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挠耳朵小心外耳炎
宝宝总挠耳朵小心外耳炎
在生活中,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发现有一段时间晨,宝宝总挠耳朵的情况呢?如果有,那妈妈们就要小心了,宝宝总挠耳朵可以是患上外耳炎的表现。
宝宝外耳炎症状有哪些呢?
感染了外耳炎的典型表现是刚开始时感觉痒。随着炎症的加重,宝宝外耳炎会引起耳朵疼痛和触痛。如果宝宝在咀嚼或者你轻轻拽他耳垂的时候疼痛加剧,他多半就是外耳炎。如果是中耳炎的话,动他的外耳,宝宝不会觉得疼。
你还可以检查检查宝宝的耳孔,你可能会发现那里发红,有蜕皮。宝宝外耳炎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耳朵里有黄色、水状或是有臭味的分泌物。宝宝的耳朵里或者脖子处的淋巴腺可能也会发生肿胀。
怎样治疗宝宝的外耳炎?
带宝宝去医院,让医生检查他的耳朵。除了要保持宝宝耳朵干燥外,医生可能还会开滴耳液来减轻外耳炎的炎症,杀死细菌。医生开的滴耳液可能是处方药,也可能是非处方药,但其中都会包含多种药物。
如果宝宝外耳炎已经很严重了,医生也许还会开抗生素或者类固醇滴耳液。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超过6个月大了,问问医生,看你能不能给宝宝吃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来减轻疼痛。千万别给宝宝吃阿司匹林,因为会导致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瑞氏综合征。
温敷宝宝的耳朵,可能也有助于减轻宝宝外耳炎引起的疼痛。
宝宝老是抓耳朵难道是中耳炎
当宝宝出现挠耳,哭吵不止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宝宝是否患有急性中耳炎。一说到中耳炎,人们便会联想到耳朵流脓,因为容易被人发现,故能及时就诊。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中耳炎的儿童并没有耳朵流脓的表现,正由于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较大。
如果妈妈母乳喂养的姿势不当,使奶水流入宝宝耳朵,也会使宝宝耳朵感染化脓,引发中耳炎。妈妈可以用手按一下宝宝耳朵,如果他大哭并推开你按压的手,则可能是由于按压感染耳部导致过于疼痛,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不可擅自使用药物。
油耳朵
油耳朵多与遗传有关,耳朵内排除粘稠性的棕黄色物质,还未干燥就已经凝聚在耳内,甚至流出耳外,如果不及时清理,油耳屎多了,宝宝耳朵不舒服,就会习惯用手去挠耳朵。
耳屎,是外耳道软骨皮肤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灰尘等作用。因为耳屎的存在,部分宝宝偶有耳内发痒而出现挠耳的表现,年轻的妈妈们则爱为孩子掏耳朵,而且非要把它掏干净不可,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容易掏伤宝宝的外耳道而诱发感染。所以如果宝宝挠耳不频繁,耳屎又不太多的话,是可以不必经常清理的。
长牙期
宝宝最早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长牙了,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伴随着流口水、甚至发烧现象。宝宝长牙期喜欢抓耳朵是正常现象,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出牙期的其他迹象还包括:流口水、咀嚼东西和容易发怒。有时,一个正在出牙的婴儿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发烧,但是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所说,这种情况下的发烧通常都不会超过101华氏度(约等于38.3摄氏度)。
耳部湿疹
宝宝产生耳部湿疹多因食物过敏引起,如牛奶、鱼类、虾类等,过敏体质的宝宝尤甚。表现为在宝宝耳廓前后及耳周皮肤出现很小的斑点或斑点状红疹,宝宝感到不舒服,就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
耳部湿疹是湿疹中的一种,好发于婴幼儿,对于急性期渗液较多的宝宝,可用炉甘石洗剂清洗,口服抗组胺药物,避免刺激,如热水烫洗,挠耳、接触过敏源等。
尽量减少接触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刺激物。家长还需要经常留意宝宝周围的冷热温度及湿度的变化。
游泳性耳炎
对外耳的拉、拽、戳或瘙痒,都有可能是游泳性耳炎(也被称为外耳道炎症)的一种迹象。游泳性耳炎,是外耳道里层的一种感染。在淋雨或盆浴的过程中,耳道出现液体堆积时,或者耳道受到棉签的刺激时,就会引起这种感染。保护性皮肤层被逐渐损坏,就会产生适宜细菌生长的环境。游泳性耳炎的其他迹象还包括:发黄、潮湿、分泌臭味和红肿。
宝宝总是抓耳朵很可能是中耳炎
大部分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由于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导致小儿至少会受到一次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而中耳炎就是其一。由于预防和治疗不当,很多宝宝会反反复复地患上中耳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和学习能力差。
要是宝宝出现拉、揪、拽自己的耳朵,或者耸肩摩擦耳朵的现象,同时伴有爱哭闹、食欲降低、耳朵中流出黄色或白色的液体、耳部有难闻的气味的症状,那么宝宝可能耳朵感染发炎了,此时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婴幼儿时期,不但中耳结构不健全,咽鼓管的发育也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婴儿一旦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细菌很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
幼儿耳疾家长要细观察,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发烧: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哭闹不止,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挠耳朵: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宝宝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摇头: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宝宝耳朵可能不舒服。
哭闹: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宝宝去看医生。
耳朵积水: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发热降至正常,情况好转,就要注意了,可能急性中耳炎已经鼓膜穿孔了。
听力不好: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宝宝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宝宝去耳鼻喉科检查。
如何给宝宝清洗屁屁 宝宝的耳朵
给宝宝洗澡时,尽量避免洗澡水流进外耳道。如果不小心流进去,则可把孩子的头侧向一边,这样有利于水流出。也可用棉签轻轻地把水擦拭掉,但不要把棉签插进外耳道。
在感冒时也要小心孩子是否有耳朵的不适,是否有分泌物流出或有特殊异味。如果孩子老是抓耳朵,要小心患中耳炎的可能。
很多妈妈在夜晚给宝宝喂奶时,常常因为太困睡着,没将乳头及时从宝宝嘴中拿出,从而导致乳汁流至宝宝耳朵,这样也容易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宝宝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1、挠耳朵:孩子在2岁以前是说不清自己什么地方疼的,不过,他会用行动告诉你。如果他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2、发烧:中耳炎往往伴随着突然出现的发烧,体温可升至37.8℃至40℃,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3、左右摇头:左右摇头也是患中耳炎的重要特征。因为耳朵里不舒服,宝宝会试图通过摇头来减轻症状。所以,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他耳朵可能不舒服。
4、哭闹:孩子突然变得烦躁,不停地哭,而且夜里也因为疼痛而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他去看医生。
5、耳朵积水:性中耳炎发作时,中耳内会积水,鼓膜肿胀。鼓膜穿孔时,就会有黄色的分泌物流出。孩子耳朵周围如果出现干皮,就要注意了。
6、听力障碍:由于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因此中耳炎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 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
宝宝耳部护理方法
孩子总是挠耳朵,家长观察后发现里面有分泌物。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清理的,如果有需要,建议找医生清理,自己清洗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对于只有3个月的宝宝,耳朵里有分泌物,如果量不是很多,那么就不需要担心,正常量的分泌物(耳屎),可以保护宝宝的听力,而且这些分泌物也会自己掉出来,是不需要家长太过操心去清理。
经常掏宝宝的耳朵可能损伤小儿的耳膜
有些宝宝喜欢让人给他掏耳朵,认为这样很舒服,但是不要太过频繁的给孩子掏耳朵,最好是不要掏,如此对孩子的听力会造成损伤。
别做这些损害儿童听力发育
不要让孩子长期接触有噪音的环境中,也不要在为孩子清洗头发的时候,让水进入耳里,更不要使用耳毒性药物。
护理宝宝耳朵的要点
其实宝宝耳朵护理,注意不要进水,不要挖耳朵,防止感冒,不要为孩子制定听力训练,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如此才不会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什么影响。
宝宝中耳炎症状 挠耳朵
孩子在2岁以前是说不清自己什么地方疼的,不过,他会用行动告诉你。如果他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宝宝抓耳朵到底是病不是病
做一个合格的宝妈, 在宝宝抓耳朵的时候不应该只是阻拦他或者直接去看医生,盲目着急。先来一些小常识,照顾宝宝更加得心应手!
首先,先确定一下宝宝是否是因为过热引发耳内出现炎症,耳中没有分泌物并不代表没有炎症,等有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就说明炎症已经很严重啦!
这种情况,宝妈们就要用小手电筒对着宝宝的耳孔观察是否有耵聍栓(耳屎)或者湿疹,注意千万不要弄疼宝宝哦,否则他会反抗的更激烈!选择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进食可以让宝宝更舒适!
上面说的是严重结果,宝妈们千万不要害怕!也许宝宝仅仅是油性耳,分泌耵聍(耳屎)较多而已,如果你不会专业的清理宝宝耳朵,还是带宝宝去医院清理一下吧!
其次,婴幼儿很容易患中耳炎。及时清理宝宝的泪水和喝的奶水,防止这些液体进入耳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宝宝中耳炎。如果宝宝在经常抓耳朵的同时会哭闹、发热、呕吐、腹泻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宝宝的病耽误不得!
向乐观的方向想一下,这是不是宝宝成长了的标志呢!有的宝宝会在长牙时期想要挠耳朵。一般来说,宝宝在六个月的时候会长出第一颗牙齿,2岁左右会长齐20颗乳牙,有的宝宝稍早一些会在四五个月打的时候开始长牙。当然,长牙会让宝宝想抓耳朵只适用在宝宝没有其他反常情况哦!
最后在生活中,要在宝宝洗澡的时候注意不要让宝宝的耳朵进水,如果进水了一定要及时清理。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贪玩”水而忽略健康。
宝宝摇头原是中耳炎在作祟
大部分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至少会受到一次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而中耳炎就是其一。由于预防和治疗不当,很多宝宝会反反复复地患上中耳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和学习能力差。
[讲述]
雨萝妈:爱抓耳朵得注意
宝宝最近总是抓耳朵,还用小手指往耳朵里钻,看耳朵里面好像还算干燥,但是用强光照,最里面好像有点湿耳屎。宝宝晚上一直睡不安宁,总会醒,上个月发了一次高烧40℃。去医院看了果真是中耳炎,唉,都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涓涓妈:晃头、感冒是先兆
宝宝现在9个月大,最近2个月,宝宝总是不时地晃头,也不肯吃奶。前几天因为感冒去看了医生,医生说除了感冒,宝贝还患了急性中耳炎,幸好发现得早,情况还不算太严重,真害怕啊!
姝睿妈:洗澡千万要当心
前两天,我给宝宝洗完澡后,用棉签看耳朵里是否有水(洗澡时我都注意按医生教的方法盖住宝宝的耳朵的),结果棉签上有淡黄色的粘液,闻起来还有一股臭味,但触摸她的耳朵及周围不哭不闹。去医院看了一下说是中耳炎,医生开了氯霉素滴眼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兑在一起,让滴耳朵。可我看好多书上说新生儿不能用抗生素药,有很大的副作用,很纠结。
[分析]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发烧 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挠耳朵 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摇头 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他耳朵可能不舒服。
哭闹 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他去看医生。
耳朵积水 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听力不好 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
[提醒]
宝宝得了中耳炎后一定要看医生,遵医嘱认真治疗,不能自行服消炎药而使宝宝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所以家长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及时防治感冒,因为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
2.让宝宝少含奶嘴,因为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鼓管。
3.远离二手烟,因为吸入二手烟会使宝宝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
4.调整睡姿,仰卧或侧卧,因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降低感染的危险。
5.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大宝宝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小宝宝可由家长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宝宝的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躯干和双手,两腿夹住宝宝的双腿。滴药后要让宝宝侧卧,待药液渗入耳内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宝宝感冒发烧 当心中耳炎的存在
如果宝宝发热伴有挠耳朵,耳朵疼,耳朵有液体流出等情况,这些都是中耳炎的迹象。尽快看医生,医生会问到一些有关宝宝的症状,而且会用耳镜检查宝宝的耳朵,来确定是否有中耳炎的存在。耳镜检查是诊断中耳炎的重要方法,一般医生需要看清楚鼓膜,才能判断中耳炎的诊断。有些可能存在耳垢,需要清理才能看清楚鼓膜的情况。耳镜检查时没有疼痛的。
宝宝耳朵痒老是揉耳朵是怎么回事 耳部感染
耳朵感染也叫中耳炎,有中耳炎的宝宝会感觉到耳朵有明显的不舒服感,老是用小手去抓挠。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报道,耳朵感染大多发生在6个月—3岁的宝宝身上,而且常常会引起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水、耳痛、发烧、黄耳引流、睡眠问题等。
宝宝发育期3种痛妈妈别忽略
1.肠绞痛
这种疼痛没有病因,多发生在出生2周以后或是6周宝宝身上。等到4个月之后大部分的宝宝就能痊愈了。
症状:
如果宝宝每周出现三次以上这种情况且持续三周,那么宝宝就患上了肠绞痛。当宝宝在患上肠绞痛之后,他会在傍晚或是半夜哭闹,每次持续1-3小时;不愿吃奶或是边哭边吃。睡觉不踏实,会突然尖叫、身体蜷缩,伴有胀气情况。
缓解方法:
家长可以给宝宝换奶粉;洗热水澡(水温不要太高);轻轻摇晃宝宝;给宝宝换个姿势;使用安抚奶嘴;热敷小肚子;换个环境等。
2.耳朵痛
宝宝耳朵疼痛一般多数是因为耳朵受到感染引发中耳炎。
症状:
轻微或是剧烈耳朵疼痛;耳朵流黄水,恶心没有食欲,腹泻、无缘由的发高烧、时不时用手抓挠耳朵、睡不安稳、听力下降。
缓解方法: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耳朵感染都会不治而愈,如果两天之后还没有好转,就要带宝宝就医了。尤其是两岁一下的宝宝更要及早就医;家长可以在宝宝耳朵边上放上热水袋以缓解疼痛;不要让宝宝用手抓挠耳朵,以免加重症状;服用止疼药物或是抗生素(遵循医嘱)。
预防方法:
家长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奶,不要随便给宝宝挖耳朵;洗澡洗头时不要让水进入宝宝耳朵里面;多带宝宝去户外运动,增强体质;积极治疗预防吸道感染类疾病。
3.生长痛
这里的生长痛不是指骨骼而是指软组织,这种痛发生在3-12岁儿童身上,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动消失。
原因:
宝宝骨骼生长发育速度过快,韧带与肌肉生长发育速度过慢,快慢不统一引发疼痛;宝宝运动过于激烈、发育期间身体组织代谢产物过多,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引发肌肉酸痛。
症状:
疼痛一般多出现在大腿、小腿或是膝关节处,偶尔出现在腹部。疼痛时间多在傍晚和晚上,时间有几秒的,也有几小时的。
缓解:
热敷按摩宝宝疼痛部位,减少运动量,多休息;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身体维生素,让肌肉、韧带与骨骼的生长速度一致;疼痛剧烈、局部红肿、发热、寒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检查。
宝宝一岁耳朵流黄水是怎么回事 中耳炎
宝宝一岁时耳朵流黄水考虑是患有中耳炎。
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的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如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容易并发中耳炎。擤鼻过于用力,也可引起中耳炎。游泳时不适当地使咽鼓管扩张有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鼓膜外伤,使病菌从外耳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婴儿因某种生理特点,当哺乳位置不正确,如横抱哺乳或平卧吸吮奶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也可引发感染。
一旦发现宝宝哭闹、烦躁、抓耳挠腮、耳朵有臭味、流黄水,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为小儿中耳炎。患者需要经过耳鼻喉科医生的仔细检查,对症下药,方可有效的治疗。
宝宝总是抓耳朵怎么办
大部分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由于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导致小儿至少会受到一次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而中耳炎就是其一。由于预防和治疗不当,很多宝宝会反反复复地患上中耳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和学习能力差。
要是宝宝出现拉、揪、拽自己的耳朵,或者耸肩摩擦耳朵的现象,同时伴有爱哭闹、食欲降低、耳朵中流出黄色或白色的液体、耳部有难闻的气味的症状,那么宝宝可能耳朵感染发炎了,此时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董玉礼解释说,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婴幼儿时期,不但中耳结构不健全,咽鼓管的发育也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婴儿一旦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细菌很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
幼儿耳疾家长要细观察,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发烧: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哭闹不止,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挠耳朵: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宝宝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摇头: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宝宝耳朵可能不舒服。
哭闹: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宝宝去看医生。
耳朵积水: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发热降至正常,情况好转,就要注意了,可能急性中耳炎已经鼓膜穿孔了。
听力不好: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宝宝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宝宝去耳鼻喉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