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的常见的风证及治疗
风邪的常见的风证及治疗
1、 外风证
外风证常有以下特点:(1)多具表证,或起病时有表证。(2)外风犯人,多侵及肌肤、经络、筋骨、关节,由浅入深,达于脏腑。故外风袭人,病浅者居多,而深入脏腑者较少。(3)外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故风邪多与其它邪气相互依附,共同致病,构成风寒、风热、风火、风湿等证。
2、 风邪袭表(太阳中风证)
证见:恶风汗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缓。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统一身之营卫。太阳中风,即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合之权,故见恶风、自汗出、恶寒,脉浮,皆为表证。
阳虚患者也可见恶风自汗。但阳虚之证,除有恶风自汗外,还有形寒面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下痢清谷,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尽管太阳中风也称为表虚证,这是相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而言的。太阳中风就其本质而言属实证,邪气胜则实,风邪胜的实证。
治法: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药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风湿病是西医病名,此病多属中以证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难治性疾病。 中医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主要与正虚、邪侵及痰浊淤血有关。在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外邪侵袭,痹阻肌肉、关节、经络之间,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展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畸形。病久不愈,可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且诸症顽固难愈。中医治疗风湿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首当辨明虚实寒热。病属实者,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为主症,无正气虚弱表现。病属虚者,伴气血损伤、脏腑亏虚证候。临床治疗风湿病通常按病证寒热性质主要分为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两型。
风湿病患者在漫长的疾病过程中,常易合并其它病症,尤其是在气候突变或梅雨季节及台风、暴雨、严冬、酷暑时,更易感受风寒、湿邪及中暑等,对此应予以重视。对于合并肺炎、心衰、高烧不退等严重并发症时应早上医院对证治疗。
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影响到患者们的行动和健康。风湿病患者们除了要进行及时治疗,还要做好日常护理,只有治疗与养护结合,风湿病患者才能更好更快地康复。
温馨提醒:上面就是专家对风湿病病因的解答办法,风湿病患者要及时的发现常见的病因,积极的进行一下合理的治疗
以上我们了解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法,相信大家对此了解有了一定的详细认知,建议大家在生活当中对于类风湿不可采取西医治疗方法,中医可以治标去本,又能够很好的阻断病情发生,对于许多严重类风湿患者,平时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状况以及每日的治疗与生活习惯改善。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辩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为主。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
3、血虚受风性,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为主。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为主。
很多人因为急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或者久治不愈转变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治疗起来需要时间,往往患者用过不少的药,荨麻疹症状却反复发作,引起患者担心荨麻疹可以根治吗?
1、凡本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梦者,均可从心系辨症。
2、凡荨麻疹患者证见脘腹胀满或恶心呕吐,或泄泻,或便秘者,均可从脾胃辨证。
3、凡本病患者证见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过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从肺系辨证。
4、凡本病患者证见腰膝酸软者,均可从肾辨证。。
5、凡荨麻疹患者性情急躁、烦躁易怒或情志抑郁者,或女性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者,均可从肝经辨证。
手足口病可以见风吗
可以见风。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身上起了疹子,就不能见风,加上中医又风邪的说法,认为风诱发加重皮疹这类病症,因此很多病的注意事项中都说不能见风,但事实上,对于孩子甚至起疹子的病症,如手足口病来说,是可以见风的,而且家中做好以下通风工作还有利于病情康复。
中医怎么治疗膝关节痛
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面神经炎的中医方法
组成:菊花、葛根各15克,大青叶30 克,防风、白芷、蝉蜕、僵蚕、川芎各10 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主治:面神经炎,症见卒然口歪,眼睑闭合无力或不能闭合,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纹消失,或伴耳后疼痛,后期或治疗不当可见面部痉挛。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中晚3 次饭后服用。
方解:面神经炎属于中医“面瘫”的范畴,俗称吊线风,属外风中络之证。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多有夜卧当风的病史,而一旦发病,则眼口俱瘫。《金匮要略》谓:“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而不遂。”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络脉空虚,贼邪外袭所致,造成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缓”。病邪的主要特点总是热毒、风毒。本方以菊花、葛根、大青叶清热解毒为君,善解络脉之热毒;防风、白芷、僵蚕、蝉蜕祛风通络为臣;川芎理气活血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解毒调味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功。
加减:本方服药1—2周,症状开始缓解,即可加入黄芪15克,当归10克,以益气养血;耳后痛甚可加柴胡10克,黄芪12克,以疏解少阳;口咽干燥或舌红少苔,属邪热伤津或素体阴虚,可加天花粉、石斛各15克以增液养阴;面部抽搐可加入白附子、全蝎、赤芍、白芍各10克以熄风解痉。
临床运用:不论任何季节得此病即可用本方,可不配合其他任何疗法及药物,但须辨证准确。勿将脑中风面瘫当做本病或把本病当做脑中风治疗,此种误诊误治临床十分常见。其实鉴别并不难,脑中风面瘫尚伴有舌歪,亦无眼睑不能闭合及额纹消失等症。
鼻炎的中医疗法
最近天气转冷,又到了鼻炎的高发期,各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每天接诊的鼻炎患者逐渐增多。鼻炎难以治疗彻底,很多人会求助于中医大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鼻炎都适宜口服中药治疗。
鼻炎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慢性鼻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慢性单纯性:以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为主要症状特点,最为常见;一种是慢性肥厚性:以持续性、渐进性鼻塞为主要特点。慢性单纯性鼻炎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易引起后遗症,最为常见的就是“空鼻症”,就是患者感觉鼻腔异常干燥,而中药内服具有明显的优势。
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其病因病机为伤风鼻塞失治,或外邪屡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血瘀鼻窍,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鼻甲肿胀,鼻塞不通,重者呈桑葚状。其证型分为气虚证和血瘀证,早期主要以正虚邪滞为主,后期以血瘀为主,故早期以扶正祛邪为主,后期以活血化瘀为主。总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窍,祛风除湿。
临床上,早期以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而成。方中生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合生黄芪以补脾而助气血之源,使气充血旺;防风走表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苍耳子、辛夷、细辛发散风寒,通利鼻窍;白芷散风除湿,消肿排脓;黄芩清肺泻火解毒,桔梗宣散肺经之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固表、祛风通窍、扶正祛邪之功。后期则以桃红四物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而成。方中辛夷、苍耳子祛风通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兼祛瘀通络,细辛宣肺通窍,桔梗、黄芩清热燥湿泻肺,蝉蜕、五味子、乌梅通窍敛涕,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行气活血、祛瘀通窍之功。
当然根据个体差异,用药上也有所不同。中药治疗主要从调整患者的整体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入手,不仅能祛除病邪,而且能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
慢性肥厚性鼻炎可先采用保守疗法,如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疗法。低温等离子射频,对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中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中药治疗,能加快鼻黏膜的恢复,改善鼻窍的通畅,缩短治疗时间,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薄荷有哪些奇妙用途
薄荷性辛、凉,归肺、肝经。《本草纲目》 “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薄荷的功效即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疏肝解郁,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用于风热表证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均可有风热表证的表现,主要有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咽痛、脉浮数等。薄荷辛凉而能透散表邪,清解表热,故应用于风热表证。本品虽为辛凉之品,然其透散之力较强,有一定的发汗作用,故对于风热表证无汗或有汗不畅者尤为适宜。《医学衷中参西录》云 “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之要药。”临床上经常配合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如治风热感冒的代表方银翘散。
薄荷轻扬宣散,疏表散邪,助疹透发。又可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束肌表疹发不畅者,常与荆芥、牛蒡子、连翘等配伍同用。
用于头面五官诸疾头面五官属于人体的上部,风性轻扬上行,风热或风寒之邪均易上攻头面,出现如头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涕、牙痛、咽痛等症状。薄荷轻扬升浮,可清头目,利咽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薄荷一段中称 “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为要药。”风热上攻导致头痛证时,薄荷常配菊花、白芷治头痛 风热或热邪上攻,可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薄荷为治咽痛常用药,可配桔梗、甘草等同用 薄荷芳香辛散可宣通鼻窍,如治疗鼻渊,流黄浊涕、鼻塞不通可与苍耳子、辛夷、白芷等同用。
用于肝郁气滞证肝主疏泄,肝气应条达舒畅。如因情志不遂,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则会出现肝气郁滞证。临床表现如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善太息(编者按 表现为常叹气,叹气后有舒畅感),或见咽部异物感,在妇女还会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表现。薄荷能疏肝解郁,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证。《本草新编》 “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郁。”轻证薄荷可疏其郁滞,重者多辅助柴胡等品而建功。如名方逍遥散中就应用了薄荷,配柴胡、白芍同用。
治疗荨麻疹的中药配方
辨证论治 :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骆文郁等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为营卫失和,治法宜调和营卫,应以桂枝汤作为基本处方治疗,并适当配伍疏风药,除湿药,仿桂枝汤的变化以适应荨麻疹的复杂变化。
周有川治疗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认为本病多属虚证。
(1)血虚受风,治宜养血疏风,方选四物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血热受风,治宜疏风凉血,清热解毒,处方:浮萍、防风、荆芥、蝉蜕各9g,生地黄、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
(3)表虚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选玉屏风散加减。(4)中虚兼风寒,治宜温中散寒,升 荨麻疹中医称为“风疹”、“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特点为皮肤突然出现疹块,大小不一,此起彼消,瘙痒难忍。荨麻疹一般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近年来中药治疗荨麻疹取得了显著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多由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因体质因素,不耐鱼虾荤腥等食物,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而发荨麻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对某种物质或某种刺激因素过敏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或其他介质引起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而引发。
张作舟根据临床特点,将慢性荨麻疹分四型治疗。
(1)表虚不固、营卫失和,治宜固卫和营,佐以酸敛,方用固卫御风汤(黄芪、白术、防风、党参、桂枝、白芍、乌梅、五味子、白鲜皮、秦艽、白芥子、甘草)。
(2)血虚气弱,风从内生,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养血熄风汤(当归、黄芪、何首乌、白芍、五味子、乌梢蛇、全蝎、白鲜皮、羌活)治疗。
(3)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潜阳熄风,方用养阴宁荨汤(生地黄、白芍、女贞子、黄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蛎、珍珠母、白鲜皮、秦艽)治疗。
(4)肠胃湿热,治宜清热理脾,宣化湿浊,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疗。
陈汉章将本病分为7型治疗。
(1)风邪袭表,治宜疏风散寒,解表透疹。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刺蒺藜)。
(2)邪侵肺卫,治宜清热宣肺,解表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贝母、蝉蜕)。
(3)邪陷少阳,治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减(槟榔、厚朴、草豆蔻、知母、白芍、黄芩、甘草、柴胡、荆芥、防风)。
(4)邪入阳明:
①升降散证,治宜透郁泻热、升清降浊,方用升降散加减(白僵蚕、姜黄、大黄、蝉蜕、火炭母、凤尾草、茵陈蒿)。
②葛根芩连汤证,治宜解表清热,透疹止痒,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刺蒺藜、防风、珍珠草)。
(5)肾阴亏损,治宜滋补肝肾,祛风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风)。
(6)血虚风燥,治宜养血祛风,方选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刺蒺藜、黄芪、何首乌、荆芥、防风、甘草、蝉蜕)。
(7)情志内伤,治宜疏肝理气,方选逍遥散加减(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风)。
龚国樑根据荨麻疹的临床特征辨证分型如下:
(1)风热型,治宜祛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
(2)风寒型,治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3)肠胃型,治宜祛风解表、通腑泄热。处方:荆芥、防风、制大黄、苍术、苦参、生甘草各9g,茵陈蒿15g,生山栀子6g。
(4)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加味。
吴干银认为急性荨麻疹治在肺,肠胃型荨麻疹调肝脾,慢性荨麻疹治肾为主。(1)急性荨麻疹,属风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饮汤加减;属风热犯肺者,用银翘散加减。
(2)肠胃型荨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调脾法,方用逍遥散加味。
(3)慢性荨麻疹,偏肾阳虚者用肾气丸加减;偏肾阴虚者用大补阴丸加减。
李元文从肝脾论治慢性荨麻疹,将慢性荨麻疹分为3型:
(1)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搜风,用自拟治荨I号方(柴胡、郁金、白术各 lOg,茯苓皮20g,大枣3~5枚,全蝎6g,丝瓜络lOg)。
(2)肝阴不足型,治以柔肝养阴熄风,方用自拟治荨Ⅱ号方(银柴胡、白芍、乌梅、五味子、当归、钩藤、白僵蚕各lOg,蝉蜕6g)。
(3)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除湿祛风,用自拟治荨Ⅲ号方(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六一散(包)、浮萍、防风各lOg,自鲜皮30g)。
伤风和感冒的区别
伤风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医源资料库》:伤风,病名。①风邪犯表所致外感轻证。见《伤寒直格》卷中。又称冒风、感冒。《景岳全书·杂证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详见感冒条。②伤寒病太阳中风。《时病论·伤风》:“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详见中风。③感受风邪所致外感热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载六经皆有伤风症:太阳伤风,证见发热、恶风、自汗、头项强、腰脊痛、脉浮,宜桂枝汤。阳明伤风,证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宜杏子汤。少阳伤风,证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宜柴胡加桂汤。太阴伤风,证见自汗,胸满、腹痛、自利、咽干、脉弦大而缓,宜桂枝芍药汤。少阴伤风,证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连胻骨酸痛,脉沉弦,宜桂枝汤。厥阳伤风,证见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痛、脉微而迟,宜八物汤。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
中医治疗面瘫
中 医治病注重整体,疗效巩固,副作用小。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大法,对于面瘫的治疗早期以祛邪通络牵正为主,后期以扶正通络牵正为主。临床治疗中, 中医首先针对致病之病因、部位、性质,病人的体质,有的放矢,扶正祛邪,“以平为期”,使之恢复正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补不足,损有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诊治密切关注病因与人体疾病变化的内在联系。其次,临证遣方用药、针刺等治疗的施用,亦主张适度,补偏救弊,更 注重时刻不忘顾护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中医治疗面瘫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方法,中医注重辨证论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邪入络证、风痰阻络证、风热犯络证、风寒袭络证、气虚血瘀证等等,采用中药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选方用药,(1).风邪入络证:治法祛散风邪、通络牵正,方药牵正散加味;(2).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散邪、化痰通络,方药牵正散合二陈汤加减;(3).风热犯络证:治法疏风散热、通络牵正,方药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4).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通络牵正,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减;(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牵正,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小儿推拿头痛手法 小儿头痛病因病机
1.风邪外侵:风邪由肌表而客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乃致头痛,风邪常有夹寒,夹热,夹湿之不同。
2.胃火上炎:火邪上扰清空致头痛。
3.痰火头痛: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郁化火,上扰清窍,阻遏清阳可发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