺亏虚,心气不足,气血虚弱,亦常为滋补要药。
脾虚和气虚的区别
气虚由于元气不足,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
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
脾虚是脾气虚损,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五脏之间相互影响.但又并不绝对,有的气虚导致脾虚也有的脾虚导致气虚
包皮龟头炎是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1.包皮过长阴茎头完全被包皮包裹(但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及龟头)称为包皮过长。
2.包茎包皮口狭小,或包皮与龟头粘连,使包皮不能上翻而露出尿道口和龟头者称为包茎。上述两种因素常易造成尿液、精液、包皮垢等在包皮囊内积存并刺激龟头及包皮,造成阴茎龟头及包皮的皮肤粘膜局部抵抗力下降,加之患者由于局部刺激感到奇痒并常用手搔抓、揉搓易造成表皮破损而发生感染。
3.局部不洁及致病微生物由于不注意局部的清洗而致垢物堆积,各种细菌、寄生虫、霉菌得以滋生,停留局部造成局部的炎性病变。该病多由化脓球菌、大肠杆菌、淋病双球菌、霉菌和滴虫引起。综上所述,包皮过长、包茎以及局部不清洁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龟头、包皮处的皮肤粘膜发生炎症反应,而以渗出性炎症为主,表现为血管扩张、水肿、出血等。
中医病因:
本病主要表现为湿、热、毒邪为患,应责之于肝脾两脏。
(1)肝经湿热过食鱼腥发物、茶酒五辛、湿热酝结;或雨后湿蒸,坐卧湿地以致湿邪外袭,郁久化热。
(2)脾虚湿困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滞于肌腠。
(3)矽卜毒乘袭外阴不洁、性交不洁、中药毒、包皮龟头外伤、化学性刺激损伤等,均可乘虚而侵及包皮和龟头而发病。外毒为其主要病因。
中医病机:
湿、热、毒邪,内侵肝脉,下绕阴器以致脉络瘀阻,皮肤红肿、渗液;若湿热郁久,热盛内腐则局部溃烂化脓。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阴茎疾病,湿热毒邪瘀滞于阴茎肌腠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头晕目眩恶心四肢无力如何改善
心慌胸闷头晕四肢无力均属心虚表现,此疾中医称胸阳不振,主要由心阳心气虚所致,常见的症状有心慌,心里烦燥或是胆怯,胸闷或胸痛,气短,睡眠不佳失眠多梦或健忘,头晕头痛或冒冷汗脸色苍白,或剧烈头晕时伴有呕吐状,手微颤抖无法劳作,或精神疲劳,脸或眼睑浮肿等症补充回答: 中医病理需为气滞血瘀、痰积血瘀,心阳心气虚,心血不足,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气郁结。
宜吃具有补气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温的食物,以及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干地黄240克、淮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制附片30克。以上药研细炼蜜为丸,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早晚空服。或按原方比例,药物减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饮食疗法::(1)肉苁蓉羊肉粥:肉苁蓉30克、羊肉150~200克,洗净切片,加大米适量煮粥,加食盐、味精少许调味服食。(2)刀豆煲猪腰:刀豆10粒、猪腰一个切成小块,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加食盐少许调味,食猪腰饮汤。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关于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方药运用的临床实际是对偏头痛认识的最好途径。主要是在感受风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风阻内动、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致。
感受风邪 在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风为之长,其他邪气都依附于风而令人发病。同时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巅,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因此风邪易侵袭而致偏头痛。
情志内伤 偏头痛的发生与情志因素也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若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郁化火,阳亢生风,风阳上扰巅顶,则易发本病。临床常可见到偏头痛患者因情志急愤而致病者,多与瘀血凝滞,阻滞脑窍有关。
饮食不节 偏头痛发生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若素体肥胖或嗜酒肥甘,恣欲无度,饮食不节,则可伤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聚湿生痰。中医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痰随气而无处不到,脑为人体真气所聚之处,故痰极易凝滞于经络和脑脏,导致痰蒙脑窍或阻滞经络,引发偏头痛。
忧思劳累 劳则耗气,思则伤脾,如果脾气运化无力,水湿停留必酿变痰浊,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邪害清窍则可引发偏头痛。
久病致瘀 瘀血的产生主要与气有关,血液运行全身的动力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脑为精明之府,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脑府,闭塞脑脉,都会出现神机失畅,络道不通而出现偏头痛等表现。
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该病病位于心,病机为:易患本病之人多为年轻未达筋骨隆盛、本气尚未充满之时或素体禀赋不足之人。或因肺卫失司,感 受温热病邪;或为脾胃适逢亏欠,感受湿热疫毒。凡为热邪,皆具耗气伤阴的特点。热耗气于心脉,则致心气虚衰,并可继发气虚帅血无力的气虚血瘀之变。这一类病症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痛胸闷,舌红或暗,脉软少力或结代。热伤阴于心血,则可使 心阴不足,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及心神不宁、夜寐欠安,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总之本 病以禀赋不足或心肺脾肾有不同程度亏虚为本,温热邪气、湿浊瘀血为标,正邪交争,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病理过程。当温热或湿热病邪耗气伤阴至极,则又可变生阳虚阴衰的阴阳两虚重症,临床表现为喘息胸满不得卧,浮肿乏力不能行,脉虚结代,或迟缓。
病理生理:
第一阶段病毒复制期,该阶段是病毒经血液直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作用,产生心肌细胞溶解作用。第二阶段免疫变态反应期。对于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期者),病毒在该时期内可能已不存在,但心肌仍持续受损。目前认为该期发病机理是通过免疫变态反应,主要是T细胞免疫损伤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