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乌药叶的相关配伍
中药乌药叶的相关配伍
1、治肾阴虚,侧柏、黄柏、乌药叶各二两,龟版(酒炙)五两,苦参三两,黄连半两,冬加干姜,夏加缩砂。上为末,地黄膏丸梧子大。(《丹溪心法》补阴丸)
2、治体弱,肌肥壮,血虚脉大,龟版二两,侧柏七钱半(酒浸),生地黄一两半,白芍一两(炒),乌药叶七钱半(酒浸)。上除生地黄细切熬膏,余皆作末,同捣为丸,以白术四钱。香附一钱半,煎汤下。(《丹溪心法》)
3、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丝瓜叶的相关配伍
1、治鱼脐疔疮:丝瓜叶、连须葱、韭菜。上同入石钵内,捣烂如泥。以酒和服,渣贴腋下,如病在左手,贴左腋下,右手贴右腋,在左足贴左胯,右足贴右胯,如在中则贴心脐,并用布帛包住,候肉下红丝处皆白,则可为安。(《世医得效方》)
2、治疔毒初起:丝瓜叶十片,明矾二钱,雄黄二钱。先将丝瓜叶捣极烂,调二味药末。以鹅翎敷疔疮上,随干随润,一日即消。(《洞天奥旨》秋叶散)
3、治虫癣:清晨采露水丝瓜叶擦患处。(《纲目》引《摄生众妙方》)
4、治神经性皮炎:鲜丝瓜叶洗净,研细后在患处摩搽,直到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7d一次,2次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1961,(3):23]
5、治伤暑霍乱:丝瓜叶一片,白霜梅肉一枚并核中仁。同研极烂,新汲水调服,入口立瘥。(《医学广笔记》)
6、治流行性腮腺炎:鲜丝瓜叶、鲜鸭跖草(竹叶菜)各30-60g。洗净,捣烂外敷,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7、治阴子偏坠:丝瓜叶(烧存性)三钱,鸡子壳(烧灰)二钱。温酒调服。(《纲目》引《余居士选奇方》)
中药的相关配伍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中药乌梢蛇的应用配伍
祛风湿,通经络本品善行走窜,专人肝经,能祛风湿而通经络,故常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喁、半身不遂诸证。凡痹证日久,偏寒者,可与麻黄、桂枝、附子、威灵仙等相伍,以增祛风散寒通络之功;偏热者,可与地龙、秦艽、鸡血藤、络石藤相配,以增祛风清热通络之效。《圣惠方》乌蛇丸,乃与天南星、干蝎、白僵蚕、羌活等同用,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者。
熄风止痉本品有小毒,善入肝经,以熄风定惊止痉,故常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等证。凡小儿惊风,或破伤中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者,可与蜈蚣、白花蛇配伍,如《圣济总录》定命散;或加全蝎、僵蚕以增熄风止痉之功。凡癫痫抽搐者,可与白僵蚕、天南星、全蝎等合用,如《杨氏家藏方》五痫丸。
止痒解毒本品有祛风解毒止痒之功,可用于疠风、风疹疥癣,瘰疬恶疮等证。凡疠风病,可单用乌蛇浸酒饮,如《秘传大麻风方》乌蛇酒;亦可与白附子、地骨皮、白芷、草乌等为丸服,如《秘传大麻风方》乌蛇丸。凡风疹瘙痒者,可与荆芥、蝉蜕、白蒺藜、地肤子等配伍,以增祛风止痒之功;若属血虚生风者,则须与当归、赤芍、丹皮等同用,以养血祛风止痒;如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又当与生黄芪、何首乌等并施,以扶正润燥散邪。又治紫白癜风,《圣惠方》乃用本品与防风、天麻、白蒺藜、熟地黄等相配,以祛风养血润燥。至于瘰疬恶疮诸证,则须与散结解毒之品同伍。《得配本草》:“得酒良。”“配麝香、荆芥,治小儿撮口。”
乌梅的相关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中药乌药叶简介
【别名】
蒡箕茶(《医林纂要》)。
【药用部位】
樟科植物乌药,植物形态详"乌药"条。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选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中药乌药叶的功效与作用
乌药叶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乌药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乌药叶的选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4.相畏&相杀: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或称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竹叶椒的相关配伍
1、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3-6g,山姜根9g。研末。温开水送服。
2、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9-15g。水煎或研末。每次1.5-3g,黄酒送服。(1-2方出自《江西草药》)
3、治虚寒胃痛:(1)土花椒果3-6g。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编》)(2)竹叶椒果6g,生姜9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4、治腹痛泄泻:竹叶椒6-9g。煎服。
5、治蛔虫性腹痛:竹叶椒6g,苦楝皮9g。水煎服。服时兑醋适量。(4-5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中药苡仁的相关配伍
1、《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温病出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2、《和剂局方》: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
3、《千金方》: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
中药乌药叶的形态特征
植物乌药,别名独脚樟。为常绿灌木,高达4-5米。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连珠状。树皮灰绿色。幼枝密生锈色毛,老时几无毛;叶互生,革质;叶柄长5-10毫米,有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3-7.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仅中脉有毛,下面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中脉直达叶尖。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极短;花被片6,黄绿色;雄花有雄蕊9,3轮,花药2室,内向瓣裂。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柱头头状。核果椭圆形或圆形,长0.6-1厘米,直径4-7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中药乌药叶的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长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39μm,脐点叉状、人字状或裂缝状;复粒由 2~4 分粒组成。木纤维淡黄色,多成束,直径20~30μm,壁厚约5 μm,有单纹孔,胞腔含淀粉粒。韧皮纤维近无色,长梭形,多单个散在,直径15~17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木射线细胞壁稍增厚,纹孔较密。油细胞长圆形,含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30~60℃)30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油醚 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药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D)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侧柏叶的相关配伍
1、头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和麻油涂之。(《孙真人食忌》)
2、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绛脉数: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妇人良方》四生丸)
3、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4、《本草求真》:侧柏叶仗金气以制木。借炒黑以止血。
5、《本草从新》:最清血分湿热。止吐衄崩淋。肠风尿血。血痢。一切血证。去风湿诸痹。历节风痛。涂汤火伤。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乌须发。丹溪以为补阴要药。然终属苦寒燥涩之品。唯血分有湿热者。以此清之为宜。若真阴虚者。非所宜也。柏有数种。唯根上发枝数茎。蒙茸茂密。名千头柏。又名佛手柏者为真。或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宜酒。
板兰叶的相关配伍
1、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鲜马蓝叶60-120g。水煎,多次分服。(《福建中草药》)
2、防治流脑、流感,马蓝叶9-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预防麻疹,大青叶250g,小青叶100g,西河柳150g。配水1600m1,文火煎取800ml。1d服1次,半岁-3岁15m1, 3岁-5岁20ml, 5岁-7岁25m1, 7岁以上30ml。连服3d为1疗程。酌隔数日,再照前量服3d。[《福建中医药》1959,(11):7]
4、治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鲜马蓝叶30-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5、治腮腺炎,鲜马蓝叶30-60g。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调蜜或绞汁调醋,涂抹患部。(《福建中草药》)
6、治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及口腔炎,大青叶、蒲公英各15g,玄参、鸭跖草各12g。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7、治疟疾,(蓝靛)叶9g,煎服。或用(蓝靛)鲜叶适量,捣烂包手腕部。(《云南中草药》)