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宝宝一岁半只会叫爸爸妈妈怎么办 教宝宝多认

宝宝一岁半只会叫爸爸妈妈怎么办 教宝宝多认

宝宝一岁半只会叫爸爸妈妈,,父母应经常教宝宝看图形和符号学说话可以通过图书、标签、照片、广告画等不同的图形、符号来认识事物。

如故事书上的人和物、马路上的红绿灯、公用厕所门上的男女符号,照片中的家人留影形象以及各种鲜艳的广告画等都可与实物结合反复辨认和反复学说。

宝宝一岁两个月了还不会说话怎么办 让宝宝多听

宝宝的成长环境、语言环境等都需要家人的陪同的,如果宝宝一岁两个月了还不会说话,那么家人在平常一定要多和宝宝说话、交流,在平常要有意识的教导宝宝短词,让宝宝听成人重复又重复讲的某个词或某句话,加强他听力的灵敏度和对语言的理解。

如妈妈讲话、爸爸念儿歌、小鸟叫声、电话铃声、汽车响声等,在听这些声音的同时,大人边要宝宝注意观察,边讲这些简单的词:“妈妈”、“爸爸”、“小鸟”、“电话”、“汽车”等,让宝宝理解并学说。

宝宝一岁半只会叫爸爸妈妈怎么办 引导宝宝多指

宝宝一岁半时还难以掌握的某些词、某些说不出的话,可以在接触事物时让他用手指。

如到公园去散步,可以问:“红花在哪里?”“蓝天呢?”“大树呢?”给宝宝穿衣袜时,可以要他指出“哪是衣服”,当给宝宝洗脸时,可以问他,眼、鼻、耳、嘴各在何处。宝宝能指出,表示他已理解。他在听成人说的名称时,还可以模仿发音。

几个月宝宝会讲话

1-2个月的小婴儿,哭是唯一的语言,3个月时开始咿呀作声,6个月时会发出单线纯音如爸、妈。7-8个月会发出两个相同的单音如爸爸、妈妈,9个月时能模仿大人简单的发音如bay-bay,1岁能叫阿姨,并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灯灯...

不过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上面说的也会提前一两个月.我家因为人多,亲戚都住在一个小区里.每天人来人往的.宝宝在2个月的时候就整天咿咿呀呀,4个月的时候会发出"mama,dada,papa"的音.5个月时能发出"baba"的音.从7个月开始就整天嘴里叽里咕噜的不停的说,但听不懂说什么.9个月就会有意识的喊"妈妈".现在会叫爸爸,爷爷,阿姨,姑姑.会喊他大伯的名字"飞"会说"给,走,要,不,球,灯,机"仍旧每天指这指那的不停的又喊又说.大部分还是听不懂.

多和宝宝说话,刺激他的听觉.对宝宝说话很有帮助.

注重这些常识的认识和了解,对宝宝的健康发育问题才能够带来帮助,也希望作为家长应该多去认识这些宝宝成长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同时最不可忽略的就是他们日常营养的补充因为补充足够的营养,才更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

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就要刷牙了

据调查显示:9%的爸爸妈妈选择宝宝第一颗乳牙萌出后就开始教宝宝刷牙;14%的爸爸妈妈选择宝宝乳牙萌出数颗后教宝宝刷牙;另有35%的爸爸妈妈选择宝宝乳牙长齐后再开始教宝宝刷牙;也有15%的爸爸妈妈选择在宝宝出牙前就开始进行宝宝口腔的清洁工作了。宝宝究竟什么时候要开始刷牙呢?

宝宝的乳牙兼具咀嚼、发音、美观以及维持恒牙萌出空间的功能。如果乳牙没保护好,会导致乳牙排列不齐,比如暴牙和地包天。而且,长了龋齿,严重的会影响到牙根,进而影响宝宝的颌骨发育,进食及语言功能,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面容。

建议小孩在长出第一颗牙后到2岁半前,家长就要帮助其刷牙。2岁半以后建议小孩自己刷牙,刷完后家长检查,如果没有刷干净,家长再刷一次。三岁后建议使用含氟牙膏。

要让孩子尽早说话就得有好方法

一:宝宝三个月后

妈妈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与宝宝交流,如发:“旺旺”、“嘎嘎”、“咩咩”这些声音将能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妈妈在做的时候,嘴型要慢,要夸张,要与宝宝有眼神的交流。

二:宝宝六个月后

据统计,六个月时会发出四个辅音的宝宝,基本上在周岁以前就能称呼一两个大人。这一时期,妈妈可以跟宝宝玩儿歌的游戏,说一些简短的儿歌,如儿歌《小鸡》:“小鸡叫,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儿歌很简单,且重复的多,宝宝也更容易接收。

这一时期,妈妈除了跟宝宝一起游戏外,应该带宝宝多与陌生人接触。这段时期正是宝宝怕生的时候,宝宝对经常接触的人不会害怕,多与人接触,为宝宝以后与人交流打下基础。

三:宝宝九个月后

宝宝学说话的方法很多,提高宝宝发声的兴趣,才能帮助宝宝练习发声。

如:想宝宝叫妈妈,那你就多教宝宝发“mo”这个音,还可以加上动作,“双手掩面,做躲猫猫的游戏。”想宝宝叫爸爸,那就多教宝宝发“bo”这个音。反复的教宝宝发“pu”、“le”、“ji”、“ha”,这些音,可以训练宝宝的口腔肌肉。妈妈在做的时候,要尽量有趣,尽量配合动作来吸引宝宝。

四:宝宝一岁后

宝宝一岁了,很多都会发声了,有的宝宝甚至会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了,这个时候,妈妈更需要抓住这一时期,与他进行交流。

宝宝一岁半只会叫爸爸妈妈怎么办 多帮助宝宝开口

细心观察宝宝的行动,通过他的面部表情,体态语来猜想他的意图,若是他讲不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时,你可帮他一下,适当地代他说出想要说的话。

如他面对着大门,拿起自己的帽子时,你可问他:“你想到外面去玩吗?”当他的眼睛闭着打哈欠时,你可试问:“是不是累了,你想去睡一会吗?”当他用手指着冰箱时,可以问:“你是不是想要吃西瓜?”你猜对了,宝宝会表现高兴,有时猜不对,会使他失望、流泪,甚至发脾气,这时你可再问,也可以鼓励他再表示自己的要求,不管怎样,你的宝宝会立即作反应。

这些都能促进一岁半宝宝努力学说话。虽然有时他说的话不一定能听得懂,甚至含混不清,但毕竟是开口学着说了。

3岁宝宝需要训练哪些能力

三岁宝宝早教之训练宝宝协调能力

孩子的协调能力的训练对于日后的脑部能力的开发以及运动潜能的开始具有一定的作用。父母主要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活动或者是游戏,训练宝宝的手部与脚部等的协调能力。

独木桥游戏

在我们可以在家里放一个长条的板凳,让宝宝站在上面行走。这个时候,板凳就类似于独木桥,一个幼儿在板凳上行走是需要勇气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另外宝宝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手部调节自身的平衡能力。此外,父母也可以利用食物或者是东西引诱的方式,让宝宝顺利在长的板凳上行走。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要在旁边保护着宝宝,同时可以增强宝宝对于父母的信任度。

抛球游戏

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莫过于拿着一个轻轻的塑胶球和爸爸妈妈们玩抛球游戏。这种游戏不仅仅是趣味性强,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们教育和训练宝宝们的眼部以及手部的协调能力。

三岁宝宝早教之训练宝宝的忍耐力

一个孩子的忍耐力是需要从小训练的,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在一个被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变得比较娇生惯养,忍耐力也就会逐渐的变低。因此,现代的教育方式,就是需要增加对于孩子的忍耐力的训练。

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现代的社会中,三岁的孩子所承受的挫折一般是自己的玩具被玩坏了,或者是自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想要的事情,那么这些挫折对于一个三岁孩子就是难以承受的,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在现实的例子中,学会用平实的语言,帮助宝宝度过挫折,让宝宝了解如何承受挫折,接受生活带来的挑战。

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孩子对于爸爸妈妈们的要求,有时候爸爸妈妈们由于工作比较忙或者是某些客观的原因,不能够及时的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这个时候就会开始发脾气或者是哭闹。针对于三岁小孩的教育,就是要学会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能够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

八件事对宝宝成长最没帮助

八件事对宝宝成长最没帮助

3岁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慢慢地接触新鲜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进步。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妈妈可是重要角色呢,在宝宝懵懂的时候教他知识,陪伴他成长。

但是,您知道吗?爸爸妈妈为宝宝做的事情,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一些事情不仅对宝宝的成长没帮助,而且会害了孩子呢!小编为您精心总结对宝宝成长没帮助的八大事迹,快来看看吧!

0~2个月:没有亲密接触

0-2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视觉、听觉,也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但是还对外界环节的认识和反应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无论是饿了还是想妈妈了,宝宝都只会用哭来表达。

有些家长觉得如果宝宝一哭就马上跑过去抱他,会让宝宝从小就娇生惯养,所以会故意把孩子扔在一边哭。但这样做,会让宝宝觉得没有安全感,感觉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了,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孤僻。

其实这个月龄的宝宝,大部分感觉器官都已基本发育完全,如果爸爸妈妈把他抱在怀里,抚摸他,他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这样的亲密接触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所以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不妨把他抱起来,看着他跟他说说话,宝宝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呢。

3~5个月:学习语言的时候没告诉他你在干什么

3-5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依依呀呀地学说话了,而宝宝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会先有模有样地学着爸爸妈妈的说话的发音,但很多时候,孩子会说不一定是懂了哦!

宝宝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如果少了父母的引导,是很难学会的。宝宝学会一个词语的发音之后,爸爸妈妈要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词语,这样宝宝才会记住它。

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要多告诉他你在干什么。比如在喂宝宝吃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妈妈在喂宝宝吃饭啦,这是饭饭,以后宝宝要是饿了,也可以跟妈妈说‘饭饭’哦!”在帮他穿衣服的时候,跟他说说话,告诉他袖子在哪里,口袋在哪里等等。

6~8个月:不给他找个朋友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爸爸妈妈的陪伴,也需要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哟!8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对外部环境有所反应了,这段时期,除了爸爸妈妈之外,宝宝需要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来帮助他提高交际能力。

有时候,父母怕宝宝学坏或出现意外伤害,会避免他跟其他孩子玩耍,甚至很少带宝宝出门。宝宝没有机会接触新的伙伴,容易变得沉默寡言,而且长大后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了。

所以,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地想办法给宝宝创造交朋友的机会,比如周末可以带宝宝去公园玩,鼓励他跟同龄的小伙伴打招呼,一起玩游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也会慢慢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跟小伙伴和平相处了。

9~11个月:没提供爬行空间

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学习自己自由爬行了,甚至会调皮地想站起来走路,在这个过程中,宝宝虽然会经常摔跤,但是骨骼也得到了很好的发育。

爸爸妈妈们因为疼爱宝宝,舍不得他受伤,常常会紧张地看护宝宝,只允许宝宝在限定的区域爬来爬去,宝宝觉得没趣了,以后都不怎么喜欢爬行了。

其实,有时候父母应该“狠狠心”,给宝宝尝试新事物,感受成功和失败的滋味,这样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所以,给他一个自由爬行的空间是需要的,甚至可以给他设一些小障碍,比如拿枕头当“小台阶”,看宝宝怎么用小脑袋想出聪明的办法来克服障碍等等。

12~15个月:缩小了宝宝的视野

大部分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总认为,宝宝还小,抵抗力差,外出容易感染病菌生病等等,所以要时刻待在家里精心呵护,除非迫不得已,不然绝不出门。

这样的做法,看上去是在呵护宝宝,但其实是缩小了宝宝的视野。让宝宝长期呆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接触不到新鲜事物的刺激,宝宝会以为家里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想法可是会影响宝宝的发育进程哦!

12-15个月的宝宝,自身的抵抗力已经逐步增强了,外出是只要做好准备,比如给宝宝穿稍微厚一点的衣物,在婴儿车上加一层小薄纱等等,都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抵抗病菌。周末的时候要常带宝宝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让他认识小草小花、蓝天白云等新东西,这样才能扩大他的视野。

18个月大:不让宝宝帮做些家务

1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动手能力,更需要在生活中锻炼他各方面的技能。但有些父母对宝宝过于宠爱,只要宝宝有得吃有得玩高高兴兴的,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干。

这样的宠爱方式,对宝宝的成长可是没有帮助的哦。如果宝宝从小就被爸爸妈妈好吃好喝地“供着”,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同龄人,变得什么都不会了。

提高宝宝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从让他帮忙做些家务开始。妈妈可以鼓励宝宝一起做家务,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擦桌子、收拾玩具等等,如果宝宝认真地完成了任务,也别忘了表扬他:“宝宝真棒,做得比妈妈都棒!”经常受到表扬,孩子也会更乐于动手了,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慢慢地提高哟!

2~3岁:不教他如何照顾自己

3岁左右的宝宝,大多数都准备上幼儿园了。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继续宠溺着他,为他安排好一切,宝宝在幼儿园突然少了周全的照顾,容易变得焦虑不安,甚至产生抵抗情绪。

所以,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应该有意识地开始教他如何照顾自己。比如可以尝试着让他自己穿衣服,整理东西,把手帕、水壶等日常用品放在小书包的固定袋子里等等,让宝宝学会独立,就算离开了父母,在幼儿园也能生活得很快乐。

3岁后:还让宝宝觉得你是超人妈妈

3岁前是宝宝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爸爸妈妈会帮他解决各种难题,慢慢地引导他,帮助他健康成长。所以,在宝宝眼里,爸爸妈妈就像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只要爸爸妈妈在就什么都不怕。

但是3岁之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要开始学会承受成功和失败的滋味。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慢慢脱去“超人”的形象,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都是普通人,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做错事就要改正,不会的事情就要认真学习。”

有时候可以故意让宝宝犯一些小错误,吸取一些小教训,比如不吃饭就会挨饿,总是爬上爬下就容易摔倒等等,宝宝在生活中慢慢地懂得判断事情的好坏,更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宝宝要从多大开始会说话

宝宝从3-4个月的时候会有拿玩具的意识,此时宝宝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应该不厌其烦的将宝宝接触到的物品介绍给宝宝。
6-7个月的时候,爸爸妈妈的面容、说话的声音会在宝宝的大脑留下印象,虽然宝宝还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但是爸爸妈妈应该多跟宝宝交流,交流的时候动作的幅度和表情可以稍微夸张一点,这样可以对宝宝的语言形成刺激。
到宝宝10个月左右的时候,一般会叫“妈妈、爸爸”等简单的称呼,问宝宝“妈妈在哪?”宝宝能四周环视,最后注视着妈妈。有些孩子说话晚,会叫“爸爸、妈妈”可能要到1岁的时候,这个也是正常的,爸爸妈妈不用太着急,平常有意无意的多跟孩子说说话。如果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还不会叫妈妈,可以去检查一下,看宝宝为什么不愿意说话。
一般孩子一岁的时候,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比如想要喝水会说“水”,想要玩具球会说“球”,还不能完整的表达,但是能说出物品的名称。
到宝宝1岁半的时候,孩子的语言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了,通常会说几个字的句子,比如“妈妈抱、要喝水”,此时孩子也能听懂成人说的一些简单的句子,理解但是说不出来。
到孩子2岁的时候,基本上能分得清“你、我、他”了,还能唱一些简单的儿歌。

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说话怎么办 多听

宝宝的成长环境、语言环境等都需要家人的陪同的,如果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说话,那么家人在平常一定要多和宝宝说话、交流,在平常要有意识的教导宝宝短词,让宝宝听成人重复又重复讲的某个词或某句话,加强他听力的灵敏度和对语言的理解。

如妈妈讲话、爸爸念儿歌、小鸟叫声、电话铃声、汽车响声等,在听这些声音的同时,大人边要宝宝注意观察,边讲这些简单的词:“妈妈”、“爸爸”、“小鸟”、“电话”、“汽车”等,让宝宝理解并学说。

只要三招有效教育任性宝宝

1周岁的宝宝已经有很强的任性行为,一有不满意之处就会发脾气,哭闹不停,有的宝宝发起火来,还会动小手打人。

遇到宝宝任性情况,大人首先要耐心劝阻。如果宝宝不肯罢休,爸爸妈妈可以采取冷处理,让宝宝自己去哭一阵, 待发泄完毕后,再和他讲清道理。爸爸妈妈可以用以下几个小办法:

一、暂时回避

有时让宝宝先哭闹一会也好,就当做呼吸操和运动体操,它既可以增加肺活量,又可增加血液循环,还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宝宝的生长和发育。其实,大哭大闹往往是1岁左右宝宝逼迫大人“就范”的主要手段。如果宝宝一哭,就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就会使宝宝认为只要自己一发脾气,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因此,爸爸妈妈切不能因为宝宝一哭闹就轻易迁就,要耐心等待宝宝冷静下来,然后再予以教育,但也要切忌用“武力”来解决。

二、转移注意力

在宝宝任性发脾气时,爸爸妈妈也可以说:“你听,那边是什么声音,快去看看。”把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以摆脱眼前的困境。

三、正确引导

在宝宝任性时,爸爸妈妈要引导宝宝的个性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宝宝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要明确表示禁止。对于宝宝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要加以鼓励,加强与宝宝的交流,保持愉快的家庭气氛,使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 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如何巧应对不爱刷牙的宝宝

宝宝不爱刷牙 聪明妈应对有招

当宝宝到2岁左右时,应该开始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乳牙龋齿和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宝宝是不会乖乖刷牙的,有的一边刷一边玩,有的直接拒绝刷牙,为此很多爸爸妈妈也觉得很困扰。怎样才能让宝宝乖乖刷牙呢?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刷牙难表现一:不会刷牙

宝宝年纪尚小,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还相对比较弱,不会刷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无论多难,适龄宝宝还是要掌握刷牙的“本领”,可以通过模范法和专业牙齿训练器来教宝宝刷牙,避免蛀牙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宝妈支招:

1、用模仿法教宝宝刷牙

小浩妈妈:“宝宝学会刷牙后,常会偷懒,于是晚上宝宝睡觉前,我都会和他一起刷牙。宝宝看着我一副认真的样子,他也煞有介事地刷开了。”

教宝宝自己刷牙,要逐步过渡。当大人刷牙时,可以让宝宝在身边也拿着牙刷模仿,让宝宝对刷牙感兴趣,会有一定效果。宝宝自己刷完之后,爸爸妈妈们可以适当地称赞一下,进一步增强宝宝对刷牙的兴趣。让宝宝感受到,刷牙并不是对他的特别要求,而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爸爸妈妈们在教宝宝刷牙之前,自己首先要弄清刷牙的顺序步骤和手法,以免把错误的刷牙方法教给宝宝。

2、使用专业牙齿训练器

宝宝牙齿萌出时,就应该开始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使用专门的牙齿训练器,它由硅橡胶制成,样子很像牙刷,放到宝宝口中,让他横嚼或竖嚼,这样既可以锻炼他的颌骨,校正牙床,使牙齿排列整齐,又可以促进唾液分泌,更好地冲洗口腔。到宝宝长出7-8颗牙时,可以使用另一种橡胶做的牙刷,它的样子更接近普通的牙刷,只是刷毛是橡胶做的。

宝宝1岁左右时,应有意识地教他漱口,在含一口水后让宝宝鼓腮,这样可促使水在口腔中流动,慢慢地宝宝就可学会漱口了。到2岁左右,开始教宝宝刷牙,可以先用前边提到的橡胶牙刷,也可用专门的儿童牙刷。一般到3岁左右宝宝就可以学习自己刷牙了。

宝宝刷牙难表现二:不肯刷牙

由于年龄和发育等因素,宝宝不能像大人一样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状态,于是很多宝宝会出现不肯刷牙的情况,抵触刷牙。然而长期不刷牙会导致一些口腔疾病的发生,爸爸妈妈们为此又急又无奈,此时不宜强迫宝宝刷牙,会让宝宝对刷牙这件事更加抗拒,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宝宝爱上刷牙。

宝妈支招:用游戏法教宝宝刷牙

1、故事游戏

小Y妈妈:“最近给宝宝买了巧虎的碟子,他很喜欢里面‘巧虎刷牙'的那段,总是念叨着‘巧虎爱刷牙,娃娃爱刷牙。'还煞有介事地时不时拿着给他准备的小牙刷模仿。但是宝宝还是不太会刷,有点着急的样子。于是我常常和宝宝玩游戏,把牙刷当道具,给小熊刷牙、给洋娃娃刷牙。每次示范后,宝宝都抢着要去给玩具们刷牙,很认真地按照我教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我想不久的将来,他就能像给玩具们刷牙那样,正确地给自己刷牙了。”

2、互动游戏

丽丽妈妈:“我的绝招是给宝宝刷牙时,允许他给爸爸刷牙,这样一来,宝宝总闹着要帮爸爸刷牙。我帮宝宝刷牙时,他的注意力都在帮爸爸刷牙上面,自然就乖乖就范了。受苦的自然是他爸,宝宝的小手没轻没重,常弄得爸爸很难受。”

3、竞赛游戏

小桃爸爸:“我家的宝宝也不爱刷牙,为了提升他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全家刷牙大赛。每天早上和晚上临睡前,一家三口争先恐后地来到卫生间刷牙,比比谁刷牙最积极、最认真、最彻底,获胜者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这不,宝宝成了刷牙最积极的一位了。”

宝宝刷牙难表现三:不好好刷牙

有的宝宝会刷牙,肯刷牙,可是就是不好好刷牙,一边刷一边东张西望,甚至含着牙膏把牙刷甩一边就跑了,让妈妈追着赶着刷牙,真是又急又累。此时爸爸妈妈们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反例震慑的办法,让宝宝知道不好好刷牙的不良后果,逐渐缓解刷牙时注意力涣散的状况。

宝妈支招:

1、讲故事

晴晴妈妈:“宝宝不好好刷牙,让人头疼。一天,我偶得了一个的宣传磁带,上面讲述了一个孩子不好好刷牙,成为了蛀牙大王,很多小朋友都不爱和他一起玩;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蛀牙大王修好了牙齿,天天认真刷牙牙齿健康的故事。我就放给宝宝听,他很感兴趣,还常要求再听。这样,宝宝刷牙成了一件主动又认真的事情。”

2、反例震慑法

小斌妈妈:“宝宝刷牙老含着牙膏到处跑,道理讲了一箩筐也没用。有次吃饭我的牙不小心硌在骨头上掉了一块,他好奇地问:‘妈妈,你怎么了?’我说:‘妈妈不好好刷牙,牙坏了,连好吃的骨头也不能啃。哎呀肚子也疼了,肯定是昨天不小心吞到牙膏要拉肚子了。’以后宝宝刷牙不用再追着,自己主动刷完再玩,还不时地说:‘妈妈不认真刷牙,牙坏了还拉肚子,不能吃好东东了。’虽然自己充当了反面典型,但看见宝宝专心刷牙,觉得值了。”

相关推荐

不再做严父和宝宝一起“玩”起来

1.唱歌或念儿歌给宝宝听 平时都是妈妈唱歌给宝宝听,爸爸不妨也为宝宝唱些儿歌,这消除爸爸与宝宝之间的距离感,宝宝在爸爸下班回家后粘着爸爸要一起唱歌念儿歌。这对于宝宝的乐感以及智力的发育都是很有帮助的。 2.陪宝宝玩玩具 如果宝宝突然喜欢上玩积木,爸爸可以宝宝怎么搭积木,这与妈妈宝宝玩是有不同的效果的。因为宝宝天性比较依赖妈妈,如果宝宝搭不好积木,便求助于妈妈,而妈妈通常就宝宝搭好积木,这样宝宝失去了动手的机,不能很快学玩积木。而爸爸却是不同的,男性不同于女性,是比较干脆的。宝宝玩积木

宝宝尿床怎么

虽然尿床是孩子的“特权”,但这项权利却是有“有效期”的。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 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至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医学上把儿童3岁以后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称为“遗尿症”,可分为夜间遗尿和白天遗尿,所以一般如果3岁以上的宝宝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周三次以上,就不正常了。 造成孩子尿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发育迟缓、睡眠不正常、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疾病等的影响。所以,宝宝在超过三岁后仍是老尿床的话,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诊断,以排除是否因疾病或发育的原因所造成的,以便及时治

孕妈与胎儿对话的5种方法

一、与胎宝宝对话好处多 准妈妈腹中的胎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生命,并不像白菜一样仅靠营养发育生长。实践表明,准妈妈如果能经常与胎宝宝进行充满亲情爱意的语言沟通,不仅使宝宝日后拥有出色的语言能力,还能在未曾谋面的母子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上的爱之桥。 医学研究表明:准爸爸准妈妈如果能经常与胎儿对话,可以促进胎儿出生以后在语言方面的良好育。如果先天不给胎儿的大脑输入优良的信息,无论性能再好,也只是一台没有储存软件的“电脑”,胎儿感到空虚的。 另外,准爸爸准妈妈亲切的语调,动听的语言,通过语言神经的震动传递给

八个月宝宝如何早

八个月宝宝已经开始翻身了,宝宝自己拿玩具,这个时期的宝宝饮食也开始吃一些辅食了。八个月宝宝对于周围的声音也开始注意了,特别是爸妈的声音,即使宝宝的名字,宝宝也有反映了。那么,八个月宝宝如何早呢?这个时期的宝宝还需要锻炼宝宝看、听、活动、智力等方面,以提高宝宝学习说话、开发大脑智力、丰富大脑细胞复杂程度等为主要目的。八个月宝宝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只是引导宝宝正确识事物。 1宝宝对看到的事物有初步的记忆.八个月的宝宝对于看到的物品和功能开始联系起来了,如果妈妈拿奶瓶给宝宝宝宝联想到了

影响宝宝说话的原因有哪些呢

那么在家里如何让宝宝说话呢?接下来我就来介绍一下家庭的训练方法。 在宝宝还未发展说出完整句子之前,我们可以一些单音的字和叠音来入手,在跟宝宝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诱导宝宝发一些简单音,如:啊、一等。有这些音开始入手,当宝宝可以轻松说出这些音以后,就可以学一些转换音了,例如:妈、爸、呀等。这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叠音,例如:妈妈,爸爸等。切记,在学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宝宝的情况设定目标,这样宝宝有所改善。此外,可将发音与具体人事物结合,同时提高宝宝知水平,如指着爸爸的照片“爸爸”等

七个月宝宝5大训练要点

七个月宝宝训练要点1:宝宝语言能力的训练 在宝宝6个月后,就已经能够模仿身边人的发音,学“爸爸”、“妈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除了在宝宝耳边多与他交流外,还可以和宝宝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告诉他什么是走,然后一起带着宝宝做走的动作。另外,这个时候的宝宝对陌生环境还是有着强大的恐惧感,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多多和朋友接触,让宝宝和你的朋友一起玩耍,能够尽可能多接触外界环境,训练宝宝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并锻炼宝宝的语言能力。 七个月宝宝训练要点2:宝宝知能力的训练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宝宝买一

9到12个月宝宝的亲子游戏

游戏目的: 为宝宝开口说话打下基础,对宝宝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游戏步骤: 1、每天,当爸爸回家时,妈妈要故意大声说“爸爸回来了”,宝宝马上朝门的方向转头看爸爸。 2、宝宝在爸爸怀中时,爸爸故意大声“妈妈”,宝宝马上朝妈妈看去,并且要妈妈抱。 3、妈妈可以问宝宝“电灯在哪儿”,宝宝将头转向电灯方向,或用手指着电灯,这虽然不是语言,但对宝宝的发音器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模仿说话打下基础。 游戏互动: 宝宝这个时期已经懂得很多东西。记得在宝宝对你的话产生反应时,大人在及时夸奖宝宝知道的东西多,这样宝宝

如何帮宝宝走出怕生的心理

宝宝长到7个月大时,“怕生”的现象比以前更多了,面对不熟悉的人感到不安和恐惧,害怕陌生人靠近他或抱他,总是紧紧地抱着爸爸妈妈不放。 对宝宝的“怕生”行为,有些爸爸妈妈觉得奇怪,宝宝以前见到陌生人,还朝陌生人笑,喜欢看着陌生人,怎么到了这半岁多的时候反而怕生呢,是不是退步了?其实不是的,“怕生”是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能敏锐地辨出熟人和陌生人。 宝宝怕生,爸爸妈妈就要多注意、多鼓励、多调,让宝宝渐渐走出怕生的心理。

照镜子培养宝宝自我意识

宝宝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有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在宝宝熟睡时,在他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宝宝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宝宝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而大部分宝宝都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针对年龄的宝宝,妈妈们应该怎样通过“照镜子”帮助他识自己呢? 1-2岁的宝宝:用照镜子吸引注意力 1-2岁的宝宝对自我还没有很清晰的识,但是看到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宝宝他就高兴的拍拍手,迫不及待地要跟别人玩耍。 妈妈们可以利用宝宝对同龄人的好奇心,多给宝宝照镜子,跟他说

在家里如何让宝宝说话呢

宝宝还未发展说出完整句子之前,我们可以一些单音的字和叠音来入手,在跟宝宝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诱导宝宝发一些简单音,如:啊、一等。有这些音开始入手,当宝宝可以轻松说出这些音以后,就可以学一些转换音了,例如:妈、爸、呀等。这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叠音,例如:妈妈,爸爸等。切记,在学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宝宝的情况设定目标,这样宝宝有所改善。此外,可将发音与具体人事物结合,同时提高宝宝知水平,如指着爸爸的照片“爸爸”等。 影响宝宝说话的原因有哪些呢? 1、不运用发音器官 2、口部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