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诊断缺铁性贫血
如何有效诊断缺铁性贫血
贫血人们就常听说,然而缺铁性贫血估计很多人几乎没有听过。它是贫血中的一种类型。缺铁性贫血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此进行了解一下还是有好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做个详细的介绍,让大家都认识缺铁性贫血的知识。
根据这些贫血以下的共同点而有别于缺铁性贫血:1,体内贮备铁含量增加,包括骨髓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增多、骨髓铁粒幼细胞和含铁红细胞(细胞内铁)增多,2,总铁结合力减低.
缺铁性贫血依据是:有缺铁病史,特别是慢性失血史;可有外胚叶组织病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及骨髓铁染色检查有缺铁特点;血清铁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明显增高;铁剂治疗有显著疗效.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电泳测定血红蛋白F和血红蛋白Az含量增多;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通过骨髓铁染色可见大量环状铁粒幼细胞(粗而多的铁质颗粒排列成衣领状,围绕着有核红细胞的胞核人维生素B6及肝制剂可能使贫血改善;慢性铅中毒的特点为点彩红细胞增多,尿中粪叶琳半定量阳性和尿中分氨基酮戊酸增多;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的总铁结合力减低.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甚多,对以下致患者铁缺乏病因的认真追询和认定,有利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慢性失血;铁需要量增加;铁吸收障碍;食物中铁缺乏.以上致病因素既可以单项也可以两项以上联合致病.
看完了这些介绍你对缺铁性贫血了解了呢?了解之后希望对你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缺铁性贫血症状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如何确诊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确立是否存在缺铁引起的贫血,和明确引起缺铁的病因两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询问和分析病史,加上患者的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一系列线索,确定诊断还需要有实验室的证据支持。临床上我们可以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以下就具体的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做描述,缺铁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它的诊断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三,铁剂治疗有效,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共同确诊此疾病。
偏食儿童如何体检
偏食、营养不良的孩子容易缺乏微量元素,而且容易贫血。而儿童贫血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的话,就会影响儿童的发育和健康,那么偏食儿童应该如何体检呢?
微量元素测定主要包括铅、铁、铜、锌、钙、镁和铬等。铅的危害非常大,人体内有0 01微克的铅就会对健康造成损害,铅主要损伤中枢神经、血液、消化、免疫等系统和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有助于诊断缺铁性贫血以及缺锌、缺钙、缺铜、缺镁等所致的各种病症,如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
近视形成与体内缺铬有一定关系。偏头痛与脑内镁元素的缺乏有关。铁、铜能促进发育,增强抵抗力,能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孩子往往比同龄的正常孩子矮2~10厘米;在适应能力、细致动作方面及智商方面明显差于正常儿童。另外,低血钙、高血钙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引起疾病。据国外医生对一组体内锌低于正常1/2水平的儿童进行的检查发现,80%发育迟缓。要想长高,就一定不能缺锌。但如果孩子体内的微量元素不缺乏,盲目进补也有害无益,所以微量元素不能随便补充,必须检测后遵照医嘱进行。
地中海贫血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阳性家族史,一般可作出诊断,有条件时,可作基因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缺铁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但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叶琳升高,铁剂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
2、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 因HbH病贫血较轻,还伴有肝脾肿大,黄疽,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故易被误诊为黄疽型肝炎或肝硬化,但通过病史询问,家族调查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即可鉴别。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实验室检查
缺铁性贫血可作血液、骨髓、铁代谢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贫血轻时,红细胞仍属正细胞性正色素性,在血片中可以看到细胞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正常或仅有极轻度的不规则。贫血严重时,红细胞呈典型特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fl(80μm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pg(μμg)。在血片中可见到红细胞大小很不一致,以体积小者多见,中心浅染区扩大,最重者胞浆变成很狭窄的一圈环。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但亦有轻度增高至2%~3%。白细胞和血小板数一般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大致正常。在贫血较重的病例中,脆性轻度减低。钩虫病患者,可有轻度嗜酸粒细胞增多。
用df32p或ashby测定法,显示缺铁性贫血时的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至46~85天(正常120天)。
(2)骨髓
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但骨髓增生程度与贫血程度缺乏明显的平行关系。在缺铁和贫血较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因胞浆减少而头迟迟不能血红蛋白化,体积减小,边缘不规则,核染色质致密,早幼红和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而晚幼红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多无明显变化。
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查骨髓,可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这就是骨髓铁染色。检查铁粒幼细胞和细胞外铁颗粒是诊断缺铁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因为缺铁的最早变化是骨髓铁消失,但在缺铁较轻、未经治疗的早期病例中,这种铁小粒不一定完全消失。缺铁性贫血时,骨髓内含铁血黄素为阴性,极少找到铁粒幼细胞(正常人20%~90%左右的幼红细胞中,可见到1~5个铁小粒)。
(3)铁代谢检查
①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铁蛋白
未经治疗的缺铁性贫血者血清铁浓度常明显降低,低于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可高达71.6~89.5μmol/l(400~500μg/dl);铁饱和度降低,常明显降低至<15%。血清铁蛋白可以查出最早期的缺铁,贮存铁下降是血清铁蛋白降低的唯一原因,国内外以小于12~20ng/ml作为贮铁耗尽或明显降低的指标。
在缺铁性贫血阶段,以上各项指标的阳性率为:血清铁蛋白95.5%~96.2%,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76.9%,铁蛋白饱和度50%~76.9%,血清铁34.6%~60%,小细胞低色素40 %。最好选择两项以上指标组合,这样可提高检出率。如血清铁蛋白与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两项指标组合,其检出率可高达100%,漏诊率为0。
②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
由于铁的缺乏,血红素的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的浓度增高,大于0.9μmol/l(50ng/dl)。
③铁动力学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浆59fe半清除时间加速;血浆铁转换率大多正常,也可加速;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利用率正常或轻度增加。根据这些结果,结合血浆铁的浓度降低,表明在缺铁性贫血时,也有部分红细胞无效生成。
④铁耐量试验
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小剂量铁后,血清铁浓度迅速上升,可达53.7~71.6μmol/l(300~400μg/100ml),持续2~3小时。在非缺铁性贫血或正常人中,血清铁的上升较慢,浓度较低,下降较快或呈平坦的曲线。近年用放射性铁59fe作试验,测定血清的放射计数,方法更加简便。
(4)胃液分析
常见有胃酸分泌减少或缺乏,即使用组织胺法也有1/4~1/2的患者无反应。贫血可致胃粘膜病变,而发生胃酸缺乏,也可能先有慢性胃炎,引起胃酸缺乏,然后导致缺铁性贫血。
大枣只补血虚贫血患者
近日,有人说大枣不能防治缺铁性贫血,吃干大枣对纠正或预防缺铁性贫血并无作用。肉类、猪肝、动物血液、强化铁的面粉、加铁酱油、VC、含铁补充剂才是防治贫血的有效方法。
专家回答:大枣只补血虚贫血患者
如果用中医的理论使用大枣,它是补血佳品,又可食用,它通常用于血虚证患者,而中医所指的血虚证患者未必特指西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凡是具有血虚证表现的患者,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种病,均可用大枣补血。
反过来,缺铁性贫血是西医的诊断,这类患者在中医看来未必都是血虚证患者,如果不属于血虚证患者,使用大枣就不适宜了。
因此,大枣能不能防治缺铁性贫血患者,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是否属于血虚证,而非大枣是否含有足够的铁元素。
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 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 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µ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 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 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 1µ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 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µ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 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µg/ml细胞为缺铁)。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地中海贫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阳性家族史,一般可作出诊断。有条件时、可作基因诊断。本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缺铁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但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叶琳升高,铁剂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
2.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 因HbH病贫血较轻,还伴有肝脾肿大、黄疽,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故易被误诊为黄疽型肝炎或肝硬化。但通过病史询问、家族调查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即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