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孩子还是捉弄孩子
逗孩子还是捉弄孩子
成年人利用孩子对自己盲目相信的心理,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弱点,故意取笑或者捉弄孩子,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开心。相反的,他的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耻辱感和恐惧心理。
“逗”孩子和“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是成年人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与孩子开玩笑,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而“弄”是以成年人自己的快乐为前提,从成年人自己的心理高度出发与孩子开玩笑,这种玩笑是孩子所不能理解与接受的。
受到别人捉弄的孩子,不仅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比如大人捉弄孩子,让孩子说一句在大人看来很可笑的话,孩子说了之后,大人们心满意足地哄堂大笑,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很迷惑,我说的是实话呀,为什么笑话我呢?接下来他就会想,看来说实话会被人笑话,那以后不说实话了。你看,这就会让孩子学着撒谎。有的孩子会想,大人真讨厌,人家说的是真的,竟然笑话人家,我再也不理你们啦!这就让孩子对大人有了不信任的心理。也有的孩子被别人捉弄后,在大人们的笑声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错什么了吗?他们为什么笑话我?真可怕,以后要躲得远远的了,躲得远远的就没有人会问这些问题,让我出丑了!这样,孩子就会害怕和别人相处,进而变得孤僻,不容易和其他人相处。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于“捉弄孩子”的行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他看来,和孩子玩儿是一种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我们都要注意这一点,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别人的孩子,都不要捉弄。逗孩子不仅仅只是和孩子玩儿这么简单的事,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德行教育,也是成年人的德行体现。
如何避免婴儿睡觉不踏实
宝宝睡觉不踏实,真是让人捉急哭,其实做到一下几点,也能让宝宝安静的当个睡美男(睡美人)哦。
1、补充缺微量元素。血钙降低引起大脑及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设导致宝宝晚上睡不安稳,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
2、不要睡眠前玩得太兴奋。在宝宝入睡前0.5~1小时,应让宝宝安静下来,睡前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不要过分逗弄宝宝。另外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
3、很多妈妈看到宝宝晚上哭醒会以为孩子饿了,然后就给孩子喂奶,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养成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习惯。
4、宝宝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饱也会导致睡眠不安。妈妈记住晚上不要喂宝宝吃太饱哦。
5、宝宝哭闹,妈妈可以先不要理会,等待几分钟,因为多数小孩夜间醒来几分钟后又会自然入睡。如果不停地哭闹,父母应过去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灯,也不应逗孩子玩。
有技巧地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
1.尽量和孩子多说 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孩子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晚饭后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见闻。洗衣服做饭时,可做边聊;看电视、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节假日与孩子逛商店、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家长的关心。
2.激发孩子说活的兴趣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孩子的话 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4.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家长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快乐。与孩子之间良好的语言交流,会使您的孩子更聪明。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父母与孩子间良好的语言交流,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大有学问。那么,如何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呢?
激发孩子说活的兴趣,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允许孩子申辩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家长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快乐。与孩子之间良好的语言交流,会使您的孩子更聪明。
利用日常生活刺激宝宝感官发育
1、听觉:孩子对母亲的声音最敏感。
(1)听音乐:选择适合婴儿的柔美、和谐的音乐。对孩子非常喜欢的音乐,家长可让他反复地听。
(2)父母唱歌给孩子听:宝宝非常喜欢听父母唱歌(尤其是爸爸的声音)。如果父母唱歌时眼睛注视着宝宝,效果更好。
2、视觉:延续新生儿期的视觉训练。
(1)将不同的彩图(人像、风景、动物等)挂在墙上,每天竖抱孩子观看;一面看,一面介绍。
(2)多抱孩子看动的东西,如:汽车、移动的红球等。
(3)如天气晴好,还可以让孩子看大自然的色彩,如:鲜花、绿树、房屋等。
3、运动:
(1)在洗澡前或换尿布时,给孩子做全身按摩和主动、被动操。
(2)抬头:让孩子趴在床上。帮他将上肢弯曲地放在胸前,支撑着身体。父母在前方用带响的玩具逗引孩子抬头、抬肩,可增加背部肌肉的张力及协调性。
4、练习爬
用手抵住孩子的双足并稍向前顶,婴儿会双腿用力,臀部拱起,向前移行。
5、逗孩子发笑、发音:
在孩子情绪饱满时,与孩子玩脸对脸游戏——在孩子视觉清晰的范围(20~25厘米)内,张开嘴,慢慢地伸出舌头。重复几次后,孩子会模仿张嘴伸舌。接着,可配合语言交流,如:对着孩子说“宝宝笑一笑”,还可轻轻地触碰孩子,逗孩子发笑。慢慢地,孩子会自己发出声音,如:啊、咿、呜等。
6、手的训练:
(1)宝宝的手两个月时已能松开手指,甚至伸开手指。此时,家长要经常抚摩、摆弄孩子的手指,可刺激脑细胞的发育。
(2)将不同质地、不同温度的物品,放入孩子手中,如:布卷、棉花卷、硬木棒等,以促进孩子的感知觉的发育。
(3)经常将带柄的摇铃放在孩子掌心,宝宝会紧紧抓住(但还不会自动放开)。
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有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不能更换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深远的,具有长期性。另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为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奉献,是给予,这种爱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起,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人的逗弄,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并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乐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时间与孩子聊聊,进行感情投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和关心。同时父母要学会以倾听,并作出积极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感受到父母爱心的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中国式逗小孩的弊端
灌酒、故意吓唬、怂恿孩子做“坏事”……中国的熊大人们似乎总爱以逗孩子为乐,有时候逗弄小孩的方式甚至近乎恶作剧。其实,这些往往都会在无意间给孩子带来伤害。下面就来给大家细数中国式逗小孩的弊端。
一、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
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弄孩子,怂恿孩子说脏话以取乐,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
二、使小孩丧失安全感
一些言语的戏弄,比如说“你妈妈生了弟弟不爱你了”等,会让孩子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并且感到恐惧。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具有攻击性,伤害自己,其实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三、让孩子感知自己不被尊重
此外,被戏称“小胖墩”、“小胖妞”之类的,会让孩子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
让孩子早睡的方法
第一招:把家里提调整成睡眠模式
如果一家人都晚睡,电视声和谈话声此起彼伏,那你就不能怪宝宝不按时睡觉了。因为孩子们几乎都是小机灵,生性好动,很多时候即使感觉有困意也会坚持玩耍,更何况大人们都还不睡觉,让孩子感觉还没到睡觉时间。建议家长到了睡觉时间,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睡觉的氛围,包括灯光调暗,关闭电视机,大人不再高谈阔论,甚至需要一起入睡,让孩子感觉睡觉的时间到了。
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些睡觉的准备工作,如刷牙、洗脸、洗脚、整理床铺等工作,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让他们知道该睡觉了。
第二招:睡觉前一小时避免大脑兴奋
很多小朋友到了睡觉时间还玩得很起劲,以至于躺在床上大脑兴奋得睡不着。一般建议家长在孩子上床前一小时不要玩得太疯,不要玩令大脑兴奋的游戏,比如跟孩子玩捉迷藏打闹嬉戏,最好能将孩子的情绪调整为平静模式,比如妈妈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睡前播放舒缓的音乐,哼唱儿歌等,有助于孩子培养睡觉情绪,减少入睡所需的时间。
第三招:白天不要睡得过久
白天睡得过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长夜不成眠。而且研究证实,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都相对较差。如果孩子白天睡得过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弄醒孩子,或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调整来克服“黑白颠倒”。一般学龄前儿童中午睡1-2个小时即可,切忌让孩子睡上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怎么让孩子早睡 减少白天睡觉的时间
如果孩子白天睡得过多,就会出现晚睡的现象,家长要避免孩子白天太晚午睡,建议中午12:30-14:30为午睡时间。到点就可以有意识地弄醒孩子,或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调整来克服“黑白颠倒”。一般学龄前儿童中午睡1-2个小时即可,切忌让孩子睡上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孩子为啥手痒痒
人们常常认为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少男少女和成人才可能发生手淫,年幼的孩子怎么会手淫呢?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它的存在原因的。
1.家长经常逗弄孩子的敏感部位
有些孩子手淫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从小生殖器频繁地受到刺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部位,对刺激的感受力比较强,人们称之为“快感部位”,如嘴唇、面颊、乳头、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特别是生殖器和乳头,如果经常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孩子对生殖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性欲望。
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经常触摸孩子的外生殖器,特别是喜欢逗弄男孩子的阴茎,一边逗弄一边开心地哄笑。生殖器在反复受到刺激产生快感后,即使成人不去逗弄,孩子自己也会去抚弄以寻求快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抚弄生殖器的嗜好和习惯。
2.不良的卫生习惯
有些家长关于孩子的卫生、清洁观念存在误区。他们总以为做好孩子脸部、手部、脚部和身体的清洁工作就足够了,往往忽略对孩子生殖器官的关注。
事实上儿童的生殖器官是很敏感的,它会因不卫生而受到刺激,这时孩子就会用经常抓挠的方式来消除不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快感,进而形成不良的手淫习惯。例如,孩子有蛲虫病、小女孩外阴部的湿疹或炎症、男孩子因包茎引起的包皮炎症等等,这些病症都会引起外阴部发痒,于是小孩子就用腿摩擦止痒,如此反复,会形成习惯性动作。
3.情感得不到满足
孩子的手淫行为也与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关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关心不够,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感情比较冷淡,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言语呵护,这就会令孩子通过自身刺激来求得安慰,通过手淫得到一种暂时的孤独情绪的排放,结果日久天长就养成了这种“自慰癖”的手淫习惯。
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
家长们对儿童手淫行为往往会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和不知所措,不是将孩子痛斥一番,就是狠揍一顿儿,好像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有些家长甚至还会担心手淫会引起孩子“肾亏”,其实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儿童手淫不是什么品德问题,由于儿童生理和智力发育均不健全,所以,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的手淫行为都不是出于性的目的。虽然孩子手淫行为的种种表现和性行为很相似,但并不是性早熟的结果,幼儿很单纯,他们没有性的观念,也没有第二性征出现和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所以他们不可能利用手淫达到性高潮,也不会有排精的现象发生,自然也谈不上“肾亏”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儿童手淫不会给孩子带来疼痛和器质性的损伤,也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所以家长不要有什么精神上的负担。
但是如果孩子手淫次数偏多,家长应多加重视了,因为习惯性的手淫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头脑昏沉,身体疲乏,进而诱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减退等不良反应。所以,儿童手淫问题不可忽视,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不良。
酒精一点点对孩子的伤害无限大
今年大年初三,小思和父母、姐姐到二伯家做客留宿。第二天早上,小思的妈妈王女士无意中看见二伯正拿着一碗酒放在小思嘴边,便马上制止。半小时后,小思睡着了。
可后来王女士两次去叫小思起床,晃动孩子,孩子都没有反应。王女士一摸小思的身体,发现他全身发软、发烫。联想到孩子之前估计被逗弄喝了酒,王女士连忙把孩子送到医院。在送医途中,小思脸色发黑、呕吐、抽搐不止,一直昏睡。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呆了5天后,小思才苏醒过来,可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小思苏醒后精神状态一直不好,不能独坐、不能站立,不会说话,眼神呆滞,甚至连妈妈都认错。
王女士带小思去医院做了语言、构音评估和智力测查,医院出具诊断证明书,小思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滞(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重度)、运动发育迟滞(重度),相当于1岁幼儿的发育水平。
小孩被亲戚朋友逗弄喝酒,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情真的不是个案。上个月,四川一个父亲带着2岁的儿子到朋友家赴宴,3个朋友在餐桌上逗孩子喝酒,结果孩子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随后昏迷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在家庭聚会、朋友聚餐时,逗孩子喝酒的事情时有发生,可却很少有人站出来指责这种行为,包括孩子的家长。一是碍于面子,二是很多人都以为孩子被逗喝一点点酒无关紧要。
有人做过一个小小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5个小孩中有13个曾经被大人逗喝酒。而逗孩子喝酒的人中,既有孩子的爷爷、外公、伯父等亲戚,也有父母的同事、朋友,甚至有的家长也加入逗孩子喝酒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