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流感易诱发糖尿病病情加重
春季流感易诱发糖尿病病情加重
(一)糖尿病患者在流感流行期死亡率超过5%
不少糖尿病患者由于流感的原因,很容易出现一些脏器功能的失调等现象,导致死亡的威胁。不少专家提醒,在流感流行期,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因流感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要高6倍,死于肺炎或流感的风险要高3倍,糖尿病患者在流感流行期死亡率超过5%。
(二)感染流感后糖尿病进入恶性循环
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往往比较高,而高血糖会损害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这时候会使患者的机体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一旦感染流感可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同时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控制失控,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抵抗病毒的能力,使流感反复发作,进入流感与高血糖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各主要器官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三)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死亡危险超过50%
面对流感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流感疫苗了,这是糖尿病患者预防流感比较好的方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遵照糖尿病治疗指南的建议,在每年流感来临之前积极注射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是9至12月。目前本市各防疫站都能提供流感疫苗的注射。
不良情绪竟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也能“气”出来?
您别不信,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 。
天津医大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张主任介绍说,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人如何控制血糖?
“同样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张主任强调,糖尿病人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
此外,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病人家属也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有,患者还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排解时,应及时找专科大夫就诊,避免加重病情。
细菌性感冒的传染性
流行性感冒(它非细菌性,流感通过病毒传播,不是细菌性感冒,注意区分),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流感的传染性很强,由于这种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人,当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会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一般在冬春季流行的机会较多,每次可能有20%~40%的人会传染上流感。
糖尿病患者需谨防并发症状
1、感冒
中国有句俗话:“百草回春,百病发作”。春季是疾病的好发季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春季好比是个险要的“关口”,调摄不当,很容易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相反,如果保养得当,重视各方面保健,则能使病情稳定,平安度过“多事之春”。
“春捂秋冻”防流感“春捂秋冻”是中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冬末春初,乍暖还寒,气候变化多,常常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便有冷空气来袭,大幅降温,此时如果衣着不当,特别容易着凉感冒。另外,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也是在冬、春季高发。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普遍较弱,首当其冲地成了感冒的高发人群,而任何感染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不利的,因为感染会造成血糖控制难度加大,病情加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春捂”原则,注意保暖,当天气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服。部分抵抗力差的糖尿病患者,必要时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2、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可以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一个冬天平均血糖水平,如果小于6.5%,则说明血糖控制得不错;如果未达标,则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冬天气温低,全身血管收缩,血压较其他季节要高。春天气候转暖,血压比冬天略有下降。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当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高于这个标准,则要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的剂量。
3、高血脂
冬天过后,不妨去医院查一下血脂,看看自己的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指标有没有升高,特别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有没有升高,如果LDL超过2.6毫摩尔/升,就要警惕了。血脂升高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
4、足癣
春季天气渐暖,平时脚汗较多的人容易患足癣。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足部皮肤的小破损或癣病均可能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发展为坏疽导致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应当穿着宽松的棉袜和棉布鞋,并每天检查足部,天天换洗袜子,如发现足部皮肤有小破损,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水果吃多了会怎样 水果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
有一些中年人本来血糖就比较高,却还把水果当成饭来食用,这样很容易诱发糖尿病。医生说,各类瓜果饮料中,很大一部分水果和饮料所含糖分偏高,不加节制地进食往往容易使血糖直线上升,从而引发糖尿病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糖尿病因症酸中毒诱发因素很多。ⅰ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中断或不足,或者是胰岛素失效;而ⅱ型糖尿病可在多种座激作用下,胰岛素相对不足就显得更为突出。总之,任何能引起体内胰岛素严重的绝对或相对缺乏的因素,都可以诱发糖尿病因症酸中毒的发生。
常见的诱发因素如下:
(1)ⅰ型糖尿病人以胰岛素停用或减量过快为最常见诱因,个别病人对胰岛素可产生耐药性。
(2)感染也是常见的诱因,以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为多见。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道、泌尿道及消化道感染。伴有呕吐感染员易产生酮症。
(3)应激状态,如手术、外伤、骨折、分娩、麻醉、妊娠、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诱发酮症酸中毒。
(4)精神因素,如精神创伤,精神紧张及过度激动等。
(5)饮食失调。过多进食含糖和脂肪的食物,饮酒过度或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每天进量低于100克。
(6)糖尿病未控制或病情加重。
糖尿病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
糖尿病专家进言:糖尿病患者应该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并把运动作为一种疗法。
运动的好处 据有关专家研究,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中葡萄糖被子肌肉等组织的利用增加,使血糖降低。有些国病人,用运动锻炼配合饮食治疗,甚至可以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患专利号,只要恰当地进行运动,也有利于病情改善。
运动的项目 糖尿病病人可根据病情、年龄与受好,选择诸如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爬坡、蹬楼梯、骑自行车、游泳等非剧烈或对抗性的运动。
运动的“度” 糖尿病病人毕竟有另于健康人,参加运动锻炼时必须注意掌握好分寸。病人每日或每周有数日定时进行锻炼,每次时间以持续20-40分钟为宜,这样才能使用权运动治疗达到“火候”。运动时间的掌握极为重要,既不能运动时间过长,也不能运动时间过短,否则达不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或者使病情加重。生理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运动开始的5-10分钟,达不到降血糖的目的;运动时间20-30分钟,隆血糖的作用最佳;运动时间超过40分钟,虽然血糖可以降低,但血中脂肪增加,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运动时要以不出现心悸、气促为度。
运动的节奏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在运动前要做简单的热身运动,逐渐加大运动量,使心肺功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运动快结束时,至少要有5分钟的减速调整。
运动的时机 有人担心,运动时机掌握不当会诱发低血糖,实际上这不应成为糖尿病病人参加运动锻炼的障碍。但患者在锻炼时应注意时机,如不要在胰岛素和口服隆糖药物发挥最大效应时做运动锻炼。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空腹时运动也容易诱发低血糖,但用药期间,通过一段时间的运动锻炼后,可能会有低血糖的症状,若减少用药量,上述症状消失血糖稳定,则应认为是运动增加隆糖疗效。为了做到有备无患,病人在运动时,身上可备几块糖果,以便应急。
运动的禁忌 必须指出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之前,不要参加运动锻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虽然不禁忌运动锻炼,但也以散步、一般的步行锻炼为安全;有视网膜病变的病人,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若有心、肝、肾、肺功能不全或急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运动当属禁忌之列。
总之,糖尿病病人大多为中老年人,许多病人并发有高血压、主航天血脂和心血管病,病人在开始运动时要本着量力而行,适宜勿过的原则,绝不能运动过度。
不良情绪竟能诱发糖尿病
您别不信,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 。
天津医大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张主任介绍说,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人如何控制血糖?
“同样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张主任强调,糖尿病人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
此外,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病人家属也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有,患者还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排解时,应及时找专科大夫就诊,避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人可补充蛋白质
糖尿病人服用蛋白粉后,蛋白质总量增加,会引起血糖的升高。特别是对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蛋白质的增加,会导致肾脏代谢紊乱,加重肾脏负担,对肾脏产生损害;原本肾脏损害的患者,服用过多的蛋白质会导致肾脏损害加重,引发糖尿病肾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平时很注意饮食,而且饮食方式很健康,这时候也没有出现什么糖尿病并发症时,是不需要再去补充蛋白粉等保健品,来控制病情,有时候却会起反作用,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像I型糖尿病患者,平时接触到的动物蛋白比较多,可以不用服用蛋白粉。
糖尿病人吃多少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天把蛋白质这些营养元素控制在多少比较好呢?许多糖友都会担心食用过多引发糖尿病病情加重,过少又会引发一些其他疾病。蛋白质的总量应该控制在每天每公斤0.8~1.2克,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体重是50公斤,那么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就该在50克左右。
糖尿病患者保暖稳情绪
糖尿病病人在冬季首先应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刺激会使体内儿茶酚胺物质增加,使血压升高,引起动脉痉挛,易诱发脑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其二,要注意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波动与糖尿病病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感神经兴奋会造成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其三,注意适当运动。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
患者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适当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健身锻炼,刺激胰岛素分泌,这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十分有益。此外,还要注意预防感染。反复皮肤、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故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常洗澡,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饭后刷牙漱口,患有牙病及时治疗。出现皮肤破损、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
晚餐吃太饱 易引来哪些疾病
肠癌
晚餐过饱,必然有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再加之睡眠时肠壁蠕动减慢,相对延长了这些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使大肠癌的发生。
冠心病
晚餐经常摄入过多热量,可引起胆固醇增高,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肥胖症
晚餐过饱,血中糖、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就会增高,再加之晚上人们的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逐渐使人发胖。
高血压、高脂血症
临床医学和研究资料证实,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4倍。而患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等于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糖尿病
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岛素β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诱发糖尿病。
急性胰腺炎
晚餐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如果胆道有结石嵌顿、蛔虫梗阻、慢性感染等,则更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而猝死。
神经衰弱
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安”。晚餐过饱,必然造成胃肠负担加重,胃肠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使人失眠、多梦,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女人多吃菠萝蜜有什么好处 菠萝蜜不适合什么人吃
不适合以下人群吃:
菠萝蜜中的糖分含量是比较高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其血糖本身就比较高,过量吃菠萝蜜很容易诱发或者加重其病情。
菠萝蜜作为一种水果,也是常见的过敏源之一,其中含有一定叫菠萝蛋白酶的致敏物质,对于易过敏人群来说,吃菠萝蜜很容易诱发或者加重其过敏症状。
菠萝蜜中的糖分以及脂肪热量是很高的,对于肥胖者来说,不宜吃大量的菠萝蜜,否则会导致其病情加重,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胁。
吃红毛丹有什么禁忌
1、不能多吃是人们吃红包,但是最重要的境界,因为它是一种热性水果,人们过量吃会导致身体上火,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红毛丹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10个,那些本身就是热性体质的人群还应该在这个数量的基础上适量减少。
2、红毛丹是一种高糖水果,生活中那些本身就出现了高血糖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都不能吃这种水果,不然会让血糖进一步升高,也会让糖尿病病情加重,严重时还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会让身体健康严重受损。另外那些没有成熟的红毛丹也不能食用,这也是食用红毛丹的重要禁忌。
低血糖对身体有什么坏处 加重糖尿病
低血糖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由于低血糖时体内的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均明显增高,这些激素均可升高血糖,对抗胰岛素,所以每次低血糖反应后,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